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酸钠改性垃圾焚烧底灰-矿渣基胶凝堵漏材料研究
1
作者 窦国兰 简赫达 +3 位作者 仲晓星 秦波涛 刘根 张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5-1487,共13页
针对传统矿用水泥基堵漏材料存在的收缩开裂、高能耗及高碳排放的问题,探索采用海藻酸钠(SA)交联金属离子,制备SA改性垃圾焚烧底灰(MSWI-BA)-粒化高炉矿渣(GBFS)基胶凝堵漏材料(SWM)。通过抗压强度和凝结时间的测试,确定了最佳水固比为... 针对传统矿用水泥基堵漏材料存在的收缩开裂、高能耗及高碳排放的问题,探索采用海藻酸钠(SA)交联金属离子,制备SA改性垃圾焚烧底灰(MSWI-BA)-粒化高炉矿渣(GBFS)基胶凝堵漏材料(SWM)。通过抗压强度和凝结时间的测试,确定了最佳水固比为0.4。通过胶凝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压强度、收缩率及裂缝形貌的分析,探究了SA改性对胶凝材料的耐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A改性后,胶凝材料的耐高温性得到了改善,受热后改性胶凝材料表面裂缝明显减少,收缩率较改性前最大降低了26.5%,在400℃受热后,剩余抗压强度仍高达17.25 MPa。结合微观形貌、孔结构性能和热分析实验,探究了SA改性胶凝材料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SA改性MSWI-BA-GBFS基胶凝堵漏材料通过SA与底物中的Ca^(2+)/Al^(3+)的配位交联与碱激发底物形成的硅铝酸盐共价网络协同作用,细化孔径,减小孔容,在受热后保持基体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改善胶凝材料的抗收缩开裂性。堵漏风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水固比0.4的SA改性MSWI-BA-GBFS基胶凝堵漏材料的堵漏性能优于矿用水泥基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堵漏性能。SA改性MSWI-BA-GBFS基胶凝堵漏材料的研制不仅为城市垃圾焚烧底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还提供了一种抗压强度高、抗收缩开裂且耐高温的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矿用水泥基堵漏材料的环保防灭火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垃圾焚烧底灰 胶凝材料 堵漏风 防灭火
下载PDF
承压破碎煤体应变和孔渗演化机制与模型研究
2
作者 李磊 卢守青 +3 位作者 褚廷湘 仲晓星 刘重阳 REN Ting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采空区垮落带遗煤区域作为煤、氧低温反应的主要场所,其应变、孔隙率和渗透率演化模型的研究对深入认识煤自燃发展过程与规律有重要意义。基于团队自主研发的承压破碎煤体气体渗流实验装置,开展了单一粒径与混合粒径煤体承压渗流过程应... 采空区垮落带遗煤区域作为煤、氧低温反应的主要场所,其应变、孔隙率和渗透率演化模型的研究对深入认识煤自燃发展过程与规律有重要意义。基于团队自主研发的承压破碎煤体气体渗流实验装置,开展了单一粒径与混合粒径煤体承压渗流过程应变、孔隙率和渗透率演化规律研究。对不同粒径下的应变、孔隙率和渗透率随应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关变化过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即轴向应力≤6MPa时的线性变化阶段与>6MPa时的指数函数变化阶段,初步表明破碎煤体的变形、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变化机制一致、同粒径无关,轴向应力=6MPa时的状态属于关键节点状态,其对应的应变、孔隙率和渗透率分别承接着各自上下2种不同的变化机制;轴向应力≤6MPa和>6MPa条件下三者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颗粒的压缩作用和滑移填充作用;轴向应力=6MPa时不同粒径破碎煤体承压过程中的应变、孔隙率和渗透率分别同各自的应变、孔隙率、渗透率变化路径有一一映射关系,据此建立了相应的应力-应变、应力-孔隙率和应力-渗透率关系的模型;模型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虽源于多种粒径破碎煤体实验,但摆脱了粒径因素的影响,同实验结果有着良好的匹配性,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采空区煤自燃早期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煤体 承压 气体渗流 应变 孔隙率 渗透率
下载PDF
安全一流学科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
作者 裴晓东 仲晓星 刘晓斐 《大学教育》 2023年第9期9-12,共4页
基于更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有效支撑安全“双一流”学科建设,文章构建了“基础+选修+研究+拓展”融合的安全一流学科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采取个性化、研讨式实验教学的培养模式,采用案例实战教学和竞赛... 基于更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有效支撑安全“双一流”学科建设,文章构建了“基础+选修+研究+拓展”融合的安全一流学科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采取个性化、研讨式实验教学的培养模式,采用案例实战教学和竞赛引导式教学法,实现了分层次阶梯培养和一流学科科研反哺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明确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显著发挥了学科交叉优势,并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实验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一流学科 创新型 开放式 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效果
下载PDF
Actively tuning anisotropic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in biaxial hyperbolic materialα-MoO_(3)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VO_(2) and graphene
