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天然橡胶产量和气候适宜度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佟金鹤 张卫红 +1 位作者 刘少军 甘业星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9,共6页
使用气候适宜度指数方法对海南岛橡胶树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选择去趋势互相关分析(DCCA)方法对橡胶树单产和气候适宜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橡胶单产在东部和西部较低,最低值出现在文昌,为657.30kg·hm^(-2);最高值为... 使用气候适宜度指数方法对海南岛橡胶树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选择去趋势互相关分析(DCCA)方法对橡胶树单产和气候适宜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橡胶单产在东部和西部较低,最低值出现在文昌,为657.30kg·hm^(-2);最高值为三亚的1376.54kg·hm^(-2)。海南岛中部单产的变化幅度较小,其余地区单产均呈明显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普遍超过10 kg·hm^(-2)·a^(-1)。海南岛中部和东部综合适宜度水平较高,适宜度指数超过0.70,西部适宜度水平较低,为0.39;温度和光照适宜度指数空间差异小,整体在0.80和0.70以上;降水适宜度指数在中部和东部较高,西部南部偏低,数值在0.42—0.77之间;风速适宜度在中部和南部超过0.75,在西部和北部适宜度指数偏低,最低达到0.18。DCCA分析结果显示,气候适宜度与橡胶单产存在明显的长程相关关系,降水和产量的相关性最高,风速相关性最低;空间上,东部相关性较低,西部、北部和和南部相关性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A 天然橡胶产量 气候适宜度指数
下载PDF
中国橡胶树大风、寒害的时空分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佟金鹤 张卫红 +2 位作者 刘少军 李伟光 陈小敏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43-48,共6页
利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五省份393个测站1984—2015年气温、日照、风速等气象要素,按照橡胶树大风灾害和寒害等级指标计算各台站逐年橡胶风寒害等级,分析风灾和寒害的平均状态,并使用MVEOF方法,分离寒害和大风灾害距平的主... 利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五省份393个测站1984—2015年气温、日照、风速等气象要素,按照橡胶树大风灾害和寒害等级指标计算各台站逐年橡胶风寒害等级,分析风灾和寒害的平均状态,并使用MVEOF方法,分离寒害和大风灾害距平的主要模态及对应时间系数。结果显示:五省区域内橡胶树寒害影响区域广,除海南南部部分地区外,研究区域均可受到寒害影响。寒害强度和发生频率均高于大风灾害,以中度寒害为主,其中海南南部、东部的沿海地区及云南景洪、勐腊等测站平均寒害较轻;风害以轻度为主,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及云南山区。风寒害距平MVEOF分析结果展示了风寒害的两种主要分布形式,第一模态寒害及风灾基本呈现全区域一致的偏强或偏弱,时间系数的正值(负值)对应了寒害整体偏强(偏弱)、风灾整体偏弱(偏强)的年份;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均为正值,寒害在南部明显偏轻,风灾在雷州半岛、及东南沿海明显偏重。随着时间变化,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下降,第二模态上升。上述研究表明,我国橡胶树寒害的发生具有空间一致偏强(偏弱)的特征,其风险大于风灾;广东、广西、福建寒害较重,海南和云南南部寒害较轻。风灾分布空间差异性较大,海南和雷州半岛等东南沿海地区是风灾较重的区域。研究时段内寒害整体减轻,风再在其高发区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大风灾害 寒害 MVEOF 时间系数
下载PDF
1965~2014年我国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佟金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229-235,259,共8页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中的385个台站1965~2014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OPTICS等方法,对近50 a我国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我国整体升温,华...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中的385个台站1965~2014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OPTICS等方法,对近50 a我国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我国整体升温,华南以及华中地区南部、西南地区北部升温较弱;东北,华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升温较强,且最低气温升高程度普遍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全国范围内降水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华东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西南、华北地区降水减少;东北、华中地区降水变化区域性差异较大,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程度不大,以增加为主。近50 a来东北、华北地区在1985~1994年增温最快,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西南部在1995~2004年增温最快;而2005~2014年我国大部分台站呈现变冷趋势。降水方面,华东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西南、华北地区降水减少,降水明显变化主要发生在4~10月,对西南地区降水减少贡献最大的是6、8月;华北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7~8月;华东地区降水增加月份是1、3、7和8月,减少程度较大的月份是4、5和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南海海域POC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少军 蔡大鑫 +2 位作者 赵婷 韩静 佟金鹤 《气象科技》 2023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碳循环的基本变量,在海洋碳循环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2003—2020年南海区域遥感数据反演的POC数据集,分析了南海海域POC浓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POC的年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76.98~83...