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郭炎 何仁 +1 位作者 廖旭晖 徐年尧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为了开发应用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分析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参数与汽车悬架参数的耦合特性机理。首先分析了液压式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的工作原理;其次,研究了减速带的动态模型激励函数,并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换能器模型,并从换能器的作用... 为了开发应用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分析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参数与汽车悬架参数的耦合特性机理。首先分析了液压式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的工作原理;其次,研究了减速带的动态模型激励函数,并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换能器模型,并从换能器的作用机理入手,通过复模态理论分析车辆—换能器的振动模型动力学特性;最后,依据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与汽车悬架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采用不同参数的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对汽车运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回收能量潜能大小的角度分析了汽车悬架参数对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运动特性的影响。为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速带 振动能量回收 复模态理论 耦合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脱附速率对车辆炭罐脱附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
2
作者 申立影 陈强 +1 位作者 陈梓含 何仁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1期23-25,共3页
这项研究对比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和汽油车在中国国六蒸发排放试验中高温行驶阶段的炭罐脱附数据,发现混合动力汽车可以通过提升中高速行驶阶段炭罐脱附速率来弥补脱附时长不足。因此在炭罐测试系统上开展5、15、25、35、45L/min五种不... 这项研究对比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和汽油车在中国国六蒸发排放试验中高温行驶阶段的炭罐脱附数据,发现混合动力汽车可以通过提升中高速行驶阶段炭罐脱附速率来弥补脱附时长不足。因此在炭罐测试系统上开展5、15、25、35、45L/min五种不同脱附速率的脱附试验,进一步量化脱附速率对炭罐脱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炭罐脱附效率随炭罐负载的减少而降低,随脱附速率的提高而增大。基于国六试验标准分析,五种速率中35L/min最符合试验炭罐的脱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罐 脱附速率 国六排放 混合动力汽车
下载PDF
泰勒级数前馈迟滞补偿电液复合ABS滑移率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苑磊 何仁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6,共8页
为改善滑移率的控制效果,提出一种泰勒级数前馈迟滞补偿电液复合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 ABS)的滑移率控制策略.以滑移率和滑移率的积分为控制目标,设计ABS的滑移率控制器,使被控系统获得最优性能的同时,增加系统... 为改善滑移率的控制效果,提出一种泰勒级数前馈迟滞补偿电液复合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 ABS)的滑移率控制策略.以滑移率和滑移率的积分为控制目标,设计ABS的滑移率控制器,使被控系统获得最优性能的同时,增加系统的鲁棒性.利用泰勒级数和跟踪微分器预估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迟滞补偿量,采用电磁制动力矩进行迟滞补偿.在高附着路面和跃变路面制动工况下,考虑电子液压制动系统迟滞特性,分别对泰勒级数前馈迟滞补偿电液复合ABS的滑移率控制和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单独实现ABS的滑移率控制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了迟滞特性对制动性能的影响和2种ABS控制的性能.结果表明:基于电磁制动迟滞补偿的复合ABS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汽车ABS的滑移率精度和响应速度,改善制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抱死制动系统 复合制动 迟滞补偿 非线性最优控制 滑移率控制
下载PDF
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54
4
作者 何仁 衣丰艳 何建清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0,共4页
运用电磁场理论推导了电涡流缓速器的电流密度和制动力矩计算公式 ,这些计算公式反映了电涡流缓速器各设计参数的相互关系 。
关键词 电涡流缓速器 制动力矩 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 汽车 制动器
下载PDF
电动汽车混合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改进 被引量:22
5
作者 何仁 俞剑波 王润才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针对电动汽车混合制动系统,通过对整车制动动力学和ECE R13法规的分析,理论上确定了混合制动系统的安全制动区域.在此区域内,以充分回收车辆制动能量为目标,在满足ECE R13制动法规和整车制动稳定性的前提下,对于前后轴机械制动力分配固... 针对电动汽车混合制动系统,通过对整车制动动力学和ECE R13法规的分析,理论上确定了混合制动系统的安全制动区域.在此区域内,以充分回收车辆制动能量为目标,在满足ECE R13制动法规和整车制动稳定性的前提下,对于前后轴机械制动力分配固定的混合制动系统,提出了一种电动机制动力与摩擦制动力分配的优化方法.以工作模式切换点的坐标及制动力分配曲线的斜率为优化对象进行优化.此外,基于制动力分配影响因素多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3参数输入的制动力分配模糊控制策略.分别建立新的制动控制策略模型嵌入到ADVISOR2002中进行仿真分析,从而验证改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2种新的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改善电动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混合制动 控制策略 模糊控制 能量回收率 改进方法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百香果果核中植物油的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何仁 黄永春 +1 位作者 马月飞 吴增先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8-222,共5页
