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产抗病优质抗早衰“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8 被引量:6
1
作者 任正隆 张怀琼 +6 位作者 谭飞泉 蒋华仁 晏本菊 张怀渝 傅体华 张显志 陈显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58-158,共1页
关键词 新品种 抗病 高产 小麦 优质 早衰 成穗率 四川省 协调 国家
下载PDF
高产、抗病、抗衰老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2和川农17 被引量:7
2
作者 任正隆 张怀琼 +1 位作者 付体华 谭飞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7-97,共1页
关键词 小麦 川农12品种 川农17品种 选育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要点
下载PDF
高产抗病优质抗早衰老“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9 被引量:2
3
作者 任正隆 蒋华仁 +5 位作者 张怀琼 谭飞泉 晏本菊 张怀渝 罗培高 唐宗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59-159,共1页
关键词 新品种 区试 成穗数 抗病 高产 小麦 不育系 四川省 协调 国家
下载PDF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7的高产纪录 被引量:7
4
作者 任正隆 何祖才 +2 位作者 张怀琼 谭飞泉 蒋华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85-87,共3页
2002~2003年在四川省彭山县示范种植了400多公顷川农17等协调型小麦新品种,普遍反映该新品种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倒伏,穗数与穗重协调,成熟时仍保持了较多的绿色叶片,出现了较多的高产田块。经验收,实收产量最高的田块... 2002~2003年在四川省彭山县示范种植了400多公顷川农17等协调型小麦新品种,普遍反映该新品种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倒伏,穗数与穗重协调,成熟时仍保持了较多的绿色叶片,出现了较多的高产田块。经验收,实收产量最高的田块产量达9712 5kg/hm2,据记载,这是迄今成都平原上的小麦高产新纪录。高产栽培的基本经验是降低基本苗数量,施足底肥,适当追肥,抽穗后保持田间不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栽培 新纪录
下载PDF
一个改良的染色体C带技术 被引量:53
5
作者 任正隆 张怀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作者改良的C带技术。这一改良的技术的特点是:1.利用自制的一套种子发芽装置和改良的发芽程序,制备健壮的富含分裂相的根尖材料;2.改良的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压片技术;3.控制氢氧化钡饱和溶液处理强度;4.使... 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作者改良的C带技术。这一改良的技术的特点是:1.利用自制的一套种子发芽装置和改良的发芽程序,制备健壮的富含分裂相的根尖材料;2.改良的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压片技术;3.控制氢氧化钡饱和溶液处理强度;4.使用Giemsa和Leishman染色剂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使用这一改良的技术,可以达到鉴定分离群体中单个植株C带核型的水平,从而为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方法。文中还讨论了如何在分带研究中完全使用国产试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带技术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工程 分带
下载PDF
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群体中的染色体易位 被引量:26
6
作者 任正隆 T.Lelley G.Rbbelen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以单株为基础分析了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杂种BC_1,F_(?)和F_(?)代植株的核型。在鉴定了C-带核型的1098株杂种后代植株中,发现了78条小麦-黑麦和277条黑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在不同的世代和株系中,小麦-... 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以单株为基础分析了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杂种BC_1,F_(?)和F_(?)代植株的核型。在鉴定了C-带核型的1098株杂种后代植株中,发现了78条小麦-黑麦和277条黑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在不同的世代和株系中,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率变化在4.35—14.07%之间,平均7.10%;黑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率在0.48—52.78%之间,平均25.23%。鉴定的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涉及了黑麦的14条不同的染色体臂和小麦的A、B和D组染色体。易位的48.57%发生在小麦和黑麦的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51.43%发生在非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同的黑麦染色体臂参与易位的频率不同。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主要发生在杂种的早期世代,使用适当的选择技术在F_3获得了纯合的易位植株。文中讨论了快速选育易位系的技术和它们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黑麦 染色体 易位 C-带技术
下载PDF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川农10号和川农11号 被引量:1
7
作者 任正隆 张显志 +1 位作者 张怀琼 陈显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46-146,共1页
