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于长隆 任玉衡 +6 位作者 田得祥 史和福 胡跃林 崔国庆 敖英芳 王建英 朱丽丽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72,共2页
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 116名进行创伤调查 ,结果发现男运动员的创伤发病率为 88.5 % ,女运动员为 6 5 .5 %。其创伤特点主要为急性伤或由急性伤迁延而来 ,慢性伤只占 2 0 %左右 ;创伤的多发性也很明显 ,占 70 %以上。创伤发病率最高的 ... 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 116名进行创伤调查 ,结果发现男运动员的创伤发病率为 88.5 % ,女运动员为 6 5 .5 %。其创伤特点主要为急性伤或由急性伤迁延而来 ,慢性伤只占 2 0 %左右 ;创伤的多发性也很明显 ,占 70 %以上。创伤发病率最高的 6种疾病依次为 :腰背肌肉筋膜炎、髌腱腱围炎、腕关节三角软骨盘损伤、踝关节韧带断裂和不稳、髌骨软骨病和肩袖损伤。就腰背肌肉筋膜炎发病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本调查结果提出预防运动创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创伤 冰球 训练 流行病学 运动员
下载PDF
兔跟腱断裂修复的实验病理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长隆 曲绵域 +1 位作者 田得祥 李梅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7-27,31,共12页
作者运用兔跟腱体外培养的实验模型,证实了在跟腱愈合过程中,腱围组织起着关键性的桥接作用。虽然在横断的肌腱部分,腱细胞也有试图修复的表现,但如没有腱围组织的参与,跟腱的愈合将可能是不完全的。根据实验结果,作者提出在进行... 作者运用兔跟腱体外培养的实验模型,证实了在跟腱愈合过程中,腱围组织起着关键性的桥接作用。虽然在横断的肌腱部分,腱细胞也有试图修复的表现,但如没有腱围组织的参与,跟腱的愈合将可能是不完全的。根据实验结果,作者提出在进行跟腱修复手术时,一定要尽可能保留腱围组织以利于跟腱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愈合 胶原 成纤维细胞 腱围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膝关节骨密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于长隆 敖英芳 +1 位作者 张美荣 刘燕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0-271,269,共3页
对在我所进行手术的膝关节内损伤37例进行局部骨密度检测,其中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1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19例,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但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8例。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呈现伤侧骨密度下降,有前交... 对在我所进行手术的膝关节内损伤37例进行局部骨密度检测,其中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1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19例,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但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8例。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呈现伤侧骨密度下降,有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膝骨密度显著低于膝关节内其他损伤但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与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相比,骨密度的差异无显著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史在2个月内患膝骨密度显著高于病史长于2个月者。由此建议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应在伤后2个月内进行修补;此外,当患膝的骨密度低于健侧的70%时,应在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注意打孔和界面螺丝钉的技术操作,同时适当加强外固定,延长固定时间,以免术后移植骨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密度 前交叉韧带损伤
原文传递
半月板全切对膝关节软骨影响的实验病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于长隆 敖英芳 +2 位作者 胡跃林 崔国庆 王健全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0-54,共5页
研究目的:研究半月板全切对膝关节软骨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半月板损伤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动物实验方法,在克膝关节采用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式,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扫描电镜,同位素标记放射自显影... 研究目的:研究半月板全切对膝关节软骨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半月板损伤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动物实验方法,在克膝关节采用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式,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扫描电镜,同位素标记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观察术后,5、10、15、20、25和30d膝关节的关节软骨变化;主要结果和结论:兔内侧半月板切除后,导致关节不合槽运动,早至5d即可发现关节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改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加重。但软骨表面的玻溃,胶原网架的断裂则迟至术后20d出现。因此,半月板切除可导致肯关节病的发生,而软骨细胞的改变是导致骨关节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议:对运动员半月板损伤应尽早处理,尽量不采用全切的术式,应用关节镜对半月板成形,缝合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由于半月板损伤对膝关节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切除 半节软骨 膝关节 病理 运动损伤
下载PDF
低浓度人血清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49-155,共7页
关于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旨在为创伤性骨关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实验结果表明:用5-10%的低浓度人血清较之10%小牛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有明显的促细胞生成作用,但在保持软骨细胞合成硫酸软骨素蛋白的生物特性方面,... 关于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旨在为创伤性骨关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实验结果表明:用5-10%的低浓度人血清较之10%小牛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有明显的促细胞生成作用,但在保持软骨细胞合成硫酸软骨素蛋白的生物特性方面,人血清明显不如小牛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 软骨细胞培养 关节病
