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创新研究
1
作者 何菊玲 原左晔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3,共14页
在大学教师分类评价改革中,尤其是对教学型与社会服务型教师的评价存在着轻学术研究的倾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教师以通过学术研究与教学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才为己任。作为学术研究者,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社会服务是以其学术研... 在大学教师分类评价改革中,尤其是对教学型与社会服务型教师的评价存在着轻学术研究的倾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教师以通过学术研究与教学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才为己任。作为学术研究者,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社会服务是以其学术研究为基础的,这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大学教师学术研究者的身份与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角色是大学教师分类评价的根本依据。在大学教师分类评价改革中,要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既不能割裂研究与教学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剥离学术与服务的相互关系。在大学教师分类评价改革中要坚持以学术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坚持同行评议优先原则,加强大学教师在分类评价中的实质性参与。注重大学教师整体学术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以学术的标准衡量教师学术研究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教师 教师分类评价 学术能力 学术研究 学术性教学 社会服务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
2
作者 何菊玲 牛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9,共14页
新民主主义师范教育产生于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需要中,唤醒民众、培养又红又专的教师与干部是其初心和使命。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师范教育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兼收并蓄、... 新民主主义师范教育产生于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需要中,唤醒民众、培养又红又专的教师与干部是其初心和使命。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师范教育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兼收并蓄、灵活多样的师范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有:确立党在师范教育中的领导地位,依靠群众办师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师范教育,以培养又红又专教师为中心发展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也承担培养地方干部的任务。这些经验既丰富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论宝库,也对新时代教师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根据地 师范教育
下载PDF
他山之石:国际卓越教师培养之成功经验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菊玲 杨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69,共8页
进入21世纪,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呈现出培养卓越教师的价值取向。国际卓越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卓越教师培养中必须坚持专业原则和教育正义原则。专业原则体现在严格的职前教师选拔制度、研究型教师培养以及职前教师实习等环节。选拔... 进入21世纪,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呈现出培养卓越教师的价值取向。国际卓越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卓越教师培养中必须坚持专业原则和教育正义原则。专业原则体现在严格的职前教师选拔制度、研究型教师培养以及职前教师实习等环节。选拔具有专业潜质的优秀人才是培养卓越教师的基础与前提。通过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加强其学术研究方法的训练以及循序渐进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实习体系,实现职前教师教育的准备与"脚手架"功能。教育正义原则首先体现在教师教育过程的公正,其次体现为培养教师的社会正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教师教育 卓越教师 教育正义 研究型教师 教师专业自主
下载PDF
新中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优化策略——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菊玲 赵小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91,共21页
以1949—2021年党和政府出台的有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放置于当时代教育政策的宏观框架中,从乡村教师队伍的数量补充和质量提升两个维度进行... 以1949—2021年党和政府出台的有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放置于当时代教育政策的宏观框架中,从乡村教师队伍的数量补充和质量提升两个维度进行政策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主要嵌套在其他相关教育政策中,专指性政策主要出现在2006年以后,总体数量较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76)、积极探索与发展时期(1977—2005)和均衡聚焦发展时期(2006—2021)等3个历史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培养乡村教师的长效体制与机制、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者群体以及发挥乡村教师主体性等方面。只有高度重视并研究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便有效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乡村 乡村教师 农村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政策
下载PDF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教育一体化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9-160,共12页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教师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知识图景与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培养必须变革传统教师培养范式与观念,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传统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存在诸多问题。研究...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教师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知识图景与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培养必须变革传统教师培养范式与观念,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传统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与课程必须依据教师教育本质、教育的基本价值、教师的专业本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目的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目标是:职前教育培养合格教师,并为其持续专业发展提供"脚手架";入职教育为新教师适应专业工作提供"润滑剂";职后教育要成为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基于这一目标体系所建构的课程体系是:职前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科学方法、教育技术和教育实习等4个模块。入职和职后教师教育并无固定课程,主要依据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设置相应课程,为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持续的专业发展提供"润滑剂"和动力。教师教育一体化目标与课程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的有机统一、开放的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职前教育 教师入职教育 教师职后教育
下载PDF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 被引量:37
6
