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磷胁迫对麻竹幼苗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1
作者 江瑞熠 朱梦恬 +5 位作者 杨靖 韩永振 何天友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磷胁迫下麻竹幼苗叶片的生理变化探究麻竹幼苗对低磷环境的耐受性。【方法】以麻竹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法进行室内控制条件下的低磷胁迫试验。按照霍格兰配方配制营养液,用KH2PO4分别配制0、0.2、0.4、0.8和1.6 mmo... 【目的】通过研究磷胁迫下麻竹幼苗叶片的生理变化探究麻竹幼苗对低磷环境的耐受性。【方法】以麻竹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法进行室内控制条件下的低磷胁迫试验。按照霍格兰配方配制营养液,用KH2PO4分别配制0、0.2、0.4、0.8和1.6 mmol·L^(-1)磷溶液,其他营养元素含量保持相同。【结果】麻竹幼苗叶片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磷含量的提高而提高;淀粉、纤维素、MDA含量及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随磷含量的提高而降低。相比于缺磷处理(0 mmol·L^(-1)),磷浓度为1.6 mmol·L^(-1)时麻竹幼苗叶片的各个生理指标均呈显著差异,还原糖及纤维素含量分别上升了56.45%和67.08%,淀粉、可溶性糖、MDA含量及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分别下降了34.86%、14.61%、73.89%、64.19%、89.99%和65.34%;在不同浓度磷胁迫下MDA含量均呈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最小,而POD酶活性差异最大。【结论】麻竹幼苗对低磷胁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苗期能适应低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竹 低磷胁迫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麻竹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林美霞 苏建霖 +5 位作者 朱芃铠 陈凌艳 何天友 陈礼光 荣俊冬 郑郁善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1,共5页
本试验以麻竹为材料,分别设置0 g/丛(N0,对照)、11.2 g/丛(N1)、13.5 g/丛(N2)、22.5 g/丛(N3)共4个施氮量水平,于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笋期麻竹叶片光合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出笋数量的影响,并分析出笋数量与各出笋期叶片光... 本试验以麻竹为材料,分别设置0 g/丛(N0,对照)、11.2 g/丛(N1)、13.5 g/丛(N2)、22.5 g/丛(N3)共4个施氮量水平,于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笋期麻竹叶片光合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出笋数量的影响,并分析出笋数量与各出笋期叶片光合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强笋期麻竹叶片光合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显著提高出笋数量。麻竹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及出笋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3处理即施氮量为22.5 g/丛时各指标达到最大值,而胞间二氧化碳(Ci)则呈相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出笋期叶片Pn、Gs、Tr和NR、GS、GOGAT活性与出笋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看出,施氮量22.5 g/丛(N3)能够更好地协调碳氮代谢水平,增强麻竹光合特性,提高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麻竹出笋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竹 施氮量 光合特性 氮代谢 出笋数量
下载PDF
福建柏愈伤组织诱导与抗褐化研究
3
作者 王小妹 吴霞 +4 位作者 张禹欣 陈凌艳 何天友 叶菁 郑郁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8,共12页
【目的】比较不同抗褐化剂减轻福建柏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的效果,以提高福建柏愈伤组织培养的增殖分化能力。【方法】以福建柏鳞叶和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0.0~2.5 mg/L NAA和2,4-D及0.0~3.0 mg/L IBA对愈伤组织诱导率与... 【目的】比较不同抗褐化剂减轻福建柏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的效果,以提高福建柏愈伤组织培养的增殖分化能力。【方法】以福建柏鳞叶和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0.0~2.5 mg/L NAA和2,4-D及0.0~3.0 mg/L IBA对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生长状态的影响;以福建柏茎段为外植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组合试验,研究100~2000 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100~1000 mg/L活性炭(AC)和V C以及不同质量浓度V C与AC组合,对愈伤组织污染率、死亡或褐化率及诱导率的影响;以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100~1000 mg/L PVPP、100~300 mg/L V C、200~1000 mg/L AC、30~100 mg/L V B对愈伤组织增殖生长量、增殖率、褐化率及PPO、POD活性的影响。【结果】①不同质量浓度NAA、2,4-D和IBA对福建柏鳞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总体高于茎段,各生长素对福建柏鳞叶和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表现为NAA>IBA>2,4-D,所有处理中以1.0 mg/L NAA对福建柏鳞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83.33%;以0.5 mg/L NAA对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61.11%;愈伤组织生长状态和抗褐化效果优劣依次为NAA、2,4-D、IBA。②仅100 mg/L V C+200 mg/L AC处理的愈伤组织污染率低于不添加抗褐化剂的对照;死亡或褐化率仅500 mg/L PVPP处理与对照相同,均为0.00%,其余处理均高于对照;诱导率则以不同质量浓度PVPP、1000 mg/L V C、100 mg/L V C+200 mg/L AC处理与对照相当或高于对照,其余处理均低于对照;愈伤组织生长状态总体以PVPP处理表现最优。