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岱海冰封期与非冰封期氮磷分布及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1
作者 侯晨丽 李洋 +4 位作者 李卫平 于晟乾 殷震育 郭渊 樊才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90-1598,共9页
为揭示岱海不同时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差异,基于2021年1月(冰封期)和5、7、10月(非冰封期)岱海水样及冰样的实测数据,运用克里金插值、相关性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方法,分析岱海氮、磷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 为揭示岱海不同时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差异,基于2021年1月(冰封期)和5、7、10月(非冰封期)岱海水样及冰样的实测数据,运用克里金插值、相关性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方法,分析岱海氮、磷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子在冰封期与非冰封期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岱海水体中总氮(TN)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总磷(TP)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从冬季到次年秋季,水体中氨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平均浓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而TN、溶解性总磷(DTP)和颗粒态磷(PP)浓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夏季浓度最高,以溶解态磷为主。冬季TN浓度呈湖心处高四周低的分布,TP浓度整体分布均匀。除NO_(3)^(-)-N在底层冰中浓度最大外,冰体中TN、TP和NH4-N均表现为表层冰>底层冰>中层冰。在湖体冻结排盐作用下,不同形态氮、磷平均分离系数大小依次为NH4-N>TP>TN>NO_(3)^(-)-N。DTP与水温全年呈显著正相关,入冬后温度降低且外源磷供给减少,而结冰过程中TN浓缩程度高于TP,导致冰下水体的氮磷比增大。不同时期水体中营养盐与盐度、叶绿素a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结果受冰盖阻隔、冻结排盐、内外源污染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多个过程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 营养盐 冰封期 非冰封期 水环境因子 冻结排盐
下载PDF
微塑料对双酚A在鲤鱼肠道中累积及生长生理的影响
2
作者 侯晨丽 于晟乾 +3 位作者 于越 于玲红 樊才睿 李卫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为探明微塑料(MPs)对双酚A(BPA)在鱼类肠道中累积特征及鱼类生长生理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鲤鱼为模型生物,分析了0.5μm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与BPA联合作用下鲤鱼肠道中微塑料及BPA的累积特征、鲤鱼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它们之间... 为探明微塑料(MPs)对双酚A(BPA)在鱼类肠道中累积特征及鱼类生长生理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鲤鱼为模型生物,分析了0.5μm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与BPA联合作用下鲤鱼肠道中微塑料及BPA的累积特征、鲤鱼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联合处理下鲤鱼肠道中的PS-MPs含量随时间呈线性增加,且随投加的微塑料浓度增加而增加,而PS-MPs累积速率随时间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其中在BPA+PS(L)处理(1 mg·L^(-1)BPA+20μg·L^(-1)PS-MPs)下,0.25 d时鲤鱼肠道中PS-MPs累积速率达到峰值(373.81μg·g^(-1)·d^(-1)),BPA+PS(H)处理(1 mg·L^(-1)BPA+100μg·L^(-1)PS-MPs)下,则是在0.125 d达到最高(644.00μg·g^(-1)·d^(-1))。与单一BPA暴露相比,联合暴露下鲤鱼肠道中BPA累积量增加,与BPA(1 mg·L^(-1)BPA)处理相比,BPA+PS(L)和BPA+PS(H)处理下鲤鱼肠道中BPA含量分别提高了6.13%和9.74%,BPA累积速率分别增加了190.01%、373.80%。相较于对照处理,BPA处理和MPs与BPA联合处理均引起鲤鱼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使体质量下降幅度减缓,其中BPA、BPA+PS(L)和BPA+PS(H)处理下鲤鱼体质量(21 d)较对照处理分别下降1.22%、3.90%、4.33%。当微塑料投加量达到100μg·m L^(-1)时,联合处理会增加鲤鱼肠道中SOD活性、CAT活性和GSH含量,抑制MDA产生,从而缓解MPs和BPA联合作用对鲤鱼造成的氧化损伤,并且减缓鲤鱼体质量下降。研究表明,微塑料的存在会增加双酚A在鲤鱼肠道中的累积,且两者联合作用对鲤鱼产生了协同毒理效应,导致鲤鱼生长速率减缓,体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双酚A 肠组织 抗氧化酶活性 生物标志物响应
