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外科干预
1
作者 佟小光 施铭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学改变,常同时累及心血管和脑血管,需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同时手术干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手术还是分期手...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学改变,常同时累及心血管和脑血管,需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同时手术干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手术还是分期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尚未形成一致性意见。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深入、手术技术的改进和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为外科手术同时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心血管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 心血管外科手术 综述
下载PDF
泛血管医学时代“脑心同治”手术与展望
2
作者 尚彦国 王轩 +3 位作者 佟小光 施铭岗 李春海 王联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脑心共病”逐渐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外科医师的重视,并着手开展“脑心同治”手术互为保障,“泛血管医学”概念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泛血管医学思想对“脑心同治”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脑心... “脑心共病”逐渐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外科医师的重视,并着手开展“脑心同治”手术互为保障,“泛血管医学”概念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泛血管医学思想对“脑心同治”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脑心同治”手术又使“泛血管医学”概念更加完整与深化。现阶段坚持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为基础进行手术实施设计,“脑心同治”手术将在未来突破传统的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同期手术范畴,过渡到以血管重建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从外科手术角度扩大“泛血管医学”概念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心血管疾病 外科手术 脑心同治(非MeSH词) 泛血管医学(非MeSH词) 血管重建(非MeSH词) 综述
下载PDF
心脑血管疾病的“脑心同治”
3
作者 施铭岗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二者为同源性疾病,可共病,这也是“脑心同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随着药物治疗和手术技术改进,“脑心同治”得以实现并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综述“脑心同治”策略,以为心脑血...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二者为同源性疾病,可共病,这也是“脑心同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随着药物治疗和手术技术改进,“脑心同治”得以实现并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综述“脑心同治”策略,以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心血管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 心血管外科手术 综述
下载PDF
经鼻神经内镜与开颅治疗颅底脊索瘤病例对照研究
4
作者 王本琳 陈鸿光 +2 位作者 贺峭伟 李琪 佟小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13-51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鼻神经内镜与开颅显微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手术结果及手术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环湖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1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经鼻神经内镜组与开颅显微镜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 目的探讨经鼻神经内镜与开颅显微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手术结果及手术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环湖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1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经鼻神经内镜组与开颅显微镜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结果经鼻内镜组18例,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2例,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2例,脑脊液漏8例,脑神经损伤2例,垂体功能减退1例;开颅显微镜组13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1例,主要并发症为脑脊液漏1例,脑神经损伤3例,癫痫1例、硬膜外血肿1例。两组全切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鼻内镜组发生脑脊液漏的比例(44.4%)明显高于开颅显微镜组(7.7%),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术后复发或进展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切除颅底脊索瘤的全切率有所提高,但传统开颅手术仍是目前颅底脊索瘤治疗的重要选择,需根据肿瘤的生长及延伸位置合理的选择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脊索瘤 经鼻内镜 开颅显微镜 脑脊液漏 神经损伤 垂体功能减退 手术结果 手术策略
下载PDF
内镜下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下开颅手术治疗复杂鼻颅沟通颅底肿瘤初探
5
作者 张晨 张延铭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同期切除复杂鼻颅沟通颅底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血管吻合技术对颈内动脉的保护作用。方法与结果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镜下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同...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同期切除复杂鼻颅沟通颅底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血管吻合技术对颈内动脉的保护作用。方法与结果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镜下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同期治疗9例复杂鼻颅沟通颅底肿瘤患者,6例通过开颅手术中辨识、显露、移位颈内动脉的方式保护颈内动脉,3例在颈内动脉保护的基础上行颈内动脉岩骨段⁃桡动脉⁃颈内动脉床突段搭桥术。8例肿瘤全切除,1例肿瘤大部切除。术后2周,8例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Glasgow预后分级(GOS)5级],1例视力减退但生活可自理(GOS分级4级);仅1例术后3 d发生颅内感染。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同期切除复杂鼻颅沟通颅底肿瘤疗效确切,且无严重并发症;术中颈内动脉保护及血管吻合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内窥镜检查 神经外科手术 颈内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前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与治疗