作者 何菊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2-268,共7页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体现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因材施教原则在本质上是教育正义原则的具体体现。首先它表达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其次它表达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体现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因材施教原则在本质上是教育正义原则的具体体现。首先它表达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其次它表达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事情。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对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尊重与承认,依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在自身基础上成为卓越的人,成为具有人的品质的真正的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教育不仅获得生存能力,而且还获得创造自身幸福生活的能力。实现这种目的的教育,即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事情的教育,就是正义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正义的题中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材施教 正义 公正 教育正义 教育公正
下载PDF
教师是谁?——关于教师身份的本体性追问 被引量:29
7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8-103,共6页
现代性所导致的教师身份危机、各种外在规范所导致的教师身份的无根性以及学术研究的规范性研究取向导致理论言说的无据,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处于一种飘浮无据的精神状态。对教师身份的本体性追问始于三个方面:师生间的"我—你"... 现代性所导致的教师身份危机、各种外在规范所导致的教师身份的无根性以及学术研究的规范性研究取向导致理论言说的无据,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处于一种飘浮无据的精神状态。对教师身份的本体性追问始于三个方面:师生间的"我—你"关系是教师存在之本;教育实践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之本。教师身份本体论追问的这三个层面,似三而实一,不可须臾相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身份 教育智慧 教育实践 本体性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原则 被引量:17
8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123,共8页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关键。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原则必须基于教师教育的根本性质与目的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正义是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培养教师的首要价值,它关乎着教师培养的合法性问题。培...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关键。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原则必须基于教师教育的根本性质与目的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正义是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培养教师的首要价值,它关乎着教师培养的合法性问题。培养具有较高道德品质的教师,既是教育正义的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专业原则是要在教师教育中坚持专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品质、专业能力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使命;自主性是专业性的本质体现。具有自主性的教师才能在教育实践中焕发出其教育的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体现出教师极高的效能感,这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坚持融合原则就是要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等多方面的融合,而不是相互孤立与割裂,使教师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手段与价值、教育技术与内容有机融合,形成教师的教育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职前教育 教师职后教育 教育正义 专业教育 教育智慧
下载PDF
编辑主体性再探 被引量:16
9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6-122,共7页
编辑主体性是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即是编辑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编辑主体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评价活动中,编辑主体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全面、最充分的体现。现代编辑主体的主要标志就在... 编辑主体性是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即是编辑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编辑主体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评价活动中,编辑主体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全面、最充分的体现。现代编辑主体的主要标志就在于他们在主客体的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编辑主体性的确立程度是区分现代编辑主体和传统编辑主体的重要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主体性 编辑学 编辑主体 编辑实践 综合素质 评价功能
下载PDF
数字时代教师学习观的变革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1-169,共9页
数字时代知识图景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引起教师学习观发生变革。教师学习观是教师学习领域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教师学习观决定着教师学习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指导着教师有意识和有效地学习而非本能地学习... 数字时代知识图景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引起教师学习观发生变革。教师学习观是教师学习领域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教师学习观决定着教师学习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指导着教师有意识和有效地学习而非本能地学习。教师学习既是一种成人学习,又是一种专业学习,而其本质是一种自我导向的专业学习。数字时代教师的学习内容不再以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主,而是以学会学习为主要内容。数字时代的教师学习方式是一种生态学习,其评价方式是微观的嵌入式评价与宏观的大数据预测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知识图景 学校教育 教师教育 教师学习观 教师学习
下载PDF
编辑审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的心理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何菊玲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编辑主体的审稿过程是编辑主体对客体信息肯定或否定的主动认知过程。编辑主体在审稿认知中的偏差主要是指编辑主体在审稿过程中 ,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认知模式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能客观公正地认知评价稿件的质量 。
关键词 心理定势 兴趣 需要 价值 晕轮效应 编辑主体 审稿 认知偏差 心理因素 认知心理结构
下载PDF
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之质疑——兼谈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菊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9-124,共6页
对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状况的梳理与分析发现,人们把研究思路局限于对教育学逻辑起点规定性以及是什么的分析与研究,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黑格尔提出逻辑起点的缘由和条件;黑格尔提出逻辑起点问题,是把它作为运用从抽象上升为具体... 对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状况的梳理与分析发现,人们把研究思路局限于对教育学逻辑起点规定性以及是什么的分析与研究,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黑格尔提出逻辑起点的缘由和条件;黑格尔提出逻辑起点问题,是把它作为运用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的前提条件,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的起始概念提出的;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对教育学学科建设并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企图通过寻找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来建构教育学理论体系是行不通的;后现代知识观启示我们,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范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逻辑起点 教育学逻辑起点 教育学理论体系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劳动的非物质价值属性及其不可替代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何菊玲 牛雪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8-106,共9页
