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y类和Vip3Aa类Bt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和增效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小华 王振营 +2 位作者 何康来 解海翠 王月琴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0-315,共6页
筛选对靶标害虫高效的Bt杀虫蛋白、评价蛋白组合对靶标害虫的杀虫作用,对于转基因抗虫新品种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人工饲料混合法评价了Cry1Ab、Cry1Fa、Cry1Ca、Cry1Ba、Cry2Aa、Vip3Aa11、Vip3Aa20、Vip3Aa19共8种Bt杀... 筛选对靶标害虫高效的Bt杀虫蛋白、评价蛋白组合对靶标害虫的杀虫作用,对于转基因抗虫新品种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人工饲料混合法评价了Cry1Ab、Cry1Fa、Cry1Ca、Cry1Ba、Cry2Aa、Vip3Aa11、Vip3Aa20、Vip3Aa19共8种Bt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同时评估了Cry1Ab/Vip3Aa19、Cry1Fa/Vip3Aa19混合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作用,筛选出毒力最佳的组合比例。结果表明:Cry1Ab、Cry1Fa、Cry2Aa对亚洲玉米螟的LC 50在0.24~0.72μg/g之间,其中Cry1Ab的毒力最强,显著高于Cry1Fa和Cry2Aa蛋白,Cry1Fa与Cry2Aa毒力无显著性差异。Cry1Ca、Cry1Ba、Vip3Aa11、Vip3Aa20、Vip3Aa19对亚洲玉米螟的LC 50均大于50μg/g。当Cry1Ab/Vip3Aa19、Cry1Fa/Vip3Aa19混合比例为1∶1时,增效作用最强,增效因子分别为3.18和1.58。本研究结果为多价转基因玉米的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 CRY Vip3Aa 亚洲玉米螟
下载PDF
沉默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UGT逆转亚洲玉米螟对Cry1Ie蛋白的抗性
2
作者 林雅玲 何康来 +2 位作者 王振营 尚素琴 张天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4-841,共8页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 UGT)在亚洲玉米螟Cry1Ie抗性品系(ACB-IeR)及敏感品系(ACB-Bt S)的表达量,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对ACB-IeR品系Of UGT基因进行沉默,并通过毒力测定试验来检验干扰效果。Of UGT基因在ACB-Ie R三龄幼虫中相对表达量高于ACB-Bt S,并且注射ds UGT后该基因表达量下降。Cry1Ie抗性品系的致死中浓度大于1000.00μg/g,在蛋白浓度为500.00μg/g时,注射ds UGT和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较空白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降低;在蛋白浓度为1000.00μg/g时,注射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注射ds UGT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和注射ds GFP的都显著降低。由结果可以看出RNAi沉默OfUGT基因后可以降低抗性品系亚洲玉米螟对Cry1Ie蛋白的抗性,但对抗性的逆转程度还需要后续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RNA干扰 Cry1Ie 抗性逆转
下载PDF
玉米抗螟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标准 被引量:31
3
作者 何康来 王振营 +2 位作者 周大荣 文丽萍 宋彦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39-443,共5页
报道了玉米螟在玉米植株上取食危害的基本规律及其造成的为害状、玉米抗螟性田间及室内鉴定技术和操作规程、玉米抗螟性的评价标准。这些方法和标准对进行抗螟玉米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利用已知抗性种质进行品种抗性改良。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玉米 抗性鉴定 评价标准
下载PDF
我国玉米主产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调查 被引量:23
4
作者 何康来 王振营 +3 位作者 文丽萍 白树雄 刘科宏 周大荣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9-53,共5页
对我国玉米主产区 9省 1 1个点的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资源进行了调查。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玉米螟厉寄蝇、腰带长体茧蜂、大螟钝唇姬蜂 ;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玉米螟微粒子虫和Nosemasp 等。总体上看 ,病原微生... 对我国玉米主产区 9省 1 1个点的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资源进行了调查。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玉米螟厉寄蝇、腰带长体茧蜂、大螟钝唇姬蜂 ;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玉米螟微粒子虫和Nosemasp 等。总体上看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高于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率 ,但不同种类在各地之间的分布有明显差异。白僵菌为东北春玉米区优势种 ,在吉林省的公主岭和通榆发病率达 74 8%~ 80 4 % ,可能与当地长期使用白僵菌进行玉米螟防治有关。苏云金杆菌在夏玉米区的寄生率明显较高 ,为 6 7%~ 1 3 7%。微孢子虫的感染率为 0~ 2 3 1 % ,玉米螟微粒子虫为优势种 ,主要流行在春玉米区 ,而在夏玉米区郑州寄生的微孢子虫为Nosema属一未知新种。腰带长体茧蜂分布范围较广 ,寄生率为 0~ 1 7 9% ,以夏玉米区寄生率较高。大螟钝唇姬蜂仅在赤峰、朔州和敦化有寄生 ,寄生率分别为 1 5%、0 5%和 0 8%。玉米螟厉寄蝇在除赤峰和衡水外的各点均有分布 ,寄生率为 0 7%~ 6 3% ,以山西朔州的寄生率为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越冬幼虫 寄生性天敌 天敌昆虫 寄生率 病原微生物 玉米螟厉寄蝇 玉米主产区 中国
下载PDF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6
5
作者 何康来 王振营 +2 位作者 文丽萍 白树雄 周大荣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6期240-242,246,共4页