原文传递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机理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1-233,共3页
采用人关节滑膜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甲基强的松龙对滑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细胞接触甲基强的松龙在20天、20-80微克/毫升条件下,细胞的分裂速度明显加快,细胞外基质蛋白质分泌减少,形态由梭形向多角形转... 采用人关节滑膜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甲基强的松龙对滑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细胞接触甲基强的松龙在20天、20-80微克/毫升条件下,细胞的分裂速度明显加快,细胞外基质蛋白质分泌减少,形态由梭形向多角形转变,电镜下细胞内骨骼由发达转为不发达,细胞内开始合成胶原纤维,细胞内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说明细胞并非处于退变。此外,本实验证明细胞接触药物时间较短不能改变细胞的生物学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滑膜炎 关节创伤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高新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对运动创伤学的推动 被引量:2
7
作者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8-230,共3页
关键词 运动创伤学 高新技术 发展 关节镜 影像医学
原文传递
双向单克隆抗体在示踪裸鼠体内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于长隆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应用双向单克隆抗体为桥梁对接种于雌性裸鼠体内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进行示踪,为示踪体内肿瘤细胞寻找更好的途径。方法:将MCF7细胞经体外培养后接种于雌性裸鼠,待形成肿瘤结节再用自制的双向单克隆抗体(用两株分... 目的:应用双向单克隆抗体为桥梁对接种于雌性裸鼠体内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进行示踪,为示踪体内肿瘤细胞寻找更好的途径。方法:将MCF7细胞经体外培养后接种于雌性裸鼠,待形成肿瘤结节再用自制的双向单克隆抗体(用两株分别分泌抗MCF7细胞表面抗原及抗碘化的BoltonHunter,IBH试剂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再杂交,得到的双重杂交瘤分泌的双向单克隆抗体可同时结合MCF7细胞及IBH试剂)及125IBH注射于裸鼠体内,用放射自显影法显示125I在MCF7细胞表面的分布。结果:双向单克隆抗体确能将125IBH带到裸鼠体内的MCF7细胞表面。结论:应用双向单克隆抗体为桥梁进行肿瘤细胞示踪或局部放射治疗应是较单纯化学修饰单克隆抗体效果更加确切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循环细胞 单克隆抗体 放射性示踪剂
下载PDF
三苯氧胺、放线菌素D和肿瘤坏死因子-a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体外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于长隆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用荧光流式细胞计和细胞簇集试验证实雌激素可促使MCF-7细胞进入分裂周期,三苯氧胺作用与雌激素相反。放线菌素D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直接杀死细胞而非抑制细胞进入分裂周期。肿瘤坏死因子-a(TNF-a)对MCF-7细胞作用... 用荧光流式细胞计和细胞簇集试验证实雌激素可促使MCF-7细胞进入分裂周期,三苯氧胺作用与雌激素相反。放线菌素D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直接杀死细胞而非抑制细胞进入分裂周期。肿瘤坏死因子-a(TNF-a)对MCF-7细胞作用类似三苯氧胺但效果远明显于三苯氧胺;放线菌素D对雌激素作用有抑制,但对三苯氧胺和TNF-a作用无拮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三苯氧胺 放线菌素D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IL-1和TNF-α拮抗剂治疗骨关节炎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海军 于长隆 +5 位作者 岸裕幸 村口笃 毛泽斌 傅欣 张继英 张智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1-555,共5页
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蛋白(IL-1Ra)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sTNF-RI)基因转移对兔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IL-1和TNF-α在骨关节炎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构建Ad-IL-1Ra和Ad-sTNF-RI腺病毒载体,注射到兔... 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蛋白(IL-1Ra)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sTNF-RI)基因转移对兔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IL-1和TNF-α在骨关节炎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构建Ad-IL-1Ra和Ad-sTNF-RI腺病毒载体,注射到兔骨性关节炎膝关节腔内。关节内注射腺病毒后第3天和第7天,分别用1ml生理盐水灌洗膝关节,抽取关节腔灌注液采用ELISA分析外源基因的表达。第7天处死动物,取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软骨和滑膜常规石蜡切片,软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滑膜组织HE染色检查病理改变,并进行软骨组织学评分。结果:膝关节内注射IL-1Ra能明显抑制关节软骨的破坏,但对滑膜炎无明显治疗作用;单独sTNF-RI基因治疗对关节软骨的破坏和滑膜炎均无明显的作用。结论:IL-1Ra对骨关节炎关节软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sTNF-RI对骨关节炎无明显的治疗作用,这提示在骨关节炎的发生中IL-1可能起主要的作用,因而抑制IL-1的作用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骨性关节炎 IL-1RA sTNF—RI 腺病毒载体
原文传递
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调查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敖英芳 于长隆 +4 位作者 田得祥 胡跃林 崔国庆 史和福 任玉衡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7-388,共2页
