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4周的左室重构 被引量:18
1
作者 何振山 宁佩萸 +4 位作者 于富军 卫亚利 高岩 贺江勇 杜静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29-430,共2页
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技术,以经胸壁和经食道两种检测方法对发病后第28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及典型的心肌缺血和正常人各33例进行了左室形态构型与机能的研究。结果发现:半数以上的AMI病人发生显著的左室形态及... 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技术,以经胸壁和经食道两种检测方法对发病后第28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及典型的心肌缺血和正常人各33例进行了左室形态构型与机能的研究。结果发现:半数以上的AMI病人发生显著的左室形态及构型的变化;1/4的AMI病人存在着潜在性的射血机能异常。左室形态的主要改变是中部环径增大,使其由锥体形向球体形转化;左室射血机能的主要改变是射血分数降低、心肌收缩力减退及左室工作方式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中应用心房起搏的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振山 崔俊玉 +2 位作者 李洁 李淑荣 周群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5期349-351,共3页
为评价在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中应用心房起搏的效果 ,对术中在心房起搏下放电的 34例进行了研究 ,并与以常规方法进行手术的另外 34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 ,在心房起搏下放电能有效地抑制结性心律 ,放电中持续5s以上的结性心律发生率对... 为评价在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中应用心房起搏的效果 ,对术中在心房起搏下放电的 34例进行了研究 ,并与以常规方法进行手术的另外 34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 ,在心房起搏下放电能有效地抑制结性心律 ,放电中持续5s以上的结性心律发生率对照组为 94.1 % (32 / 34) ,而起搏组仅为 1 1 .8% (4/ 34) ,P <0 .0 0 1 ;减少总放电次数 ,对照组为 8.6± 5 .4次 ,起搏组为 3 .2± 1 .8次 ,P <0 .0 0 1 ;缩短总放电时间 (1 4 0 .6± 65 .4svs 1 86 .5± 82 .6s,P <0 .0 5) ;增加单次持续放电的成功率 (88.2 %vs 8.8% ,P <0 .0 0 1 ) ;同时可减少术中并发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 ,对照组有 4例术中出现一过性Ⅰ度房室阻滞 ,有 2例在术后 1年内复发 ,而起搏组无 1例发生上述情况。结论 :在房室结改良术中应用心房起搏的方法进行放电是安全的、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律失常 心房起搏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房室结改良
下载PDF
冠心病左室形态与功能多变量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振山 卫亚利 +3 位作者 于富军 高岩 贺江勇 杜静波 《数理医药学杂志》 1997年第1期22-24,共3页
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多普勒技术,以经胸壁与经食道两种检测方法,对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及正常人3组共100例进行左心室形态构型与机能的研究。检测16项参数进行组间对比以及对左室容积和每搏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且应用敏感参数进... 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多普勒技术,以经胸壁与经食道两种检测方法,对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及正常人3组共100例进行左心室形态构型与机能的研究。检测16项参数进行组间对比以及对左室容积和每搏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且应用敏感参数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塞主要的左室形态改变是中部环径增大,使左室由锥体形向球体形转化;主要的功能改变是射血分数降低及泵血时左室工作方式的改变由正常时的中部环向收缩及长径轴向收缩为主,变为底部环向收缩为主。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乳头肌水平环径对于左室每搏量及容积均为重要参数,在两个临界水平建立的判别函数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肌梗塞 左室形态 冠心病
下载PDF
结扎兔冠脉4周后左室壁结构与室内压力的改变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振山 齐书英 +2 位作者 候云生 李洁 崔俊玉 《心功能杂志》 1998年第3期148-150,共3页
作者研究了结扎后4周兔冠脉左室壁结构及左室腔内不同层面压力变化。结果表明:急性心梗后4周左室壁出现不均一性增厚,舒张末容积增加。左室中部收缩期压力由正常时略高于流出道压力转为低于后者,收缩期压力升高的时间顺序由正常时... 作者研究了结扎后4周兔冠脉左室壁结构及左室腔内不同层面压力变化。结果表明:急性心梗后4周左室壁出现不均一性增厚,舒张末容积增加。左室中部收缩期压力由正常时略高于流出道压力转为低于后者,收缩期压力升高的时间顺序由正常时室中略早于流出道变为迟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室压 左室重塑 动物模型 心肌梗塞
原文传递
Kent 型预激旁道有效不应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振山 宁佩萸 李寿霖 《心电学杂志》 1993年第1期7-9,共3页
对91例 Kent 型预激综合征进行以食管调搏早搏刺激程控扫描的方法测定其旁道有效不应期。91例中典型预激60例,隐性(潜在性)预激31例,两者旁道有效不应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心动过... 对91例 Kent 型预激综合征进行以食管调搏早搏刺激程控扫描的方法测定其旁道有效不应期。91例中典型预激60例,隐性(潜在性)预激31例,两者旁道有效不应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心动过速史者与无心动过速史者相比,旁道有效不应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无论是旁道的还是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均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旁道 有效不应期 电生理学
下载PDF