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诺华公司含Bt11转化系的杂交种NX4777,能全株表达Cry1Ab杀虫蛋白,以其非转基因受体玉米品种NX4906为对照.在玉米生长至心叶中期(50~60cm高)、抽雄前期和抽丝散粉期分别进行人工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 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诺华公司含Bt11转化系的杂交种NX4777,能全株表达Cry1Ab杀虫蛋白,以其非转基因受体玉米品种NX4906为对照.在玉米生长至心叶中期(50~60cm高)、抽雄前期和抽丝散粉期分别进行人工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初孵幼虫40~60头.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性标准.结果表明,Bt玉米食叶级别仅为1级,显著低于对照的7级.Bt玉米平均每株存活幼虫0.04~0.20头、蛀孔0.11~0.15个、隧道长度0.13~0.41cm,雌穗被害级别为0,植株折茎率为0,而对照玉米平均每株存活幼虫6.19~12.41头、蛀孔4.48~7.05个、隧道长度12.41~24.09cm,雌穗被害级别为5.9,植株折茎率高达73.6%~95.5%.室内生测结果亦表明,取食Bt玉米心叶、雄穗的初孵幼虫3d全部死亡,取食花丝7d死亡率达到99%,相比之下取食常规玉米的存活率在88.7%以上.表明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对亚洲玉米螟具有很高的抗虫性,能够保护玉米全生育期免受玉米螟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玉米 亚洲玉米螟 抗性评价 食叶级别 存活幼虫数 蛀孔数 隧道长度
下载PDF
几种玉米气味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产卵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何康来 文丽萍 +2 位作者 王振营 周大荣 丛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95-200,共6页
Ovipos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产卵选择 雌蛾 玉米 化合物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对Cry1Ab蛋白抗性的遗传规律与分子机理 被引量:6
7
作者 何康来 常雪 +3 位作者 常雪艳 王振营 Natalie Ferry Angharad M.R.Gatehouse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Cry1Ab蛋白 抗性 遗传规律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对Bt玉米的抗性与治理对策思考 被引量:16
8
作者 何康来 王振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共15页
Bt玉米已在美洲广泛种植20多年,成功控制了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等玉米重大害虫为害。然而,近年来相继报道在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因草地贪夜蛾产生抗性而导致一些Bt玉米抗虫性丧失。尤其... Bt玉米已在美洲广泛种植20多年,成功控制了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等玉米重大害虫为害。然而,近年来相继报道在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因草地贪夜蛾产生抗性而导致一些Bt玉米抗虫性丧失。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数Bt玉米品种商业化种植仅3年就丧失了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本文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对Bt杀虫蛋白抗性遗传特征和交互抗性特性、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等内因对抗性演化的影响,以及Bt玉米种植的生态环境、耕作栽培制度、Bt玉米种类、抗性治理策略实施情况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抗性演化的影响。根据我国玉米种植的生态格局,提出了"整体布局,源头治理"的抗性治理对策。即在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要谨慎种植Bt玉米,尤其是避免种植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玉米,以避免源头产生抗性而危及温带玉米主产区。遵循差异化(不同杀虫作用机理)选择Bt玉米品种原则,制定精准抗性监测计划,以高剂量-庇护所为抗性治理基本策略,在Bt玉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落实好庇护所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BT玉米 害虫抗性演化 抗性治理 对策
下载PDF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何康来 周大荣 杨怀文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年第1期1-6,共6页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芜菁夜蛾线虫 防治
原文传递
赤须盲蝽严重危害玉米及其有效杀虫剂筛选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康来 文丽萍 周大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32,共2页
1998年6月北京地区发生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的害虫赤须盲蝽,单株有虫5头以上,叶片被害失水向内纵向卷曲,心叶受害生长受阻,植株矮小,甚至枯死。室内3种常用杀虫剂对其触杀作用测定表明,16%氯·灭乳油2000~300... 1998年6月北京地区发生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的害虫赤须盲蝽,单株有虫5头以上,叶片被害失水向内纵向卷曲,心叶受害生长受阻,植株矮小,甚至枯死。室内3种常用杀虫剂对其触杀作用测定表明,16%氯·灭乳油2000~3000倍稀释液可作为赤须盲蝽大发生时化学防治的首选药剂,其次是2.5%中保4号乳油1000倍稀释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须盲蝽 玉米 药剂防治
下载PDF
RNAi生物技术作物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康来 王振营 沈萍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第4期238-247,共10页
RNA干涉(RNAi)在昆虫遗传和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广泛应用。近年来,RNAi被认为是具有应用潜力的害虫防治新方法。具有良好抗虫性状的RNAi生物技术作物已研究成功,预示其商业化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有关RNAi作物的生态风险是商业化应用前人们... RNA干涉(RNAi)在昆虫遗传和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广泛应用。近年来,RNAi被认为是具有应用潜力的害虫防治新方法。具有良好抗虫性状的RNAi生物技术作物已研究成功,预示其商业化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有关RNAi作物的生态风险是商业化应用前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要建立RNAi生物技术作物环境安全评价准则,监管者、受益各方及风险评估者必须要了解RNAi理论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科学分析并准确提出RNAi作物的生态风险问题,如非期望的基因沉默、靶外结合或脱靶效应、靶标害虫的抗性、小干涉RNA(si RNA)的环境持久性和不确定性等,并通过研究获得科学数据,将为政府依法监管提供依据。RNAi生物技术作物的环境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功能基因及其表达特征(如ds RNA序列、长度、表达浓度及沉默效果的持续性等)、杀虫谱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环境中的残留问题、功能性状的持续稳定性等。现行的生物技术作物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内容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今后RNAi生物技术作物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I 生物技术作物 害虫防治 环境风险评估