4
作者 周昆 胡杨 +2 位作者 吴必园 仲晓星 吴小虎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31-638,共8页
Anisotropic hyperbolic phonon polaritons(PhPs)in natural biaxial hyperbolic materialα-MoO_(3) has opened up new avenues for mid-infrared nanophotonics,while active tunability ofα-MoO_(3) PhPs is still an urgent prob... Anisotropic hyperbolic phonon polaritons(PhPs)in natural biaxial hyperbolic materialα-MoO_(3) has opened up new avenues for mid-infrared nanophotonics,while active tunability ofα-MoO_(3) PhPs is still an urgent problem necessarily to be solved.In this study,we present a theoretical demonstration of actively tuningα-MoO_(3) PhPs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VO_(2) and graphene.It is observed thatα-MoO_(3) PhPs are greatly dependent on the propagation plane angle of PhPs.The insulator-to-metal phase transition of VO_(2)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hybridization PhPs of theα-MoO_(3)/VO_(2) structure and allows to obtain actively tunableα-MoO_(3) PhPs,which is especially obvious when the propagation plane angle of PhPs is 900.Moreover,when graphene surface plasmon sources are placed at the top or bottom ofα-MoO_(3) inα-MoO_(3)/VO_(2)structure,tunable coupled hyperbolic plasmon-phonon polaritons inside its Reststrahlen bands(RB s)and surface plasmonphonon polaritons outside its RBs can be achieved.In addition,the above-mentionedα-MoO_(3)-based structures also lead to actively tunable anisotropic spontaneous emission(SE)enhancement.This study may be beneficial for realization of active tunability of both PhPs and SE ofα-MoO_(3),and facilit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anisotropic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inα-MoO_(3) using functional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hyperbolic material phase change material GRAPHENE
原文传递
充填浆液的产气测试及对CO传感器监测的影响
5
作者 周昆 孙希贤 +3 位作者 马豪悦 刘施恩 魏林海 仲晓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6-182,共7页
针对采空区充填浆液因发生物化反应后产生干扰气体,引起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误报警的问题,基于浆液的氧化周期、产气特性、反应后成分的X射线衍射(XRD)及充填产生气体对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的交叉干扰等测试,研究煤矸石、粉煤灰、普通硅... 针对采空区充填浆液因发生物化反应后产生干扰气体,引起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误报警的问题,基于浆液的氧化周期、产气特性、反应后成分的X射线衍射(XRD)及充填产生气体对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的交叉干扰等测试,研究煤矸石、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井水以65.5∶4.5∶10∶20比例配置成的充填浆液的产气特性,探究充填产生气体对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采空区充填浆液在物化反应过程中会消耗O 2和CO 2,且会产生H 2、CO和CH 4;其中O 2和CO的体积分数变化与煤矸石氧化有关,CH 4的体积分数变化与煤矸石中甲烷解吸有关,CaO和CO 2的反应会导致CO 2体积分数的降低,粉煤灰中的铝粉在碱性环境中反应会产生H 2,且H 2是造成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误报警的主要因素,并对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检测结果呈正交叉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浆液 产气特性 电化学CO传感器 误报警 干扰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程序升温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 被引量:85
6
作者 仲晓星 王德明 尹晓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28-131,共4页