6
作者 王杏东 佟小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5-350,共6页
目的探讨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前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例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目的探讨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前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例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者4例,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者6例;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巨大动脉瘤5例,大动脉瘤4例,小动脉瘤1例;单纯囊状动脉瘤3例,囊状动脉瘤合并血栓形成3例,夹层动脉瘤4例;治疗方式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显微手术夹闭1例,动脉瘤切除3例,其中1例动脉瘤切除后原位吻合,2例辅以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动脉瘤孤立联合STA-MCA搭桥术3例,近端阻断联合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ECA-RA-MCA)高流量搭桥1例,颈内动脉缩窄联合STA-MCA搭桥1例。术后除1例患者出现同侧基底节小范围梗死致对侧肌力下降外,其他患者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8例动脉瘤消失,2例动脉瘤缩小。术后随访9~72个月,平均35.3个月,随访期间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新发脑梗死,无动脉瘤复发、扩大。结论前循环单纯宽颈或合并血栓形成的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均可能出现远端血管栓塞致脑缺血发作,明确诊断后通过对动脉瘤及血流的细致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循环 脑缺血 血栓 脑血管重建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颞浅动脉引导的筋膜间隙翼点入路面神经分支保护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佟小光 刘暌 +1 位作者 王宏 李庆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通过尸头显微解剖探讨经筋膜间隙翼点入路手术过程中面神经分支的保护方法。方法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脉分支,观察颞浅动脉、颧弓与面神经颞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面神经分支在颞肌筋膜间隙的走行方... 目的通过尸头显微解剖探讨经筋膜间隙翼点入路手术过程中面神经分支的保护方法。方法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脉分支,观察颞浅动脉、颧弓与面神经颞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面神经分支在颞肌筋膜间隙的走行方式;验证以颞浅动脉额颞支为解剖标志经筋膜间隙翼点入路手术的安全性,以及保护面神经颞支及其分支的可行性与注意事项。选择50例患者以颞浅动脉额颞支为解剖标志,经筋膜间隙翼点入路施行神经外科手术,观察手术后患者面神经颞支的损伤情况。结果30侧面神经颞支及其分支均位于颞浅动脉额颞支与颧弓上缘之间的颞肌筋膜间隙脂肪层内(即第1层和第2层脂肪垫内)。面神经颞支分支数为(4.00±1.80)支,面神经额支上缘距颞浅动脉额颞支下缘(4.70±2.60)mm;所有面神经颞支主干均与颞浅动脉主干相伴行,8侧位于颞浅动脉分支前方5mm之内,22侧位于颞浅动脉分支前方5~10mm;颞浅动脉额颞支29侧为单发,余1侧为双干。50例患者以颞浅动脉额颞支为解剖标志经筋膜间隙翼点入路施行手术,手术中均可显露颞浅动脉及其额颞支,无一例发生面神经分支损伤。结论以颞浅动脉及其分支作为翼点入路手术中的解剖标志,可及时地切开筋膜间隙,保护面神经颞支及其分支,达到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之目的;并可保护颞浅动脉及其分支,减少手术创伤和保护局部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局部 筋膜 颞动脉 面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介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附48例报告) 被引量:5
8
作者 佟小光 安中平 +1 位作者 巫嘉陵 邢永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80-81,共2页
回顾性分析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12例,其中9例大脑中动脉(MCA)主干急性闭塞患者,6例完全溶通,2例无效,1例术后第2天再通;3例基底动脉(BA)急诊溶栓的患者,2例溶栓后通畅,1例术后6 h后再次发生血栓... 回顾性分析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12例,其中9例大脑中动脉(MCA)主干急性闭塞患者,6例完全溶通,2例无效,1例术后第2天再通;3例基底动脉(BA)急诊溶栓的患者,2例溶栓后通畅,1例术后6 h后再次发生血栓。行支架植入术及球囊血管成形术36例,其中19例行颈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17例痊愈出院,1例术后发生同侧额叶斑点状梗死,1例吞咽障碍;4例行颈内动脉虹吸段支架植入术,2例康复出院,发生脑出血2例,其中死亡1例,症状较术前加重1例;4例行MCA支架植入术、9例行椎—基底动脉球囊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均好转出院。认为介入疗法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急诊动脉内溶栓必须遵循严格的神经影像筛选标准。支架植入术后应控制血压,预防出血及其他部位血管的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疗法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 被引量:2
9
作者 佟小光 杨树源 张建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 研究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泌乳素 (PRL)腺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方法 检测 2 6例泌乳素腺瘤中细胞核增殖抗原 (PCNA)表达 ;用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相应腺瘤中S期细胞比例 ,比较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与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PCNA表达与S期... 目的 研究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泌乳素 (PRL)腺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方法 检测 2 6例泌乳素腺瘤中细胞核增殖抗原 (PCNA)表达 ;用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相应腺瘤中S期细胞比例 ,比较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与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PCNA表达与S期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 侵袭性PRL腺瘤中PCNA表达的阳性指数为 76 7±1 1 1 8;非侵袭性腺瘤中PCNA表达的阳性指数为 37 1± 1 0 33;两组比较 ,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5) ;侵袭性PRL腺瘤S期细胞比例为 1 3 57%± 2 1 6 % ;非侵袭性PRL腺瘤为 8 97%± 2 0 7% ,两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PCNA表达与S期细胞比例的检测结果是一致的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PRL腺瘤相比 ,细胞增殖能力较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乳素腺瘤 细胞核增殖抗原 S期细胞比例 流式细胞仪 垂体腺瘤 细胞增殖活性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搭桥术在复杂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佟小光 王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27-531,共5页