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百香果果核中的植物油进行研究,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料液比对植物油得率的影响,根据L9(34)安排正交试验,获得植物油最适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50W、超声时间35min、提取温度45℃、料液比1:8(W/V)。与... 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百香果果核中的植物油进行研究,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料液比对植物油得率的影响,根据L9(34)安排正交试验,获得植物油最适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50W、超声时间35min、提取温度45℃、料液比1:8(W/V)。与传统溶剂浸出法相比,最适提取时间由4h缩短到35min,得率由24.11%提高到24.27%。同时,对所制备植物油样品的品质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对百香果果核中植物油的提取起到强化作用,而且不改变产品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百香果 果核油 提取
下载PDF
发动机智能怠速停止起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何仁 刘凯 +1 位作者 黄大星 王伟伟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6-469,共4页
在介绍了发动机怠速停止起动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动机怠速和重新起动时的燃油消耗量,以及目前怠速停止起动系统的缺点。结果表明,短时间的怠速停止反而会因需要重新起动而增加发动机油耗。为此设计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智能怠速... 在介绍了发动机怠速停止起动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动机怠速和重新起动时的燃油消耗量,以及目前怠速停止起动系统的缺点。结果表明,短时间的怠速停止反而会因需要重新起动而增加发动机油耗。为此设计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智能怠速停止起动系统的控制策略,它能够根据交通信号灯确定的停车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是否执行怠速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怠速停止起动系统 节能 控制策略
下载PDF
轿车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的模糊控制 被引量:22
8
作者 何仁 刘存香 李楠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83-87,共5页
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能有效地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而合理的控制策略是集成系统实现的关键。由于车辆制动系统存在非线性和时变性,为此,基于1/4车辆模型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模型分析、模糊控制理论,提出采用模糊控制电磁... 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能有效地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而合理的控制策略是集成系统实现的关键。由于车辆制动系统存在非线性和时变性,为此,基于1/4车辆模型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模型分析、模糊控制理论,提出采用模糊控制电磁制动器线圈电流大小的控制策略。在控制策略中以车辆滑移率为输入量,以电磁制动器线圈通电电流为输出量,设计出系统模糊控制器。为检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某一安装有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的轿车为应用实例,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对比采用模糊控制器汽车与未采用模糊控制器的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策略的集成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汽车制动所需时间,缩短制动距离,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制动 集成系统 模糊控制 制动 摩擦制动 轿车
下载PDF
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发展综述 被引量:35
9
作者 何仁 胡青训 薛翔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105-109,共5页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是汽车上一种新的主动安全技术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由于它能够实时监测汽车轮胎的气压和温度情况,并能及时给驾驶员以警告,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由爆胎引发的交通事故,提高了汽车的行车安全。综述了汽车...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是汽车上一种新的主动安全技术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由于它能够实时监测汽车轮胎的气压和温度情况,并能及时给驾驶员以警告,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由爆胎引发的交通事故,提高了汽车的行车安全。综述了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发展,包括间接式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直接式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和下一代无电池轮胎气压监测系统(被动式TPMS)。介绍了各种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比较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国外3种主流的直接式TPMS开发系统,对TPMS的研究、开发具有实用参考意义。展望了未来轮胎气压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无电池TPMS将取代现有类型,成为未来TPMS发展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轮胎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PMS) 气压监测 综述
下载PDF
馈能型悬架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方案评价 被引量:21
10
作者 何仁 陈士安 陆森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共5页