③仅300 mg/L PVPP、200和400 mg/L AC处理的愈伤组织增殖率高于对照,增殖生长量仅100和200 mg/L PVPP、100 mg/L V C、200 mg/L AC处理高于对照;所有处理中以200 mg/L AC处理的愈伤组织增殖率和增殖生长量最高,分别为70.00%和10.07 g;各抗褐化剂对福建柏愈伤组织增殖效果的优劣依次为PVPP、AC、V C、V B。④不同抗褐化剂处理的愈伤组织褐变率均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各抗褐化剂的抗褐化效果优劣依次为AC、PVPP、V C、V B。⑤不同质量浓度PVPP、V C、AC处理对福建柏愈伤组织PPO和POD活性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但各处理PPO活性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OD活性以500 mg/L AC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福建柏愈伤组织诱导阶段,愈伤组织的褐化与生长素种类有关,生长素NAA、2,4-D适用于福建柏愈伤组织的诱导,IBA诱导的愈伤组织容易褐化,添加适量抗褐化剂能减少愈伤组织的褐化情况。在愈伤组织增殖培养阶段,适宜质量浓度的PVPP、AC作为抗褐化剂能有效减缓福建柏愈伤组织的褐化进程,保持愈伤组织的正常增殖生长,但高质量浓度的抗褐化剂会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愈伤组织 组织培养 褐化 抗褐化剂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因素分析——以三明市为例
4
作者 曾真 吴天杰 +2 位作者 陈凌艳 何天友 郑郁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6,共9页
通过ArcGIS与InVEST模型对三明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合生境质量贡献率的测算,将各类用地类型的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对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内的生境质量进行驱动力分析,... 通过ArcGIS与InVEST模型对三明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合生境质量贡献率的测算,将各类用地类型的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对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内的生境质量进行驱动力分析,深入探寻影响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在三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森林始终占据着最大面积比,超过总面积的7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更为显著。(2)2000、2010、2020年三明市的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80649、0.80654、0.77488,生境质量水平总体处于较高水平。(3)三明市的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以高质量生境区域集聚和低质量生境区域集聚作为主要集聚特征。(4)耕地、草地、人造地表向森林转换是生境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森林向耕地、草地、人造地表转换,耕地转为人造地表是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5)在生境质量驱动力分析中,自然环境相关因子的总影响力高于社会因素相关因子的总影响力,NDVI的影响力在8个因子中最高。任意2个因子的组合对于生境质量的影响力均高于单一因子。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的认知,对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山地城市 生境质量 驱动因子 三明市
下载PDF
三明市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5
作者 曾真 艾婧文 +2 位作者 王梓凌 何天友 郑郁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生态网络的构建充分利用了山地型城市所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减弱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以三明市区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了2000、2010和202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的... 生态网络的构建充分利用了山地型城市所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减弱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以三明市区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了2000、2010和202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的变化,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电路理论和重力模型等判定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廊道,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三明市区核心区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均超过50%,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三明市区有11个重要生态源地,构建了24条生态廊道。(3)运用重力模型将廊道分为3类,其中1级廊道2条,2级廊道5条,3级廊道17条。(4)识别出22个踏脚石、47个生态夹点、54个障碍点和114个断裂点。(5)提出修复生态断裂点、建设踏脚石、保护生态夹点、去除生态障碍点的优化策略来提升生态网络稳定性,增强区域景观连通性。研究结果可为山地城市的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市区 景观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重力模型 生态网络
下载PDF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短葶山麦冬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6
作者 袁玉虹 何天友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文章采用L_(9)(3^(4))正交设计的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短葶山麦冬生长状况、块根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短葶山麦冬块根产量和品质的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对短葶山麦冬的生长状况、块根产量... 文章采用L_(9)(3^(4))正交设计的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短葶山麦冬生长状况、块根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短葶山麦冬块根产量和品质的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对短葶山麦冬的生长状况、块根产量和有效成分均有显著性影响,隶属函数分析证明,短葶山麦冬最优施肥方案为处理5(N_(2)P_(2)K_(3)),即N 345 kg/hm^(2)、P_(2)O(5)120 kg/hm^(2)、K_(2)O 540 kg/hm^(2)。该处理的短葶山麦冬生长状况、块根产量和有效成分均表现最优,其株高、叶片数、分蘖数、单株块根鲜重、产量、多糖含量和皂苷C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45.83%、45.36%、45.91%、63.57%、57.97%、45.01%和35.71%。“中低”等级肥力条件下短葶山麦冬最佳施肥处理中氮磷钾配比为1∶0.35∶1.57,该配方可最大程度提高短葶山麦冬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获得“中低”等级肥力条件下的短葶山麦冬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比施肥 短葶山麦冬 生长状况 有效成分