1 川农10号 近年来,四川省的粮食部门和一些农民喜欢白粒小麦.而四川省由于小麦收获期常常多雨,白粒小麦通常容易发芽而严重影响品质.早熟品种由于提前收获,往往可以避过春雨.小麦新品种川农10号就是这种早熟品种.它是以小麦品系78-503... 1 川农10号 近年来,四川省的粮食部门和一些农民喜欢白粒小麦.而四川省由于小麦收获期常常多雨,白粒小麦通常容易发芽而严重影响品质.早熟品种由于提前收获,往往可以避过春雨.小麦新品种川农10号就是这种早熟品种.它是以小麦品系78-5038为母本,85-D.H.5015为父本进行杂交,1997年选育出品系,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国审麦2003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川农10号品种 川农11号品种 选育 品种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要点 抗病性
下载PDF
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小黑麦×小麦杂种的不同世代群体中的传递 被引量:19
8
作者 任正隆 T.Lelley G.Rbbelen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使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研究了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_1,BC_1,F_2和F_3代中的遗传行为。黑麦染色体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传递率显著不同,通过卵细胞丢失的染色体较多。黑麦染色体在F_2和F_3的传递率为3... 使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研究了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_1,BC_1,F_2和F_3代中的遗传行为。黑麦染色体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传递率显著不同,通过卵细胞丢失的染色体较多。黑麦染色体在F_2和F_3的传递率为36.0—38.8%,显著低于通过配子的平均传递率。不同的黑麦染色体通过配子的传递是随机的,而在F_2和F_3中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R的传递率最高,6R、7R最低。发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黑麦染色体的丢失不仅发生在配子形成和受精阶段,还受具有不同核型的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夭亡的影响。受黑麦染色体的影响,小麦染色体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在不同的世代群体中,约有7.3—28.1%的植株丢失了小麦染色体。6R、5R和7R对小麦染色体丢失的作用较大。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使用八倍体小黑麦×小麦的杂交方式利用黑麦遗传物质于小麦育种的工作中,F_2和F_3是有效选择的关键世代。本文建议的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是实现这一选择目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小黑麦 染色体传递
下载PDF
小麦遗传背景对黑麦抗叶锈基因Lr26的抗性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任正隆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13-316,共4页
利用1套从小麦纯系和黑麦自交系培育出的1R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研究了1RS上的抗叶锈基因Lr26在小麦中的表达。结果发现,1R二体附加系和纯合1RS/1BL易位系高抗小麦叶锈病;而其小麦亲本、1R(1B)代换系和1BS/1RL易位系重感叶锈病。这... 利用1套从小麦纯系和黑麦自交系培育出的1R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研究了1RS上的抗叶锈基因Lr26在小麦中的表达。结果发现,1R二体附加系和纯合1RS/1BL易位系高抗小麦叶锈病;而其小麦亲本、1R(1B)代换系和1BS/1RL易位系重感叶锈病。这一结果指出了黑麦染色体臂1RS上的抗小麦叶锈病基因Lr26在小麦中的表达受小麦染色体臂1BL上的基因的强烈影响,指出了外源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可受染色体臂或基因水平上的相互作用的制约。文中讨论了外源基因与小麦遗传背景相互作用在小麦育种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遗传 小麦 叶锈病 遗传背景
下载PDF
中国南方小麦优质高效生产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6
10
作者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299-303,共5页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近二十年来 ,中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的发展落后于北方麦区 ,主要原因是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和北方麦区相比 ,表现为品质差、产量低和抗病性丧失快。本文批驳了南方...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近二十年来 ,中国南方麦区小麦生产的发展落后于北方麦区 ,主要原因是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和北方麦区相比 ,表现为品质差、产量低和抗病性丧失快。本文批驳了南方麦区可以不种小麦的观点 ,指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小麦生产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南方小麦的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不是气候因素 ,而是没有与南方生态条件相适应的优质品种。文中提出了培育南方麦区优质小麦品种的策略。本文指出 ,根据南方麦区的气候和生态特点 ,认真研究适应南方麦区的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和高效栽培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南方麦区 品质育种 抗病育种 专用优质品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遗传转移的MADI过程 被引量:20
11
作者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6,共6页
单体附加在小麦细胞中的黑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高频率地断裂,破碎和丢失。它们同时引起小麦染色体的断裂和丢失。断裂的黑麦和小麦染色体,以较高频率重新融合形成罗伯逊易位。破碎的黑麦染色体的DNA片段,可以整合在小麦染色体上,... 单体附加在小麦细胞中的黑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高频率地断裂,破碎和丢失。它们同时引起小麦染色体的断裂和丢失。断裂的黑麦和小麦染色体,以较高频率重新融合形成罗伯逊易位。破碎的黑麦染色体的DNA片段,可以整合在小麦染色体上,完成遗传的转移。本研究发现的这种通过染色体的“单体附加一破碎一整合”过程实现遗传转移的方式,简称为“MADI”(美代)过程,为把外源种质导入栽培植物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染色体 遗传