在对 47个运动队共 6 810名现役集训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女姓运动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的损伤进行了研究 ,并与男性相比较。结果表明女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71% )是男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30 % )的 2 3... 在对 47个运动队共 6 810名现役集训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女姓运动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的损伤进行了研究 ,并与男性相比较。结果表明女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71% )是男运动员ACL损伤发生率 (0 30 % )的 2 37倍。女运动员ACL损伤多见于柔道、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对女运动员ACL损伤的病因、发生机制和预防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运动损伤 女运动员 调查分析
原文传递
骨性关节炎兔关节软骨、关节液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傅欣 林霖 +1 位作者 张继英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骨性关节炎兔关节软骨和关节液中细胞因子的连续动态改变,深入探讨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发病机制。方法:1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个膝关节)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2只,24个膝关节)和对照组(3只,6个膝关节)。采用内侧... 目的:通过观察骨性关节炎兔关节软骨和关节液中细胞因子的连续动态改变,深入探讨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发病机制。方法:1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个膝关节)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2只,24个膝关节)和对照组(3只,6个膝关节)。采用内侧副韧带切断术和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实验组分别在术后第1、2、3、4周处死兔并取材。对照组在第4周处死兔并取材。采用墨汁染色的方法观察软骨损伤情况,使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关节软骨组织学的连续动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骨性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损伤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光镜和电镜的检查结果均显示关节软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被破坏;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明显升高,IL-1β表达在2周时达到峰值,TNF-α在1周时明显升高,2周时有所下降,3周时又升高,4周时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在兔骨性关节炎模型中,随着时间延长关节软骨损伤进行性加重,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水平呈高表达,但并未随软骨损伤的进行性加重而不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关节软骨 IL-1Β TNF—α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我国耐力运动员线粒体DNA高变区Ⅰ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常芸 于长隆 +3 位作者 刘爱杰 高晓嶙 何子红 胡水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0,共7页
为了探讨人类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标记与分子机制 ,对mtDNA高变区I作了序列多态性分析。研究选取汉族耐力运动员 95人 ,相应汉人对照 92人 ,对其mtDNA高变区I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测序 ,分析其序列多态性改变。结果显示 :中国汉族耐力运... 为了探讨人类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标记与分子机制 ,对mtDNA高变区I作了序列多态性分析。研究选取汉族耐力运动员 95人 ,相应汉人对照 92人 ,对其mtDNA高变区I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测序 ,分析其序列多态性改变。结果显示 :中国汉族耐力运动员的多态位点有 83个 ,其中 ,碱基替换位点 6 8,缺失位点 5个 ,插入位点 10个 ,位点 16 2 2 8碱基缺失及 16 113- 16 114和 16 335 -16 336碱基插入为运动员独有 ;中国汉族运动员mtDNA高变区I同质性多态主要表现为碱基转换、碱基颠换、缺失及插入四种类型 ,其中 ,碱基转换发生率最高 ,碱基颠换发生率次之 ,碱基缺失及插入频率最低。运动员碱基颠换频率明显高于常人 (P <0 0 5 ) ,而碱基缺失及插入频率则显著低于常人 (P <0 0 5 )。运动员T -C转换频率显著高于常人 (P <0 0 5 ) ,运动员A -G转换频率则显著低于常人 (P <0 0 1)。研究结果还提示 ,mt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分析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mtD NA序列多态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方法 ,为运动能力遗传标记的筛选与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耐力运动员 线粒体DNA 高变区Ⅰ 基因序列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基于学校的有组织的运动干预对肥胖青少年BMI和糖、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文 常翠青 +4 位作者 赵小倩 姜雪 陈志民 谢岚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学校的有组织的运动干预对青春期早期肥胖青少年体重指数(BMI)和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12-14岁肥胖青少年49名,按照BMI和个人意愿分为运动组(25名)和对照组(24名),运动组进行有组织的9个月、运动量两... 目的:探讨基于学校的有组织的运动干预对青春期早期肥胖青少年体重指数(BMI)和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12-14岁肥胖青少年49名,按照BMI和个人意愿分为运动组(25名)和对照组(24名),运动组进行有组织的9个月、运动量两阶段(0-3个月,大运动量;4-9个月,小运动量)递减的运动干预。分别于运动前、3个月末和9个月末进行体格测试和空腹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检测。结果:(1)运动组男生和女生BMI在干预期末比干预前分别下降了0.3和0.5,对照组男生和女生BMI分别上升0.2和0.3。(2)运动组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在第3个月末和9个月末与运动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血清TG水平显著上升(P〈0.05);运动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整个干预期间无显著性变化,而对照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且低于运动组水平(P〈0.01)。(3)运动组血糖(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P〈0.05)在运动干预后均显著下降;对照组血糖显著升高(P〈0.05),血清胰岛素水平和HOMA-IR无显著性变化。(4)运动组高甘油三酯血症检出率和空腹血糖受损率在3个月末分别下降了66.7%和100%,并持续维持到9个月运动干预末;对照组则分别上升了2.25倍和1.98倍。结论:基于学校的有组织的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延缓肥胖青少年肥胖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糖脂代谢,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和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肥胖青少年 血脂 血糖 体能 减体重
