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芨胶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创面表皮细胞DNA含量及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31
1
作者 仇树林 王晓 +2 位作者 李兵 韩胜 朱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白芨胶作为外源性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载体对兔背部创面表皮细胞DNA含量及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家兔40只,以手术切割方法造模,距脊柱正中旁开2cm处做皮... 目的:观察白芨胶作为外源性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载体对兔背部创面表皮细胞DNA含量及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家兔40只,以手术切割方法造模,距脊柱正中旁开2cm处做皮肤全层切口,面积约2cm×2cm,左右各3个。将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白芨胶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和白芨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白芨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白芨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用已配好的药液浸透纱布外敷伤口,换药1次/d。取材后测定:①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标准以创面面积小于总面积的5%或愈合面积大于95%为完全愈合。②伤口愈合率:各组动物分别在术后第3,10天,用0.25cm×0.25cm的透明方格纸测定伤口面积,用德国产ASN-68K半自动图像分析仪计算伤口面积,伤口愈合速率=愈合面积/原伤口面积×100%。③表皮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检测方法检测术后第5天表皮细胞DNA的含量及周期变化,增殖指数=(S+G2M)/(G0/G1+S+G2M)×100%。结果:纳入家兔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伤口愈合时间:白芨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伤口愈合时间少于生理盐水组、白芨胶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3.9±0.3),(19.3±0.7),(16.8±0.7),(17.6±0.6)d,t=7.632,3.278,4.563,P<0.01,0.05,0.05]。②伤口愈合率:术后第3,10天,白芨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家兔伤口愈合率高于生理盐水组、白芨胶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第3天分别为(49.83±0.03)%,(21.63±0.03)%,(36.34±0.03)%,(39.57±0.04)%,P<0.01;第10天分别为(87.88±0.01)%,(68.40±0.02)%,(83.37±0.01)%,(78.97±0.02)%,P<0.01,0.05]。③表皮细胞增殖活性:术后第5天,白芨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的增殖指数高于生理盐水组、白芨胶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43.17±1.1)%,(31.7±1.4)%,(36.3±1.6)%,(32.59±1.5)%,P<0.05]。结论:白芨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创面表皮细胞DNA的合成,提高细胞的增殖能力,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加速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白及 表皮生长因子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几丁糖对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中胶原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仇树林 闫焱 +6 位作者 张培培 赵伟 朱昊 褚国华 冯敏 韩胜 李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近年来很多学者尝试应用药物干预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但在药物的选择上均不理想。观察几丁糖应用前后纤维包膜中胶原纤维含量及扩张后皮瓣回缩率的变化规律,分析几丁糖对纤维包膜中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1... 目的:近年来很多学者尝试应用药物干预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但在药物的选择上均不理想。观察几丁糖应用前后纤维包膜中胶原纤维含量及扩张后皮瓣回缩率的变化规律,分析几丁糖对纤维包膜中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1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每只背部中段脊柱两侧旁开3cm处设为扩张区,均将左侧设为几丁糖组,右侧设为对照组。②实验方法:几丁糖组在腔隙内注入20g/L医用几丁糖0.5mL,再植入20mL皮肤软组织扩张器1枚;对照组常规植入20mL皮肤软组织扩张器1枚。待实验动物切口愈合拆线后开始扩张注水,每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达到40mL后停止注水。③实验评估:于停止注水10d后,切取两组扩张器表面相同部位纤维包膜及带纤维包膜皮瓣,用图像分析法计算各组织块收缩率;取纤维包膜组织作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进行光镜观察,并应用真彩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平均灰度,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设置几丁糖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全部取材成功。①几丁糖组纤维包膜组织平均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70.383±14.313,159.762±10.623,P<0.05)。②几丁糖组扩张后皮瓣回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3.371±7.312)%,(45.637±6.613)%(P<0.05)]。