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河湾盆地白洗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1
作者 仪明洁 余官玥 +1 位作者 陈福友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0-603,共14页
2017年7月对泥河湾盆地白洗沟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约4 m2,出土石制品684件。14C测年显示,遗址距今约1.7万年。石制品以石片类数量最多,细石叶丰富,石核数量很少,另有少量无明显人工打制痕迹的搬入石块;石器少,仅有1件刮削器和2件... 2017年7月对泥河湾盆地白洗沟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约4 m2,出土石制品684件。14C测年显示,遗址距今约1.7万年。石制品以石片类数量最多,细石叶丰富,石核数量很少,另有少量无明显人工打制痕迹的搬入石块;石器少,仅有1件刮削器和2件锛状器,但经过精致修理且标准化程度高。对石制品的拼合研究及细石叶生产流程的分析显示,石片类产品形态、技术均展现出与细石核预制和修型的高度相关性;共发现19个拼合组;细石核技法属北方系或涌别系,技术稳定娴熟,多根据毛坯特点简化预制程序。综合泥河湾盆地发现的细石器遗存,以末次盛冰期的结束、全新世的到来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对应细石叶技术萌芽、流行与衰落三个阶段。从早期到晚期,文化遗存构成渐趋丰富,人类的群体流动性逐渐降低,社会组织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 考古学 石制品 细石叶 旧石器时代晚期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6A2层的形成过程
2
作者 张月书 李锋 +2 位作者 陈福友 仪明洁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74,共14页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谷坨遗址T1区域开展了新的发掘,通过此次发掘,我们将原6A文化层划分为2个亚层。其中6A2为粗砂砾石堆积,显示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但该层出土的多数石制品表面新鲜,并未显示出受高能水流的改造或被长距离搬运的特征。鉴于此,我们以探讨搬运改造石制品所形成破损特点为目的设计并实施了模拟搬运试验,开展了遗址内沉积物、石制品特征等多指标分析探讨遗址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6A2层的多数石制品并非由高能水流搬运而来,而是粗砂砾石堆积在遗址形成后,古人类活动于其上所遗留,此层石制品显示了原地埋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泥河湾盆地 东谷坨遗址 模拟搬运实验 遗址形成过程
原文传递
细石叶功能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3
作者 曾晨茹 仪明洁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4-563,共10页
细石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在古人类狩猎和动植物加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细石叶的功能开展研究是探索旧石器时代遗址功能、古人类生计模式和古人群迁徙扩散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细石叶功能研究的... 细石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在古人类狩猎和动植物加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细石叶的功能开展研究是探索旧石器时代遗址功能、古人类生计模式和古人群迁徙扩散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细石叶功能研究的相关文献,从石器功能的研究方法入手,归纳总结典型案例,并概括这些研究对分析细石叶技术的起源和传播、遗址功能、古人类适应环境的行为及生计模式的改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细石叶功能研究在实验考古、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提取到细石叶用于狩猎、加工肉类、采集和收割植物、钻孔、刻槽等活动的考古学证据。目前的相关研究存在标本抽样方法和分析手段有待细化、实验和研究案例较少以及研究方法有局限性等问题。未来对细石叶功能的研究仍需以考古学问题为导向,在模拟实验、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的定量化方面做出努力,在更多遗址和地区开展细石叶的功能研究,并结合遗址出土的其他材料和古环境背景做出有关人类行为的考古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 功能分析 旧石器时代晚期 研究现状
原文传递
软锤石片辨识的实验史及争议
4
作者 曹彧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5,共10页
在打制石器中,软锤法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石片形态,是古人类认知与技术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认为,使用软锤法打下的石片具有打击泡散漫、台面处有唇等特征。随着针对性实验的开展,上述石片特征已经不再被认为仅是软锤剥片所致,而... 在打制石器中,软锤法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石片形态,是古人类认知与技术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认为,使用软锤法打下的石片具有打击泡散漫、台面处有唇等特征。随着针对性实验的开展,上述石片特征已经不再被认为仅是软锤剥片所致,而是打制过程中如打击角度、背缘角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石片特征区分软、硬锤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旨在梳理学术界对软锤法的认知过程和系统实验历史。根据国际上大量的实验可知,目前的实验以燧石、黑曜石为主要石料,根据石片特征区分软、硬锤尚存在很大争议,石片特征的产生可能受锤的质地、石料、打制者、打击角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宜仅凭个别石片特征判断遗址中存在软锤剥片。在对具体考古材料的技术分析中,需综合考量整个石器打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多种因素,有必要建立一个汇集实验数据与遗址出土石片相关特征的数据库,为打制技术与技法分析提供更为丰富的对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锤法 打击泡 模拟打制实验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史前遗址2009年调查试掘报告 被引量:35
5
作者 仪明洁 高星 +1 位作者 张晓凌 孙永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2009年6月—7月,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调查、试掘了6处遗址,获得一批石制品、动物骨骼残片、火塘等材料。石制品多数个体较小,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细石核、细石叶等。通过对比出土材料及部分遗址测年数据判断,6处遗址的年代... 2009年6月—7月,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调查、试掘了6处遗址,获得一批石制品、动物骨骼残片、火塘等材料。石制品多数个体较小,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细石核、细石叶等。通过对比出土材料及部分遗址测年数据判断,6处遗址的年代处于13ka BP左右的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此次调查试掘,丰富了该区域人类活动的证据,对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古人类的适应生存过程及技术交流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遗址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 调查试掘
