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气小复方通过下调lncRNA HCP5表达增强三阴性乳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MDA-MB-231/DDP对顺铂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吴晶晶 王铮 +4 位作者 马丽娜 王冰 仲芫沅 叶媚娜 陈红风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目的探讨益气小复方增强三阴性乳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MDA-MB-231/DDP顺铂敏感性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顺铂(0、2、4、8、16、32、64 mg/L)分别作用于MDA-MB-231野生、耐药细胞株24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鉴定耐药细胞... 目的探讨益气小复方增强三阴性乳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MDA-MB-231/DDP顺铂敏感性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顺铂(0、2、4、8、16、32、64 mg/L)分别作用于MDA-MB-231野生、耐药细胞株24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鉴定耐药细胞株的顺铂耐药性。上述梯度浓度的顺铂及顺铂加固定浓度(5mg/L)益气小复方分别作用于野生、耐药细胞株及长链非编码RNA人源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复合物P5(LncRNAHCP5)基因过表达、敲减的野生、耐药细胞株,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HCP5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DA-MB-231耐药细胞株较野生细胞株顺铂耐药指数为42.4。益气小复方同顺铂联用较单独使用顺铂,对耐药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及诱导细胞凋亡比率均有提高(P<0.05)。MDA-MB-231耐药细胞株较野生细胞株,lncRNAHCP5、p-Akt蛋白表达升高,PTEN蛋白表达降低(P<0.05);益气小复方可降低MDA-MB-231耐药细胞株lncRNA HCP5、p-Akt蛋白表达,提高PTEN蛋白表达(P<0.05)。结论益气小复方可能通过下调lncRNAHCP5表达而升高PTEN蛋白表达、降低p-Akt蛋白表达,进而增强MDA-MB-231耐药细胞株对顺铂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益气小复方 顺铂耐药 中药 黄芪多糖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中药熏洗疗法在乳腺疾病中的运用
2
作者 仲芫沅 殷玉莲 陈红风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2期1261-1266,共6页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科疾病的重要外治方法之一,本文将针对熏洗疗法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展开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 乳房病
下载PDF
九一丹及其有效组分抑制巨噬细胞M1表型极化对MRSA感染慢性难愈性疮面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殷玉莲 孟畑 +4 位作者 马丽娜 范奕伟 程一凡 仲芫沅 陈红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326-331,共6页
目的:观察九一丹及其有效组分对慢性难愈性疮面模型大鼠疮面细菌培养以及巨噬细胞表型因子的影响,分析其祛腐生肌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九一丹组、升丹组、煅石膏组,每组8只。采用MRSA感染皮损疮面造模法建立大鼠慢... 目的:观察九一丹及其有效组分对慢性难愈性疮面模型大鼠疮面细菌培养以及巨噬细胞表型因子的影响,分析其祛腐生肌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九一丹组、升丹组、煅石膏组,每组8只。采用MRSA感染皮损疮面造模法建立大鼠慢性难愈性疮面模型,成模后对照组予每日常规呋喃西林消毒更换无菌纱布处理,九一丹组、升丹组、煅石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定量九一丹、升丹、煅石膏进行换药,每日1次,连续7 d。换药前及末次给药后采集大鼠疮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分离血清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白细胞介素(IL)-6对应的含量,同时在末次换药后,切除大鼠疮面组织用于组织病理检测和免疫荧光双染标记巨噬细胞M1表型。结果:末次换药后,九一丹组疮面愈合情况优于其余各组,各组疮面愈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九一丹组炎症得到明显控制并具有愈合趋势;末次换药后,各组血清中TNF-α、IL-6、iNOS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九一丹组换药前后血清IL-6、TNF-α、iNOS含量下降明显(P均<0.05);煅石膏组与升丹组仅换药前后血清IL-6含量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结果显示九一丹组换药后血清中IL-6、iNOS含量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换药后组织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提示,九一丹组、升丹组M1巨噬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九一丹组及升丹组的MRSA转阴率优于对照组及煅石膏组(P<0.05)。结论:九一丹能够改善慢性难愈性疮面炎症情况,并有一定抑菌、祛腐、生肌的作用,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疮面局部巨噬细胞M1表型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难愈性疮面 九一丹 巨噬细胞 表型极化 大鼠
下载PDF
270例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晶晶 程亦勤 +7 位作者 陈红风 胡升芳 叶媚娜 王冰 孟畑 殷玉莲 周悦 仲芫沅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依据设计好的问卷,对270例粉刺性乳痈患者进行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按在本研究患者群中出现的机率由高到... 目的探讨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依据设计好的问卷,对270例粉刺性乳痈患者进行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按在本研究患者群中出现的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以下5方面:乳络(乳腺导管)不通畅,局部外伤,饮食不节,月经周期和产后哺乳状态,其他相关因素有高泌乳素血症、精神类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病史,还有压力、劳累等。结论粉刺性乳痈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2个方面,致病因素当属乳络内分泌物(似粉刺样分泌物)的积聚,诱病因素以乳络不通畅、外伤、饮食不节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刺性乳痈 浆细胞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 致病因素 诱发因素
下载PDF
陈红风运用膏方辨治乳腺癌术后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殷玉莲 程一凡 +2 位作者 仲芫沅 张怡青 陈红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4期21-23,共3页
介绍陈红风教授运用膏方治疗乳腺癌术后的临床经验。乳腺癌术后多以虚证为主,兼有邪滞;陈教授重视肝脾肾辨证,善调补气血,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并举验案1则。
关键词 乳腺癌 膏方 名医经验 陈红风
原文传递
顾氏外科辨治乳腺病临证经验
6
作者 殷玉莲 仲芫沅 陈红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8期30-32,共3页
根据文史材料及临床资料,整理顾氏外科辨治乳腺病的临证经验。认为顾氏外科临证辨治乳腺病,重视结合疾病的独特病位与病机,讲求内外病机参合、阴阳变通的诊疗思路,注重调畅气机;治疗则攻邪化痰之余不忘清养,内外治相结合,并重视调理冲... 根据文史材料及临床资料,整理顾氏外科辨治乳腺病的临证经验。认为顾氏外科临证辨治乳腺病,重视结合疾病的独特病位与病机,讲求内外病机参合、阴阳变通的诊疗思路,注重调畅气机;治疗则攻邪化痰之余不忘清养,内外治相结合,并重视调理冲任、脾胃、情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 顾氏外科 流派传承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中医药内外合治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董兰蔚 叶媚娜 +3 位作者 殷玉莲 仲芫沅 王冰 陈红风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12期1326-1331,1336,共7页
目的:观察四联外治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纳入60例GM患者,予“切扩-拖线-熏洗-垫棉”四联外治法联合中药内服进行综合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目的:观察四联外治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纳入60例GM患者,予“切扩-拖线-熏洗-垫棉”四联外治法联合中药内服进行综合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IL-4、IL-6、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随访,评估预后。结果:60例患者治愈57例,好转1例,未愈2例,有效率96.67%。未愈的2例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内出现同侧乳房复发炎性肿块,复发率为3.33%。术后1周时,血清IL-6、TGF-β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sIL-2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术后3周时的血清IL-6、sIL-2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IL-2、IL-4、IFN-γ、TGF-β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sIL-2R/IL-2比值较治疗前减小(P<0.05),TGF-β/IL-6、IL-2/IL-6比值较治疗前增大(P<0.05),提示Treg/Th17、Th1/Th2比值增大。结论:中医药内外合治在GM的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及细胞间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中药熏洗 拖线法 柴胡清肝汤 托里消毒散 免疫机制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