下载PDF
微塑料与双酚A联合下鲤鱼生物积累及氧化应激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侯晨丽 于越 +3 位作者 于玲红 王志超 于晟乾 李卫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334-4342,共9页
为了阐明微塑料(MPs)对双酚A(BPA)在鱼体内分布和生物积累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交互的毒理效应,选用黄河鲤鱼为模型生物,分析0.5μm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与BPA联合下鲤鱼不同组织中PS-MPs和BPA的富集特征、组织病理及抗氧化酶活性.结... 为了阐明微塑料(MPs)对双酚A(BPA)在鱼体内分布和生物积累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交互的毒理效应,选用黄河鲤鱼为模型生物,分析0.5μm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与BPA联合下鲤鱼不同组织中PS-MPs和BPA的富集特征、组织病理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暴露21d后,鲤鱼各组织中PS-MPs的富集量均为肠道(55.70%)>鳃(31.53%)>大脑(7.76%)>肝脏(5.01%).与BPA处理相比,BPA+MP20处理中鳃、肝脏、肠道和大脑中的BPA浓度分别增加4.28%、1.66%、2.06%和4.85%;BPA+MP100处理分别增加11.88%、15.18%、3.15%和10.54%,表明PS-MPs的存在显著增加了BPA在鲤鱼各组织中的积累,且各组织中BPA积累量随PS-MP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肝脏中BPA积累量对PS-MPs浓度依赖性更强.相较于对照处理,单一BPA或MPs与BPA联合作用均引起鲤鱼各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并诱导各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活性及丙二醛(MAD)含量增加.然而,BPA与高浓度PS-MPs联合作用下,鲤鱼通过诱导增加肠道和肝脏中SOD和GSH活性,降低MAD含量,减缓MPs和BPA对鲤鱼的复合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双酚A 联合暴露 累积量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分枝期水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田德龙 侯晨丽 +2 位作者 徐冰 任杰 张琛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4,共7页
【目的】探讨分枝期水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在内蒙古磴口县圣牧高科经济园区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个水分胁迫处理:W1(55%θf~70%θf)、W2(70%θf~85%θf)、W3(85%θf~100... 【目的】探讨分枝期水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在内蒙古磴口县圣牧高科经济园区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个水分胁迫处理:W1(55%θf~70%θf)、W2(70%θf~85%θf)、W3(85%θf~100%θf),并设置4个盐分胁迫处理:S0(<1.0 g/kg)、S1(1.5 g/kg)、S2(3.0g/kg)、S3(4.5 g/kg),在苜蓿初花期测量各处理的地上部分、根系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分植株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探究水盐胁迫对紫花苜蓿水分消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单一水分和盐分胁迫相比,水盐胁迫导致苜蓿耗水量和地上生物量进一步降低。在低水处理下,添加适宜的盐分(≤3 g/kg)可提高苜蓿自身的脯氨酸量、Na+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缓解干旱对苜蓿的氧化损害,促进苜蓿生长。其中,S2W1处理下的茎叶脯氨酸量、Na+量及POD活性相比S0W1处理提高74.28%、17.28%和34.60%,SOD活性减少9.87%,耗水量、地上部分生物量相比S0W1处理分别增加6.48%和2.17%。【结论】干旱和盐分复合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表现出一定的交叉适应现象,盐分质量分数在2~3 g/kg、灌水量在田间持水率的70%~85%时,最适宜苜蓿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胁迫 紫花苜蓿 生物量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与盐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德龙 侯晨丽 +2 位作者 徐冰 李仙岳 任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1-301,共11页