下载PDF
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地形梯度效应研究——以三明市区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曾真 艾婧文 +2 位作者 陈凌艳 何天友 郑郁善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一直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山地城市因其复杂、敏感的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多样性更容易受到冲击.因此,深入分析山地城市的生境质量是改善当地生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本次研究选用InVEST模型对三...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一直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山地城市因其复杂、敏感的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多样性更容易受到冲击.因此,深入分析山地城市的生境质量是改善当地生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本次研究选用InVEST模型对三明市区2011、2021年的生境质量进行模拟测算,评估三明市区范围的生境等级,结合地形位指数分析生境质量的梯度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内的生境质量进行驱动力分析,探寻影响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1年三明市区的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39 9、0.595 3,生境质量水平总体处于中上水平,空间上呈现出外高内低的现象.(2)三明市区的生境质量展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以高质量生境区域集聚和低质量生境区域集聚作为主要集聚特征.(3)三明市区的生境质量分布指数具有显著的地形位梯度效应,高生境质量在高地形梯度有绝对优势,低生境质量在低地形位梯度上有绝对优势.(4)在研究区域的生境质量驱动力分析中,自然环境的影响高于社会因素.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的认知,对三明市区生境质量提升与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生境质量 地形梯度效应 三明市区
下载PDF
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的毛竹林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8
作者 郑素芸 林雨薇 +5 位作者 黄怡 荣俊冬 李士坤 陈礼光 何天友 郑郁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7-103,共7页
2017年,在福建省漳平市新桥镇高美村选择试验地,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研究对象(竹林密度1600~1800株·hm^(-2)),以空间替代时间,选取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留养母竹的竹龄为1~3年生,每种竹龄母竹数量各占33%)连续经营的... 2017年,在福建省漳平市新桥镇高美村选择试验地,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研究对象(竹林密度1600~1800株·hm^(-2)),以空间替代时间,选取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留养母竹的竹龄为1~3年生,每种竹龄母竹数量各占33%)连续经营的毛竹笋用林——5种连续经营(经营时长)4、5、6、7、8 a的毛竹林,以传统经营模式为对照,设置样地10 m×10 m,每个类型样地3个重复,共18块样地;在标准地内按照S形5点采样法,按照土层深度(h)0<h≤10 cm、10 cm<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分别采集土壤样品;按照《森林土壤分析法》测定土壤养分,进行土壤养分丰缺划分;以土壤全氮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7项指标作为评价土壤养分情况的土壤因子,对7个土壤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求和法、聚类分析法,分析不同经营时长时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毛竹林土壤总体养分质量分数较低,全氮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丰富,磷、钾元素缺乏。影响长周期母竹留养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为全氮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指标值的聚类分析表明,养分综合得分可分为极高、高、中等、低、极低5个养分水平,样本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78%、13.89%、23.61%、40.28%、19.44%,不同经营时长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的毛竹林土壤养分,由优到劣依次为连续经营7 a、连续经营6 a、传统经营模式(对照)、连续经营5 a、连续经营4 a、连续经营8 a,表明长周期母竹留养最佳经营期限为7 a,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连续经营8 a时土壤养分出现衰退现象,需要及时补充缺乏养分,维持毛竹林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长周期母竹留养 经营时间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施肥对沿海沙地鼓节竹叶片建成成本及适应性的影响
9
作者 吴君 何天友 +5 位作者 陈凌艳 江登辉 施成坤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8,共9页
