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起ST19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溯源分析与探讨
1
作者 余树坤 刘浪 +3 位作者 谭雅心 崔紫妍 徐兴宇 陶志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分析武汉市某区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原因,探讨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为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相关样本20份,提取样本总DNA进行18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同时按时GB4789.4-201... 目的分析武汉市某区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原因,探讨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为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相关样本20份,提取样本总DNA进行18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同时按时GB4789.4-2016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应用传统玻片凝集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和耐药性检测,并提取所有菌株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利用Abricate和SeqSero在线预测每株菌的血清型和耐药基因,然后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分离的9株沙门氏菌分别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序列方法(WGS)递进分析。结果共检出12株沙门氏菌(菌株编号DXH001~DXH012),其中病例肛拭子样本7份、病例粪便样本2份,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3份。常规血清型分型均为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与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分型结果一致。12株菌株耐药谱完全一致,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四环素均耐药。基于全基因组预测的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青霉烷、四环素的耐药性与耐药表型结果完全一致。选取DXH001~DXH009开展PFGE和WGS分析。9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获得完全一致的PFGE图谱,全基因组序列大小无明显差异,约为4.9 Mbp,MLST型均为ST19。从SNP的最小生成树来看共存在17个变异位点,各菌株间SNP差异数为1~6。全基因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9株沙门氏菌自成一簇,与数据库其他沙门氏菌相差甚远,属于新的克隆分支。同源性最高的来源于江西的GCF_020221795.1参考样本。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致病源为鼠伤寒沙门氏菌ST19,为同一暴发来源。9株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近,但与数据库中其他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远,自成一簇属于新的克隆分支。本研究中沙门氏菌具有多重耐药性,需加强对多重耐多药菌株的监控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全基因组测序 PFGE分型 耐药基因 血清型
下载PDF
大型国际赛事活动期间武汉市2例输入性恶性疟疾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小兵 余树坤 +5 位作者 吴凯 章丰 张晓霞 邹娇娇 孔德广 徐业华 《应用预防医学》 2020年第4期308-309,314,共3页
目的通过对武汉市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境外人员输入性恶性疟的病例进行分析,为今后大型赛事活动的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例恶性疟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整理分析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诊断结果及诊疗过程,并积极开展蚊媒监... 目的通过对武汉市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境外人员输入性恶性疟的病例进行分析,为今后大型赛事活动的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例恶性疟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整理分析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诊断结果及诊疗过程,并积极开展蚊媒监测。结果2例病例从疟疾高流行区入境我国后,因呕吐、腹泻、发热等原因就医。实验室结果显示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疟原虫血涂片镜检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2例病例均确诊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结论在大型赛事活动期间应加强对境外人员的监测,应充分结合流行病学史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采取救治及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恶性疟 病例报道 处置措施
下载PDF
茶树油的抗菌作用及其在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方面的应用前景
3
作者 余树坤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0期167-169,共3页
茶树油(TTO)是从桃金娘科白千层属互叶白千层的新鲜枝叶中提取出来的油状液体,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有效的天然抗菌剂之一。TTO具有较强的天然抗菌活性,可抑制常见致病菌的增殖。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茶树油(TTO)是从桃金娘科白千层属互叶白千层的新鲜枝叶中提取出来的油状液体,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有效的天然抗菌剂之一。TTO具有较强的天然抗菌活性,可抑制常见致病菌的增殖。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近几年,由于部分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合理,导致SSTI患者致病菌的耐药性显著增高。这使得临床上治疗SSTI的难度增大。大量的研究表明,TTO在治疗SSTI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软组织感染 耐药性 茶树油 抗菌作用
下载PDF
武汉市消除疟疾阶段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与病例处置机制
4