针对绝热氧化法测试临界温度周期长的不足,以缩短测试时间为切入点,建立了利用CO浓度与温度的变化求解临界温度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程序升温条件下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课题组研制的实验设备对3种不同变质程度... 针对绝热氧化法测试临界温度周期长的不足,以缩短测试时间为切入点,建立了利用CO浓度与温度的变化求解临界温度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程序升温条件下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课题组研制的实验设备对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实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绝热条件下所得的临界温度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程序升温方法得到的煤自燃临界温度与绝热方法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且测试周期短,单个煤样测试时间不超过3.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 煤自燃 临界温度 CO浓度
下载PDF
煤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变化特性 被引量:21
7
作者 仲晓星 王德明 +1 位作者 徐永亮 辛海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0-963,共4页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测谱仪(ESR)研究了不同自燃倾向性的煤样常温下通干空气前后的自由基浓度变化和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随温度的变化,并对测试结果与煤样的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温下煤与氧气接触后立即发生自由基反应使得煤中...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测谱仪(ESR)研究了不同自燃倾向性的煤样常温下通干空气前后的自由基浓度变化和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随温度的变化,并对测试结果与煤样的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温下煤与氧气接触后立即发生自由基反应使得煤中自由基浓度增加,自由基浓度的增加量随原始煤样中的自由基浓度递增,但与煤样反应初期的氧化能力无直接对应关系;在氧化升温过程中不同煤的自由基浓度随温度的变化有增有减各不相同,部分煤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浓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煤氧化能力的强弱并不能简单以氧化过程中自由基浓度的大小或自由基增减速率的快慢来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氧化 自由基 变化特性
下载PDF
金属网篮交叉点法预测煤自燃临界堆积厚度 被引量:15
8
作者 仲晓星 王德明 +1 位作者 周福宝 陆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8-721,共4页
介绍了一种研究煤炭自燃临界堆积厚度的新方法——金属网篮交叉点法,此方法具有消耗时间短、可重复性强、耦合度高的优点.利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设备在国内首次运用此方法以小试样对3种煤样不同温度下的自然临界堆积厚度进行了研究,并对3... 介绍了一种研究煤炭自燃临界堆积厚度的新方法——金属网篮交叉点法,此方法具有消耗时间短、可重复性强、耦合度高的优点.利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设备在国内首次运用此方法以小试样对3种煤样不同温度下的自然临界堆积厚度进行了研究,并对3起现场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自燃临界堆积厚度的研究可以为现场确定煤炭自燃重点防治区域提供理论依据,达到更为有效的防治效果,减少防治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自燃 临界厚度 交叉点温度 金属网篮
下载PDF
矿井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及智能化发展趋势 被引量:25
9
作者 仲晓星 王建涛 周昆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17,共11页
煤自燃是煤炭开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对煤自燃特征参数快速准确监测、危险程度及时预警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从煤自燃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和预测预报方法2个方面综述了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的原理及研究与应用现状,剖... 煤自燃是煤炭开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对煤自燃特征参数快速准确监测、危险程度及时预警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从煤自燃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和预测预报方法2个方面综述了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的原理及研究与应用现状,剖析了现有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煤自燃前兆信息一体化监测受井下环境干扰大;②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侧重实验,难以与现场实际有效衔接;③煤自然发火有效样本少,预测时效缺乏超前性。立足于煤矿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出了煤自燃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展望:①建立煤自燃超前预警与即时预报联合预测模式;②发展机理建模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多源信息融合分析方法;③构建矿井一站式、可视化、智能化煤自燃监测预警平台。以期提升煤自燃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智能火灾监控 煤自燃 前兆信息监测 监测预警 精准预警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应用三相泡沫新技术治理高瓦斯矿井煤炭的自燃 被引量:4