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碳循环的基本变量,在海洋碳循环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2003—2020年南海区域遥感数据反演的POC数据集,分析了南海海域POC浓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POC的年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76.98~83.91 mg/m^(3);POC浓度分布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主要原因为南海近岸浅水海域POC浓度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沿岸流影响,远海区域内POC浓度主要受南海环流和水团控制。在季度上,第1—4季度POC浓度平均值为89.62,72.90,79.22,84.86 mg/m^(3);总体上POC浓度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趋势,主要原因为南海受到冬季的东北季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影响,影响到南海海水混合层的结构变化,浮游植物在冬季比夏季更为繁盛。在月尺度上,1月POC浓度平均值达到最高值;2—4月POC浓度平均值快速下降,5月POC浓度平均值达到最低值;6—12月POC浓度平均值开始缓慢上升。以上研究结论可为南海碳循环、政府碳达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POC) 浓度 遥感反演 南海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南海海-气CO_(2)通量研究
5
作者 蔡大鑫 刘少军 +1 位作者 佟金鹤 赵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2-473,共12页
海洋是地表环境中最重要的碳库,准确估算CO_(2)在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对于进一步阐明其变化过程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南海2011—2020年的海温、风速、海平面气压等多种遥感反演数据,基于海-气分压差算法,构建了海-气CO_(2)通量遥感... 海洋是地表环境中最重要的碳库,准确估算CO_(2)在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对于进一步阐明其变化过程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南海2011—2020年的海温、风速、海平面气压等多种遥感反演数据,基于海-气分压差算法,构建了海-气CO_(2)通量遥感估算模型,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遥感估算模型在整个南海海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对比实测区域数据,估算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4和1.37mmol/(m^(2)·d);对于源汇区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0.63%。(2)南海总体表现为弱碳源,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呈现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特征,夏季和冬季分别为全年最高和最低。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北部差异大。碳汇高值区始终位于北部,且冬季为强碳汇,而碳源高值区夏季出现在中南半岛东南部,秋季则转移到南海东北部。(3)南海三种典型区(北部陆架陆坡、中部海盆、南部陆坡)的CO_(2)通量随时间推移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且北部下降速度最快。2011—2020年,南海年均向大气净释放碳1.51×10^(7)t,但其碳释放量呈降低趋势,降低速度为2.03×10^(6)t/a,南海总体的“碳源”强度有所减弱。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碳排放及碳交易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CO_(2)通量 海气交换 卫星遥感 时空变化
下载PDF
SRES A1B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昌波 纪潇潇 +5 位作者 许吟隆 王明星 张镭 潘婕 胡亚南 佟金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6,共8页
利用区域气候系统模式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分析A1B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3个时段2011~2040年、2041~2070年、2071~2100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 (1961~1990年)的变化.... 利用区域气候系统模式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分析A1B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3个时段2011~2040年、2041~2070年、2071~2100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 (1961~1990年)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未来3个时段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逐渐增大趋势,日较差呈逐渐减小趋势;最高气温增幅分别为1.7、3.2、3.9 ℃,最低气温增幅分别为1.9、3.6、4.7 ℃,最低气温增幅与最高气温增幅相比可达1.1倍以上.未来最高、最低气温冬季增幅最大、春季最小,日较差则表现为冬季减小幅度最大、夏季减小不明显.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的空间分布显示,最高气温在东北地区升幅最大,在西北、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亦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在青藏高原北部和华南地区升幅较小;最低气温在西北地区升幅最大,在东北和青藏高原北部升幅较大,而四川盆地和华南地区升幅较小;日较差在中国北方地区普遍减小,在青藏高原北部减小最为明显,但在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部地区日较差则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模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日较差 SRES A1B情景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梦婷 张玉静 +3 位作者 佟金鹤 李阔 潘婕 许吟隆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输出的RCP4.5气候情景数据分析表明,相较于1981—2010年,至2071—2097年冬小麦种植北界将平均向北移动147.8 km,北移面积约1.86×10~5 km^2。选取代表光、温、水资源的9项农业气候资源指标,探究未来情景...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输出的RCP4.5气候情景数据分析表明,相较于1981—2010年,至2071—2097年冬小麦种植北界将平均向北移动147.8 km,北移面积约1.86×10~5 km^2。