【目的】探究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条件下沿海沙地鼓节竹的生长发育潜能和适应能力,为沿海沙地防护树种的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建省漳州市赤山林场试验地选取的4年生鼓节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炭种类(A)、生物炭量(B)和氮肥量(C)3因素... 【目的】探究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条件下沿海沙地鼓节竹的生长发育潜能和适应能力,为沿海沙地防护树种的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建省漳州市赤山林场试验地选取的4年生鼓节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炭种类(A)、生物炭量(B)和氮肥量(C)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进行施肥管理,测定叶片热值和生物量建成成本,分析鼓节竹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相同时期的能量利用策略和适应能力的差异。【结果】生物炭和氮肥配施能提高鼓节竹叶片碳、氮含量,提高鼓节竹叶片去灰分热值(AFCV)、叶片生物量建成成本(CC^(area))及产量。相较于对照组(CK),处理5(小麦秸秆生物炭、400 g·丛^(-1)生物炭量、900 g·丛^(-1)施氮肥量)的碳含量提高了28.83%,出笋量提高了106.38%,叶片单位面积建成成本(CC^(area))提高了50.07%,灰分含量(AC)降低了67.63%,去灰分热值(AFCV)处理5最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鼓节竹叶片生物量建成成本与去灰分热值(AFCV)、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氮含量、灰分含量(AC)显著负相关(P<0.05)。极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是影响鼓节竹叶片建成成本的首要因素。【结论】隶属函数结果显示,处理5的作用效果最佳,即400 g·丛^(-1)的小麦生物炭配施900 g·丛^(-1)的氮肥,不仅显著影响鼓节竹的叶片生长及适应性,也对鼓节竹产量产生影响,可以应用于沿海沙地鼓节竹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节竹 施肥 热值 建成成本
下载PDF
不同种源麻竹表型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10
作者 李东宝 吴敏 +4 位作者 余蓉 何天友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50,共12页
以来自福建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贵州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的20个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Duncan s多重比较、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种源... 以来自福建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贵州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的20个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Duncan s多重比较、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种源麻竹表型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富顺种源的株高、胸径和分枝角度最大,云南绥江种源的最长节间长、总节数和胸高处节间长最大,贵州望谟种源的枝下节数、枝下高和丛内株数最大,浙江苍南种源的分枝数最大,广东仁化种源的最长枝长和冠幅最大,广西兴宁种源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最大,浙江苍南种源的叶厚最大,四川东坡种源的叶长宽比最大;除叶厚外,其余16个表型性状在种源内和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麻竹表型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麻竹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在13.64%~67.91%之间,其中,枝下高的变异系数均值最大,最长节间长的变异系数均值最小;不同种源麻竹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在14.21%~43.93%之间,其中,云南陇川种源的变异系数均值最大,广东仁化种源的变异系数均值最小。麻竹种源内变异(方差分量百分比均值为44.48%)大于种源间变异(方差分量百分比均值为37.25%),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61%,其中,株高、丛内株数和冠幅的表型分化系数较高,分别为77.47%、76.63%和71.9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6.8处,20个种源可分为3类,即云贵川渝地区一类(包括9个种源)、东南沿海地区一类(包括9个种源)和粤桂地区一类(包括2个种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麻竹多数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年均温、年均降水量、极端最高温和年均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综上所述,不同种源麻竹表型多样性丰富,种源内变异是麻竹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不同种源麻竹并没有严格依据地理位置聚类,麻竹表型性状变异存在片段性和不连续性。麻竹表型性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揭示了麻竹东西分布较广、南北分布狭窄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竹 表型性状 变异系数 表型分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下笋用毛竹的立竹密度对竹鞭特征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11
作者 蔡星 吴君 +5 位作者 李秉钧 李士坤 荣俊冬 陈礼光 何天友 郑郁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0-504,共5页
以笋用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在福建省漳平市进行试验,以(2 2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对照组(CK),分别设置(1 365±100)、(1 950±100)、(2 550±100)和(3 150±100)株·hm^... 