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沿江一次重霾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俞剑蔚 孙燕 +2 位作者 张备 董喜春 陈雨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4-669,共6页
综合应用美国极轨卫星NOAA-18遥感资料、地面自动站、人工站、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环境监测站污染物资料等多种资料,对2008年10月28日发生在江苏沿江地区的一次罕见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根本原因是沿江地区农... 综合应用美国极轨卫星NOAA-18遥感资料、地面自动站、人工站、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环境监测站污染物资料等多种资料,对2008年10月28日发生在江苏沿江地区的一次罕见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根本原因是沿江地区农民大规模焚烧稻秆排放的烟尘,而近地层偏东风的平流输送和辐合是造成霾的主要原因,同时逆温层结、弱下沉运动、低边界层高度等因素的叠加也有重要作用;在特征上与一般性霾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边界层厚度 焚烧
下载PDF
国家级格点实况分析产品在江苏地区的适用性评估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俞剑蔚 李聪 +2 位作者 蔡凝昊 刘梅 赵启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88-1298,共11页
利用国家级格点实况分析资料与地面气象站实况数据,采用误差分析、技巧评分等方法评估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逐时的格点实况产品在江苏地区的地面2 m气温、2 m相对湿度、10 m风和降水要素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采用MODE检验方法对格点... 利用国家级格点实况分析资料与地面气象站实况数据,采用误差分析、技巧评分等方法评估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逐时的格点实况产品在江苏地区的地面2 m气温、2 m相对湿度、10 m风和降水要素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采用MODE检验方法对格点降水产品空间分布偏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 m气温格点实况与自动站观测基本一致,平均绝对误差在0.5~0.8℃,均方根误差在0.8℃左右,其中日最高气温误差较小。格点实况和自动站2 m相对湿度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在5%左右,均方根误差在6%~7%,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格点实况10 m风向准确率达到70%左右,而风速准确率仅为56%,与气象站点观测相比有明显差异。格点降水产品的全年有无降水准确率为90%~98%,对于晴雨检验存在带来较大影响的可能。格点实况产品对小雨级别降水的准确率最高,随着降水量级增大,格点实况降水场相比站点观测存在较多的降水漏报,因此,对于降水分量级检验还不适合用格点实况场来替代气象站点观测。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形态的降水准确率评分方法对降水空间落区进行检验,格点实况降水场的空间形态准确率评分在0.9左右,较准确地反映了实际降水空间分布。因而,格点实况数据在江苏平原地区都有较高的精度,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基本可以代替自动站观测作为预报和模式检验的真实实况场,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格点2 m气温、2 m相对湿度产品在江苏的丘陵地带误差较大,降水产品在海岛气象站准确性较低;(2)格点降水产品一定程度地弱化了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强度;(3)格点实况风速产品误差较大,与业务服务需求有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点实况产品 准确性检验 技巧评分
下载PDF
江苏地区沙尘天气时空特征及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俞剑蔚 王元 +1 位作者 沈树勤 韩桂荣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利用江苏省59个测站1960—2006年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序列线性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苏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沙尘天气在空间上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年发生频数差异明显的特征;... 利用江苏省59个测站1960—2006年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序列线性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苏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沙尘天气在空间上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年发生频数差异明显的特征;47a江苏年沙尘日数年际变化明显,总频次呈减少趋势,沙尘强度呈减弱趋势;江苏沙尘天气季节分布不均匀,3—4月份为多沙尘月,6—10月基本没有沙尘天气发生,11月后沙尘天气开始增多;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江苏沙尘天气具有2、4、6、8a的年际周期变化和11、20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振荡,其中8a和20a周期振荡是主要特征,20a的周期振荡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江苏地区
下载PDF
2007年江苏稻飞虱阶段突增与低空环流特征耦合分析
4
作者 俞剑蔚 刘梅 +1 位作者 高苹 杨荣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S1期167-171,共5页