慢快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器类型的选择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振山 崔俊玉 +1 位作者 李洁 周群华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 为评价起搏器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疗效 ,积累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时起搏器选择的经验。方法 对 35例慢快综合征患者分组进行单腔VVI、AAI和双腔DDD起搏器治疗 ,并在植入起搏器后 1年内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DDD和AAI起搏器的... 目的 为评价起搏器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疗效 ,积累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时起搏器选择的经验。方法 对 35例慢快综合征患者分组进行单腔VVI、AAI和双腔DDD起搏器治疗 ,并在植入起搏器后 1年内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DDD和AAI起搏器的患者 ,房颤的发作情况均大为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气促等 ,在植入AAI和DDD起搏器后半年内全部消失。而植VVI的患者 ,症状虽然有改善 ,但不及另外两组。所有病例在 1年内 ,起搏阈值均无明显的改变及组间差异。结论 对于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患者 ,应积极选用AAI及DDD起搏器治疗 ,选用AAI起搏器的病例应具备 :①阵发性房颤发作频度每周不超过 2次 ;②持续时间不超过 2h ;③多能自行恢复窦性心律 ;④房颤发作心室率≥ 80次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阵发性房颤 心脏起搏器 心房起搏
下载PDF
免冠脉结扎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
7
作者 何振山 宁佩萸 +3 位作者 吴广礼 崔俊玉 张荣莲 李洁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5年第6期404-406,共3页
本文用兔模型研究了冠脉结扎后第24小时及28天周围静脉血、冠状窦血及不同状态的心肌组织(梗塞心肌、缺血损伤心肌及正常心肌)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AgⅡ)。结果发现,在冠脉结扎后两个时间点,周围静脉及冠状窦血AgⅡ均有显著升高,但以冠... 本文用兔模型研究了冠脉结扎后第24小时及28天周围静脉血、冠状窦血及不同状态的心肌组织(梗塞心肌、缺血损伤心肌及正常心肌)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AgⅡ)。结果发现,在冠脉结扎后两个时间点,周围静脉及冠状窦血AgⅡ均有显著升高,但以冠状窦血为显著,冠脉结扎后24小时梗塞心肌及缺血损伤心肌均有显著的AgⅡ水平升高,28天则以梗塞周边区心肌AgⅡ升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 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 冠状窦血 Coronary SINUS blood 心肌组织 MYOCARDIUM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结构与机能改变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何振山 齐书英 +2 位作者 侯云生 李洁 崔俊玉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324-326,共3页
目的:研究兔冠脉结扎后4周左室壁结构及左室腔内不同层面压力变化。结果:急梗后第4周左室壁出现不均一性增厚,舒张末容积增加。左室中部收缩期压力由正常时略高于流出道压力降低至低于后者,收缩期压力升高的时间顺序由正常时室中略早于... 目的:研究兔冠脉结扎后4周左室壁结构及左室腔内不同层面压力变化。结果:急梗后第4周左室壁出现不均一性增厚,舒张末容积增加。左室中部收缩期压力由正常时略高于流出道压力降低至低于后者,收缩期压力升高的时间顺序由正常时室中略早于流出道变为迟于后者。结论:这种逆转性变化可能是心梗后左室重塑的重要始动及增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室内压力阶差 收缩顺序 左室重塑
下载PDF
兔冠状动脉结扎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
9
作者 何振山 宁佩萸 +3 位作者 吴广礼 崔俊玉 张荣莲 李洁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6年第4期314-315,共2页
兔冠状动脉结扎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何振山,宁佩萸,吴广礼,崔俊玉,张荣莲,李洁(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在050082)我们建立了兔急性心梗(AMI)模型,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AMI后24h及4周两个时间点... 兔冠状动脉结扎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何振山,宁佩萸,吴广礼,崔俊玉,张荣莲,李洁(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在050082)我们建立了兔急性心梗(AMI)模型,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AMI后24h及4周两个时间点周围静脉血,冠状窦血和不同状态的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结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一周对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10
作者 何振山 丁超 +4 位作者 齐书英 崔俊玉 胡丽叶 石巧 杨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6期460-462,共3页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研究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Ito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 (n =16 )心肌细胞在 - ...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研究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Ito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 (n =16 )心肌细胞在 - 30mV激活 ,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组细胞在 - 2 0mV激活 ,均呈线性电压依赖性。心梗组梗死区细胞 (n =12 )Ito的电流密度明显下降 ,I V曲线明显下移。心梗组Ito电流密度 (去极化电位 +6 0mV时 )明显低于对照组 (7.4 7± 2 .39vs 17.39± 5 .2 4pA/pF ,P <0 .0 1)。结论 :AMI可引起心室肌细胞Ito电流密度下降 ,导致梗死区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相对延长 ,复极异常 ,造成心肌细胞之间动作电位及不应期离散度增大 ,容易形成折返 ,此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出现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瞬间外向钾电流 心室肌 膜片钳 AMI 动物模型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82例血清谷草转氨酶研究
11
作者 何振山 宁佩萸 《河北医药》 CAS 1989年第4期202-203,共2页
本文对82例AMI血清符草转氨酶(GOT)的改变进行分析,以探讨AMI时GOT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梗塞而积、病程及预后的关系。临床资料企组82例,男68例,女14例;年龄24~80(55.4±11.3)岁,均为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血清 谷草转氨酶
下载PDF
冠心病的左室形态与功能多变量分析
12
作者 何振山 高岩 +3 位作者 卫亚利 于富军 贺江勇 杜静波 《心功能杂志》 1997年第1期20-23,共4页