作者 阮娇 余树坤 +8 位作者 胡永峰 陈芳 何建敏 邓柳荣 范宁娜 冯隽 万正 王珏 吴凯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3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分析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探讨现症病例的处置机制,为消除疟疾后大城市境外输入性疟疾处置积累经验。方法收集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9年)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资料,对病例性别、年龄、职业、重症相关因素等进... 目的分析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探讨现症病例的处置机制,为消除疟疾后大城市境外输入性疟疾处置积累经验。方法收集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9年)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资料,对病例性别、年龄、职业、重症相关因素等进行分析;根据疫情特征,结合防控现状,探讨“市-区联动24-7”病例现场处置机制的内容与经验。结果因武汉市医疗资源在中部地区最优,导致收治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数较多,2010—2019年共报告474例(占湖北省总病例数的40.79%),其中恶性疟359例,重症36例,死亡1例,病死率0.28%;病例以20~49岁中青年男性为主(占97.26%),外地转诊病例较多(占40.30%),报告无季节聚集性;恶性疟首诊未明确诊断比例为44.85%,且发病-诊断时间4d及以上病例占61.00%,重症发生与首诊未明确诊断(χ^(2)=35.46,P<0.001)及发病-诊断时间相关(Z=-6.49,P<0.001)。结论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发生频繁,以恶性疟为主,但“市-区联合24-7”病例现场处置机制有效遏制了重症死亡病例发生,为类似城市的境外输入性疟疾处置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疫情特征 处置机制 消除后
原文传递
武汉市东西湖区疟原虫镜检能力建设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余树坤 邓柳荣 +3 位作者 邵芬 王雨欣 李秀娟 刘芡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1,104,共4页
目的对武汉市东西湖区医疗卫生机构疟原虫镜检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及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5年东西湖区15家疟原虫镜检站硬件设施情况以及镜检人员基本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对... 目的对武汉市东西湖区医疗卫生机构疟原虫镜检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及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5年东西湖区15家疟原虫镜检站硬件设施情况以及镜检人员基本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对该阶段全区阴性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合格情况进行评价,对阳性血片进行复核。结果 15家疟疾镜检站有镜检人员28人,合格显微镜9台;一、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镜检人员年龄以40~50岁为主,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以20~30岁为主;一、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镜检人员从事镜检工作年限多在15年以上,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则多在10年以下;一级医疗卫生机构镜检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占50.00%),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以本科为主。2010-2015年全区共血检8 561例,复核阴性和阳性血片539张,符合率均为100%,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2.08%、79.92%、83.33%。2015年血片制作合格率(χ~2=26.45,P<0.01)、染色合格率(χ~2=16.85,P<0.01)、清洁度合格率(χ~2=13.93,P<0.01)均高于2010年。结论东西湖区疟原虫镜检能力建设已明显提高,但应进一步推进区内疟原虫镜检站人才梯队建设和硬件投入,坚持基层镜检质控考核工作,以保障疟疾防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镜检 能力建设 血片质量 基层 东西湖区
原文传递
武汉东西湖区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余树坤 邓柳荣 +2 位作者 李华东 吴凯 唐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7年第4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武汉市东西湖区收治的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输入性疟疾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诊治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37例输入性疟疾,恶性疟35例(94.59%)... 目的探讨武汉市东西湖区收治的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输入性疟疾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诊治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37例输入性疟疾,恶性疟35例(94.59%),卵形疟2例(5.41%);除发热外,畏寒占54.05%、寒战48.65%、出汗29.73%、头痛37.84%、恶心呕吐62.16%、腹泻18.92%、肌肉酸痛13.51%;此组患者误诊率54.05%;经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哌喹及伯喹联合治疗,第4d内体温恢复正常者占90.91%,第6d外周血涂片疟原虫检查转阴者占84.38%,至23d累计32例(86.49%)患者治愈出院,复燃1例(2.70%)。结论输入性疟疾以恶性疟为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必须加强疟疾诊断防治知识教育和镜检技能培训和考核,保持对输入疟疾的发现与诊治能力。青蒿素类药物联合治疗输入性疟疾疗效可靠应予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青蒿琥酯
原文传递