大脑前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重要方法,根治动脉瘤的同时应保证大脑前动脉灌注区的血供。大脑前动脉搭桥术旨在重建前交通动脉功能,情况复杂,手术难度大。在血运结构上,前交通动脉作为Willis环的前部枢纽,远离颞浅动脉和颈外... 大脑前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重要方法,根治动脉瘤的同时应保证大脑前动脉灌注区的血供。大脑前动脉搭桥术旨在重建前交通动脉功能,情况复杂,手术难度大。在血运结构上,前交通动脉作为Willis环的前部枢纽,远离颞浅动脉和颈外动脉等常规供体动脉,血管重建方案在受体动脉方面需兼顾双侧血管,与血管搭桥术密切相关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诸多变异;在手术操作上,前交通动脉位置深在,术野狭小,属于深部搭桥,同时因额叶的遮挡,供血区和受血区同时显露受到限制,动脉瘤体较大时更增加显露难度。基于上述血流动力学和血管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随着手术入路向颅底扩展形成的各种颅内搭桥新路径,本文对大脑前动脉搭桥术在前交通动脉瘤中的特点、血管重建方案的创新设计和手术入路的选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前交通动脉瘤(非MeSH词) 综述
下载PDF
颅内复杂动脉瘤搭桥孤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1
作者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复杂动脉瘤的术式选择及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1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的12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价方法及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12例患者中颈内...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复杂动脉瘤的术式选择及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1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的12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价方法及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12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巨大型动脉瘤6例(4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床突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大脑中动脉巨大型动脉瘤3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其中7例术前MR灌注成像显示载瘤动脉远端组织存在明显缺血,选择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低流量血管吻合术;5例载瘤动脉远端组织供血正常,且搭桥血管长度较长(≥15cm)、术前球囊闭塞试验呈阴性、患侧压颈脑血管造影侧支循环充盈不良患者,行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11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3分;1例术后4分,3个月后改善至3分。结论对于无法施行塑形夹闭术的颅内复杂巨大型动脉瘤患者,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其可选择的最后方法;而MR或CT灌注成像观察载瘤动脉远端组织供血正常与否,是选择不同流量血管吻合或搭桥术的关键。枕动脉、颞浅动脉或桡动脉为常用搭桥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4
12
作者 佟小光 尚延国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462-463,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血管造影对病人进行疗效随...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血管造影对病人进行疗效随访观察,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16例病人术后一年均进行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结果。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治疗 支架 颅内栓塞
下载PDF
远外侧入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
13
作者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通过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探讨寰枕区解剖结构的特点,为深入理解和施行远外侧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6具(12侧)尸头寰枕区枕动脉走行与位置、椎动脉与枕后肌肉三角的关系,以及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位置;并于导航系统引... 目的通过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探讨寰枕区解剖结构的特点,为深入理解和施行远外侧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6具(12侧)尸头寰枕区枕动脉走行与位置、椎动脉与枕后肌肉三角的关系,以及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位置;并于导航系统引导下测量寰枕关节磨除程度与手术视野显露的关系和后组脑神经在切口处的位置。结果经远外侧入路手术时,倒“U”形切口显露清晰、手术视野优于直线切口。6具(12侧)尸头枕动脉均走行于头夹肌的下方和头最长肌的上方;在枕后肌肉三角内均有椎动脉走行并于硬膜外发出肌支和硬膜支;11侧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硬膜内椎动脉.1侧起源于硬膜外椎动脉。寰枕关节磨除至根部可清楚地显露硬膜内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及第Ⅸ(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和Ⅺ对(副神经)脑神经,但距第Ⅻ对脑神经(舌下神经)的距离较远[(7.20±2.33)cm];磨除寰枕关节后1/3,至舌下神经和脑干腹侧的手术距离明显缩短[(6.50±2.31)c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3,P=0.008)。结论经远外侧入路施行延髓腹侧和腹外侧病变手术可清楚地显露下斜坡邻近区、延髓腹侧和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枕后肌肉三角内的椎动脉或起源于椎动脉硬膜外段的小脑后下动脉。对于舌下神经外侧病变无需磨除寰枕关节,需要时以磨除后1/3为宜,进一步磨除寰枕关节只能减少手术视野的深度而不能扩大显露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局部 寰枕关节 椎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导航手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佟小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6年第5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技术 导航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20世纪90年代 计算机技术 立体定向手术 显微外科技术 人工智能化 导航技术 扫描技术
下载PDF
2004年第74届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年会见闻及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新进展