原文传递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胡跃林 中间季雄 +5 位作者 于长隆 星野雄一 钟炎丰 刘平 王长军 曲绵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3-155,T002,共4页
目的 :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缺血预处理组 (实验组 )和非预处理组 (对照组 )。每组再分为缺血 2小时、3小时、4小时 3... 目的 :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缺血预处理组 (实验组 )和非预处理组 (对照组 )。每组再分为缺血 2小时、3小时、4小时 3个小组 ,每小组 2 0只。用特制的气囊止血带制成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通过连续切片观察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大鼠胫前肌和股四头肌在不同缺血时间及不同再灌注时间发生的病理变化 ,评价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探讨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结果 :缺血 2小时 ,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骨骼肌病理变化轻 ,保护作用不明显。缺血 3小时 ,两组均发生明显病理变化。无论在炎细胞浸润 ,还是肌细胞变性坏死 ,对照组均明显重于实验组 ,保护作用显著。缺血 4小时 ,两组病理损害十分严重 ,保护作用不如缺血 3小时明显。从再灌注第 1、3、7、14天的病理结果比较发现 ,再灌注第 3天时病理损伤最重 ,保护作用最明显。结论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尤其对缺血 3小时再灌注 3天时保护作用最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止血带 缺血预处理 时间梯度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彦明 余家阔 +6 位作者 于长隆 敖英芳 王健全 崔国庆 胡跃林 张继英 傅欣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1-654,724,共5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Microfracture)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收治的43例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患者的情况,平均随访15.9±8.8个月(6~47个月)。采...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Microfracture)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收治的43例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患者的情况,平均随访15.9±8.8个月(6~47个月)。采用Tegner、Meyers、Lysholm评分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总有效率为87.0%,其中,疗效优27个膝关节(58.7%),疗效良13个膝关节(28.3%),疗效差3个膝关节(6.5%)。平均Tegner评分从1.5±1.3提高到4.8±1.5(P〈0.01);平均Meyers评分从9.9±1.9提高到16.4±2.0(P〈0.01);平均Lysholm评分从41.8±12.5提高到82.7±12.6(P〈0.01)。手术前后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微骨折术疗效与患者的性别、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外伤、软骨缺损面积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微创,疗效可靠,是较为实用的关节软骨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骨折 关节软骨 软骨缺损 软骨修复 关节镜
原文传递
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软骨素联合用药对兔骨关节炎治疗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傅欣 林霖 +4 位作者 魏学磊 侯宇 张继英 王锦程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观察氨基葡萄糖(GS)和硫酸软骨素(CS)对兔骨关节炎不同时期关节软骨退变和关节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GS和CS对兔骨关节炎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 目的:观察氨基葡萄糖(GS)和硫酸软骨素(CS)对兔骨关节炎不同时期关节软骨退变和关节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GS和CS对兔骨关节炎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每组9只(18个膝关节)。采用内侧副韧带切断术和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术后次日即进行动物的药物灌胃,每日1次,每组各取3只动物分别于灌胃1周、2周、3周后取材。阳性对照组灌胃用等剂量的蒸馏水。采用墨汁染色的方法大体观察软骨损伤情况,使用光镜观察关节软骨组织学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含量。结果:墨汁染色法和软骨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1周和2周后,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周后,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高剂量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3周,各治疗组关节液中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但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结论:不同剂量的GS和CS对兔骨关节炎不同时期软骨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减少关节液中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可以较好地延缓OA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葡萄糖 硫酸软骨素 骨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异种异体和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后兔半月板和关节软骨中Ⅰ、Ⅱ、Ⅲ、Ⅹ型胶原表达和免疫排斥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谢兴 余家阔 +3 位作者 张继英 付欣 敖英芳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和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 ,移植半月板和关节软骨中的Ⅰ、Ⅱ、Ⅲ、Ⅹ型胶原表达和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 :切除 3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的内侧半月板造成半月板缺失的动物模型。A组进行同种异体内侧半月...