10
作者 仲晓星 杨秀科 +2 位作者 王德明 冉启平 冯会杰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2,共2页
介绍了三相泡沫的组成、综合防灭火性能和灌注工艺。针对大湾煤矿111102停采线煤炭自燃区域在使用水、阻化剂和N2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利用三相泡沫技术对该高温区域进行了快速有效的治理,体现了三相泡沫覆盖面积广、堆积速度快、快速降... 介绍了三相泡沫的组成、综合防灭火性能和灌注工艺。针对大湾煤矿111102停采线煤炭自燃区域在使用水、阻化剂和N2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利用三相泡沫技术对该高温区域进行了快速有效的治理,体现了三相泡沫覆盖面积广、堆积速度快、快速降温的防灭火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自燃 高瓦斯 三相泡沫 治理
下载PDF
基于等转化率法的煤氧化自热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仲晓星 候飞 +2 位作者 曹威虎 朱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7-1737,共11页
准确获得煤氧化自热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参数是研究煤自燃及其特性的基础。针对现有方法尚无法获得煤自燃不同反应温度对应的动力学参数这一问题,开展了煤氧化自热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的研究。基于热分析动力学理论推导得到了以转化率为... 准确获得煤氧化自热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参数是研究煤自燃及其特性的基础。针对现有方法尚无法获得煤自燃不同反应温度对应的动力学参数这一问题,开展了煤氧化自热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的研究。基于热分析动力学理论推导得到了以转化率为纽带的煤氧化自热动力学参数计算模型,提出了多升温速率实验和恒温实验相结合的测试方法。为确定测试方法的最优参数,引入了煤氧化自热反应时间作为对比参量。采用绝热氧化测试装置和同步热分析仪开展了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干燥煤样在纯氧条件下的绝热氧化实验、多升温速率实验以及恒温实验。根据多升温速率实验结果,分析了升温速率对煤氧不同反应阶段整体质量变化量的影响,确定了煤氧化自热动力学参数测试的最大升温速率。在此升温速率范围内,依据推导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升温速率组合和转化率计算步长对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转化率计算步长主要影响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的疏密程度,而升温速率组合对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根据绝热氧化实验结果,综合考虑测试时间成本,确定了获得煤氧化自热动力学参数的最优实验和计算参数,并对其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升温速率组合为0.2,0.5,1.0,2.0℃/min,转化率计算步长为0.03时测试得到的煤氧化自热动力学参数与实际最为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氧化自热 动力学参数 多升温速率 恒温 绝热氧化
下载PDF
煤自燃中的各种基元反应及相互关系:煤氧化动力学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104
12
作者 王德明 辛海会 +2 位作者 戚绪尧 窦国兰 仲晓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67-1674,共8页
针对煤结构及其反应的复杂性,在综合分析煤中活性基团种类、结构形式及其在反应中转化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煤自燃中的活性结构单元,采用前线轨道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活性位点上的电子转移及其完整反应路径、活化能及放热量,建立了... 针对煤结构及其反应的复杂性,在综合分析煤中活性基团种类、结构形式及其在反应中转化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煤自燃中的活性结构单元,采用前线轨道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活性位点上的电子转移及其完整反应路径、活化能及放热量,建立了煤自燃过程中的13个基元反应及其反应顺序和继发性关系,揭示了以氧气引发的持续将煤中原生结构转化为碳自由基并释放气体产物的低活化能链式循环的煤氧化动力学过程,提出了煤氧化动力学理论,阐明了煤自燃产热产物的反应机理,该理论在煤自燃倾向性鉴定和煤自燃高效化学阻化技术研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前线轨道 量子化学 基元反应 氧化动力学
下载PDF
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0
13
作者 秦波涛 仲晓星 +2 位作者 王德明 辛海会 史全林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99,共34页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但煤炭开采面临着有煤自燃灾害的严重威胁。煤自燃不仅烧毁大量煤炭资源,还易引发瓦斯燃烧、爆炸等重特大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对煤自燃灾害的防控能力,推动我国煤炭...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但煤炭开采面临着有煤自燃灾害的严重威胁。