以笋用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在福建省漳平市进行试验,以(2 2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对照组(CK),分别设置(1 365±100)、(1 950±100)、(2 550±100)和(3 1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A、B、C、D处理组,分析立竹密度对竹鞭数量结构特征、年龄结构特征、鞭芽特征和鞭根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毛竹竹鞭的总鞭长、总鞭质量和鞭节数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CK平均节间长最大,D处理最小;幼壮龄鞭受立竹密度的影响大于老龄鞭,C处理的幼壮龄鞭总鞭长、总鞭质量、鞭节数和平均节间长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D处理的老龄鞭总鞭长、总鞭质量、鞭节数和平均节间长均最大;总鞭芽数、弱芽数、壮芽数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趋势;D处理的空节芽数最多,CK最少;毛竹鞭根系活力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明C处理最有利于毛竹竹鞭系统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 笋用毛竹 立竹密度 竹鞭系统 根系活力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福建柏种子园产量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余蓉 李秉钧 +6 位作者 刘世祥 王希贤 荣俊冬 何天友 郑郁善 李渊顺 陈礼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44-151,共8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锌、硼、氮、磷配方施肥处理对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 Henry et Thomas]种子园产量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营建高产稳产的福建柏种子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福建省安溪县丰田国有林场福建柏种子园为研... 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锌、硼、氮、磷配方施肥处理对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 Henry et Thomas]种子园产量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营建高产稳产的福建柏种子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福建省安溪县丰田国有林场福建柏种子园为研究对象,采用5因素4水平L16(45)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浓度的锌、硼、氮、磷配方施肥对福建柏种子园母树的球果表型、产量、种子数量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施肥处理下的福建柏种子园产量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所提高,以处理11(0.4%浓度ZnSO4、0.3%浓度硼酸、0.3 kg/株氮肥和0.5 kg/株磷肥)的施肥促进效果最佳,果长、果径、单果种子数、球果产量、种子产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18.7%、44.4%、112.3%、206.2%,处理1的施肥促进效果最低。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对福建柏叶片的光合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处理11的施肥效果最佳,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45.7%、1 100%、456.2%、340.8%,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值比对照组降低了36.9%,处理1的施肥效果最小。通过综合分析产量指标和光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福建柏叶片Gs、WUE与球果产量和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Ci与球果产量和种子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中,0.4%浓度ZnSO4、0.3%浓度硼酸、0.3 kg/株氮肥和0.5 kg/株磷肥的混合配方施肥更利于福建柏母树生长,达到种子园增产、稳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配方施肥 种子园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福州地区乌桕色叶观赏期模型预报
13
作者 徐晓慧 陈昱星 +3 位作者 朱芃铠 何天友 郑郁善 陈凌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55-61,67,共8页
利用2003─2022年中12 a的福州地区乌桕物候资料及同年气象资料,研究了乌桕叶变色与前期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建立了乌桕叶开始变色期与完全变色期的预报模型。研究表明:(1)福州地区的气候总体特征呈温暖湿润的变化趋势;(2)福州地区乌桕叶... 利用2003─2022年中12 a的福州地区乌桕物候资料及同年气象资料,研究了乌桕叶变色与前期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建立了乌桕叶开始变色期与完全变色期的预报模型。研究表明:(1)福州地区的气候总体特征呈温暖湿润的变化趋势;(2)福州地区乌桕叶开始变色期的平均日序值为315.75 d,呈缓慢延迟的趋势;完全变色期的平均日序值为367.56 d,呈缓慢提前的趋势,两者的变率均较大,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3)乌桕叶开始变色期与当年8月上旬和9月下旬平均温度、8月上旬和9月下旬平均最高温度、8月上旬平均最低温度、7月中旬和8月下旬日照时数、2月下旬累积降水存在显著相关性;(4)乌桕叶完全变色期与当年8月上旬、9月下旬和12月中旬平均气温、11月下旬平均最高温度及8月上旬和12月中旬平均最低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日照时数和累积降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5)选择与两者具有显著相关的气象要素作为影响因子建立预报模型并代回检验,得出乌桕叶开始变色期的平均误差为2.50 d,乌桕叶完全变色期的平均误差为1.39 d,误差值均较小;(6)通过2022年独立样本检验,可知这2个模型均具有比较高的准确率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色叶 观赏期 气象因子 相关分析 预报模型
下载PDF
花吊丝竹对干旱胁迫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何天友 于增金 +3 位作者 沈少炎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75,共8页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花吊丝竹在自然耗水的干旱胁迫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叶片水势、叶片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相关酶类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与叶片水势显著下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花吊丝竹在自然耗水的干旱胁迫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叶片水势、叶片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相关酶类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与叶片水势显著下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胞间CO2浓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气孔限制值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花吊丝竹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重度干旱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2)花吊丝竹叶片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在胁迫后段(15~30 d)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叶片初始荧光在后期呈上升趋势,表明随胁迫程度加重,PSⅡ的结构受到较严重的损伤。