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泊三角洲平原砂体的露头构形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付清平 李思田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4年第5期21-33,共13页
本文应用等级界面与构形单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县考考乌素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湖泊三角洲平原砂体的几何形态、空间配置和内部构形,并重点剖析了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含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识别出5... 本文应用等级界面与构形单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县考考乌素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湖泊三角洲平原砂体的几何形态、空间配置和内部构形,并重点剖析了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含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识别出5级界面体系,划分出17种储层岩性相和4种构形单元。各级界面分别代表不同规模的非均质性,界面性质及伴生的渗透性隔挡层(泥质夹层)的分布控制了砂体的垂向和侧向连通性。储层岩性相是一种物质-能量单元,它们在砂体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构形单元则是一种三维岩石单元,由第3至5级界面限定,具有各自特征的储层岩性相组合。界面和储层岩性相都是沉积水动力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的不同组合反映了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的细微变化,并控制砂体的物性特征。物性在砂体内的分布按构形单元自然分区,高孔渗带主要分布在3至5级界面之上,多个构形单元和界面在垂向或侧向。的叠置,导致物性出现多阶正韵律的变化。代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储层岩性相,其物性较好,反之则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界面 储层岩性相 构形单元 孔渗分布规律
下载PDF
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层为例 被引量:26
2
作者 付清平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7年第2期1-10,共10页
陆相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因此,探索不同构造背景下、不同类型陆相盆地层序的边界性质、内部结构特征、控制因素及其模式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 陆相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因此,探索不同构造背景下、不同类型陆相盆地层序的边界性质、内部结构特征、控制因素及其模式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早白垩世陆相前陆盆地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出4个层序边界,划分出1个超层序和3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体系域(AST)、湖泊扩展体系域(EST)和湖泊萎缩体系域(CST),并探讨了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构造作用是控制该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形成与发育的首要因素;远离和邻近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地南、北两侧构造作用的不均一性,造成层序边界性质、体系域特征等在南、北两侧存在很大差异;层序内部体系域发育的不完整性(即由两个层序界面限定的一个三级层序在全盆范围内仅发育一种或两种体系域),反映了陆相层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下白垩统 盆地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储层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余谦 朱忠发 +1 位作者 黄慧琼 付清平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4-80,共7页
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是塔里木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之一 ,包括亚格列木组层、舒善河组和巴西盖组储集层 (有称为卡普沙良群中上部储集层 )。从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性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 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是塔里木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之一 ,包括亚格列木组层、舒善河组和巴西盖组储集层 (有称为卡普沙良群中上部储集层 )。从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性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总结储层的储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该储层为砂岩储集岩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较好 ,储集性纵横向上分别受沉积韵律与沉积相带展布的控制 ,同时还受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的控制 ;并认为亚格列木组储集性较好 ,横向上以跨越阿克库勒沙雅西的储集砂体为最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卡普沙良群 塔里木盆地 油气储集层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胶结作用 压实作用 溶蚀作用
下载PDF
川西坳陷南区侏罗系层序地层与油气 被引量:20
4
作者 丘东洲 付清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0,共6页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南区 ,即大邑—新津一线以南、龙门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名山—丹棱—眉山一线以北约 30 0km2 的地区。近年来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工业性天然气藏。侏罗系的层序地层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南区 ,即大邑—新津一线以南、龙门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名山—丹棱—眉山一线以北约 30 0km2 的地区。近年来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工业性天然气藏。侏罗系的层序地层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笔者对区内侏罗系采用层序地层学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野外露头和室内钻井、测井、地震层序分析。在侏罗系中识别出 9个层序界面 ,并划分为 8个三级层序。论文对层序地层与油气关系进行了论述 ,指出区内侏罗系浅气层最有利勘探区为平落坝、大兴西、松花镇、白马庙等地 ,有利勘探区为蒲江、邛西、观音寺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层序地层学 油气藏 地层与威矿
下载PDF
绿色食品甜玉米安全生产集成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付清平 《种子科技》 2014年第2期38-39,共2页
近年来,甜玉米作为一种果蔬型绿色食品,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为当地一项特色主导产业,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效益不断提高,从而为贫困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途径。经多年生产实践,农技人员从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宜当地甜玉米... 近年来,甜玉米作为一种果蔬型绿色食品,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为当地一项特色主导产业,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效益不断提高,从而为贫困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途径。经多年生产实践,农技人员从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宜当地甜玉米安全生产的集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安全生产 集成技术
下载PDF
消渴丸治疗90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袁昌杰 谭文红 +2 位作者 付清平 兰鹏 陆玉雄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05-2106,共2页
目的观察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分别采用消渴丸治疗及格列喹酮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空腹、餐后2h血糖以及中医症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目的观察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分别采用消渴丸治疗及格列喹酮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空腹、餐后2h血糖以及中医症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观察组血糖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消渴丸能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血糖,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消渴丸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方山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7
作者 付清平 《种子科技》 2015年第11期38-38,40,共2页
介绍了方山县在发展马铃薯产业方面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在提高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方面的一些举措,供参考。
关键词 方山县 马铃薯产业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大丰26号玉米性状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8
作者 付清平 《种子科技》 2014年第7期50-51,共2页