为了探究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及盐分变化的影响,以苜蓿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玉米农田为对照,分析传统玉米农田改种苜蓿后渗漏量、地下水补给量、蒸发量及蒸腾量变化特征;应用稳定氢氧同位素定量分析各潜在水源贡献率,并分析土壤中盐分... 为了探究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及盐分变化的影响,以苜蓿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玉米农田为对照,分析传统玉米农田改种苜蓿后渗漏量、地下水补给量、蒸发量及蒸腾量变化特征;应用稳定氢氧同位素定量分析各潜在水源贡献率,并分析土壤中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种苜蓿后农田总耗水量提高20.17%,蒸发蒸腾量比平均值降低66.64%,其中,蒸发量减少6.21%、蒸腾量提高35.80%、土壤贮水变化量减少8.08%、渗漏量减少39.68%、地下水对作物的补给量增加153.45%。生育期内苜蓿农田与玉米农田相比,0~100cm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分为剧烈波动阶段和线性下降阶段,7月0~60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U”形,而玉米农田0~60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V”形。生育期内苜蓿农田0~30cm平均土壤水分较玉米农田分布均匀。苜蓿农田对土壤水、灌溉水、地下水吸收利用无明确偏向性;而玉米农田水分利用具有偏向性,各潜在水源中主要利用0~40cm土层土壤水。不同时间取样0~100cm土层土壤水,苜蓿农田不同时期优先利用0~40cm中某一土层土壤水,玉米农田主要固定利用30~40cm土层土壤水。生育期内苜蓿农田、玉米农田0~100cm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53.90%、12.43%。苜蓿农田、玉米农田10~30cm与30~60cm土壤电导率差值绝对值分别在0~0.06mS/cm、0~0.13mS/cm之间,苜蓿农田10~60cm土壤电导率较玉米农田相对集中且分布均匀。5月苜蓿农田10cm以下土层除30~40cm均呈积盐状态,且平均土壤储盐变化率较玉米农田低;6—8月苜蓿农田0~100cm土壤盐分较玉米农田变化幅度大,呈积盐状态;9月苜蓿农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整体呈脱盐状态,土壤最大储盐量变化率为-15.31%,随深度增加,土壤储盐量变化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玉米农田整体呈积盐状态,80~100cm土壤储盐量变化率最大。改种苜蓿增强了地下水利用,降低了蒸发蒸腾比,抑制了土壤盐分,改盐增草(饲)兴牧发展苜蓿种植有利于盐渍化农田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农田耗水 各潜在水源 贡献率 土壤盐分
下载PDF
含盐土壤不同作物根系分布对水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侯晨丽 田德龙 +1 位作者 徐冰 李仙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59-1064,共6页
以相同含盐水平农田种植的紫花苜蓿与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根系分布变化对水盐分布的影响,为盐渍化土壤紫花苜蓿合理化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0~100 cm苜蓿平均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玉米,深层6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比玉米低1.9... 以相同含盐水平农田种植的紫花苜蓿与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根系分布变化对水盐分布的影响,为盐渍化土壤紫花苜蓿合理化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0~100 cm苜蓿平均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玉米,深层6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比玉米低1.98%,其有效利用深层水分.土壤平均储盐量随时间上下波动逐渐减小,二者盐分分布规律不同,苜蓿8月前后浅层土壤盐分均匀分布,玉米主要体现在8月后期.苜蓿脱盐率显著高于玉米,生长后期苜蓿深层根系占比增大,根系分布密集土层,脱盐效果明显.苜蓿细根根长密度与HCO_3^-呈正相关关系,HCO_3^-随根长密度增大而增大,土壤中HCO_3^-可减缓K^++Na^+,Cl^-增加,使作物土壤达到降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作物 水盐 根系分布 脱盐率 降盐效果
下载PDF
不同水盐处理对苜蓿耗水、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侯晨丽 田德龙 +3 位作者 徐冰 李仙岳 任杰 林雪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93-298,共6页