(3)随干旱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均显著上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则先升后降,这表明随胁迫程度加深花吊丝竹细胞结构被破坏。综上所述,干旱胁迫环境下,花吊丝竹叶片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类均发生相应的变化,其自身能够提高叶片对光能的捕获能力、提升光能转化效率、增强叶片中的酶活性以及减少热能的耗散等形式,实现对干旱胁迫较强的忍耐性和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吊丝竹 干旱胁迫 叶片水势 光合作用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保护酶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鼓节竹生理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天友 殷彪 +6 位作者 赖金莉 张盟 任可 陈凌艳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3-29,共7页
以1年生鼓节竹分株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对照组、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等4个土壤水分梯度,分析鼓节竹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下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鼓节竹叶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出现了失水、... 以1年生鼓节竹分株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对照组、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等4个土壤水分梯度,分析鼓节竹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下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鼓节竹叶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出现了失水、黄化、长斑及脱落等现象,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而对持续的重度干旱胁迫则不具有耐受性。随胁迫时间和程度的增加,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而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片光合色素在干旱胁迫过程中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当土壤含水量持续为8.8%~11.0%的环境下,鼓节竹会生长不良甚至枯死,而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7.6%时,鼓节竹生长状态相对较好。因此,鼓节竹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增强叶片酶活性、增强光合作用等一系列反应来提高自身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节竹 干旱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基于ISSR标记的20种荷花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天友 沈少炎 +4 位作者 瞿印权 陈凌艳 刘颖嘉 荣俊冬 郑郁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128-132,共5页
[目的]研究20种荷花材料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利用ISSR-PCR体系筛选出16条多态性引物,并利用16条ISSR引物对20种荷花材料进行PCR扩增。[结果]16条引物扩增出225个位点,多态性位点占75.56%。通过Popgene32软件计算出20个荷花品... [目的]研究20种荷花材料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利用ISSR-PCR体系筛选出16条多态性引物,并利用16条ISSR引物对20种荷花材料进行PCR扩增。[结果]16条引物扩增出225个位点,多态性位点占75.56%。通过Popgene32软件计算出20个荷花品种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577 8~0.951 1,平均值为0.779 6。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荷花品种分为两大类,白洋淀红莲和冬瓜莲可归为一类,其他18个品种划分为第二类。[结论]ISSR标记技术可有效应用于不同荷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花 ISSR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泽泻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天友 瞿印权 +3 位作者 徐雯 陈凌艳 荣俊冬 郑郁善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第7期23-26,100,共5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泽泻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筛选出多态性、重复性较好的ISSR引物,为泽泻种源鉴别以及指纹图谱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法,对Mg^(2+)浓度、dNTPs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及模板DNA含量这5个PCR反... 目的:建立并优化泽泻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筛选出多态性、重复性较好的ISSR引物,为泽泻种源鉴别以及指纹图谱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法,对Mg^(2+)浓度、dNTPs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及模板DNA含量这5个PCR反应体系主要成分以及退火温度进行筛选,并利用建立优化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对以往泽泻文献报道的ISSR引物进行筛选。结果:建立了最佳PCR反应体系:20μL的反应液中含2.0mmol·L^(-1)Mg^(2+),0.4mmol·L^(-1)d NTPs,1.0 U Taq DNA聚合酶,0.4mol·L^(-1)引物,10ng模板DNA,2μL10x Buffer,13.1μL dd H_2O。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8.9℃退火45s,72℃延伸90s,40个循环;72℃延伸7min,4℃保存。结论:利用优化的泽泻的反应体系,筛选出15条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并对泽泻的21个种源进行ISSR扩增,扩增出的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证实了该体系具有较高稳定性、重现性和适用性。此体系也为泽泻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ISSR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泻 ISSR 反应体系 优化