选取代表光、温、水资源的9项农业气候资源指标,探究未来情景下,2021—2097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基准时段(1961—1990年),未来潜在北移区内光照资源变化呈减少趋势;热量资源呈明显增加趋势,在21世纪末的30年,波动性加大;降水资源整体增加趋势不明显,但波动性亦呈现增大趋势。(2)未来潜在北移区内,2030T(2021—2050年)、2050T(2041—2070年)和2070T(2061—2090年)时段光照资源在研究区域的东北部减少幅度较大,而在西南部较小;热量资源在研究区域的北部增加比南部明显;降水资源则主要在研究区域的东北部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P4.5 冬小麦 种植北界 农业气候资源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南海叶绿素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刘少军 蔡大鑫 +3 位作者 佟金鹤 韩静 赵婷 林冲 《海峡科学》 2023年第4期3-8,共6页
叶绿素a浓度是评价海洋浮游植物数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海域生产力的高低和海洋固碳潜力。该文根据卫星反演的南海叶绿素浓度数据集,分析了南海区域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南海生态环境演变、碳循环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决... 叶绿素a浓度是评价海洋浮游植物数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海域生产力的高低和海洋固碳潜力。该文根据卫星反演的南海叶绿素浓度数据集,分析了南海区域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南海生态环境演变、碳循环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南海多年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31 mg/m^(3),在空间分布上,叶绿素a浓度呈近岸高、海盆低的分布特征;在季节性变化方面,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呈先降后升趋势,一年四个季度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3465、0.2685、0.3045、0.3275mg/m^(3);在月尺度上,叶绿素a浓度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1月平均叶绿素a浓度达到最高值,5月降到最低值,6-12月平均叶绿素a浓度出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季风、海表温度和海流等因素是影响南海区域叶绿素a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叶绿素浓度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农业气候资源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梦婷 张玉静 +3 位作者 佟金鹤 李阔 潘婕 许吟隆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6期73-81,共9页
基于PRECIS模拟的中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RCP 4.5情景下高分辨率(50 km×50 km)气候情景估算未来(2071—2097年)相对于1981—2010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的范围,选取与冬小麦生长相关的光、温、水资源的9项气候指标,分析1981—2010年中国... 基于PRECIS模拟的中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RCP 4.5情景下高分辨率(50 km×50 km)气候情景估算未来(2071—2097年)相对于1981—2010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的范围,选取与冬小麦生长相关的光、温、水资源的9项气候指标,分析1981—2010年中国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包括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吉林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DTOPSIS方法进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配置评价。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中国冬小麦潜在北移区辐射为东低西高,年际间辐射为减少的趋势;热量资源主要为中部的山西省较好、西部的陕西省和北部的辽宁省南部地区较差,热量资源的5项指标(年平均气温、年负积温、生长季≥0℃积温、极端低温和无霜期)均为增加的趋势;降水资源主要为东高西低,年降水量和湿日数均为减少的趋势,但冬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则为增加的趋势。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农业气候资源总体配置较好的地区为辽宁省东部的丹东和岫岩等地,农业气候资源总体配置较差地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翁牛特旗、河北省的围场及山西省的右玉和五寨等地区。相较于1980—2010年,未来2071—2097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内辽宁省冬小麦的适宜种植区面积减小,而冬小麦次适宜种植区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西南部的陕西和宁夏等地区由原来的冬小麦次不适宜种植区转变为次适宜种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水 RCP4.5 DTOPSIS方法
下载PDF
海口市区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佟金鹤 陈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1-340,共10页
海口市作为我国著名的热带滨海城市之一,地理环境特殊,气候资源独特。为深入认识海口市臭氧(O_(3))污染变化规律及污染物潜在贡献源区,也为进一步开展O_(3)污染预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海口市区4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 海口市作为我国著名的热带滨海城市之一,地理环境特殊,气候资源独特。