为了回收汽车车轴与簧载质量间的振动能量,提出一种既可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又可以回收振动能量的悬架,称之为馈能型悬架。研究了几种馈能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馈能型悬架的结构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静液式馈能... 为了回收汽车车轴与簧载质量间的振动能量,提出一种既可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又可以回收振动能量的悬架,称之为馈能型悬架。研究了几种馈能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馈能型悬架的结构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静液式馈能型悬架以显著差异的优势成为最可行的馈能型悬架结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馈能型悬架 工作原理 结构方案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汽车电磁制动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25
11
作者 何仁 胡东海 张端军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02-214,共13页
电磁制动器(EB)具有非接触性、响应速度快、控制简单等特点,已应用于商用汽车。为了扩大电磁制动的应用范围和功能,本文介绍了其原理和技术的研究现状。对于商用汽车上的电涡流缓速器、转筒式缓速器和自励式缓速器,概述了其结构组成、... 电磁制动器(EB)具有非接触性、响应速度快、控制简单等特点,已应用于商用汽车。为了扩大电磁制动的应用范围和功能,本文介绍了其原理和技术的研究现状。对于商用汽车上的电涡流缓速器、转筒式缓速器和自励式缓速器,概述了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其关键技术有:电磁制动的外特性与内特性、电磁与摩擦联合制动系统的匹配设计、控制策略与控制器设计。其未来研究重点是: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的系统集成和电磁制动系统的功能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电磁制动(EB) 电涡流缓速器 联合制动 集成制动
下载PDF
LQG理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最优控制 被引量:16
12
作者 何仁 李强 郭孔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1,共5页
通过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计入随机干扰的受控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应用极小值原理设计了线性二次型高斯状态反馈控制器,并基于最优估计理论设计了离散型Kalman滤波器。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其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最优控制方法... 通过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计入随机干扰的受控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应用极小值原理设计了线性二次型高斯状态反馈控制器,并基于最优估计理论设计了离散型Kalman滤波器。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其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最优控制方法能有效地抑制路面随机激励、转矩传感器的量测噪声、模型参数不确定所引起的干扰以及减少转向盘的振动,使驾驶员获得较满意的路感,设计的最优控制器使闭环系统有较强的鲁棒性,提高汽车的操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卡尔曼滤波 LOG控制 最优控制
下载PDF
车用永磁式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20
13
作者 何仁 赵万忠 牛润新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65,共4页
为了优化永磁式缓速器的结构参数和提高永磁式缓速器的制动性能,应用复矢量磁位方法,分析了缓速器内部的磁位分布,计算了转子鼓中的涡流损耗,推导了永磁式缓速器的制动力矩计算公式,以反映永磁式缓速器制动力矩与各设计参数之间的相互... 为了优化永磁式缓速器的结构参数和提高永磁式缓速器的制动性能,应用复矢量磁位方法,分析了缓速器内部的磁位分布,计算了转子鼓中的涡流损耗,推导了永磁式缓速器的制动力矩计算公式,以反映永磁式缓速器制动力矩与各设计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复矢量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缓速器台架试验结果比较和分析表明,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不大于6%,采用复矢量磁位计算方法计算永磁式缓速器制动力矩具有很好的逼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永磁式缓速器 制动力矩 计算方法
下载PDF
车用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温度场计算方法 被引量:18
14
作者 何仁 刘成晔 衣丰艳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介绍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详细推导了由于电涡流集肤效应的影响导致转子盘上集中分布的内热源强度公式.对转子盘热传导对流散热模型进行了必要的简化,确定了适当的边界条件.利用传热学原理和虚拟边界法得出了电涡流缓速... 介绍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详细推导了由于电涡流集肤效应的影响导致转子盘上集中分布的内热源强度公式.对转子盘热传导对流散热模型进行了必要的简化,确定了适当的边界条件.利用传热学原理和虚拟边界法得出了电涡流缓速器温度分布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并与缓速器台架试验温度时域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表达式能够作为缓速器初始设计温度分布预估式,为电涡流缓速器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速器 温度场 虚拟边界 计算方法
下载PDF
汽车联合制动系统的性能仿真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何仁 王永涛 赵迎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53-1158,共6页
考虑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滑移率等影响因素,建立了汽车联合制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其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联合制动系统,在紧急制动时,能够缩短制动距离,提高汽车的制动效能;在非紧急停车... 考虑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滑移率等影响因素,建立了汽车联合制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其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联合制动系统,在紧急制动时,能够缩短制动距离,提高汽车的制动效能;在非紧急停车时,缓速器消耗了汽车的绝大部分运动能量,降低主制动器的负荷,减少其磨损;在一定坡度的坡道上持续制动时,能使汽车以稳定的车速行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学 联合制动系统 电涡流缓速器 汽车 仿真
下载PDF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曲线型助力特性设计及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仁 耿国庆 +1 位作者 苗立东 王翠萍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515-2518,共4页
