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余迩作品欣赏
1
作者 余迩 《美化生活》 2022年第24期8-8,共1页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时空格局及协调发展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3 位作者 余迩 杨佳钰 王诗逸 马嘉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科学探索城市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特征,是在基础层面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该研究在分析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利用超效率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度2003—201... 科学探索城市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特征,是在基础层面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该研究在分析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利用超效率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度2003—2018年各市碳排放绩效,基于连续土地利用数据评估各市土地利用强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借助协调度模型揭示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协调发展特征与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绩效在时空上均呈现两阶段变化,2003-2013年区域碳排放绩效均值由0.63逐渐上升至0.77,高值区集中在浙江、江苏沿海地区,低值区零散分布在淮安、连云港,淮南等地。2013-2018年区域碳排放绩效均值小幅下降至0.68,高值区城市数量有所减少。(2)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均值由349.74逐渐上升至356.63,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浙江部分城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以江苏徐州、安徽淮北、亳州为代表。(3)碳排放绩效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协调度在16 a间波动上升,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浙江、安徽部分城市,高值区集中在江苏沿海城市如盐城、南通等以及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在2003-2007年虽处于磨合过渡阶段,但年均增速较快,在2008-2018年逐渐迈入协调发展阶段,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增速有所减缓,区域土地利用低碳调整进入平台期。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应根据其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将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绩效的协调发展机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范畴以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 协调度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三阶段DEA的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周许豪 徐梦洁 余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5,共7页
文章采用三阶段DEA方法研究了2014—2018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通过Malmquist指数来揭示其动态变化。在剔除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之后,DEA有效的城市数量略有减少,绝大多数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阶段,土地利用的技术... 文章采用三阶段DEA方法研究了2014—2018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通过Malmquist指数来揭示其动态变化。在剔除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之后,DEA有效的城市数量略有减少,绝大多数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阶段,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普遍偏低。非DEA有效的城市存在建成区扩张较快、从业人口冗余等问题。Malmquist指数值表明浙江省的土地利用应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考虑到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滞后性,因此在筛选评价指标时将滞后期纳入评价过程,使得评价结果更准确。研究结果可以为浙江省城市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土地利用效率 DEA MALMQUIST指数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3 位作者 王诗逸 余迩 杨佳钰 吴能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89-3401,共13页
明晰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是实现城市碳减排的重要前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在阐述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定量评估城市形态,并分别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在全局和分区域尺度评估2005~2020年城... 明晰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是实现城市碳减排的重要前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在阐述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定量评估城市形态,并分别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在全局和分区域尺度评估2005~2020年城市形态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碳排放量由2 365.31 Mt上升至4 230.67 Mt,但增速呈逐渐放缓的趋势.其在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和重庆等核心城市,低值区集中在四川和云南西部地区.②建设用地面积在15年间整体扩张,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破碎度不断降低且各市之间差异逐渐缩小;城市形状的平均规则程度有所提升,且各市紧凑度显著增加.③城市规模在全局尺度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市破碎度在2005年对碳排放有显著负向效应,但在随后年份负效应减弱,城市紧凑度指标在研究时段内与碳排放呈显著负相关性.④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和有效网格大小对上游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有效网格大小、平均周长面积比和斑块类型面积在中游城市影响程度较高;有效网格大小、同类邻接百分比和最大斑块指数则是促进下游城市碳减排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城市应当综合考虑各城市形态指标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继而优化其城市形态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城市形态 碳排放 空间计量模型 地理探测器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江苏省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耦合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2 位作者 余迩 杨佳钰 雷凯歌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71,共11页
解析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关系,对于实现土地开发与碳减排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市2003—2021年城市土地开发指数,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其碳排放绩效;继... 解析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关系,对于实现土地开发与碳减排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市2003—2021年城市土地开发指数,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其碳排放绩效;继而采用耦合协调模型与脱钩模型分析城市土地开发指数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关系,并用灰色关联模型识别了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1年,江苏的平均城市土地开发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各市间的差距不断缩小。(2)江苏的平均碳排放绩效波动上升,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高西低”向均衡发展转变的格局。(3)江苏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协调度由2003年的0.531波动上升至2021年的0.642,且在2020年后稳定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在研究时段后期,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南京、连云港和淮安处于磨合过渡阶段,常州处于失调衰退阶段。此外,强负脱钩与强脱钩是研究区的主要脱钩状态。(4)土地开发规模和经济化开发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大,土地社会化和生态化开发的影响则较弱。最后,根据城市土地开发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可为促进城市土地低碳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市土地开发 碳排放绩效 耦合协调度 脱钩模型 低碳转型 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杭州都市圈碳收支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和优化
6
作者 王诗逸 李艳 +3 位作者 杨佳钰 余迩 雷凯歌 冯新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70-4682,共13页
随着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厘清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收支驱动机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路径.基于杭州都市圈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清单核算法、集中化指数和面板回归模型探究碳收支的土地利用变化驱... 随着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厘清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收支驱动机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路径.基于杭州都市圈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清单核算法、集中化指数和面板回归模型探究碳收支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并根据“情景-行动者”政策分析框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耦合土地利用管理的低碳优化策略.结果发现:①研究区碳源能力远高于碳汇能力,碳收支集中化指数整体尚未越过0.4“警戒线”,空间集中水平大小表现为:杭州>黄山>绍兴>衢州>嘉兴≈湖州;②对耕地,较大的面积和较高的形状规整程度有助于降低碳收支量;对建设用地,较大的面积和较高的破碎化程度会加剧碳收支水平,且主要受到其他城镇用地驱动;③较大的耕地面积占比和较高的土地利用混合度会增加碳收支空间均衡性,而工业用地和其他城镇用地的面积占比和破碎化程度增加更易导致碳收支空间分布不均;④国土空间低碳优化需以调整碳源功能用地结构和形态为关键抓手.政策执行层面,中央政府和城市居民对国土空间低碳调控表现出高度支持,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村民的配合度尚不理想,需要配套政策协同引导.研究结论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优化路径 杭州都市圈
原文传递
环太湖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9
7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3 位作者 余迩 杨佳钰 李懿 王诗逸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8-1253,共16页
探讨土地利用转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度结果,揭示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识... 探讨土地利用转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度结果,揭示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识别其显著区域。结果显示:(1)2000~2018年,农业生产用地转为生活用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特征,共计转出3054.3 km^(2)。生态用地总体变化缓慢,但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波动较大。苏南城市郊区土地系统有序程度快速提高,研究区东北部和南部土地利用无序程度增强;(2)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0.407持续下降至0.392。区域生境质量由0.328降至0.303;固碳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州东北部;水资源供给总量由157.33亿m^(3)升至165.41亿m^(3);游憩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和太湖周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太湖中心以及嘉兴东南部;(3)区域生态综合指数均值下降0.026,苏州中部下降最为严重,形成大面积块状冷点,张家港市东部、溧阳市西部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形成多个局部热点区域;(4)识别出土地利用转型影响生态环境的四类区域:LC-EC区域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LH-EC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郊以及部分农村;LC-EH区域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无锡市以及太湖风景区;LH-EH区域主要分布在张家港市以及湖州市。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热点分析 环太湖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