为探索河套灌区不同盐分土壤苜蓿生长的适宜水分展开盆栽试验,设置3个水分水平、3个盐分水平和1个对照处理CK,监测不同水盐处理苜蓿现蕾期至初花期土壤贮水变化量、品质及产量。结果表明:(1)相同盐分条件下,植株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 为探索河套灌区不同盐分土壤苜蓿生长的适宜水分展开盆栽试验,设置3个水分水平、3个盐分水平和1个对照处理CK,监测不同水盐处理苜蓿现蕾期至初花期土壤贮水变化量、品质及产量。结果表明:(1)相同盐分条件下,植株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耗水量及干草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苜蓿的增产效应明显降低;相同水分条件下,随盐分增加,苜蓿耗水量及地下生物量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含盐量超过3 g/kg,土壤中剩余水分显著增加,且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增加。(2)土壤含盐量1~3 g/kg,水分胁迫有利于提高苜蓿粗蛋白含量;其中低水处理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中水及高水处理(p<0.05);含盐量3~4 g/kg,盐分改变水分胁迫阈值,中水处理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低水与高水处理(p<0.05)。盐分与水分胁迫下,植株体内氨基酸含量增加,其中F3W1处理氨基酸含量最大,为20.90%。对各游离氨基酸及粗蛋白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甘氨酸、蛋氨酸与粗蛋白相关性不显著;其他氨基酸与粗蛋白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3)土壤盐分1~2 g/kg,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土壤盐分超过2 g/kg,苜蓿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含盐量1~2 g/kg,水分70%~75%θf,干草产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土壤含盐量2~3 g/kg,水分70%~85% θf,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干草产量减小,但差异不显著;土壤含盐量3~4 g/kg,水分85%θf以上,苜蓿干草产量增加。该研究结果初步可为盐渍化农田苜蓿种植及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水盐 苜蓿 耗水 氨基酸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施肥量对小麦产量及水肥药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德龙 侯晨丽 +2 位作者 任杰 郝蕾 李泽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0-104,111,共6页
为提高小麦化肥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土壤环境污染,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灌溉方式(滴灌和畦灌),3个施肥处理,施肥量分别为高产施氮肥量的100%、80%、60%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灌溉方式下小麦氮素、农药分布以及对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 为提高小麦化肥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土壤环境污染,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灌溉方式(滴灌和畦灌),3个施肥处理,施肥量分别为高产施氮肥量的100%、80%、60%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灌溉方式下小麦氮素、农药分布以及对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NO_(3)^(-)-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条件下土壤NO_(3)^(-)-N含量整体小于畦灌。随生育期的推移,土壤中NO_(3)^(-)-N含量减少。滴灌方式下可减少农药向深层渗漏,较畦灌土壤0~100 cm苯磺隆残留量可降低48.32%,但不利于土壤中二甲四氯钠农药的分解。不同灌溉条件下,小麦产量株高、千粒重及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于畦灌,滴灌促进了植株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和干物质转化率,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较畦灌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平均增加7.09%、41.56%、57.58%。因此,滴灌条件下最佳施肥量为15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施氮量 农药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膜下滴灌小麦-西兰花复种水肥利用效率 被引量:2
9
作者 田德龙 侯晨丽 +1 位作者 马鑫 陈鸿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127,135,共8页