将分段式抛物线作为助力特性曲线,实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曲线型助力功能,设计了能够实现曲线型助力的单片机控制系统。建立了单片机控制系统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Z变换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所设计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能够... 将分段式抛物线作为助力特性曲线,实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曲线型助力功能,设计了能够实现曲线型助力的单片机控制系统。建立了单片机控制系统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Z变换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所设计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曲线型助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助力转向 控制系统 曲线型 助力特性
下载PDF
电磁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切换控制策略 被引量:11
17
作者 何仁 汤宝 赵强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为了研究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中不同制动模式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分析不同制动模式的基础上,以充分利用电磁制动,尽量减少传统摩擦制动导致的磨损、噪声等危害以及保证切换过程中的制动舒适性为原则,制定了集成制动系统不同制动模式的... 为了研究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中不同制动模式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分析不同制动模式的基础上,以充分利用电磁制动,尽量减少传统摩擦制动导致的磨损、噪声等危害以及保证切换过程中的制动舒适性为原则,制定了集成制动系统不同制动模式的切换控制策略,该切换控制策略包括:制动力矩管理策略和力矩协调控制策略.在所有可能的切换工况中选取了2种有代表性的工况,并在Matlab/Simulink和Matlab/Stateflow仿真平台上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制动要求的前提下,切换控制策略改善了传统摩擦制动的工作条件,并且能够有效地保证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制动舒适性,提高了整车的制动性能,切换控制策略是有效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器 力矩控制 舒适性 计算机仿真 MATLAB
下载PDF
车用缓速器结构参数对制动力矩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何仁 衣丰艳 刘成晔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1-24,共4页
分析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特性与结构参数的关系,建立了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随铁心直径、转子盘中心和磁极中心的距离、转子盘的厚度、气隙和转子盘材料变化的数学模型。并以某型号电涡流缓速器为例,应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 分析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特性与结构参数的关系,建立了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随铁心直径、转子盘中心和磁极中心的距离、转子盘的厚度、气隙和转子盘材料变化的数学模型。并以某型号电涡流缓速器为例,应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分析研究电涡流缓速器结构参数对制动力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转子盘的材料、转子盘厚度、气隙、铁心的直径、盘的中心到磁极中心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电涡流缓速器 结构参数 制动力矩 灵敏性
下载PDF
车用发动机缓速器工作循环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何仁 董颖 牛润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40,共5页
分析了发动机缓速器工作循环中,每个冲程增加制动功率的方法以及对整个工作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几种增加发动机制动功率的方法,推导出发动机缓速器制动功率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缓速器的配气方案,使进气、压缩、减压释放在一次活... 分析了发动机缓速器工作循环中,每个冲程增加制动功率的方法以及对整个工作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几种增加发动机制动功率的方法,推导出发动机缓速器制动功率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缓速器的配气方案,使进气、压缩、减压释放在一次活塞往复运动中完成,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缓速器的制动能力;给出了发动机制动效率的概念,以评价不同发动机制动方式对发动机最大制动能力的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缓速器 循环 分析
下载PDF
汽车线控转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5
20
作者 何仁 李强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2,共5页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线控类技术正在取代汽车传统的机械装置。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由于取消了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装置,彻底摆脱了传统转向系统所固有的弊端,便于和其他系统集成、统一协调控制。描述了...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线控类技术正在取代汽车传统的机械装置。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由于取消了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装置,彻底摆脱了传统转向系统所固有的弊端,便于和其他系统集成、统一协调控制。描述了线控转向系统的转向盘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和转向系统等组成,介绍了线控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阐述了线控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传感器技术、总线技术、动力电源、容错控制技术等,总结了线控转向技术今后良好的应用前景,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动力转向系统 线控转向 控制技术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