结论:应用几丁糖干预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可以使纤维包膜中胶原含量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减少扩张后皮瓣的回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几丁糖 组织扩展器 胶原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白芨胶载外源性rhEGF对创面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仇树林 王晓 +2 位作者 韩胜 张芾男 李兵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白芨胶(BSG)作为外源性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载体,在兔背部的创面愈合过程中对羟脯氨酸(HYP)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健康家兔40只,体重2.5~3.0k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盐水对照(SW)、BSG、rhEGF、... 目的观察中药白芨胶(BSG)作为外源性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载体,在兔背部的创面愈合过程中对羟脯氨酸(HYP)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健康家兔40只,体重2.5~3.0k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盐水对照(SW)、BSG、rhEGF、BSG+rhEGF四组,于脊柱的两侧其正中旁开2.0cm处手术制作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各3个,面积约2.0cm×2.0cm。分别用浸透上述四种液体的纱布外敷创面,隔日换药1次。于外敷后第3、5、7、10天取材,行HYP含量的测定。结果四组的HYP含量于外敷后第3天均较低,以后逐渐递增,至第10天达较高水平。在同一时间段上,BSG+rhEGF组的HYP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5),BSG组略高于rhEGF组(P〉0.05),但三组均显著高于SW组(P〈0.05)。结论BSG+rhEGF能促进创面中HYP合成的增加,从而缩短了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了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 外源性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创面愈合 羟脯氨酸
下载PDF
外源性一氧化氮对创伤愈合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瘢痕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仇树林 张培培 +2 位作者 李兵 韩胜 张芾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2652-2656,共5页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在创伤愈合过程不同时间,对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胶原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在促进创伤愈合和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3在河北省...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在创伤愈合过程不同时间,对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胶原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在促进创伤愈合和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3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及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完成。以硝普钠为一氧化氮供体,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硝普钠0.5,1,2,4mmol/L组,每组12只,通过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并分别在创面局部应用50g/L葡萄糖溶液、0.5,1,2,4mmol/L硝普钠,观察及测量创伤后3,7,10,14d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和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形态学观察:对照组于创伤后14d可完全愈合;硝普钠0.5mmoL/L组及1mmoL/L组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且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三四天;硝普钠2mmoL/L组及4mmoL/L组愈合情况不良,完全愈合时间延迟,皮肤张力较低,炎症反应明显。②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大鼠皮肤创伤后角质形成细胞、汗腺、毛囊和骨骼肌细胞以及创伤后肉芽组织的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不同程度的表达一氧化氮合酶蛋白。对照组在第3天和第14天分别呈现一氧化氮合酶阳性颗粒表达高峰,而硝普钠各组仅在第7~10天出现表达一氧化氮合酶阳性高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③羟脯氨酸含量:对照组从创伤后第3,7,10,14天羟脯氨酸含量进行性增加[依次为(1.637±0.127),(2.250±0.169),(2.420±0.201),(2.908±0.241)mg/g];硝普钠0.5mmol/L组在创伤后第3,7天羟脯氨酸含量低于对照组[(1.435±0.147),(1.766±0.211)mg/g,P<0.05或P<0.01],而在第10天和第14天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3.128±0.240),(3.437±0.239)mg/g,P<0.01];硝普钠1mmol/L组和2mmol/L组在第10天和第14天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mmol/L组:(3.244±0.245)(3.582±0.282)mg/g,P<0.01;硝普钠2mmol/L组:(3.666±0.263),(4.301±0.268)mg/g,P<0.01);硝普钠4mmol/L组仅在创伤后第3天表现比对照组多[(1.912±0.139)mg/g,P<0.01),其余均与对照组水平相近。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一氧化氮具有显著的促修复作用,主要体现在伤后第7~10天,小剂量的一氧化氮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远远大于大剂量一氧化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伤口愈合 一氧化氮合酶 瘢痕
下载PDF