下载PDF
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仪明洁 高星 +2 位作者 王惠民 裴树文 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6-179,共14页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料,尺寸小,不适于锤击及间接剥片技术的应用;细石叶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剥片技术,其中以楔形石核的打制技术最成体系。这种以细石叶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在气候波动的条件下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晚期 水洞沟第12地点 石核 类型学 细石叶技术
下载PDF
石球的定义、分类与功能浅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仪明洁 高星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5-363,共9页
石球(Spheriod)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中常见的一种石器类型,其分类、生产过程和功能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本文对石球的定义、考古发现以及实验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尝试从操作链和动态类型学入手,根据器物形态的不同,将石球生产过... 石球(Spheriod)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中常见的一种石器类型,其分类、生产过程和功能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本文对石球的定义、考古发现以及实验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尝试从操作链和动态类型学入手,根据器物形态的不同,将石球生产过程划分为备料、球形石、准石球、正石球四个不同阶段。对以往学者提出的石球功能推测进行简要分析,对石球作为狩猎工具的使用方式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球 旧石器时代 石锤 狩猎工具
下载PDF
狩猎采集觅食模式及其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仪明洁 高星 Robert BETTINGER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狩猎采集觅食模式是1970年代以来在西方考古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借助民族学资料及模拟研究,结合考古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的研究数据,对石器加工技术、人类行为、社会组织结构等进行模拟与重现。本文对西方考古学对狩猎... 狩猎采集觅食模式是1970年代以来在西方考古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借助民族学资料及模拟研究,结合考古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的研究数据,对石器加工技术、人类行为、社会组织结构等进行模拟与重现。本文对西方考古学对狩猎采集觅食模式的应用史加以回顾,简要介绍其基本模式,对狩猎采集觅食模式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运用前景进行简单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狩猎采集者 觅食模式 行为模式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王庄、吴家外和岳沟地点发现的石制品 被引量:1
9
作者 仪明洁 裴树文 +1 位作者 牛东伟 马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9-966,共8页
王庄2号地点、吴家外地点和岳沟1号地点位于丹江口库区淅川县。2009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这3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每个地点发掘面积100 m2,获得石制品数量分别为13件、33件、13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 王庄2号地点、吴家外地点和岳沟1号地点位于丹江口库区淅川县。2009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这3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每个地点发掘面积100 m2,获得石制品数量分别为13件、33件、13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工具等多种类型。3个地点的原料均属就地取材,与各自所在区域的砾石原料构成有关,从原料选择上能看出古人类的有针对性选择。石器分析显示,3处地点的剥片技术均为硬锤直接锤击法,王庄2号地点和吴家外地点的石器大小、质量、石器面貌与南方砾石工业更接近,而岳沟1号地点则与北方石片石器技术面貌相似,表现出中国南北方主工业类型过渡的特点,为研究晚更新世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适应生存、开发过程提供了一批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过渡 砾石石器 丹江口库区 中更新世
原文传递
细石器研究中几个关键概念的厘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仪明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1,共5页
细石器在东亚、北亚、北美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大量存在,本文对该区域细石器研究中常用的细石器、细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产品、细石器组合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以往文献中在使用上存在的异同,从技术、逻辑的角度对... 细石器在东亚、北亚、北美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大量存在,本文对该区域细石器研究中常用的细石器、细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产品、细石器组合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以往文献中在使用上存在的异同,从技术、逻辑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重新厘定,以期实现术语的规范化。同时呼吁搁置"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时代"等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细石叶技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 概念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贾湾1号地点发现的石制品 被引量:17
11