为深入认识海口市臭氧(O_(3))污染变化规律及污染物潜在贡献源区,也为进一步开展O_(3)污染预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海口市区4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模拟、聚类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法、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分析了海口市最大8 h平均(O_(3)-8h)质量浓度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及与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影响O_(3)-8h质量浓度的主控因子,并探讨了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3—2020年海口市区4个站点O_(3)-8h质量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龙华站的趋势系数达到了0.929,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O_(3)-8h质量浓度月际变化呈“V”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附近;平均气温在18—28℃之间,相对湿度位于65%—80%,太阳辐射日总量在6—23 MJ·m^(−2)之间,日照时数位于4—10 h·d^(−1),受4—6 m·s^(−1)之间的东北风影响时,海口市O_(3)-8h质量浓度容易超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0 m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和大气压是主控因子;后向轨迹和潜在源区分析发现,秋季的内陆中短距离气流和沿海长距离气流,春季的沿海中短距离气流和冬季内陆短距离气流容易造成O_(3)-8h质量浓度超标,其中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是O_(3)污染的主要贡献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3) 气象因子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 海口市
下载PDF
海南岛空气质量概况及预报效果检验
11
作者 佟金鹤 符传博 刘丽君 《地理科学研究》 2023年第6期902-910,共9页
GRACEs模式是海南岛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主要参考模式产品之一,为全面了解该模式对海南岛的预报效果,提高业务人员对模式产品的订正能力,使用海南岛18个市县的空气质量实况观测数据对GRACEs模式的预报产品进行预报效果检验。结果显示:(1) 2... GRACEs模式是海南岛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主要参考模式产品之一,为全面了解该模式对海南岛的预报效果,提高业务人员对模式产品的订正能力,使用海南岛18个市县的空气质量实况观测数据对GRACEs模式的预报产品进行预报效果检验。结果显示:(1) 2019~2021年,海南岛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优良天气占比98.74%,良等级及以上天气中,首要污染物以O3为主(88.72%),其次为PM2.5 (5.88%)和PM10 (5.33%);(2) GRACEs模式预报的PM2.5和PM10 (平均误差)和RMSE (均方根误差)最低,AQI和O3误差水平较高,归一化偏差(NMB)显示O3和AQI数值上均接近0,PM10和PM2.5预报值普遍高于实测值;(3) 空气质量为优等级时,空气质量等级TS评分最高,模式欠缺对良二级以上等级的预报能力;无首要污染物时,首要污染物预报TS评分最高,首要污染物为O3、PM2.5、PM10时,TS评分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s 误差分析 PM2.5 PM10 O3
下载PDF
三亚市区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12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佟金鹤 徐文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60,共9页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_(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_(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4-2020年2个站点O_(3)-8 h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河东站和河西站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3μg/(m^(3)·a)和-0.405μg/(m^(3)·a),趋势系数均没有通过信度检验。O_(3)-8 h质量浓度逐月变化呈“V”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为65%~80%,太阳总辐射为14~24 MJ/m^(2),日照时数为6~10 h/d,受6~12 m/s之间的东北风影响时,三亚市O_(3)-8 h质量浓度会出现超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0 m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是O_(3)-8 h质量浓度的主控因子。秋季的内陆东北气流和沿海东北气流,春季的沿海东北气流,冬季短距离气流和东北气流影响下会出现三亚市O_(3)-8 h质量浓度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3.61%、2.31%、1.44%、0.95%和2.76%;福建省、江西省和广东省是三亚市O_(3)污染的主要贡献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气象因子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 三亚市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海南岛大气PM_(2.5)和PM_(10)的时空分布特征
13
作者 符传博 徐文帅 +1 位作者 丹利 佟金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2-531,共10页
基于2015—2020年海南省18个市县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结合Cressman客观差值、相关分析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空间分布上均呈北半部... 基于2015—2020年海南省18个市县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结合Cressman客观差值、相关分析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空间分布上均呈北半部高于南半部的特征,同时2015—2020年均表现为快速下降的变化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982(PM_(2.5))和-0.935(PM_(10)),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质量浓度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低.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呈现U形的逐月变化,最低值出现在7月,最高值出现在12月.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呈“双峰双谷”型的日变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为显著.PM_(2.5)和PM_(10)与其他气态污染物都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M_(10) 时空分布 海南省
原文传递