下载PDF
三种竹子固碳释氧功能比较
18
作者 何天友 张颖 +3 位作者 陈凌艳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福建林业》 2018年第5期46-48,共3页
本文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3种竹子进行了光合生理生态指标测定,对其固碳释氧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竹种的净光合速率和固碳释氧能力不同;竹种的光合速率分别在9:30与15:30左右出现两次高峰,且上午大于下午;竹种的... 本文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3种竹子进行了光合生理生态指标测定,对其固碳释氧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竹种的净光合速率和固碳释氧能力不同;竹种的光合速率分别在9:30与15:30左右出现两次高峰,且上午大于下午;竹种的固碳释氧能力与净光合速率、单叶面积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歪脚龙竹的固碳释氧能力最强,坭竹次之,青苦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子 净光合速率 固碳释氧
下载PDF
毛竹各器官和根际土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欣欣 赖金莉 +5 位作者 岳建华 荣俊冬 陈礼光 陈凌艳 何天友 郑郁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149-8157,共9页
随着毛竹杉木混交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它们之间既会产生促进作用,又会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浓度毛竹各器官(鲜叶、干叶、枝条、竹杆、竹鞭和鞭根)的浸提液及枯落物、根际土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探讨了毛竹各器官... 随着毛竹杉木混交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它们之间既会产生促进作用,又会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浓度毛竹各器官(鲜叶、干叶、枝条、竹杆、竹鞭和鞭根)的浸提液及枯落物、根际土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探讨了毛竹各器官浸提液及枯落物、根际土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处理前期,毛竹各器官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当浸提液浓度为1∶25和1∶50的高浓度时,相对于低浓度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为持久;(2)处理后期,低浓度的毛竹各器官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促进作用较快,而高浓度的浸提液仍呈现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出现较为缓慢;(3)枯落叶浸提液总体上对杉木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低于对照组的发芽率,仅在1∶50浓度时略高对照组实验;而根际土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自始至终都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低浓度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故在实际的毛竹杉木混交林生产营林过程中可选用毛竹根际土制备浸提液,促进杉木种子萌发,为毛竹杉木混交林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浸提液 杉木种子 化感作用
下载PDF
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荣俊冬 凡莉莉 +5 位作者 陈礼光 张迎辉 何天友 陈凌艳 宋鲲鹏 郑郁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5-184,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福建柏幼苗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柏幼苗为对象,设置平均施氮(相同间隔时间内施用等量氮素)、指数施氮(依据氮素指数添加)和对...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福建柏幼苗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柏幼苗为对象,设置平均施氮(相同间隔时间内施用等量氮素)、指数施氮(依据氮素指数添加)和对照(CK)3种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根、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运用洛伦兹模型和抛物面模型拟合2种施氮模式下根系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最佳施氮模式和施氮水平。【结果】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氮素施入对1年生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2种施氮模式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根、茎和叶生物量均表现出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指数施氮模式下,福建柏幼苗的根、茎生物量高于平均施氮处理;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比根长指标均高于CK,表现出各指标均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指数施氮处理下福建柏根系各形态指标均高于平均施氮处理;抛物面模型具有较高的R^2(0.922~0.978)和较低的RSS(0.234~0.841),拟合结果优于洛伦兹模型,能够精确预测不同施氮处理下的根系生物量以及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结论】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均能促进福建柏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和根系生长,其中指数施氮模式优于平均施氮,最佳施氮水平为每株600 mg氮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幼苗 平均施氮 指数施氮 生物量分配 根系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