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环境中金属基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佘运勇 曹柳燕 +2 位作者 孙毅 王剑 张庆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9-1553,1560,共6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属基纳米颗粒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金属基纳米颗粒通过团聚、沉降、离子释放等环境行为,在环境介质及生物体之间迁移、转化,最终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对...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属基纳米颗粒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金属基纳米颗粒通过团聚、沉降、离子释放等环境行为,在环境介质及生物体之间迁移、转化,最终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对金属基纳米颗粒进行表征,是了解其污染现状、赋存特征的重要手段。因此,综述了水环境中金属基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表征方法,分析其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表征方法的优缺点,为环境中纳米颗粒的污染监测、转化归趋及生态毒理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金属基纳米颗粒 环境行为 表征方法
下载PDF
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佘运勇 王晓华 +2 位作者 母清林 柴小平 万汉兴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7-574,共8页
对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比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数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Cu,Pb,Cd,Zn,Hg,As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7.8mg/kg,21.8mg/kg,0.137m... 对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比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数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Cu,Pb,Cd,Zn,Hg,As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7.8mg/kg,21.8mg/kg,0.137mg/kg,83.2mg/kg,0.051mg/kg,10.8mg/kg。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重金属污染现状整体表现为中等污染水平。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内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整体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其中,Cu,Pb,Zn,As的生态危害轻微;Cd主要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部分潮间带断面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等级;Hg主要表现为中等生态危害等级。各种元素对区域环境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的大小顺序为Hg>Cd>As>Cu>Pb>Zn。Hg是区域内首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Cd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现状 潜在生态风险 评价 潮间带 表层沉积物 舟山群岛
下载PDF
浙江嵊泗贻贝养殖海域环境及贝体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柴小平 何松琴 +2 位作者 蔡惠文 王文娟 佘运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337-341,共5页
根据2012和2013年嵊泗枸杞贻贝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着重对水体、沉积物以及养殖贝体内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嵊泗枸杞贻贝养殖区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总体较低,全部小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 根据2012和2013年嵊泗枸杞贻贝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着重对水体、沉积物以及养殖贝体内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嵊泗枸杞贻贝养殖区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总体较低,全部小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限值,水体环境良好,适合贝类养殖。(2)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150,处于轻微污染水平,适合贝类养殖,但Hg潜在生态风险参数局部激增的特点需重点关注。(3)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残留量低于《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食用安全良好,但Cd含量超过《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限值,值得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养殖海域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下载PDF
舟山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4
作者 佘运勇 邹伟明 +2 位作者 王晓华 曹柳燕 张庆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75-78,84,共5页
对舟山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土壤中的Pb、Cd、Cr、Hg、As、HCHs、DDTs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1-2001)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为依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对舟山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土壤中的Pb、Cd、Cr、Hg、As、HCHs、DDTs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1-2001)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为依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土壤环境质量。结果显示,Pb、Cd、Cr、Hg、As、HCHs、DDTs的含量均低于无公害蔬菜产地要求的土壤质量指标值,说明土壤质量满足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7个监测项目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0,表明土壤未受到污染;个别蔬菜基地的综合污染指数值略大于0.7,污染程度达到警戒线,其余均小于0.7,说明舟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上处于安全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公害蔬菜基地 土壤环境质量 评价 舟山市
下载PDF
在线稀释/预浓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海水中11种痕量元素 被引量:23
5
作者 母清林 方杰 +3 位作者 佘运勇 黄家海 王晓华 朱敏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60-1365,共6页
建立了一种在线进样技术,包括在线稀释和在线预浓缩两种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直接测定海水中Cr,Mo,Cu,Pb,Zn,Cd,Fe,Mn,Ni,V,Co等11种痕量重金属的分析方法。此方法可自动稀释制作标准曲线,自动基体匹配,通过在线稀释及... 建立了一种在线进样技术,包括在线稀释和在线预浓缩两种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直接测定海水中Cr,Mo,Cu,Pb,Zn,Cd,Fe,Mn,Ni,V,Co等11种痕量重金属的分析方法。此方法可自动稀释制作标准曲线,自动基体匹配,通过在线稀释及在线预浓缩两种模式,直接分析海水中11种痕量重金属。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分析CASS-5和NASS-6海水标样,结果准确。实际海水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115%。海水中11种金属元素的方法定量限(μg/L)分别为0.06(Cr),0.06(Mo),0.01(Cu),0.005(Pb),0.01(Zn),0.006(Cd),0.03(Fe),0.02(Mn),0.01(Ni),0.01(V),0.01(Co)。方法被用于分析浙江沿海不同盐度海水样品重金属分析,分析结果与传统原子吸收方法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进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海水 重金属元素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贝类中重金属和贝毒污染状况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母清林 王晓华 +3 位作者 佘运勇 邹伟明 王剑 王艳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1,共5页
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 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共9种贝类计29份样品,检测其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以及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结果表明,瑞安毛蚶、瑞安栉孔扇贝中有麻痹性贝类毒素检出,嵊泗文蛤、毛蚶和乐清牡蛎中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牡蛎对汞、铜、锌、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贝类 重金属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贝毒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曹柳燕 张捷 +2 位作者 胡颢琰 贾海波 佘运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65,共5页