PRECIS模拟系统对中国地面气温变化的QUMP集成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纪潇潇 刘昌波 +4 位作者 潘婕 梁驹 佟金鹤 冯强 许吟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0-510,共11页
利用英国Hadley中心QUMP模式(Quantifying Uncertainties in Model Projections)集合的5组敏感性试验产生的全球气候背景场驱动区域气候模拟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产生的降尺度数据,分析PRE... 利用英国Hadley中心QUMP模式(Quantifying Uncertainties in Model Projections)集合的5组敏感性试验产生的全球气候背景场驱动区域气候模拟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产生的降尺度数据,分析PRECIS对中国地面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同时对SRES 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21-2050年)中国区域的温度做出预估。模拟能力分析结果显示:PRECIS在5组背景场驱动下都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气候基准时段(1961-1900年)中国区域气温的年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但存在暖偏差,高敏感度模拟实验的暖偏差幅度要大于中低敏感度。预估结果显示:5组敏感性试验降尺度模拟的温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最低温度的变暖幅度高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高敏感度试验Q10模拟的升温幅度介于低敏感度模拟和中敏感度模拟之间,其他敏感性试验表现出高敏感度模拟的升温幅度高于中敏感度模拟,而中敏感度模拟高于低敏感度模拟。从模拟的升温空间分布上看,西北地区升温幅度最显著,可达2.08-2.61°C,华南地区升温幅度相对较小,为1.33-1.84°C,但不同敏感度模拟的升温幅度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MP集合 PRECIS系统 SRES A1B情景 地面气温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海南岛橡胶种植区植被气候净初级生产力演变特征
15
作者 甘业星 佟金鹤 田光辉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164-171,共8页
利用2000—2018年海南岛橡胶种植区18个市县19 a净初级生产力(NPP)值,通过年际变化、统计对比、空间分布、一元线性回归分析、P值检验等方法,结合同时期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岛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了海南岛橡胶... 利用2000—2018年海南岛橡胶种植区18个市县19 a净初级生产力(NPP)值,通过年际变化、统计对比、空间分布、一元线性回归分析、P值检验等方法,结合同时期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岛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了海南岛橡胶种植区气候NPP演变规律,明确气候因子对海南岛生物量积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19 a里海南岛NPP最高值在万宁出现次数最多,为7次,琼中和昌江各3次,儋州2次;19 a来NPP变化呈波动增加的趋势,19 a年平均值为16.33 t·hm^(-2),2000—2018年NPP年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3.53—17.70 t·hm^(-2),线性倾向率为0.04 t·hm^(-2)·a^(-1),其中最高年平均值17.89 t·hm^(-2)出现在2009年,最低年平均值13.52 t·hm^(-2)出现在2004年;(3)从海南岛2000—2018年平均NPP分布上看,可分为强、中等、一般、弱4个等级区。其中琼海全境,万宁、琼中、屯昌大部,定安南半部、文昌东南角、保亭中部的净初级生产力属于最高等级区,东方从东部山区向西部海边净初级生产力逐步降低,为最弱等级区;(4)海南岛2000—2018年各市县NPP年值线性倾向率,儋州、万宁、澄迈、临高、海口、保亭、琼海、陵水、定安等9个市县呈微弱增加趋势;东方、文昌、乐东、五指山、三亚、昌江、白沙、琼中、屯昌等9个市县呈微弱下降趋势;(5)海南岛NPP值跟降水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与温度、日照无显著相关(P>0.2),风速与NPP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没有统计学意义(P>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橡胶 海南岛 气候因子
下载PDF
满族民俗旅游文化开发浅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浩浩 佟金鹤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年第13期7-7,共1页
民俗旅游是以欣赏各民族民俗风情为对象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方式,是近年来旅游活动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对满族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分类探讨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的规... 民俗旅游是以欣赏各民族民俗风情为对象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方式,是近年来旅游活动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对满族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分类探讨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文化 开发
下载PDF
海南岛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邹海平 陈汇林 +3 位作者 田光辉 陈小敏 白蕤 佟金鹤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6,共9页
根据海南岛18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站ET0,利用线性回归和Arc GIS空间插值技术分析年和四季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敏感系数和气象因子的相对变化率相结合的方法对年和四季ET0变化成因进行分... 根据海南岛18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站ET0,利用线性回归和Arc GIS空间插值技术分析年和四季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敏感系数和气象因子的相对变化率相结合的方法对年和四季ET0变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18个市(县)年ET0均值为1191.4mm,其空间分布,除夏季外,年和其余各季ET0大致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近40a海南岛18个市(县)年ET0的气候倾向率均值为-5.0mm?10a-1,其中13市(县)为负值,5市(县)为正值。春、夏、秋、冬四季ET0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1、1.8、-0.7和-2.8mm?10a-1。总体来看,年ET0减少的区域主要是由于春季ET0减少所致,年ET0增加的区域主要是因夏季ET0增加之故。引起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和春、夏、秋季ET0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风速减小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冬季ET0减少除与平均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有关外,水汽压增加也是主要成因之一。年和四季ET0增加的区域主要是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 敏感系数 贡献率 海南岛