锌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仇树林 谢祥 胡国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89-993,共5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在皮瓣缺血再灌注(ischem ia-reperfus ion,IR)损伤中的细胞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制备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IR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补锌-IR实验组,每组16只。各组分...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在皮瓣缺血再灌注(ischem ia-reperfus ion,IR)损伤中的细胞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制备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IR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补锌-IR实验组,每组16只。各组分别取8只大鼠,IR组和实验组于掀起皮瓣即刻、再灌注后1 h和24 h分别于皮瓣中段边缘取全层皮瓣组织1.0 cm×0.5 cm,对照组于掀起皮瓣即刻、9 h和32 h同法取材,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金属硫蛋白(m eta lloth ione in,M T)的表达部位,并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透射电镜观察IR后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皮瓣成活率;生物化学检测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 a lond ia ldehyde,M 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 ye loperox idase,M PO)活性。结果掀起皮瓣即刻对照组、IR组和实验组皮瓣M DA、M PO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后1、24 h,IR组M DA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62.2%和136.4%(P<0.01),高于实验组11.3%和33.2%(P<0.05);M PO活性分别高于对照组238.4%和503.4%(P<0.01),高于实验组17.9%、24.1%(P<0.05)。掀起皮瓣即刻对照组和IR组M T含量极低,无法定量分析,实验组为45.30±7.60。缺血再灌注后1、24 h,实验组M T含量分别较IR组高41.5%和44.9%(P<0.01),IR组M T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119.9%和234.6%(P<0.01)。对照组皮瓣成活率为100%,IR组皮瓣成活率为19.65%±4.38%,实验组皮瓣成活率为24.99%±5.12%,较IR组提高27.2%(P<0.05)。结论外源性锌能对皮瓣内多种细胞的IR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可明显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缺血再灌注损伤 金属硫蛋白 细胞保护
下载PDF
几丁糖对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中毛细血管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仇树林 闫焱 +4 位作者 张培培 褚国华 冯敏 李兵 韩胜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12-314,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几丁糖前后,纤维包膜中毛细血管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几丁糖对纤维包膜血运情况的影响。方法制作应用几丁糖干预埋置扩张器的动物模型及其常规对照模型各15个,取材制作CD34染色切片后,随机选取光镜100倍下CD34染色切片的实... 目的观察应用几丁糖前后,纤维包膜中毛细血管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几丁糖对纤维包膜血运情况的影响。方法制作应用几丁糖干预埋置扩张器的动物模型及其常规对照模型各15个,取材制作CD34染色切片后,随机选取光镜100倍下CD34染色切片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个视野,人工计数毛细血管数量,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的毛细血管数量平均每视野(8.200±2.150)个,对照组的毛细血管数量平均每视野(7.900±1.729)个,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几丁糖干预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不会减少纤维包膜中毛细血管数量,从而不会影响纤维包膜对扩张后皮瓣的血供与营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糖 纤维包膜 毛细血管
下载PDF
壳多糖与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修复创面愈合的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仇树林 冯敏 +2 位作者 张培培 赵伟 朱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23-1826,共4页
目的:壳多糖具有抗菌消炎和收敛作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促进神经生长等功能,是创伤愈合和上皮形成的重要调节物。实验联合应用壳多糖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4/2... 目的:壳多糖具有抗菌消炎和收敛作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促进神经生长等功能,是创伤愈合和上皮形成的重要调节物。实验联合应用壳多糖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实验室及河北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实验室完成。实验室标准均为生物安全二级(BSL-2)。①实验材料:48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0~250g,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以切割法制备大鼠创伤模型,造成全层皮肤创面。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壳多糖组、生长因子组、壳多糖+生长因子组,并分别给予蒸馏水、100g/L壳多糖、1000IU/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g/L壳多糖+1000IU/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药液治疗,每组12只。③实验评估:以创面愈合时间和速率、新生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细胞渗出的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壳多糖+生长因子组创面愈合时间最快(P〈0.01)。②与其他3组比较,壳多糖+生长因子组第3天有较多毛细血管生成,第14天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③壳多糖+生长因子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在术后第10天达到最高峰,至伤后第14天仍保持高水平,且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壳多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愈合过程,提高愈合质量,两者联合应用可更大限度发挥各自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愈合 动物创伤模型 壳多糖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应用缝线环扎法联合肿胀麻醉技术切除头面部神经纤维瘤 被引量:3