15
作者 佟小光 焦德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98-400,共3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医师协会 脑血管疾病 外科治疗 见闻 新进展 年会 简介 创建 科研
下载PDF
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被引量:10
16
作者 田会铭 佟小光 +2 位作者 康伟民 尚彦国 水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4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6个,大脑中动脉狭窄7个,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1...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4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6个,大脑中动脉狭窄7个,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1个。20例植入Wingspan支架,2例因Gateway球囊扩张满意而未植入支架,2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分别植入Apollo及Invastent Volo球囊支架。结果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管狭窄率由手术前60%~95%降为手术后残余狭窄率0~20%。23例随访2~24个月,效果良好,未见复发。2例植入Wingspan支架后1~3 h出现脑出血,1例死亡,1例轻度偏瘫,死残率为8.33%。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在严格的准入标准下,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植入围手术期仍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兴河 只达石 +1 位作者 佟小光 乔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观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具(10侧)国人男性尸头标本,模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经该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 目的观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具(10侧)国人男性尸头标本,模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经该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以及颞底内侧区后部脑沟、脑回和动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选择3例颞底内侧区后部肿瘤患者,施行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可直接到达颞底内侧区后部,显露海马旁回后部、舌状回前部、梭状回及大脑后动脉P3段及其颞下分支。5具(10侧)尸头标本均存在鼻状沟和侧副沟,但是二者不连续,鼻状沟于前部将海马旁回与梭状回分开,侧副沟于后部将二者分开,前距状沟将海马旁回与舌状回分开,扣带回峡、舌状回前部分别与海马旁回后部汇合,枕颞沟将梭状回与颞下回分开。颞底内侧区后部主要由大脑后动脉颞下分支供血,其中3具(4侧)自大脑后动脉P2段发出颞下总动脉,后者发出颞下前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2具(2侧)自大脑后动脉P2段发出颞下中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3具(4侧)自大脑后动脉发出海马动脉、颞下前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静脉均引流入基底静脉。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施行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颞底内侧区后部肿瘤切除术,完全切除肿瘤,疗效满意。结论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能够较好显露颞底内侧区后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该入路的解剖学知识有助于处理颞底内侧区后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海马旁回 星形细胞瘤 尸体解剖
下载PDF
电生理监测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云鹤 只达石 +3 位作者 刘清军 佟小光 朱军 李建民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显微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监测组和未监测组术后面神经保留情况。结果全部病例中肿瘤全切除44例(84.6%),次全切除6例(11.5%),大部切除2例(3...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显微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监测组和未监测组术后面神经保留情况。结果全部病例中肿瘤全切除44例(84.6%),次全切除6例(11.5%),大部切除2例(3.8%)。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93.1%),未监测组18例(78.3%)。监测组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H-B分级Ⅰ、Ⅱ级)21例(72.4%),未监测组11例(47.8%)。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P<0.05)。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面神经 电生理学
下载PDF
血管重建术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蕾 佟小光 +3 位作者 吴潇哲 刘帅 张惠红 周玉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62-116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EC-IC)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AS组43例,EC-IC组32例,对照组35例,分别在术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EC-IC)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AS组43例,EC-IC组32例,对照组35例,分别在术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比较各组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神经心理评分较基线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AS组和EC-IC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时神经心理评分均较基线水平增加(P<0.01);受教育年限、饮酒和血管重建术影响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认知功能的变化(P<0.05)。结论 CAS和EC-IC均可能改善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脑血管重建术 支架
下载PDF
内镜下经眶入路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越 黄振华 +2 位作者 何京川 刘钢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52-756,共5页
内镜下经眶入路是颅底外科手术的一种新路径,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前颅底和中颅底病变,是内镜下经鼻入路和传统颅底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本文旨在总结内镜下经眶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进展及其在颅底外科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颅底 眼眶 内窥镜 解剖学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