作者 牛东伟 裴树文 +1 位作者 仪明洁 马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丹江口库区贾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贾湾村,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前缘的红色黏土层中。2011年4-5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m2,共获得750件石制品(发掘527件,采集223件)。石制品组合包括石核类、... 丹江口库区贾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贾湾村,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前缘的红色黏土层中。2011年4-5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m2,共获得750件石制品(发掘527件,采集223件)。石制品组合包括石核类、修理类、废片类和石锤等,以废片类为主体。石制品以阶地底部砾石为原料,以小型和中型者居多;剥片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多在石片远端或两侧进行单向加工,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工业面貌属于以石核和石片为主体的技术类型(模式1)。地貌、地层及石制品组合特征显示该地点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早期 石制品 贾湾1号 丹江口库区
下载PDF
藏北尼阿木底遗址发现的似阿舍利石器——兼论晚更新世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张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社江 张晓凌 +10 位作者 陈祖军 仪明洁 葛俊逸 达娃 何伟 张建林 栗静舒 洛桑 哈比卜 李林辉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269,共17页
2013年夏,在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羌塘高原旧石器调查中,从规模恢弘的尼阿木底遗址地表暴露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分别采集到似阿舍利类型"手斧"9件和"薄刃斧"2件。本文对尼阿木底遗址所见的这类器物进行了细致的... 2013年夏,在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羌塘高原旧石器调查中,从规模恢弘的尼阿木底遗址地表暴露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分别采集到似阿舍利类型"手斧"9件和"薄刃斧"2件。本文对尼阿木底遗址所见的这类器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只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勒瓦娄哇技术产品的石核,或偶尔为之的、与手斧和薄刃斧形似的石制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手斧与薄刃斧。尼阿木底遗址不存在从选料、剥片、加工出成品,到使用、损坏和废弃等各个阶段的、明确的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工艺链条,换言之,在尼阿木底生活的古人脑海中,并不存在一个加工阿舍利类型手斧和薄刃斧等工具的"概念模板"(Mental template)。联系到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以前所报道的同类材料,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腹地目前所见的旧石器遗址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晚更新世末期时,来自于印巴次大陆方向的早期占领者,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昆仑山脉三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之间的通道,自高原西南方向开始向高原腹地扩张,其间阿舍利石器工业技术在非洲和欧亚大陆早已消弭,当时的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具备重新产生该类石器工业技术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申扎县 尼阿木底 晚更新世 旧石器遗存 手斧与薄刃斧
下载PDF
到考古实习工地上去吧!
13
作者 仪明洁 《大众考古》 2015年第7期89-91,共3页
如果你是象牙塔里的学子,是否疲乏于淹没在纷繁浩秩的文献资料中?是否厌倦了坐在教室里接受传统的讲授?是否因无穷无尽的背诵和考试而感到心烦?是否对未知的历史充满了好奇?是否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苦恼?是否因每日忙于应对杂七杂八的... 如果你是象牙塔里的学子,是否疲乏于淹没在纷繁浩秩的文献资料中?是否厌倦了坐在教室里接受传统的讲授?是否因无穷无尽的背诵和考试而感到心烦?是否对未知的历史充满了好奇?是否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苦恼?是否因每日忙于应对杂七杂八的事情而缺少与同窗、老师的贴心交流?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就请到考古实习工地上去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理论与实践 探方 中国人民大学 夏家店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历史学院 大地湾遗址 土城子
下载PDF
湖北建始高坪洞穴调查及其试掘简报 被引量:3
14
作者 裴树文 高星 +6 位作者 许春华 杨年友 黄再铭 梅惠杰 关莹 马宁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3-394,共12页
高坪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东北部,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上游。该区域地处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区内中生界灰岩发育,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和洞穴形成,山盆期夷平面保存完好。2008年4—5月间,考察队对该区域进行了为期近... 高坪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东北部,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上游。该区域地处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区内中生界灰岩发育,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和洞穴形成,山盆期夷平面保存完好。2008年4—5月间,考察队对该区域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洞穴调查和试掘。对16处洞穴的调查表明,该区域在700m—950m高度发育有较多的更新世洞穴堆积物,其中洞槽、神牛洞、响水寨洞和左家硝洞等洞穴工作条件较好,是下一步发掘工作的重点。对巨猿洞东洞口外和大岩洞的试掘表明,这里蕴藏着较多的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可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岩溶发育 洞穴凋查 试掘 建始高坪
下载PDF
四川简阳龙垭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苇 仪明洁 +2 位作者 孙智彬 陈军 徐凌鸿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5-969,共15页