8
作者 仇树林 闫焱 +3 位作者 褚国华 冯敏 李兵 韩胜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头面部神经纤维瘤 手术切除 环扎法 肿胀麻醉 缝线 皮肤软组织缺损 组织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
下载PDF
白芨胶载外源性rhEGF对伤口愈合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仇树林 王晓 李兵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1006-1009,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白芨胶(Bletillastriatagelatin,BSG)作为外源性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的载体对兔背部伤口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健康家兔40只,体重2.5~3kg,雌雄各半。距脊柱正中旁开... 目的:探讨中药白芨胶(Bletillastriatagelatin,BSG)作为外源性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的载体对兔背部伤口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健康家兔40只,体重2.5~3kg,雌雄各半。距脊柱正中旁开2cm处做皮肤全层切口,面积约2cm×2cm,左右各3个。用已配置好的药液浸透双层纱布外敷伤口,每日换药一次。取材后进行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率、HE和Masson染色后的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BSG+rhEGF的伤口愈合率和伤口愈合时间与SW组(Salinewater,SW)、BSG组和rhEGF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HE和Masson染色后光镜组织学观察发现BSG+rhEGF能促进炎症细胞渗出,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形成。结论:BSG载外源性rhEGF通过促进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的生成进而促进伤口愈合,其作用优于单用白芨和单用表皮生长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胶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伤口愈合 组织学
下载PDF
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与乳房下皱襞的解剖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仇树林 胡国栋 +2 位作者 李兵 谢祥 韩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37-138,i0002,共3页
目的:明确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并发症与乳房下皱襞的解剖关系,探讨减少假体隆乳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3例女性19个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分析假体隆乳术并发症的发生与乳房下皱襞的关系。①假体向外侧移位3例3侧。②纤维囊... 目的:明确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并发症与乳房下皱襞的解剖关系,探讨减少假体隆乳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3例女性19个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分析假体隆乳术并发症的发生与乳房下皱襞的关系。①假体向外侧移位3例3侧。②纤维囊挛缩4例6侧。③假体向下移位3例5侧。④假体向上移位7例11侧。分别采用切除包膜,剥离扩大腔隙,修复解剖结构,重新置入假体等方法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在假体隆乳术中不必刻意保护所谓的乳房下皱襞韧带结构,只要解剖清楚,操作细致,完全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乳术 并发症 乳房下皱襞
下载PDF
皮肤的极限扩张率及其超微结构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仇树林 汪洋 +2 位作者 张培培 李兵 韩胜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的极限扩张率及极限扩张后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征,以进一步优化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方法以6只白色小家猪作为实验动物,制作重叠扩张术的极限扩张和常规扩张动物模型,切取两种扩张皮肤的组织进行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极... 目的探讨皮肤的极限扩张率及极限扩张后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征,以进一步优化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方法以6只白色小家猪作为实验动物,制作重叠扩张术的极限扩张和常规扩张动物模型,切取两种扩张皮肤的组织进行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极限扩张后皮肤扩张率为(508.91±82.99)%,常规扩张后皮肤扩张率为(110.86±14.6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极限扩张后真皮中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等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性改变,并可见坏死灶散在分布。结论采用极限扩张术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须避免扩张皮肤出现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的病理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术 极限扩张率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先天性鼻窦道的诊断和整形修复 被引量:6
12
作者 仇树林 张培培 +1 位作者 李兵 韩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706-708,i0005,共4页