下载PDF
关于作物育种攻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9
12
作者 任正隆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119-125,共7页
本文对我省作物育种攻关研究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作了坦率的分析,对育种攻关工作中应注意的方向、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和修饰性品种并重的观点,讨论了培育突破性品种和修饰性品种的不同方法。提出了培育多样化品种的方... 本文对我省作物育种攻关研究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作了坦率的分析,对育种攻关工作中应注意的方向、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和修饰性品种并重的观点,讨论了培育突破性品种和修饰性品种的不同方法。提出了培育多样化品种的方案。以期几年内使我省衣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出了几种培育突破性品种的方案。对育种攻关中的一些技术、政策和解决育种科研经费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育种 产量
下载PDF
适应四川农业产业化的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和应对策略 被引量:15
13
作者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89-93,共5页
在当前的形势下 ,我省的小麦生产向何处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忧虑。本文分析了我省小麦生产现状和在农业中的地位 ,指出 :改变我省小麦“质次、价高和加工业不适应”的现状 ,是我省今后小麦生产的工作重点。我省是人口大省 ,必须... 在当前的形势下 ,我省的小麦生产向何处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忧虑。本文分析了我省小麦生产现状和在农业中的地位 ,指出 :改变我省小麦“质次、价高和加工业不适应”的现状 ,是我省今后小麦生产的工作重点。我省是人口大省 ,必须稳住一定的小麦面积和产量以维持粮食供应的稳定 ,并通过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逐步实现小麦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 ;通过进口优质小麦发展面食加工业 ,然后用我省的本地优质小麦取代进口小麦。本文就适应上述小麦生产要求的小麦育种进行了讨论 ,指出了今后四川省小麦育种攻关的研究方向、工作策略和应解决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农业产业化 小麦生产 多样化品种 育种
下载PDF
作物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研究及其在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中的应用——论李尧权教授的有关作物栽培和育种的学术思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正隆 张怀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简要地叙述了李尧权教授在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以及从作物栽培和耕作学理论出发指导作物育种实践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 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小麦 育种 栽培 学术思想 李尧权
下载PDF
“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
15
作者 任正隆 张怀琼 +1 位作者 蒋华仁 谭飞泉 《农业科技通讯》 2005年第9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品种 小麦栽培 灌浆成熟期 染色体工程 大穗型 群体结构 形成理论
下载PDF
用不规则非整倍体作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16
作者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6,共6页
使用小麦纯系尤比拉和黑麦自交系 L155杂交,F_1用0.1%的秋水仙精溶液处理,再用小麦亲本同交,得到 B_2F_1及其自交后代 B_2F_2群体。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从 B_2F_1和 B_2F_2群体筛选适合的不规则非整倍体植株,即含有一套完整的... 使用小麦纯系尤比拉和黑麦自交系 L155杂交,F_1用0.1%的秋水仙精溶液处理,再用小麦亲本同交,得到 B_2F_1及其自交后代 B_2F_2群体。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从 B_2F_1和 B_2F_2群体筛选适合的不规则非整倍体植株,即含有一套完整的小麦染包体和一至数条黑麦染色体,或者黑麦的端着丝粒染色体或易位的染色体的植株。比较这些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和特定基因的表达,可以把特定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和染色体臂上。使用这种方法,把黑麦的5个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定位于6RS 上;引起小麦籽粒皱缩的基因和叶耳色素基因定位于4RS 上;株高基因和叶宽抑制基因定位于2RL 上;而6RL,5RS 上含有叶宽促进基因。本研究证明,使用不规则非整倍体作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染色体 基因 非整倍体
下载PDF
从小麦EST序列中开发新的SSR引物 被引量:66
17
作者 陈军方 任正隆 +1 位作者 高丽锋 贾继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小麦EST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开发新的SSR标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本实验从国际小麦族EST协作网 (ITEC)上公布的 10 380条EST序列中检索到 4 4 4条含有SSR的序列 ,检出率为 4 1%。其中含二核苷酸重复单元和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的SSR ESTs... 小麦EST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开发新的SSR标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本实验从国际小麦族EST协作网 (ITEC)上公布的 10 380条EST序列中检索到 4 4 4条含有SSR的序列 ,检出率为 4 1%。其中含二核苷酸重复单元和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的SSR ESTs分别为 34条 (7 7% )和 347条 (78 0 % )。利用这些SSR ESTs序列共设计 135对cSSR引物 ,其中 82对在小麦上有扩增产物 ,占所设计引物总数的 6 0 8%。利用小麦缺体 四体 ,32对cSSR引物被定位到小麦除 2D、4B和 4D外的 18条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 SSR-ESTs cSSR引物 小麦