煤自燃不仅烧毁大量煤炭资源,还易引发瓦斯燃烧、爆炸等重特大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对煤自燃灾害的防控能力,推动我国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分析了煤自燃理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煤自燃监测预警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对比分析了煤矿常规的防灭火技术,介绍了煤自燃防治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效果,并提出了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较详细地阐述了煤自燃过程及特性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煤自燃的低温氧化过程机制、煤自燃分段过程特性及特殊条件下的煤自燃特性;较全面地总结了包括标志性气体方法、测温法等多种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的原理以及各类技术的优缺点。在上述煤自燃理论和监测预警基础上,针对常规注浆、注惰气等技术对煤自燃防控效果有限、难以满足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问题,研发了三相阻化泡沫、凝胶泡沫、无机固化泡沫、稠化砂浆等防灭火技术,同时介绍了液氮(液态二氧化碳)快速灭火降温技术。此外,为了满足煤矿智能化、精准化开采对矿井煤自燃防治的新要求,在矿井火灾监测指标信息化与预警智能化、火源辨识与防治技术控制精准化、防灭火材料绿色化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煤低温氧化 火源辨识 防灭火
下载PDF
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理论 被引量:94
14
作者 陆伟 胡千庭 +1 位作者 仲晓星 王德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为了深入了解煤自燃发生发展过程,对煤自燃过程进行了绝热氧化模拟,获得了煤自燃过程升温曲线,得出煤自燃过程活化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上升的规律,同时对煤低温氧化过程微观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在充分研究煤自燃过程宏观特... 为了深入了解煤自燃发生发展过程,对煤自燃过程进行了绝热氧化模拟,获得了煤自燃过程升温曲线,得出煤自燃过程活化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上升的规律,同时对煤低温氧化过程微观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在充分研究煤自燃过程宏观特性和微观结构变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机理:煤结构中不同官能团(活性结构)活化需要的温度与能量不一样,先被活化而发生氧化反应的官能团释放能量使其它需要更高活化温度和能量的官能团活化而进一步与氧发生反应释放更多能量,煤自燃过程是不同官能团依次分步渐进活化而与氧发生反应的自加速升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煤结构 活化能 官能团
下载PDF
基于程序升温的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测试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乔 王德明 +2 位作者 仲晓星 焦新明 张慧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2-366,共5页
研究煤自然发火过程中指标气体的产生规律.通过对上、下煤样在程序升温条件下测试研究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测试煤样由低温氧化阶段到快速氧化阶段的临界温度和煤层自燃发火预测预报指标气体.研究结果表明:C2H4和C2H4/... 研究煤自然发火过程中指标气体的产生规律.通过对上、下煤样在程序升温条件下测试研究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测试煤样由低温氧化阶段到快速氧化阶段的临界温度和煤层自燃发火预测预报指标气体.研究结果表明:C2H4和C2H4/C2H6初始出现时的临界温度、C3H8/C2H4比值峰值点温度与煤样由低温氧化到快速氧化阶段的临界温度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均揭示了此时煤样已进入快速氧化阶段.该研究成果对开展煤自燃低温阶段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程序升温 临界温度 链烷比 指标气体 低温氧化 快速氧化 自然发火
原文传递
基于活化能的煤自燃倾向性研究 被引量:74
16
作者 陆伟 王德明 +1 位作者 仲晓星 周福宝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对国内外主要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我国现行的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的不足之处,同时给出了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标准的基本原则.在煤自燃动力学基本方程基础上得到了煤绝热氧化方程,并设计了相应绝热氧化实验... 对国内外主要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我国现行的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的不足之处,同时给出了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标准的基本原则.在煤自燃动力学基本方程基础上得到了煤绝热氧化方程,并设计了相应绝热氧化实验装置.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能够反应煤自燃关键阶段,即低温氧化阶段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作为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指标,并测试了3个典型煤样的低温氧化活化能E.最后,通过现场煤自燃发火期与煤物理吸附氧量和低温氧化活化能E的对比,对该指标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进行了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倾向性 活化能 绝热氧化
下载PDF
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的快速测试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德明 亓冠圣 +3 位作者 戚绪尧 辛海会 仲晓星 窦国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39-2243,共5页
