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心率前后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赵德春 余可斌 +3 位作者 刘嘉 杨璐希 朱琪 潘志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心率前后门控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患者135例,其中行前门控扫描(即前瞻性心电门控)66例(前门控组),根据患者心率分为≤80次/min(前门控低心率亚组,39... 目的:分析不同心率前后门控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患者135例,其中行前门控扫描(即前瞻性心电门控)66例(前门控组),根据患者心率分为≤80次/min(前门控低心率亚组,39例)与>80次/min组(前门控高心率亚组,27例);行后门控扫描(即回顾性心电门控)69例(后门控组),其中心率≤80次/min者45例(后门控低心率亚组),>80次/min者24例(后门控高心率亚组);比较4组基线资料、图像质量[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差异,分别分析前门控组与后门控组中图像质量与心率、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前门控低心率亚组与后门控低心率亚组的心率均低于前门控高心率亚组与后门控高心率亚组(P<0.05),4组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低心率亚组CTDIvol、DLP、ED均显著低于前门控高心率亚组及后门控低心率亚组、后门控高心率亚组(P<0.05),前门控高心率亚组则均低于后门控低心率亚组及后门控高心率亚组(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前门控组与后门控组中,受检者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CTDIvol、DLP、ED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主观与客观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无关,前门控扫描较后门控扫描可降低辐射剂量,且保证图像质量,对于符合条件的高心率患者同样适用,且能降低辐射剂量水平,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螺旋CT 前瞻性心电门控 回顾性心电门控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256层iCT用不同触发方式对低对比剂头颈血管CTA联合扫描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
2
作者 赵德春 余可斌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2068-2072,共5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测试(Test-Bolus)法和团注追踪(Bolus-Tracking)法两种不同触发方式对低对比剂头颈CTA血管联合扫描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本科室完成的100例头颈CTA血管成像图像为样本分别为:采... 目的:观察小剂量测试(Test-Bolus)法和团注追踪(Bolus-Tracking)法两种不同触发方式对低对比剂头颈CTA血管联合扫描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本科室完成的100例头颈CTA血管成像图像为样本分别为:采用A组Test-Bolus法50例;采用B组Bolus-Tracking法50例,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触发扫描方式对图像质量影响。结果:A组采用Test-Bolus法获得的图像,颈总动脉平均CT值为(338.06±73.54)HU,大脑中动脉平均CT值为(323.72±73.13)HU,成像质量上高于B组,静脉干扰较少;B组采用Bolus-Tracking法获得的图像,颈总动脉平均CT值为(276.82±66.72)HU,大脑中动脉平均CT值为(270.32±65.39)HU,静脉稍多但不影响诊断,成像质量稍差。通过对A、B两组颈总动脉与大脑中动脉CT值客观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优良率主观评价,A组:优秀率为70%(35/50)、优良率为90%(45/50);B组:优秀率为40(20/50)、优良率86%(43/50),A组图像质量优于B组,A组图像优秀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成像质量都能满足诊断要求,但采用Test-Bolus法扫描能提高图像质量,静脉干扰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对比剂 CTA 头颈动脉成像 触发扫描阈值 触发方式
下载PDF
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涂波 潘志华 +2 位作者 肖科 李虹成 余可斌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4期664-666,673,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放疗前、放疗后随访过程中接受MRI平扫以及动态增强扫描、DWI扫描检查,统计MRI对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放疗前、放疗后随访过程中接受MRI平扫以及动态增强扫描、DWI扫描检查,统计MRI对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检出率,总结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并评估MRI对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MRI检出25例放射性直肠损伤,检出率25.00%。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MRI影像学特征:病变肠壁T1WI呈等信号,T2WI、DWI呈“同心圆”分层状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同心圆”分层状环形强化,其中84.00%(21/25)直肠损伤患者病变段肠壁均匀环形肿胀增厚,内壁光滑,未见明显的壁结节以及软组织肿块,12.00%(3/25)直肠损伤患者病变段肠壁不均匀环形肿胀增厚,局部内缘不规整且呈结节状隆起,4.00%(1/25)直肠损伤患者直肠中下段肠壁环形肿胀增厚,直肠前壁局部与同水平阴道后壁相通。MRI诊断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各为80.00%、98.57%、93.00%,Kappa值为0.825。结论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具有典型特征,MRI在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诊断中有较高诊断效能,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诊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放疗 放射性直肠损伤 MRI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1.5T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余可斌 赵德春 +1 位作者 涂波 潘志华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7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应用于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纳入同期确诊的7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比较良恶性乳腺肿瘤及不同组织学分级下乳腺癌MRI平扫影像特...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应用于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纳入同期确诊的7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比较良恶性乳腺肿瘤及不同组织学分级下乳腺癌MRI平扫影像特征与DCE[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间隙体积分数(Ve)]差异,评估DCE定量参数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乳腺癌组织学分型与DCE定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良恶性乳腺肿瘤肿瘤直径及Ve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形态与肿瘤边缘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乳腺癌K^trans、Kep水平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P<0.05)。K^trans、Kep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肿瘤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均明显大于参考线(P<0.05),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5.47%、64.15%,特异度分别为86.49%、93.24%,截断值分别为>0.515 min-1、>1.184 min-1。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癌肿瘤直径、肿瘤形态、肿瘤边缘及Ve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织学Ⅰ/Ⅱ级乳腺癌K^trans、Kep水平均明显低于组织学Ⅲ级(P<0.05)。乳腺癌K^trans、Kep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性(γ>0,P<0.05),而Ve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1.5T MRI平扫与DCE能有效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其中DCE定量参数还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可为临床早期诊断与预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乳腺癌 早期诊断