利用2007年江苏稻飞虱和天气背景(700hPa和850hPa流场和温度场)资料,分析了2007年江苏稻飞虱突增时段的低空环流特征,从而探讨了江苏稻飞虱大发生的平均环流背景、风速分布。得出:影响2007年江苏稻飞虱突增环流形势,一是受西南暖湿气流... 利用2007年江苏稻飞虱和天气背景(700hPa和850hPa流场和温度场)资料,分析了2007年江苏稻飞虱突增时段的低空环流特征,从而探讨了江苏稻飞虱大发生的平均环流背景、风速分布。得出:影响2007年江苏稻飞虱突增环流形势,一是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有明显的西南低空急流存在;二是由于北上或西进热带气旋外围而产生东北气流。700hPa和850hPa上西南气流的大风速范围对2007年稻飞虱北迁区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50hPa上气旋外围大风区影响范围对2007年稻飞虱的回迁具有较好的关系。本文为研究江苏稻飞虱的大发生时间、影响区域和回迁情况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 阶段突增 低空环流 耦合分析
下载PDF
2013年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和增强机制分析 被引量:59
5
作者 刘梅 严文莲 +2 位作者 张备 俞剑蔚 金小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35-843,共9页
利用江苏省能见度监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探空资料、NCEP(1°×1°)和CFSV2(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江苏雾霾持续性和13—14日大雾形成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平直的纬向环流,... 利用江苏省能见度监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探空资料、NCEP(1°×1°)和CFSV2(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江苏雾霾持续性和13—14日大雾形成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平直的纬向环流,江苏位于地面高压底部偏东气流中,冷高压主体偏北,是1月发生持续雾霾天气的大背景。较弱的偏北经向风导致冷空气势力较弱,为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发生提供了近地层有利的稳定形势。(2)近地面相对湿度85%以上,风速小于3 m·s^(-1),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凌晨与夜间温度露点差小于3℃。这些条件的稳定为持续雾霾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气象因子。(3)地面辐射降温和弱冷平流共同作用引起的温度快速下降以及日出后潮湿地面蒸发增强对雾的加强起到一定的触发作用。近地面冷平流和混合层以上暖平流为本次雾增强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弱上升运动、中高层弱的下沉运动是14日凌晨雾快速加强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天气 环流形势 温度平流 层结稳定度
下载PDF
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梅 魏建苏 +1 位作者 俞剑蔚 张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利用江苏省1951—2007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江苏省近57年雷暴的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 利用江苏省1951—2007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江苏省近57年雷暴的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的多年变化不明显。江苏省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约2天。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60年代初、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中期,1980年代后期、1990年代后期。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本世纪初期。不同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存在明显地区差异,5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在3月中旬—4月上旬(9月上旬—下旬),8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在3月下旬—5月上旬(10月上旬—下旬)。在周期分布上,江苏8~10 a以上的周期都相对比较稳定且具有全域性,而相对较短的周期一般都不具有全域性,从长周期分析江苏地区近几年年雷暴日数各地均处于偏多的周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雷暴 气候趋势 小波分析 保证率 初终期
下载PDF
江苏夏季逐月高温日数与西太平洋海温场相关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梅 高苹 +2 位作者 王静苒 俞剑蔚 曹舒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53-1559,共7页
夏季高温的发生是多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反映,其中大气环流背景对高温的出现起到重要作用,而根据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海温变化和大气环流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决定了海温对陆上温度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基于此原理基础,本文利用1978—2... 夏季高温的发生是多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反映,其中大气环流背景对高温的出现起到重要作用,而根据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海温变化和大气环流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决定了海温对陆上温度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基于此原理基础,本文利用1978—2007年30年西太平洋海温和江苏各区域的高温日数资料,运用区域平均方法、场相关分析法,探讨了与江苏不同地区区域平均高温日数相关的强信号海区,分析了利用海温进行逐月高温日数预报的可能性。然后运用最优化相关处理技术将西太平洋海温作为长期预报因子,建立了江苏不同区域夏季逐月高温日数长期预测模型,模型均通过了α=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拟合效果理想,同时并进行了实际预报试验,预报效果较好,可以投入业务使用。