教师的专业劳动不同于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是教师形成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过程,而专业劳动则是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潜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将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道德方式创造性地融于教育实践中,以专业... 教师的专业劳动不同于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是教师形成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过程,而专业劳动则是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潜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将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道德方式创造性地融于教育实践中,以专业的方式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劳动的“非物质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包括创造价值、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创造性、道德性和情感性在教师从事专业劳动的过程中实则是综合统一、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活动中,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做一些诸如讲授知识、批改作业、答疑和监考等机械重复性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也可以替代教师的专业劳动。人工智能既不具有教师专业劳动所必备的反思创造能力,也无法承担教师专业劳动的道德责任,更没有教师专业劳动所必需的情感性,难以替代和胜任教师的非物质性专业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专业劳动 非物质劳动 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
下载PDF
知识观:教师教育范式转变的决定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菊玲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0-183,共4页
知识观是教师教育范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独白知识观影响下的教师教育范式不能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而必须在对话知识观的指导下,提倡对话的教师教育范式。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范式 知识观 对话知识观
下载PDF
论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8-176,共9页
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是交往共同体在对话知识观的视域下对教师教育所持有的共同信念、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手段的总和。其核心概念交往共同体、交往理性和对话学习基本上反映了交往理性教师教育的内涵。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具有主体间性... 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是交往共同体在对话知识观的视域下对教师教育所持有的共同信念、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手段的总和。其核心概念交往共同体、交往理性和对话学习基本上反映了交往理性教师教育的内涵。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具有主体间性、对话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是对工具理性教师教育范式危机的克服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 工具理性教师教育范式
下载PDF
对编辑主体概念的再认识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4-97,共4页
编辑主体就是在编辑实践中从事编辑劳动的人。编辑主体的本质特征是编辑主体的主体性。编辑主体包括所有以规划、设计、组织精神文化生产和以鉴别、选择、优化精神文化成果为手段,以传播、积累、发展精神文化成果为目的,而在著作者和视... 编辑主体就是在编辑实践中从事编辑劳动的人。编辑主体的本质特征是编辑主体的主体性。编辑主体包括所有以规划、设计、组织精神文化生产和以鉴别、选择、优化精神文化成果为手段,以传播、积累、发展精神文化成果为目的,而在著作者和视听者之间进行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的人。主体性是编辑主体现代化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主体 概念 编辑学
下载PDF
论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6-128,共3页
编辑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编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为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编辑活动对编辑主体心理素质的要求,编辑主体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编辑心理学 编辑主体 编辑活动
下载PDF
论编辑主体的创造力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4-169,共6页
编辑主体的创造力 ,是指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对编辑客体实现创造性的有价值的文化选择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编辑主体的创造力具体表现为编辑主体的超前思维能力、鉴别判断能力、整合思维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编辑主体的创造力对... 编辑主体的创造力 ,是指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对编辑客体实现创造性的有价值的文化选择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编辑主体的创造力具体表现为编辑主体的超前思维能力、鉴别判断能力、整合思维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编辑主体的创造力对编辑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并造就一大批素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主体 创造力 文化选择 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
下载PDF
编辑心理学体系建构之我见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编辑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编辑心理学体系的框架由三个层面构成 :第一层面是编辑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层面由编辑主体的心理现象规律与群体组织心理活动规律构成 ,第三... 编辑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编辑心理学体系的框架由三个层面构成 :第一层面是编辑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层面由编辑主体的心理现象规律与群体组织心理活动规律构成 ,第三层面由编辑心理学的应用操作理论和技术构成。编辑心理学既是编辑学的分支学科 ,又是心理学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多极交叉学科。它与编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心理学 编辑主体 编辑学 学科体系建构 学科性质 编辑劳动 编辑主体 学科定位 传播心理学
下载PDF
试论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菊玲 《唐都学刊》 2001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编辑主体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对其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价值的认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是指编辑主体充分认识其自身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具有现代特性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和意向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最大程... 编辑主体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对其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价值的认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是指编辑主体充分认识其自身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具有现代特性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和意向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性体现为开放意识、多元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及信息意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在编辑主体现代化的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主体 编辑主体意识 现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