目的:提出先天性鼻窦道的概念,并探讨先天性鼻窦道的诊断标准和手术修复方法。方法:自1993年以来笔者对11例特殊的先天性鼻畸形从发病原因、畸形特点、CT扫描、组织病理、术前设计、手术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鼻唇沟皮瓣移植、窦道切除、... 目的:提出先天性鼻窦道的概念,并探讨先天性鼻窦道的诊断标准和手术修复方法。方法:自1993年以来笔者对11例特殊的先天性鼻畸形从发病原因、畸形特点、CT扫描、组织病理、术前设计、手术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鼻唇沟皮瓣移植、窦道切除、鼻腔内中鼻道再造重建筛窦开口、鼻背浅表肌肉腱膜瓣移植等综合手术方法一期整形修复。结果:11例术后均双侧对称,鼻窦炎症状消失,外形满意。结论:应用鼻唇沟皮瓣移植、窦道切除、鼻腔内中鼻道再造重建筛窦开口、鼻背表浅肌肉腱膜瓣移植等综合手术方法,一期整形修复先天性鼻窦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鼻窦道 诊断 皮瓣 整形
下载PDF
鼻翼软骨环状结构重建在先天性鼻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仇树林 张培培 +3 位作者 林桂书 韩胜 李兵 王晓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符合解剖特点的先天性鼻畸形的有效整复方法。方法:对62例先天性鼻畸形患者根据畸形特点,采用鼻翼软骨支架重塑修复鼻翼软骨纤维环,鼻肌移位固定重建鼻翼软骨肌肉环,并辅以鼻小柱延长和鼻表浅肌肉腱膜瓣修整术整复。结果:本组... 目的:探讨符合解剖特点的先天性鼻畸形的有效整复方法。方法:对62例先天性鼻畸形患者根据畸形特点,采用鼻翼软骨支架重塑修复鼻翼软骨纤维环,鼻肌移位固定重建鼻翼软骨肌肉环,并辅以鼻小柱延长和鼻表浅肌肉腱膜瓣修整术整复。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双侧鼻翼及双侧鼻孔均对称,鼻小柱居中,随访6~24个月,疗效均满意。结论:鼻翼软骨环状结构发育不良或断裂是形成先天性鼻畸形的重要解剖学基础,重建鼻翼软骨环状结构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翼软骨环 先天性鼻畸形 整形修复
下载PDF
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仇树林 胡国栋 +2 位作者 谢祥 韩胜 李兵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5年第6期336-338,共3页
目的通过对乳房下皱襞相关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结构。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行解剖研究,并分别于乳房上缘、乳晕上缘、乳房下皱襞及乳房下皱襞下方4cm处取材,制作HE染色及改良Gomori... 目的通过对乳房下皱襞相关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结构。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行解剖研究,并分别于乳房上缘、乳晕上缘、乳房下皱襞及乳房下皱襞下方4cm处取材,制作HE染色及改良Gomori′s trichrome染色切片,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研究乳房20只,在乳房下皱襞组可见皮肤真皮层内红色的纤维组织排列平行于乳房下皱襞的长轴,胶原纤维的断面较少,各组的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乳房下皱襞区域无下皱襞韧带结构,真皮内胶原纤维的密度和其他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 乳房下皱襞 韧带 解剖学和组织学
下载PDF
L-精氨酸与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应用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仇树林 褚国华 +6 位作者 张培培 赵伟 朱昊 闫焱 韩胜 冯敏 姚金英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1028-1031,共4页
目的:观察L-精氨酸(L-arginine,L-Arg)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联合应用对伤口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背部创伤模型,在创面局部应用纤维连结蛋白同时应用L-精氨酸灌胃,分别在术后3、7、10、14天切取创面的愈合组织,进行HE... 目的:观察L-精氨酸(L-arginine,L-Arg)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联合应用对伤口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背部创伤模型,在创面局部应用纤维连结蛋白同时应用L-精氨酸灌胃,分别在术后3、7、10、14天切取创面的愈合组织,进行HE、VG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结果用SPSS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应用FN和L-Arg组实验动物创面的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和两种药物单独应用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Arg和FN联合应用对促进大鼠背部创面的修复,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具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愈合 纤维连结蛋白 L-精氨酸 联合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硝普钠对创伤愈合影响的时效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仇树林 张培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768-770,i0003,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创伤愈合过程不同时间对肉芽组织生长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对促进创伤愈合和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A...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创伤愈合过程不同时间对肉芽组织生长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对促进创伤愈合和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A、B、C、D组,每组12只,通过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并分别在创面局部应用5%葡萄糖溶液、0.5mmol/L、1mmol/L、2mmol/L和4mmol/L硝普钠,观察及测量创伤后3天、7天、10天和14天的肉芽生长情况、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胶原纤维面密度和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实验A、B组相对于对照组和实验C、D组表现出更好的伤口愈合,且瘢痕形成最小。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NO具有显著的促修复作用,主要体现在伤后第7~10天,小剂量的NO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远远大于大剂量NO。局部过量的NO聚积可阻碍正常的伤口愈合,并呈现全身毒性反应。在伤后7~10天应用外源性NO可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创伤愈合 瘢痕