此研究对江苏高温的长期预报及高温灾害服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高温 太平洋海温 相关分析 最优化处理技术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朱宵峰 钱永甫 +1 位作者 宁亮 俞剑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往往是我国暴雨洪涝的多发区域,造成严重灾害,因此,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暴雨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取了长江下游地区52站1960~2003...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往往是我国暴雨洪涝的多发区域,造成严重灾害,因此,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暴雨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取了长江下游地区52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EOF分析将其分为3个分区,采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趋势系数法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分区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汛期同为暴雨降水的集中时期,但各分区暴雨降水在汛期降水中所占比重略有差异,暴雨降水量、频次所占比例的空间分布为西区较大、东区和北区略小,暴雨平均强度则西区和北区东部强、其他区域小。同一区域中降水量与频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区域间仅暴雨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暴雨降水量44 a中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各区汛期暴雨具有多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周期在西区与全区的较为一致,主要是6~9 a的周期振荡。东区和北区有着不同尺度的振荡周期。各区的暴雨降水强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3 a的周期振荡。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降水量除北区外,全区及其他分区的突变时刻均发生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这一时期,暴雨降水量在19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增长的过程,北区趋势并不显著。全区暴雨平均强度在突变时刻之后有一个减弱的过程,而西区和北区的暴雨平均强度变化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汛期 暴雨 气候特征
下载PDF
近57a江苏省雷暴日时、空分布气候特征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梅 魏建苏 +1 位作者 俞剑蔚 张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7-832,共6页
用江苏省74站点近57 a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苏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较大,1980s前后是江苏省雷暴日数的转折点。江苏地区雷暴日数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 用江苏省74站点近57 a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苏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较大,1980s前后是江苏省雷暴日数的转折点。江苏地区雷暴日数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变化不明显。江苏地区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约2 d左右。不同季节江苏雷暴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南部,并且平均雷暴日均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向北推移到江苏的中部和淮河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70s中期以前,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s后期—1980s中期和1990s后期—21世纪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时空分布 气候趋势
下载PDF
江苏沿海大风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超 魏建苏 +2 位作者 严文莲 俞剑蔚 彭小燕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4-589,共6页
利用1981—2010年江苏沿海地区的大风资料,分析30 a沿海大风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地区最大风速≥6级和≥8级大风,呈逐年递减趋势。夏季,江苏沿海大风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偏北风为主;而春季,沿海大风以偏北风为主,东南风次多... 利用1981—2010年江苏沿海地区的大风资料,分析30 a沿海大风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地区最大风速≥6级和≥8级大风,呈逐年递减趋势。夏季,江苏沿海大风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偏北风为主;而春季,沿海大风以偏北风为主,东南风次多。冷空气偏北大风以冬季最为常见,低压(气旋)大风和入海高压后部大风易发生在春、夏两季,雷雨大风主要发生在夏季,台风大风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大风 雷雨大风 季节特征 天气成因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植被变化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1