大丰26号玉米品种由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选育而成,2009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以来,在吕梁连续几年参与了该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展示工程,表现出较多的优良性状,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 大丰26号玉米品种由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选育而成,2009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以来,在吕梁连续几年参与了该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展示工程,表现出较多的优良性状,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介绍了该品种的性状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26号 玉米 性状表现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老年脑梗塞康复期血流动力学影响
9
作者 易玉新 屈晓冰 +4 位作者 杨宇 蹇在金 付清平 曹小元 刘亚利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5-47,共3页
运用经颅多谱勒观察体外反搏和内科常规治疗对老年脑梗塞康复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 :体外反搏对老年脑梗塞康复期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 (Vp ,Vm ,DVp和DVm )以及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P <0 .0 1) ;而内科常规治疗对上述... 运用经颅多谱勒观察体外反搏和内科常规治疗对老年脑梗塞康复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 :体外反搏对老年脑梗塞康复期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 (Vp ,Vm ,DVp和DVm )以及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P <0 .0 1) ;而内科常规治疗对上述参数改善不明显 (P >0 .0 5 )。表明体外反搏对改善老年脑梗塞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比内科常规治疗更显著 (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体外反搏 血流动力学 老年人
下载PDF
对委托代销种子的几点认识
10
作者 曹勤虎 王成连 付清平 《种子科技》 2001年第5期260-261,共2页
关键词 种子经营 委托代销种子 代销条件 监督管理 中国
下载PDF
白垩纪时期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初探 被引量:28
11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付清平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5期526-532,共7页
从沙漠记录可知性出发,测制了一条横穿白垩纪北半球中低纬度沙漠带的风向记录断面,初步揭示了当时大气环流的格局.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前东正确为行星环流控制──北为西风环流,南为东北信风环流.两者间的切变带曾作南北向漂变... 从沙漠记录可知性出发,测制了一条横穿白垩纪北半球中低纬度沙漠带的风向记录断面,初步揭示了当时大气环流的格局.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前东正确为行星环流控制──北为西风环流,南为东北信风环流.两者间的切变带曾作南北向漂变.还讨论了古季风环流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可能存在古季风的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沙漠带 东亚大气环流格局 古季风 古气候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沙漠古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25
12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付清平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2期195-201,共7页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沙漠风向标志的测量,揭示了古盛行风风向变化规律和古风带样式.发现该沙漠为行星风系控制.早期,副热高压带作短周期的南北向漂变,造成西风与东北信风交替现象;晚期,副热高压带作了长周期的南向漂变,使...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沙漠风向标志的测量,揭示了古盛行风风向变化规律和古风带样式.发现该沙漠为行星风系控制.早期,副热高压带作短周期的南北向漂变,造成西风与东北信风交替现象;晚期,副热高压带作了长周期的南向漂变,使沙漠处于西风带之中,完全被西风带控制.古风带样式的恢复为青藏高原隆起前东亚大气环流样式提供了直接的环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沙漠 古风向变化 古风带样式 鄂尔多斯
原文传递
Regularity of paleowind direction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Desert in Ordos Basin and climat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9
13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付清平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期24-33,共10页
By the measurement of the wind directional indicator of theCretaceous desert in Ordos Basin, the regularity of the paleo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s and pattern of the paleowind belts are reveal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By the measurement of the wind directional indicator of theCretaceous desert in Ordos Basin, the regularity of the paleo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s and pattern of the paleowind belts are reveal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esert was controlled by a planetary wind system. In the early stage, the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zone drifted south and northwards with short cycles, resulting in the alternation of westerlies and northeast trades; in the late stage, the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zone drifted southwards with a long cycle, placing the desert under the westerly belt and making the desert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the westerly bel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eowind belts has provided the evidence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for the pattern of the circulation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CRETACEOUS desert REGULARITY of paleowind directions pattern of paleowind belts.
原文传递
Primary study on pattern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f atmosphere befor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eastern Asia 被引量:9
14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付清平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8期680-688,共10页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GCA) in eastern Asia. The pattern of the GCA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well known,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GC...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GCA) in eastern Asia. The pattern of the GCA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well known,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GCA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lack of direct evidences. Based on the knowability of desert, a section recording wind directions across the Cretaceous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ow latitude desert belt is measured and the pattern of the GCA in the Cretaceous is reveal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stern Asia was really controlled by the planetary circulation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e. westerl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trades in the south. The convert belt between westerlies and trades had drifted northwards and southwards. The possibility of existence of paleo-monsoon is also dealt with and a possibly imposed paleo-monsoon is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retaceous desert belt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in eastern As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