于2017年4月—2018年9月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畦灌为对照,开展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对小麦复种西兰花生长状况、水肥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畦灌处理分别平均提高12... 于2017年4月—2018年9月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畦灌为对照,开展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对小麦复种西兰花生长状况、水肥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畦灌处理分别平均提高12.6%和39.10%,但随灌水量增加,作物增产效应下降、耗水量增长率出现回落,膜下滴灌条件下,高水处理(3225 m^3·hm^-2)小麦获得最大产量,平均为5468.57 kg·hm^-2,但与中水处理(2700 m^3·hm^-2)无显著差异(P>0.05);西兰花中水处理(1920 m^3·hm^-2)增产效应最大,较传统畦灌产量平均提高15.65%,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40.03%和15.65%;膜下滴灌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库,增加土壤肥力,较传统畦灌土壤中N肥消耗平均减小25.52%;当膜下滴灌定额为4620 m^3·hm^-2时,小麦-西兰花净产值较传统畦灌处理平均增收8513.77元·hm^-2,产投比较传统畦灌处理平均提高1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小麦 西兰花 复种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膜下滴灌对春小麦水热条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伟 田德龙 +3 位作者 侯晨丽 徐冰 任杰 张汇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37,共9页
【目的】明确内蒙古河套灌区膜下滴灌小麦技术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2018年开展膜下滴灌试验,设置3个不同灌水水平(W1:2 175 m^3/hm^2;W2:2 700 m^3/hm^2;W3:3 225 m^3/hm^2),以传统畦灌条播为对照(CK),CK灌水量为4 200 m^3/hm^2,... 【目的】明确内蒙古河套灌区膜下滴灌小麦技术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2018年开展膜下滴灌试验,设置3个不同灌水水平(W1:2 175 m^3/hm^2;W2:2 700 m^3/hm^2;W3:3 225 m^3/hm^2),以传统畦灌条播为对照(CK),CK灌水量为4 200 m^3/hm^2,监测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含水率及各生长指标,进行不同灌水处理对春小麦水热条件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2 a膜下滴灌小麦0~4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为18.58%,较传统畦灌提高47.90%,土壤温度平均提高0.81℃。2 a膜下滴灌小麦较传统畦灌产量提高20.80%,其中单株籽粒产量显著增加,较传统畦灌平均提高10.03%;膜下滴灌条件,随灌水量增加,小麦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W3处理产量最高,但水分利用效率最小。2 a膜下滴灌小麦籽粒的蛋白质、湿面筋量较传统畦灌分别平均提高1.02%、2.42%,显著高于CK (p<0.05),膜下滴灌小麦W1处理蛋白质及湿面筋量最大,显著高于W3处理。【结论】膜下滴灌小麦增温保墒效果显著,有利于增加前期积温,使小麦提前出苗且提高有效穗数,后期小麦提早成熟。膜下滴灌有利于小麦各项品质指标的提高,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量2 175~2 700 m^3/hm^2更利于小麦品质的提升,同时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小麦 水热 品质
下载PDF
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不同尺度蒸散规律及尺度关系式优化
11
作者 郝蕾 汤鹏程 +4 位作者 李仙岳 徐冰 侯晨丽 李培东 田德龙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25,共9页
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1年生长季内大孔径闪烁仪(LAS)和涡度相关系统(EC)数据,开展不同时空尺度蒸散规律及LAS与EC尺度关系式在荒漠草原均一下垫面地表可... 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1年生长季内大孔径闪烁仪(LAS)和涡度相关系统(EC)数据,开展不同时空尺度蒸散规律及LAS与EC尺度关系式在荒漠草原均一下垫面地表可行性研究,并加以优化。结果表明,在2021年生长季内LAS、涡度相关a系统(EC_(a))、涡度相关b系统(EC_(b))累计实测蒸散量(ET)为294、222、251 mm,不同监测方式下呈现ET(LAS)>ET(EC_(b))>ET(EC_(a))趋势,季节性变化明显;EC与LAS源区影响范围位置与大小不同,源区范围均呈“环状”,均从中心向外扩散,贡献能力逐渐递减;研究验证LAS与EC尺度关系式在荒漠草原均一下垫面地表可行性,同时加入作物系数影响加以优化,优化后结果较未考虑作物系数时拟合度提高6.1%,总体较未聚合时提高16.1%,当LAS观测数据受影响而缺失时,可用EC观测结果利用优化后关系式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蒸散发规律 足迹模型 尺度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