下载PDF
中国橡胶树主产区产胶能力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少军 张京红 +2 位作者 李伟光 陈小敏 佟金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7-143,共7页
为准确掌握中国橡胶种植区橡胶产胶能力的差异,基于2000-2015年MODIS NPP数据,通过橡胶产胶能力模型得到了橡胶主产区全年橡胶产胶能力,并结合影响橡胶产量的气象灾害(风害、寒害)、气候适宜性等因子,分析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 为准确掌握中国橡胶种植区橡胶产胶能力的差异,基于2000-2015年MODIS NPP数据,通过橡胶产胶能力模型得到了橡胶主产区全年橡胶产胶能力,并结合影响橡胶产量的气象灾害(风害、寒害)、气候适宜性等因子,分析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橡胶主产区云南、海南、广东的橡胶产胶能力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云南橡胶的年平均产胶能力最高,海南次之,广东最低;橡胶产胶能力多年平均值为云南124.59×10~4 g·hm^(-2),海南93.28×10~4 g·hm^(-2),广东63.07×10~4 g·hm^(-2)。从时间看,整个橡胶主产区橡胶产胶能力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不显著;分区域看,海南和广东年产胶能力线性增长率分别为0.24×10~4、0.3×10~4 g·hm^(-2),而云南年产胶能力有微弱下降趋势,年线性减少率为0.07×10~4 g·hm^(-2)。气候差异以及风害、寒害等的影响是导致橡胶产胶能力分布产生差异的主因,其中海南橡胶种植区的产胶能力变化受风害影响为主;广东橡胶种植区的产胶能力受风害和寒害共同影响,同时气候适宜性也限制其种植范围的北扩;云南橡胶种植区的产胶能力受寒害影响,气候适宜性限制橡胶种植区域的范围。该研究结果对橡胶生产决策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产胶能力 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
下载PDF
基于气候数据的橡胶树产胶能力评估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少军 佟金鹤 +2 位作者 张京红 陈小敏 李伟光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在自然环境下橡胶树的生产能力除受自身的生物学和土壤特性等限制外,主要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橡胶树产量的波动与气候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准确及时评估气候条件对橡胶树产胶状况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0−2015年全国橡胶种植区气候数... 在自然环境下橡胶树的生产能力除受自身的生物学和土壤特性等限制外,主要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橡胶树产量的波动与气候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准确及时评估气候条件对橡胶树产胶状况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0−2015年全国橡胶种植区气候数据和遥感数据,基于气候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体现潜在生产力)和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体现实际的生产力),确立了两种模型反演橡胶树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转换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气候数据的橡胶树产胶潜力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实现了依靠气候数据客观、定量评估橡胶树产胶能力的动态变化,也能间接反映气候因子的变化对不同区域橡胶树产胶能力影响的差异,可为橡胶树产量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和种植布局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净初级生产力 产胶能力 模型
下载PDF
海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少军 李伟光 +1 位作者 陈小敏 佟金鹤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5期52-57,共6页
海南是一个相对独立地理单元,生态环境优越,植被NPP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2000—2015年海南省MODIS NPP数据集,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海南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 海南是一个相对独立地理单元,生态环境优越,植被NPP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2000—2015年海南省MODIS NPP数据集,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海南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海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呈现整体微弱的上升趋势,植被年平均NPP变化范围为794.5—998.3 gC·m^-2,年平均值886.2 gC·m^-2。(2)从空间分布看,海南2000—2015年平均NPP分布呈现中高四周低的趋势,其中年平均NPP>1000 gC·m^-2主要分布在海南的中部山区,年平均NPP<600 gC·m^-2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的西部和北部的海岸带附近。(3)其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在不同区域影响的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以上研究可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和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布 海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