基于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确定煤的自燃倾向性是一种科学、可靠的鉴定方法。但由于在实验室测试煤在绝热条件下的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周期长,难以实现测试的标准化,此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究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的快速测试方法具... 基于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确定煤的自燃倾向性是一种科学、可靠的鉴定方法。但由于在实验室测试煤在绝热条件下的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周期长,难以实现测试的标准化,此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究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的快速测试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确定70℃时煤样罐出气口的氧气体积分数(C70)与交叉点温度(Tcpt)是分别能体现出煤在低温缓慢氧化阶段及快速氧化阶段氧化升温特性的特征参数。通过程序升温测试煤低温氧化过程的特征参数C70指标和Tcpt指标,实现了煤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的快速测试。基于程序升温测试得到的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与绝热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了此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基于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确定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 自燃倾向性 耗氧 交叉点温度
下载PDF
浸水过程对长焰煤自燃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秦波涛 宋爽 +2 位作者 戚绪尧 仲晓星 刘慈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50-1357,共8页
为揭示长期浸水长焰煤的自燃特性及影响机制,实验研究了长焰煤原始煤样和长期浸水风干煤样的低温氧化特性,分析了长期浸水对煤微观结构、氧化升温过程及活化能等方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被水浸泡煤样的表面孔隙结构更发达,平... 为揭示长期浸水长焰煤的自燃特性及影响机制,实验研究了长焰煤原始煤样和长期浸水风干煤样的低温氧化特性,分析了长期浸水对煤微观结构、氧化升温过程及活化能等方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被水浸泡煤样的表面孔隙结构更发达,平均孔径、介孔孔容和微孔孔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同时,浸水煤样表面的部分有机物和无机物会溶解在水中,煤中自由基浓度增加,基团分布与原煤相比存在明显变化;与原煤样相比,经过90,180 d浸水过程后的煤体,低温氧化过程的气体产生量和产生速率更高,交叉点温度由原煤的160.9℃降低至157,151.5℃,活化能分别降低了3.84,4.18 k J/mol,表现出更高的自燃倾向性。研究结果可为西部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上覆采空区长期浸水煤的自燃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焰煤 浸水 煤自燃 特征参数
下载PDF
煤自燃过程物理吸附氧的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马汉鹏 陆伟 +2 位作者 王德明 戴广龙 仲晓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6-29,共4页
利用色谱吸氧法测试了不同煤种的煤样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粒度的物理吸附氧量,分析了影响煤物理吸附氧的影响因素,对煤物理吸附氧过程氧气在煤体中动态流动特性进行了解释,提出煤物理吸附氧主要起输送氧和使煤体微小升... 利用色谱吸氧法测试了不同煤种的煤样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粒度的物理吸附氧量,分析了影响煤物理吸附氧的影响因素,对煤物理吸附氧过程氧气在煤体中动态流动特性进行了解释,提出煤物理吸附氧主要起输送氧和使煤体微小升温的作用,并对煤物理吸附氧与煤自燃倾向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物理吸附 动态过程 自燃倾向性
下载PDF
低温阶段程序升温法对煤氧化过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金帅 王德明 +2 位作者 仲晓星 焦新明 雷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76,共5页
基于温控方式对煤氧化指标测试的重要性,采用自主研制的煤氧化模拟试验系统,通过与恒温测试法对比煤氧化升温过程中CO的生成量,研究低温阶段程序升温法对煤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程序升温法能较好地表现出煤的氧化能力,但程序升温... 基于温控方式对煤氧化指标测试的重要性,采用自主研制的煤氧化模拟试验系统,通过与恒温测试法对比煤氧化升温过程中CO的生成量,研究低温阶段程序升温法对煤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程序升温法能较好地表现出煤的氧化能力,但程序升温会造成煤样罐中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温度梯度逐渐增大,煤体氧化程度不相同。低温条件下,程序升温法对煤氧化过程的影响总体上还比较小,且程序升温法采用程序控制温升,升温连续性好,操作简单,是一种可靠的温控方式,可以替代恒温测试法进行测试,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阶段 程序升温法 煤氧化过程 温度梯度 活化分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