下载PDF
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可斌 赵德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9期34-36,42,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256-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256-SCTA与DSA...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256-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256-SCTA与DSA检查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对比256-SCTA与DS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Kappa值,并采用ROC曲线分析256-SCTA与DSA在评估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结果 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92%,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95.89%,Kappa值为0.800;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0.41%,Kappa值为0.578。256-SCTA诊断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明显高于DS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56-SCT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高于DSA(P<0.05)。结论 256-SCTA可真实反映脑动脉瘤影像,与手术检查结果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瘤
下载PDF
CTA和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涂波 潘志华 +3 位作者 刘信东 肖维良 余可斌 刘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6期910-914,共5页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查阅2016年2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CTA检查且2周内行DS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评估CTA诊断颈动脉狭...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查阅2016年2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CTA检查且2周内行DS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评估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结果 CTA、DSA检查图像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血管狭窄率50%敏感度为94.67%,特异性为100.00%,准确度为95.00%,与DSA一致性Kappa值为0.689;诊断血管狭窄率70%敏感度为90.38%,特异性为82.75%,准确度为87.65%,与DSA一致性Kappa值为0.755;80例颈动脉狭窄共发现132处斑块,血管附壁见软斑块20处,CT值为-20~60HU;16处血管壁存在钙化,CT值110-335HU;见混合斑块57处,CT值为60-125HU;易损斑块39处,斑块形态非规则,表面凹凸不平,部分突入管腔。结论 CTA对颈动脉狭窄分级与DSA一致性较高,且可检出血管壁附着斑块,同时明确斑块性质,有助于指导颈动脉狭窄治疗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效能 一致性
下载PDF
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嘉 夏旭良 +1 位作者 肖科 余可斌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探究双期CT... 目的观察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探究双期CT增强、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病理特征的诊断价值。结果双期CT增强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4.91%,特异性为82.22%,准确率为83.67%;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2.45%,特异性为80.00%,准确率为86.73%。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粗钙化、微钙化、病灶数目的诊断准确率为94.23%、72.73%、89.74%、87.12%。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显示,甲状腺癌患者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71.43%,甲状腺腺瘤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28.57%;甲状腺癌患者的70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52.86%,甲状腺腺瘤患者的45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31.11%。结论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颈部淋巴结肿大、钙化具备辅助诊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 三维重建 甲状腺肿瘤 定性诊断 诊断
下载PDF
Magic定量图谱成像与宫颈鳞癌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琪 潘志华 +2 位作者 金明丽 余可斌 蒋颖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72-127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合成定量磁共振成像(Magic)定量图谱成像与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37例经阴道镜或子宫颈活组织检查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37例患者均采用GE 3.0 T MRI行常规序列、Magic序列扫描及DWI序列,并在后处理软件... 目的探讨基于合成定量磁共振成像(Magic)定量图谱成像与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37例经阴道镜或子宫颈活组织检查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37例患者均采用GE 3.0 T MRI行常规序列、Magic序列扫描及DWI序列,并在后处理软件测量合成定量参数值[T_(1)值、T_(2)值、质子密度(PD)值]及ADC值。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分析结果包括鳞癌病理分级(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临床分期(Ⅰ~Ⅳ期)。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宫颈鳞癌不同病理分级、不同临床分期各参数值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agic定量参数值与子宫颈鳞癌病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计算各参数在诊断宫颈鳞癌及临床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在诊断宫颈鳞癌的阈值及效能。结果37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5~83岁,平均(51.9±11.3)岁。鳞癌中低分化12例、中分化11例、高分化14例;临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8例、Ⅲ期9例、Ⅳ期7例。宫颈鳞癌不同病理分级间T1、T2和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5;0.045),PD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7)。宫颈鳞癌临床分期中T2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23)。T_(1)、T_(2)、ADC值与鳞癌分级呈正相关;T2值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T_(1)、T_(2)、ADC值诊断低分化鳞癌的AUC值分别为0.792(敏感度74.3%,特异度75.0%),0.808(敏感度73.3%,特异度87.5%),0.763(敏感度86.6%,特异度62.5%),其中T2值诊断效能最高。结论Magic序列合成定量参数与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低分化宫颈鳞癌T_(1)、T_(2)值及ADC值低于中、高分化宫颈鳞癌。中晚期宫颈鳞癌T_(2)值高于早期宫颈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合成定量图谱 病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