下载PDF
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 被引量:29
18
作者 廖祥政 王瑾 +2 位作者 周荣华 任正隆 贾继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77-1884,共8页
以人工合成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莱州953为轮回亲本,经5次回交然后自交,培育出含85个株系的F2:3群体。以该群体为材料,用348对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 以人工合成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莱州953为轮回亲本,经5次回交然后自交,培育出含85个株系的F2:3群体。以该群体为材料,用348对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3个千粒重QTL,其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0.90%~33.79%。其中,Am3的等位基因能够增加千粒重2.3~4.8g。相关分析表明,该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与穗粒数、穗数和株高无显著相关性。千粒重QTL与穗粒数、穗数性状的QTL不在同一位置,这有利于高千粒重基因与其他产量性状基因的聚合。采用混合线性模型作图法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QGw.caas-3D),该QTL与环境互作效应小,而且与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的QTL相同,表明QGw.caas-3D是一个稳定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千粒重
下载PDF
低能N^+离子注入诱导小麦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的变异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怀渝 宋云 +2 位作者 畅志坚 张晓军 任正隆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50,共6页
应用SDSPAGE和APAGE电泳技术,对不同剂量低能(25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的M3代种子储藏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变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束注入能有效地诱导小麦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高... 应用SDSPAGE和APAGE电泳技术,对不同剂量低能(25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的M3代种子储藏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变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束注入能有效地诱导小麦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高剂量(10.8×1016N+cm2)N+注入的诱变频率高于中剂量(7.2×1016N+cm2),其亚基总变异频率分别是13.7%和4.2%。不同位点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N+离子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以Glu1D最敏感,变异频率由大至小分别是Glu1D>Glu1B>Glu1A。低能N+离子束注入诱导的醇溶蛋白变异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变异有相似的规律。醇溶蛋白遗传区对N+离子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其中ω醇溶蛋白最敏感,能产生较多的变异,其次是γ和β醇溶蛋白,最不敏感的是α醇溶蛋白。在M3代植株群体中筛选到一些农艺性状较稳定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变异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N^+离子束注入 醇溶蛋白 谷蛋白 低能N^+离子注入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变异频率 小麦种子 诱导 SDS-PAGE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江洪芝 晏本菊 +2 位作者 谭飞泉 张怀琼 任正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8-662,共5页
为了探明不同氮肥运筹对西南麦区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系)R210和川农25为材料,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干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稳定时间、粉质... 为了探明不同氮肥运筹对西南麦区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系)R210和川农25为材料,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干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氮时期对品质性状的影响表现为:全施底肥有利于提高沉淀值、粉质质量指数及醇溶蛋白含量;采用底肥∶三叶期肥=1∶1的方式有利于提高GMP含量;采用底肥∶三叶期肥∶孕穗期肥=5∶2∶3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干面筋的含量,降低弱化度。不同品种的优质栽培方式不同,R210以底肥∶三叶期肥∶孕穗期肥=5∶2∶3,施用纯氮18 g/m2品质最优,川农25以全施底肥,施用纯氮18 g/m2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施氮时期 品质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