下载PDF
警惕危险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 被引量:220
12
作者 郭井菲 赵建周 +2 位作者 何康来 张峰 王振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共10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要的毁灭性农业害虫,目前已经入侵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及亚洲的印度,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征、为害、分布区域及入侵性、形态及分子鉴定方...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要的毁灭性农业害虫,目前已经入侵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及亚洲的印度,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征、为害、分布区域及入侵性、形态及分子鉴定方法,以及防治措施,并对其入侵中国的风险进行了预测分析,同时提出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生物学特征 分布 鉴定 防治
下载PDF
Bt玉米杀虫蛋白含量的时空表达及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效果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冬妍 王振营 +3 位作者 何康来 丛斌 白树雄 文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155-1159,共5页
利用ELISA方法对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品种MON810和Bt11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利用室内生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杀虫效果,并分析了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杀虫效果的相关性。结... 利用ELISA方法对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品种MON810和Bt11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利用室内生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杀虫效果,并分析了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杀虫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ry1Ab杀虫蛋白在Bt玉米MON810和Bt11的不同生育期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以营养生长阶段的心叶组织表达最高,分别为1880.6和1473.1ng·g-1,生殖生长阶段的花粉含量最低,分别为52.3和73.3ng·g-1。随着叶片的生长,叶片中的杀虫蛋白含量明显下降,生殖生长阶段的各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的含量因组织而异。不同Bt玉米品种间同一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室内生测结果表明,2个Bt玉米各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心叶、苞叶、雌穗尖和籽粒中Bt杀虫蛋白表达量及取食的幼虫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但Bt11花丝以及MON810和Bt11的雄穗中Bt杀虫蛋白的含量与杀虫效果不一致,说明Bt玉米杀虫活性的表达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玉米 杀虫蛋白 含量 时空表达 亚洲玉米螟 杀虫效果
下载PDF
温、湿度对亚洲玉米螟成虫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文丽萍 王振营 +2 位作者 宋彦英 何康来 高云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0-76,共7页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èe)成虫的交配和产卵及寿命都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在16℃~32℃和RH20%~100%的温湿范围中,亚洲玉米螟成虫繁殖力在20℃~28℃恒...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èe)成虫的交配和产卵及寿命都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在16℃~32℃和RH20%~100%的温湿范围中,亚洲玉米螟成虫繁殖力在20℃~28℃恒温和RH70%~100%的温湿组合中较大,其中在24℃恒温和28℃~20℃变温与RH90%~100%的组合中为最大,在32℃和RH20%的组合中为最小。单雌抱卵量、产卵量和产出卵率及交配次数均与温度呈抛物线曲线关系,与湿度呈正相关。温、湿度对成虫繁殖力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成虫寿命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成虫寿命越短;而湿度越高,成虫寿命越长。但雄蛾比雌蛾较耐低湿,在16℃~24℃下雄蛾寿命比雌蛾较长。此外,雄蛾较强的交配能力可促进卵的发育和产出。以上结果对玉米螟种群动态消长的分析和预测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玉米螟 繁殖力 寿命 温度 湿度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 COⅡ基因的亚洲玉米螟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菁 张颖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王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5-1143,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11,种群内单倍型多样度在0.424~0.862范围内。17个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2.02。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234。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76.45%)。各种群的Tajimas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中国亚洲玉米螟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地理种群 线粒体COⅡ基因 单倍型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原文传递