下载PDF
皮肤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仇树林 汪洋 +1 位作者 李兵 韩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8期894-895,i0001,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皮肤经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以探索进一步改良优化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的有效途径。方法:以6只白色小家猪作为试验动物,制作重叠扩张术极限扩张(ETE)和常规扩张(RTE)动物模型,切取两种扩张方法扩张后的皮肤组织... 目的:通过观察皮肤经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以探索进一步改良优化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的有效途径。方法:以6只白色小家猪作为试验动物,制作重叠扩张术极限扩张(ETE)和常规扩张(RTE)动物模型,切取两种扩张方法扩张后的皮肤组织作测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极限扩张后皮肤真皮层明显变薄,表皮层厚度与RTE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纤维束细小;弹力纤维广泛断裂;Ⅰ型胶原含量减低。结论:皮肤经持续重叠扩张后可达到极限;导致皮肤达到扩张极限的原因是机械力的持续过度牵拉和皮肤胶原纤维产生的相对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重叠扩张 极限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仇树林 谢祥 胡国栋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14-16,i0002,共4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皮瓣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缺血再灌注组即IR组(n=16)和补锌缺血再灌注组即补锌-IR组(n=16)。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皮瓣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缺血再灌注组即IR组(n=16)和补锌缺血再灌注组即补锌-IR组(n=16)。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用硫代巴比妥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的改变,并观察皮瓣成活率。结果:补锌-IR组在再灌注1h和24h,皮瓣组织中MDA含量分别较IR组降低11.3%、33.2%,MPO活性分别较IR组降低17.9%、21.4%。补锌-IR组皮瓣的超微结构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皮瓣成活率较IR组升高27.2%。结论:外源性锌能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中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缺血再灌注损伤 透射电镜
下载PDF
鼻表浅肌肉腱膜瓣在特殊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
19
作者 仇树林 张培培 +3 位作者 林桂书 韩胜 李兵 王晓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索特殊鼻畸形的有效整形修复方法。方法:对34例鼻畸形,其中先天性鼻窦道13例,先天性鼻眶裂2例,先天性鼻裂7例,双侧唇裂继发鼻畸形12例,应用鼻表浅肌肉腱膜瓣修复。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双侧鼻翼及双侧鼻孔均对称,鼻表情运动和鼻孔... 目的:探索特殊鼻畸形的有效整形修复方法。方法:对34例鼻畸形,其中先天性鼻窦道13例,先天性鼻眶裂2例,先天性鼻裂7例,双侧唇裂继发鼻畸形12例,应用鼻表浅肌肉腱膜瓣修复。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双侧鼻翼及双侧鼻孔均对称,鼻表情运动和鼻孔舒缩功能恢复。平均随访9个月,均效果满意。结论:应用鼻表浅肌肉腱膜瓣修复特殊鼻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表浅肌肉腱膜瓣 鼻畸形 整形术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组织中金属硫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20
作者 仇树林 谢祥 胡国栋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267-269,i001,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表达部位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缺血再灌注组(n=8)。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用硫代巴比妥法和比色法...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表达部位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缺血再灌注组(n=8)。在大鼠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用硫代巴比妥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观察免疫组化切片中MT的表达部位,并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以积分光密度代表MT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1h和24h,皮瓣组织中MDA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46.5%、147.8%,MPO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高1169.5%、408.6%,MT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119.9%、234.6%。在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皮瓣中MT表达在表皮基底层细胞、皮下组织及肉膜下组织血管壁细胞、成纤维细胞,毛囊、皮脂腺、汗腺和肌细胞的细胞浆中。结论:皮瓣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T表达在皮瓣组织的多种细胞内,MT含量增加可能和皮瓣在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某些代谢产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组化 皮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