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态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俞冰楠 刘寿荣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1期131-134,共4页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一般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我国将免疫控制期定义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1000IU/ml、HBV DNA<2000IU/ml...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一般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我国将免疫控制期定义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1000IU/ml、HBV DNA<2000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肝脏无或仅有轻度炎症坏死的慢性HBV感染者,即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传统观点认为,该期患者的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肝脏一般无显著的炎症或纤维化,疾病进展缓慢,故不推荐使用抗病毒治疗方案。研究表明,HBsAg<1000IU/ml、HBV DNA<2000IU/ml、HBeAg阴性、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正常的患者仍存在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甚至出现肝病相关死亡的风险。目前,临床对该部分人群是否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对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态 抗病毒治疗 肝纤维化
下载PDF
利用RNA-seq数据分析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及蛋白相互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建华 应安娜 +1 位作者 俞梦琪 俞冰楠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1-467,共7页
RNA-Seq已成为当前转录组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尤其在肿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阐明肝细胞癌(HCC)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GEO中1个包括12对HCC组织标本的RNA-Seq数据集(GSE63863)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ed... RNA-Seq已成为当前转录组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尤其在肿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阐明肝细胞癌(HCC)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GEO中1个包括12对HCC组织标本的RNA-Seq数据集(GSE63863)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edgeR、DESeq2、voom等3种不同算法的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共获得976个差异表达基因(adj. p-value<0.01或FDR<0.01,|logFC|≥2),其中上调表达422个(43.2%),下调554个(56.8%)。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离子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分子功能以及氧化还原、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周期、视黄醇等代谢通路。STRING分析显示,共有65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利用MCODE分析显示,169个基因编码蛋白构成4个子网络,相应的中心节点基因分别为UBE2C、GNG4、TTR、FOS,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明HCC分子发病机制、寻找新型生物标志物提供初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RNA—seq 差异表达基因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