作者应用二维超声多普勒技术,以经胸壁与经食管两种检测方法,对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及正常人3组共100例进行左心室形态构型与机能的研究。检测16项参数,进行组间对比,对左室每搏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且应用敏感参数进行判别... 作者应用二维超声多普勒技术,以经胸壁与经食管两种检测方法,对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及正常人3组共100例进行左心室形态构型与机能的研究。检测16项参数,进行组间对比,对左室每搏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且应用敏感参数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塞主要的左室形态改变是中部环径增大,使左室由锥体形向球体形转化;主要的功能改变是射血分数降低及泵血时左室工作方式的改变:由正常时的中部环向收缩及长径轴向收缩为主变为底部环向收缩为主。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乳头肌水平环径对于左室每搏量及容积均为重要参数;在两个临界水平建立的判别函数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左室形态 心室功能
原文传递
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寿霖 吴学敏 +4 位作者 孙启良 何振山 汝磊生 杨丽 彭育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治疗,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分别评价血脂水平,生存质量(QOL)、状态-特质焦虑(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及体力活动程度,与对照组及康复前进行比较。结果:康复前,两组间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与康复前比较,康复3个月后HDL-C(P<0.01)、TC/HDL-C(P<0.05)均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后QOL总分和社会态度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均比康复前明显增加(P均<0.05);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均比康复前明显降低(P均<0.05);康复后体力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能明显改善轻度AMI患者的血脂,改善体力活动程度,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焦虑),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 生存质量 焦虑
下载PDF
黄芪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侯云生 何振山 +2 位作者 齐书英 李洁 赵区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81-383,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结构的主要变化及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并观察黄芪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兔制备心肌梗死模型 ,黄芪组自术后第二日腹腔注射黄芪 2~ 3ml,每日二次 ,共三周。于术后第六周处死动物 ...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结构的主要变化及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并观察黄芪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兔制备心肌梗死模型 ,黄芪组自术后第二日腹腔注射黄芪 2~ 3ml,每日二次 ,共三周。于术后第六周处死动物 ,用精确天平及精密卡尺直接测量左室重量、全心重量及梗死区、游离壁和室间隔厚度。采集标本 ,检测梗死区、游离壁及正常兔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梗死后全心重量及左室重量均增加 ,差异显著 ,室间隔及游离壁厚度增加 ,梗死区室壁变薄 ,差异显著 ;心肌梗死后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显著增加 ,梗死区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 ,游离壁羟脯氨酸含量略有增加 ;经黄芪治疗后左室重量和全心重量均下降 ,其中全心重量尚未恢复至正常 ;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下降 ,梗死区羟脯氨酸含量略有下降。结论 心肌梗死后心室构型发生明显变化 ,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参与左室重构 ,黄芪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左室重构 黄芪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孙跃民 姚薇 +4 位作者 何振山 王留义 赵秀丽 李慧敏 万征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6-329,共4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降血脂药)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共入选341人,随机分配到低、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5,10mg.d-1;n=113,114)试验组和阿托伐他汀钙(10mg.d-1,n=11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降血脂药)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共入选341人,随机分配到低、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5,10mg.d-1;n=113,114)试验组和阿托伐他汀钙(10mg.d-1,n=114)对照组;治疗8周后,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基线值下降<30%,则低、高剂量试验组的剂量均增加1倍,而对照组剂量不变,连续服4周,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3组LDL-C水平较基线均明显下降;高剂量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效果优于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且安全性及耐受性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固醇血症 瑞舒伐他汀钙 阿托伐他汀钙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兔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丁超 何振山 +4 位作者 齐书英 崔俊玉 杨丽 胡丽叶 石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1-824,共4页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INa...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INa电流密度峰值 (- 30mV)为 (4 5 5± 5 33)PA/PF(n =12 ) ,心梗组为 (2 2 4 8± 4 6 2 )PA/PF(n =14 )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INa电流 -电压关系曲线在心梗组明显下移 ;心梗组INa失活曲线较对照组明显左移 ,对照组V0 5为 (- 76 2± 5 3)mV(n =5 ) ,心梗组为 (- 89 1± 5 6 )mV(n =6 ) ,P <0 0 5 ;心梗组钠通道灭活后恢复时程明显慢于对照组 ,恢复曲线下移。结论 :AMI可导致梗死区心室肌细胞INa下降、钠通道动力学发生变化 ,引起心肌传导速度下降和不应性延长 ,可能是导致AMI后出现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钠通道 心肌
下载PDF