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Cr、Hg、A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25%的采样点Cu浓度超出了《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的第一类标准限值,其余6种重金属的浓度均未超过GB 18668—2002的第一类标准限值。相关... 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Cr、Hg、A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25%的采样点Cu浓度超出了《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的第一类标准限值,其余6种重金属的浓度均未超过GB 18668—2002的第一类标准限值。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是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重要因素,Cu、Zn、Cr、Cd、Pb、As表现出同源性。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Hg为首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 近岸海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现状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5
8
作者 孙毅 母清林 +2 位作者 佘运勇 王剑 王艳华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07-112,共6页
调查了200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As的含量,平均含量为Cu 27.88 mg/kg、Pb 22.98 mg/kg、Zn 95.88 mg/kg、Cd 0.178 mg/kg、Cr 41.01 mg/kg、Hg 0.031 mg/kg、As 11.40 mg/kg。空间分布上,Cu、Pb、Z... 调查了200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As的含量,平均含量为Cu 27.88 mg/kg、Pb 22.98 mg/kg、Zn 95.88 mg/kg、Cd 0.178 mg/kg、Cr 41.01 mg/kg、Hg 0.031 mg/kg、As 11.40 mg/kg。空间分布上,Cu、Pb、Zn、Cd、Hg、As 6种重金属含量均在杭州湾北部及长江口南汇交界处呈现最大值,而Cr在调查海域的东部逐渐向近岸海域递减。运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同时采用Hakanson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整体表现为轻微。7种重金属元素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潜在生态综合危害的大小贡献顺序为:Cd>As>Hg>Cu=Pb>Cr>Zn。Cd的Eir值对RI值的权重贡献最大,即Cd表现为首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重金属 沉积物 主成分分析 生态风险
下载PDF
舟山渔场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柴小平 母清林 +3 位作者 佘运勇 王红光 王晓华 王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54-1060,1067,共8页
为了研究舟山渔场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7种重金属(Cd、Cu、Pb、Zn、Ni、Cr、As)形态含量,重点讨论了其总量和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舟山渔场潮间带沉积物中Cd、Pb、Cu、Zn... 为了研究舟山渔场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7种重金属(Cd、Cu、Pb、Zn、Ni、Cr、As)形态含量,重点讨论了其总量和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舟山渔场潮间带沉积物中Cd、Pb、Cu、Zn、Ni、Cr和As分别为0.131、26.2、35.1、94.2、38.8、77.9、18.6 mg/kg。重金属总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海盐(CJ10)断面较低,镇海(CJ09)断面较高。Cu、Cr、As分别有40.0%、60.0%、40.0%断面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形态分析表明,不同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形态组成差异较大,其中Cd以酸提取态为主,Pb以可还原态为主,Cu的可提取态和残渣态比例相当,Zn、Ni、Cr、As则以残渣态为主。通过分析归一化的重金属数据,认为Cu、Zn、Ni、Cr和As主要来自岩石风化等自然源,且环境变化对其迁移转化影响较小;而Cd和Pb虽然主要也源于自然过程,但pH或溶解氧等环境变化对其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且CJ09断面存在人为污染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沉积物 重金属 BCR 生态风险
下载PDF
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邹伟明 母清林 +1 位作者 佘运勇 柴小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62-266,共5页
于2013年对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Cd、Zn、Cr、Hg、As)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数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潮间带沉积物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Pb、Cd、Zn、Cr、H... 于2013年对舟山群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Cd、Zn、Cr、Hg、As)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数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潮间带沉积物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Pb、Cd、Zn、Cr、Hg、As和PCB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8、27.5、0.183、91.6、41.4、0.064、8.24 mg/kg和0.24μg/kg。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各要素污染程度为Hg>Cd>Cu>Zn>Pb>As>Cr>PCBs,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排序为Hg>Cd>As>Cu>Pb>Zn>Cr>PCBs,Hg、Cd为首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潮间带 表层沉积物 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浙北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与酶活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柴小平 周山 +3 位作者 张立 佘运勇 张庆红 母清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5-39,共5页
为了探索酶活性作为重金属污染诊断指标的可行性,该研究根据2018年6月在浙北潮间带的重金属和酶活性调查数据,研究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潮间带断面重金属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与背景值比较普遍偏高,但基本小于海洋沉... 为了探索酶活性作为重金属污染诊断指标的可行性,该研究根据2018年6月在浙北潮间带的重金属和酶活性调查数据,研究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潮间带断面重金属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与背景值比较普遍偏高,但基本小于海洋沉积物第一类标准限值(GB 18668-2002)。酶活性与重金属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脱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Cu、Pb、Zn、Cr、A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Pb之间呈一定程度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高于0.100 mg/kg的Hg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相关性均不显著。这表明目前研究区域重金属对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激活、抑制、无影响3种情况,用酶活性作为预测潮间带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沉积物 重金属 酶活性
原文传递
南黄海海洋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9
12
作者 佘运勇 王剑 +1 位作者 王艳华 王洪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1-635,共5页
对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显示,Cu,Pb,Cd,Zn,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1×1... 对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显示,Cu,Pb,Cd,Zn,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1×10-6,19.6×10-6,0.092×10-6,77.3×10-6,0.021×10-6,6.97×10-6。空间分布特征整体表现为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黄海中部及偏东北部区域。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Hg、As未出现污染,Pb、Zn表现为轻度污染,Cu、Cd主要表现为轻度污染并有少数测点达到偏中度污染。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整体表现为轻微。Cu、Pb、Zn、Hg、As的生态风险危害轻微,而Cd主要表现为中等生态危害等级并有少数测点达到较强的生态危害等级。各种元素对区域内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的大小顺序为:Cd>Cu>Hg>Pb>As>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 潜在生态风险 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