作者 董喜春 汤剑平 +1 位作者 王元 俞剑蔚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4,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引起的地气能量交换和水份收支改变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下垫面由农田变为城市后近地层大气水汽含量减小,气温升高。但增温幅度存在明显的时...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引起的地气能量交换和水份收支改变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下垫面由农田变为城市后近地层大气水汽含量减小,气温升高。但增温幅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总体而言西部高于东部、夏季高于冬季。对能量平衡的各因子的分析表明,因地表水份蒸发引起的潜热释放减少是地表温度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流场差异场的特点是以试验区域为中心,低层呈气旋性而高层呈反气旋性环流,这种结构特征有利于试验区域以外中低层大气以补偿性平流的形式流入试验区,补充地表水份损失,导致退化试验和控制试验相比低层云水量减少而中高层云水量增加。受环流场和水汽场异常的共同影响,夏季试验区域西部平均降水减少而东部增加。绿化试验和过渡试验结果则表明,当城市绿化面积超过50%时,能够有效地减小城市化进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植被类型 气候效应 绿化
下载PDF
江苏梅汛期暴雨高空能量输送及高低空要素耦合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梅 张备 +2 位作者 俞剑蔚 胡洛林 高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7-787,共11页
利用2003-2005年梅汛期江苏15个区域性暴雨个例的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了30°-40°N涡旋角动量,从宏观角度上分析了高空能量变化与江苏暴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上下层配置和物理量定量诊断分析了江苏暴雨预报着眼点... 利用2003-2005年梅汛期江苏15个区域性暴雨个例的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了30°-40°N涡旋角动量,从宏观角度上分析了高空能量变化与江苏暴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上下层配置和物理量定量诊断分析了江苏暴雨预报着眼点。利用2006—2009年6-7月江苏17个暴雨和非暴雨个例,诊断分析了不同区域出现暴雨的流场和不同层次的物理量。结果表明:(1)角动量的输送和江苏暴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2)高空急流带、南亚高压位置与低空西南急流对暴雨及其非暴雨的产生和落区有明显的预报作用,建立了不同区域出现暴雨的概念模型。(3)暴雨和非暴雨的物理量耦合存在明显的差异。当高层散度值在(1~2)×10-5s-1以上,低层涡度在3×10-5s-1以上,上升速度在(3~4)×10-3hPa.s-1以上,产生暴雨的概率较大。能量输送特征、概念模型的建立和物理量指标的确定为江苏梅汛期暴雨的提前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思路和量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暴雨 能量输送 高低空耦合
下载PDF
GFS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地面2m气温预报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智协飞 吴佩 +2 位作者 俞剑蔚 慕建利 赵倩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2-659,共8页
利用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1~5 d的2 m气温预报资料,以及同期中国地面气象站2 m气温观测资料,研究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地面2 m气温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可严重影响2 ... 利用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1~5 d的2 m气温预报资料,以及同期中国地面气象站2 m气温观测资料,研究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地面2 m气温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可严重影响2 m气温模式预报性能,导致较大预报误差。随着模式预报时效延长,2 m气温预报均方根误差也略有增加。比较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和预报时效对于模式预报性能的影响,发现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于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更加显著。两种地形订正方案,即不做温度垂直订正的线性回归以及对温度进行垂直订正的线性回归都能显著减小2 m气温模式预报的误差,后者的订正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S 2m气温 模式地形高度偏差 垂直订正 预报误差
下载PDF
赴奥地利中央气象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ZAMG)工作访问总结
14
作者 俞剑蔚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2017年第3期8-16,共9页
1 概况 根据江苏省气象局与奥地利中央气象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ZAMG:ZentralanstaltftirMeterologieundGeodynamik)达成的合作协议,江苏省气象台副台长俞剑蔚于2016年6月20日至12月15日赴奥地利ZAMG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工作访问。
关键词 力学研究所 奥地利 气象局 地球 中央 合作协议 江苏省 气象台
下载PDF
基于SAL方法对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多模式预报空间检验及误差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金小霞 俞剑蔚 +3 位作者 刘梅 陈凯 蔡凝昊 顾荣直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1-801,共11页
采用SAL定量降水预报检验方法,对2017年梅雨期一次区域性极端降水过程EC-THIN、RIOF、NCEP、CMA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从结构、强度和位置3个方面进行检验对比,同时对72 h内各模式降水预报稳定性开展检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降水... 采用SAL定量降水预报检验方法,对2017年梅雨期一次区域性极端降水过程EC-THIN、RIOF、NCEP、CMA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从结构、强度和位置3个方面进行检验对比,同时对72 h内各模式降水预报稳定性开展检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降水预报误差成因。分析发现:(1)在降水分布上,RIOF、EC-THIN和CMA预报的雨带走向与实况基本一致,NCEP预报主雨带范围偏大,暴雨区偏东;(2)雨区结构上RIOF和EC-THIN把握较好,NCEP和CMA在降水强度方面预报较好,位置预报上各家误差均较小,其中CMA误差最小;(3)EC-THIN和NCEP在结构、强度和位置预报上均有较好的稳定性。CMA在降水强度方面预报稳定较好,位置预报上调整较大。RIOF在降水结构预报上稳定性较好,落区预报上变化幅度较大;(4)降水预报误差根本原因是由系统预报误差而形成,系统强度、位置、移动直接影响着降水偏差。垂直物理量的预报偏差对降水时段、加强、强度也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检验 SAL 高分辨率 区域中尺度模式 面向对象检验