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和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 ,移植半月板和关节软骨中的Ⅰ、Ⅱ、Ⅲ、Ⅹ型胶原表达和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 :切除 3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的内侧半月板造成半月板缺失的动物模型。A组进行同种异体内侧半月板移植。B组取猪半月板组织修剪成同兔内侧半月板形态和尺寸相同的异种异体半月板植入物 ,进行兔内侧半月板的异种异体移植。分别在术后第 6周、12周、2 4周取实验动物的半月板、关节软骨进行Ⅰ、Ⅱ、Ⅲ、Ⅹ型胶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取外周血进行补体依赖性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 (CDMT)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 - 2和IL - 6的含量 ,了解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 ,关节软骨和移植半月板的情况良好 ,但术后第 2 4周 ,异种异体移植物部分被吸收 ,关节软骨出现损伤。两组中各时段移植半月板中的Ⅰ、Ⅱ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 ,术后第 12周 ,两组关节软骨中Ⅰ、Ⅱ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相似 ,但术后第 2 4周 ,异种异体半月板组的关节软骨开始有异常Ⅹ型胶原表达。同种异体和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组均未发现致命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用猪的半月板组织塑形后移植替代兔内侧半月板组织 ,半年后移植物被溶解吸收 ,同种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 关节软骨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 术后 胶原表达 免疫排斥反应 Ⅲ型胶原 情况 结论 成年
原文传递
异种异体和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修复兔膝关节半月板缺失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余家阔 谢兴 +3 位作者 张继英 付欣 敖英芳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4-608,共5页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半月板和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 ,移植物在关节内的转归和移植物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方法 :切除 3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的内侧半月板造成内侧半月板缺失的模型 ,并将新西兰兔分为A组和B组。A组进行同种异体内侧半月板...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半月板和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 ,移植物在关节内的转归和移植物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方法 :切除 3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的内侧半月板造成内侧半月板缺失的模型 ,并将新西兰兔分为A组和B组。A组进行同种异体内侧半月板移植。B组从猪半月板取小块半月板组织 ,修剪成同兔内侧半月板形态和尺寸相同的异种异体半月板植入物 ,进行兔内侧半月板的异种异体移植。在术后第 6周、第 12周、第 2 4周时宰杀动物 ,观察移植半月板、内侧胫骨平台软骨、股骨内髁负重区软骨和股骨滑车软骨的大体形态学改变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 ,半月板在关节内的形态良好 ,与关节囊周围愈合良好 ,移植 2 4周后 ,可见关节软骨损伤不明显。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短期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情况良好 ,2 4周后移植物部分被吸收 ,关节软骨也出现退变和损伤。结论 :用猪的半月板组织塑形后移植替代兔内侧半月板组织 ,术后2 4周移植物被溶解吸收 ,并开始出现关节软骨退变。同种异体内侧半月板移植后 ,半月板的结构和功能重建良好 ,而且对关节软骨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异体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 修复 膝关节半月板缺失 预后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 被引量:23
20
作者 谷莉 周谋望 +4 位作者 陈亚平 于长隆 敖英芳 黄红拾 杨延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95-1096,共2页
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检查及等速肌力测定,分析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及术后本体感觉和肌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44例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6个月的患者和13名健康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被动位置重现和Biodex... 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检查及等速肌力测定,分析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及术后本体感觉和肌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44例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6个月的患者和13名健康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被动位置重现和Biodex等速测力仪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和等速肌力的评定。比较患者与正常对照间的本体感觉差异,分析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和术前H/Q值对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恢复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与正常对照间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接受手术的时间在损伤后4个月内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和位置重现误差成线性正相关(R=0.713,P<0.05)。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的恢复有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术后6个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水平仍低于正常人。在韧带损伤后4个月内,接受手术越早,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水平越好。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恢复较好的患者股四头肌力量恢复也相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本体感觉 影响因素 肌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