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几种主要酶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6
作者 徐艳聆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2-567,共6页
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幼虫解毒酶、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取食转Bt基因玉米后幼虫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氢酶、... 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幼虫解毒酶、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取食转Bt基因玉米后幼虫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取食转Bt基因玉米48h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的α乙酸萘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明显低于对照;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在取食48h、60h和72h的活力分别是对照的2.00、1.50和2.50倍。保护酶系、中肠总蛋白酶、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在取食48h后明显受到抑制;但强碱性类胰蛋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取食48h、60h和72h的活力分别是对照的4.00、1.67和1.33倍。乙酰胆碱酯酶和强碱性类胰蛋白酶可能与亚洲玉米螟对Bt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CrylAb杀虫蛋白 转BT基因玉米 解毒酶 保护酶 蛋白酶
下载PDF
特用玉米及其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2 位作者 文丽萍 白树雄 周大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4,共3页
我国玉米种植结构处于调整阶段 ,随着包括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一系列特用玉米的发展 ,玉米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就我国玉米生产的现状、特用玉米发展与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防... 我国玉米种植结构处于调整阶段 ,随着包括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一系列特用玉米的发展 ,玉米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就我国玉米生产的现状、特用玉米发展与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用玉米 病虫害 发生规律 防治 发生趋势 中国 高油玉米 优质蛋白玉米 甜玉米 糯玉米
下载PDF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9
18
作者 王振营 鲁新 +1 位作者 何康来 周大荣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02-412,共11页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进展 ,并提出了“十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大量饲养 预测预报 防治
下载PDF
桃蛀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7
19
作者 鹿金秋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刘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8,共8页
本文就国内外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 feralis(Guene)]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述,涉及桃蛀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性信息素组成、交尾行为、分类学、人工饲养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桃蛀螟 生物学 信息素 生态型 人工饲养 综合防治
下载PDF
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聪 葛星 +3 位作者 赵磊 王振营 何康来 白树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452-3459,共8页
为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2011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西省晋中市的玉米田对土壤中的越冬卵进行调查。通过频次分布检验、聚集度指标的测定、改进的Iwao m*-m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对越冬卵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为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2011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西省晋中市的玉米田对土壤中的越冬卵进行调查。通过频次分布检验、聚集度指标的测定、改进的Iwao m*-m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对越冬卵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并对聚集均数(λ)进行检验,分析越冬卵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在土壤中的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各项聚集度指标均满足C>1、CA>0、I>0、k>0、m*/m>1,空间分布图式在低密度下为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个体间相互排斥。基本成分的相对聚集度随越冬卵种群密度而变化的速率为3.52m-15.61。种群密度越大,相对聚集度的变化速率也越大,而且聚集的程度随着卵密度的增大而增高。聚集均数(λ)的测定表明,聚集是成虫的产卵习性和田间植被的生长情况、土壤性质、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主要在近土表的土壤中产卵,在距土表15 cm以上的土壤中,有94.2%的越冬卵分布在距土表0—10 cm的土层中,其中以距土表2—5 cm的土层中的卵量最多,平均每个样点有卵25.56粒,占总数的64.7%,显著高于其他深度土层的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越冬卵 空间分布型 分层随机抽样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