兔心肌梗死1周及2月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的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丁超 何振山 +5 位作者 崔俊玉 杨丽 石巧 胡丽叶 齐书英 刘晓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心肌梗死后 1周及 2月心外膜梗死区及非梗死区...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心肌梗死后 1周及 2月心外膜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室肌细胞Ito的变化。结果 :①非梗死区 2月组心肌细胞膜电容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②梗死区Ito电流密度 (+6 0mV时 )的对比显示 :对照组为 (17 4± 5 2 )pA/pF(n =16 ) ,梗死区 1周组为 (7 5± 2 4 )pA/pF(n =12 )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梗死区 2月组为 (10 6± 4 1)pA/pF(n =18)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但高于梗死区 1周组 (P <0 0 5 )。③非梗死区 2月组Ito电流密度为 (13 2± 4 1)pA/pF(n =2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高于梗死区 2月组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室肌细胞Ito电流密度下降 ,而且不同区域之间 (梗死区及远离梗死区 )也存在电生理的异质性 ,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出现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心肌梗死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瞬间外向钾电流 心肌 膜片钳术
下载PDF
黄芪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侯云生 何振山 +3 位作者 齐书英 王泽惠 赵区生 李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1999年第12期1940-194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结构的变化及黄芪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兔制备心肌梗塞模型,黄芪治疗组于术后第2日自腹腔注射黄芪2~3mL,每日2次.共3周;于术后第6周进行第2次手术,用精确天平及精密卡尺直接测量在室质量、全...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结构的变化及黄芪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兔制备心肌梗塞模型,黄芪治疗组于术后第2日自腹腔注射黄芪2~3mL,每日2次.共3周;于术后第6周进行第2次手术,用精确天平及精密卡尺直接测量在室质量、全心质量及梗塞区、游离壁和空间隔厚度。结果:梗塞后全心质量及上空质量均增加,差异显著,经黄芪治疗后左室质量和全心质量均下降,其中全心质量尚未恢复至正常;室间隔及游离壁厚度增加,梗塞区室壁变薄,差异显著:经黄芪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接近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区室壁变薄,非梗塞区心肌失代偿性增生肥厚,构成了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黄芪可逆转这一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室 结构 黄芪
下载PDF
伊布利特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姚浩洁 齐书英 +2 位作者 何振山 李洁 王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209-2211,共3页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ibutilide)对家兔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7mol/L和10-6mol/L伊布利特组。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各组左室3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室3层细胞的...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ibutilide)对家兔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7mol/L和10-6mol/L伊布利特组。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各组左室3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室3层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中层心肌(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层(Endo)和心外膜层(Epi)的2倍多;M细胞的INa失活最快;两个伊布利特组3层细胞的INa密度下降,以M细胞变化最显著;INa稳态失活曲线均左移,以M细胞变化最显著;失活后恢复曲线均恢复减慢。结论左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伊布利特可减弱I的跨壁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心室肌细胞 异质性 膜片钳 快钠通道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超 傅向华 +2 位作者 何振山 陈会校 薛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9-303,共5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开放120min);辛...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开放120min);辛伐他汀治疗组(他汀组,手术前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血管)。采用酶解的方法分离缺血部位心室肌外膜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to,同时检测各组血脂水平。结果:各组动物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Ito电流密度峰值(+60mV)显示:对照组为(17.41±3.13)pA/pF(n=15),I-R组为(9.49±1.91)pA/pF(n=11),低于对照组(P<0.01)。他汀组为(15.24±2.41)pA/pF(n=11),显著高于I-R组(P<0.01),但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另外,I-R组Ito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他汀组这些异常也明显恢复。结论:本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可导致梗死区心肌细胞Ito明显下降,形成电重构,可引起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延长,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形成机制之一。辛伐他汀预处理可减轻Ito的异常变化,逆转电重构,而不依赖于降血脂效应,可能为他汀类药物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细胞学离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再灌注 膜片钳术 钾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