龙垭旧石器遗址位于四川省简阳市沱江二级支流康家河左岸,2010年7~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87 m^(2),出土石制品559件,动物骨骼化石数千件。石制品原料多选用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有硅... 龙垭旧石器遗址位于四川省简阳市沱江二级支流康家河左岸,2010年7~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87 m^(2),出土石制品559件,动物骨骼化石数千件。石制品原料多选用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有硅化木、石英等。石制品类型主要有石核、石片、断块及手镐、大型石刀、似手斧、重型刮削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和石球等石器,并有三组可拼合标本。从石制品面貌上看,古人类能够剥取大石片、以之加工石器,两面器技术不典型,初步呈现出似阿舍利技术特征。光释光测年显示,遗址年代可能达到旧石器时代中期。这批材料为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沱江流域更新世人类生存、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垭遗址 四川盆地 砾石工业 似阿舍利
原文传递
山东日照黄泥梁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16
作者 陈福友 李罡 +3 位作者 李玉 李锋 张双权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2-552,共11页
黄泥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于山东省日照市丝山东麓的黄土台地中,2006年发现,2011、2012年进行复查和试掘,2013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50 m2。遗址文化层厚约1.2m,位于地表下3-4m处,经光释光测定,文化层的年代为54-59 kaBP。本次发掘出土... 黄泥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于山东省日照市丝山东麓的黄土台地中,2006年发现,2011、2012年进行复查和试掘,2013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50 m2。遗址文化层厚约1.2m,位于地表下3-4m处,经光释光测定,文化层的年代为54-59 kaBP。本次发掘出土有编号的石制品1876件,包括石核、石片、石锤、工具、断块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碎屑类石制品。石料主要为脉石英和安山岩两种,大多就地取材。石制品类型以石片、断块为主,石核有一定比例,石锤上的打击痕迹明显,工具数量较少,以简单加工的刮削器为主。石制品的剥片、加工技术均为硬锤直接打击法。初步分析表明黄泥梁遗址为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制作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黄泥梁遗址 旧石器 石制品 氧同位素3阶段早期
下载PDF
水洞沟地区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余官玥 仪明洁 +1 位作者 张晓凌 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3-207,共15页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石制品原料以就地取材的白云岩为主。本文利用水洞沟地区的白云岩生产细石叶和石片,进行了29组复制使用实验。对使用痕迹的观察表明:不同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导致细石叶上出现不同的微痕特...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石制品原料以就地取材的白云岩为主。本文利用水洞沟地区的白云岩生产细石叶和石片,进行了29组复制使用实验。对使用痕迹的观察表明:不同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导致细石叶上出现不同的微痕特征,细石叶适于装柄使用,以刮、切、削等利用侧刃缘的运动方式效率为高,尖部用于加工硬度较低的动植物效果较好。对比燧石、黑曜岩等不同石料的微痕实验数据可知,不同石料的产品,其使用痕迹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探讨了其适宜的使用方式和加工对象的范围,为分析水洞沟地区出土的白云岩细石叶功能提供了可资参考、对比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遗址 白云岩 细石叶 微痕实验
原文传递
楔形石核概念内涵与细石核分类初探 被引量:8
18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7-319,共13页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在东北亚及北美地区流行的石制品生产技术,其中楔形石核技术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在楔形石核的内涵和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本文回顾楔形石核的研究历史,就目前楔形石核最为关键的分类标准和技术内涵问...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在东北亚及北美地区流行的石制品生产技术,其中楔形石核技术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在楔形石核的内涵和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本文回顾楔形石核的研究历史,就目前楔形石核最为关键的分类标准和技术内涵问题,尝试运用操作链的理念,借鉴"概念型版"的思想,建立细石叶技术分类系统,揭示楔形石核技术的内涵。楔形石核与锥形石核、船形石核等的区别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区别,而是整个制作理念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就细石叶技术在华北的扩散问题略作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石核 概念型版 片状毛坯开发 细石叶技术
原文传递
“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郧县召开
19
作者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2-292,共1页
为纪念“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20周年,交流相关学科领域的新进展与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局于2010年6月15日-17日在湖北郧县举办“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头骨化石 郧县人 湖北省 古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相关学科 研究所
下载PDF
纪念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发现80周年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亚洲第四纪研究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20
作者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3,共1页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北京猿人 古人类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第四纪 头盖骨 亚洲 国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