武汉东西湖区首次从水产品中检出O43群霍乱弧菌非流行株的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余树坤 邵芬 +2 位作者 李秀娟 王雨欣 吴媚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6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对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240份外环境监测样本进行霍乱弧菌检测,了解霍乱弧菌在外环境的存活及菌型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系统生化鉴定(API20E)、PCR检测其分型及毒素基因、药敏试验。结果从... 目的对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240份外环境监测样本进行霍乱弧菌检测,了解霍乱弧菌在外环境的存活及菌型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系统生化鉴定(API20E)、PCR检测其分型及毒素基因、药敏试验。结果从240份外环境监测样本鲶鱼的肠内容物中检出O43群霍乱弧菌;ctx AB毒力基因检测为阴性,为无毒力的非流行株;该菌株对11种抗生素均显示不同程度敏感性,但对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B耐药。结论本次从鲶鱼肠内容物分离的O43群霍乱弧菌,是东西湖区开展外环境霍乱监测几年来首次检出霍乱弧菌,提示外环境水产品中存在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应加强霍乱监测工作,避免霍乱疫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鲶鱼 分离鉴定 监测 首次检出
原文传递
武汉市116例境外输入性恶性疟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树坤 李华东 +1 位作者 陶志阳 吴凯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2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境外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临床特点及青蒿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促进合理规范用药,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收集武汉市省级疟疾定点医院收治的116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青蒿素药物使用情况及用药效果等进行回顾... 目的分析和评价境外输入性恶性疟患者临床特点及青蒿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促进合理规范用药,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收集武汉市省级疟疾定点医院收治的116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青蒿素药物使用情况及用药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入性恶性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并发症较多,主要为发热、纳差、贫血、黄疸等;使用青蒿素治疗后症状均减轻或消失,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退热中位数为2d,疟原虫转阴中位数为3d,临床症状缓解中位数为3d;109例普通型恶性疟采用青蒿素复方口服或青蒿琥酯针剂联合青蒿素复方口服治疗,其中30例口服青蒿素复方治疗1~4d, 1例复燃;79例青蒿琥酯针剂联合青蒿素复方口服治疗4~6d, 4例出现复燃。7例重症病例采用青蒿琥酯针剂联合口服多种青蒿素复方长疗程大剂量后均治愈,总治愈率95.69%(111/116)。结论患者以口服和注射青蒿素杀灭疟原虫治疗恶性疟安全有效,治愈率高,但部分患者停用青蒿素类药物后出现疟原虫复燃,为遏制患者重症和抗药风险,应"规范、全程、足量"使用青蒿素类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青蒿素 蒿素类复方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武汉市2016—2019年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华东 潘姝 +6 位作者 谢丹 龙克娇 傅翀 郑汉丹 余树坤 罗丹 文丹宁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2019年武汉市8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6—2019年报告的85例疟疾病例全为境外输入病例,外籍患者3例,中国籍82例... 目的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2019年武汉市8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6—2019年报告的85例疟疾病例全为境外输入病例,外籍患者3例,中国籍82例,恶性疟68例(80.00%),间日疟12例(14.12%),卵形疟4例(4.71%),三日疟1例(1.18%),混合感染0例。1—12月都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5月份出现明显集中趋势,1、8月份存在小高峰。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来源于非洲国家79例(92.94%),亚洲国家6例(7.06%)。患者一般在发病后4 d内就诊,63.53%患者既往有疟疾病史,均有发热症状,部分合并寒战、头痛及意识障碍。83.53%为轻症病例,重症病例中恶性疟占92.86%。不少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白蛋白降低,合并肝功能、肾功能等多器官损害。采用青蒿素及衍生物规范抗疟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武汉市面临的境外输入性疟疾压力持续存在,应加强对出国务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保持高效的疟疾监测体系;对于输入性病例采用规范的抗疟原虫及综合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输入性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霜 文丹宁 +7 位作者 余树坤 潘姝 谢丹 龙克娇 傅翀 郑汉丹 罗丹 李华东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2年第6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恶性疟病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9年11月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114例,分为轻症组(n=87)和重症组(n=27),对重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轻症组和重症组住...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恶性疟病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9年11月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114例,分为轻症组(n=87)和重症组(n=27),对重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轻症组和重症组住院时间、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小便隐血及小便蛋白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谷丙转氨酶(OR=0.167,95%CI:0.042~0.668)、白蛋白(OR=24.843,95%CI:5.170~119.383)、尿素氮(OR=0.240,95%CI:0.074~0.779)、小便隐血(OR=0.204,95%CI:0.062~0.672)是恶性疟发生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患者肝功能损害且谷丙转氨酶升高2倍以上(≥80U/L),白蛋白降低(<30g/L),肾功能损害尿素氮升高、出现血尿等异常结果时,应高度考虑恶性疟患者将进展为重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重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