下载PDF
2020年3月28日沿江和苏南突发降雪多源监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梅 俞剑蔚 +2 位作者 蒋义芳 喜度 李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69-1181,共13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双偏振雷达、微波辐射计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2020年3月28日江苏的沿江和苏南地区突发降雪前后多源监测资料相关特征及温度突降成因。研究表明:本次突发降雪的气温突降时间、区域变化与... 利用自动气象站、双偏振雷达、微波辐射计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2020年3月28日江苏的沿江和苏南地区突发降雪前后多源监测资料相关特征及温度突降成因。研究表明:本次突发降雪的气温突降时间、区域变化与较强降水开始时间、移动方向一致。微波辐射计反演产品中0℃层高度下降和液态水含量的增加可作为地面气温和降水相态转换的临近判据,地面气温的下降滞后于1.5~3.0 km高度气温的下降(约2~3 h)。双偏振雷达反射率、相关系数和分类产品对雨雪转换和雪区扩展方向判断具有显著特征,0℃层亮带区域、形态变化与低层降温区域、移动方向一致,相关系数中不同相态粒子的非对称性特征和形态变化反映出融化层高度、厚度和移动方向变化,混合相态层不对称特征和分类产品湿雪监测信号早于降雪1~2 h。诊断分析发现冰晶及雪花下沉过程的融化潜热作用和穿过干区的蒸发吸热对低层气温短时迅速下降具有一定正贡献。温度下降呈现自上而下、自西向东的时空变化特点,850~700 hPa高度最先出现下降,近地面气温下降约滞后2 h。研究表明,多源监测资料可为雨雪转换过程提供较好的决策支撑,尤其是在短时临近时效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降雪 多源监测资料 变化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新疆博州地区气温的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辛渝 张广兴 +2 位作者 俞剑蔚 张新 陈向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0-617,共8页
根据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地区,下同)1959—2004年四个气象代表站点各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并对其显著性水平进行蒙特卡洛模拟检验,以及对各序列综合运用滑动t检验与累积距平相结... 根据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地区,下同)1959—2004年四个气象代表站点各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并对其显著性水平进行蒙特卡洛模拟检验,以及对各序列综合运用滑动t检验与累积距平相结合等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博州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时间。结果表明:博州地区气温的突变与全球乃至北疆大范围的增温突变时间一致,即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约在1970s后期同时发生突变式增温现象,这种升温表现为极大的非对称性,即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幅远大于平均最高气温增幅。其中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幅最大,夏季次之,春、秋相当,且均超过了0.02以上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平均最高气温的增温趋势仅在冬季明显;平均气温的增幅以冬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最小,但仅冬、夏两季平均气温的增温趋势达到0.05以上的Monte Carlo显著性水平。就年与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率的大小与北疆区域比较而言,除年平均最低气温及春、夏两季平均最低气温升幅高于北疆区外,其它年或季的增温幅度均不如北疆。各季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与同季的平均气温的演变趋势比较接近,其中冬季相似性最高,春季次之,夏季相似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博州 气温变化 突变分析
下载PDF
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文彦 雷正翠 +3 位作者 俞剑蔚 姚丽娜 吴建秋 慕熙昱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1期9-18,共10页
从环流形势、弱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度、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并与该区域同期其他暴雨事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加强的200 hPa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 从环流形势、弱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度、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并与该区域同期其他暴雨事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加强的200 hPa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东北冷涡西南侧的西北气流交汇及850 hPa异常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条件,中层弱的干冷空气入侵对降水有增幅作用,32.5°N附近江苏西部冷平流和冷锋锋生强度明显强于东部,造成江苏南部西侧降水强于东侧。暴雨区存在明显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水汽水平辐合强度、垂直输送强度、总的水汽辐合强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及潜热加热强度为其他年份同期暴雨过程的3倍,极端性明显。此外,本次过程中气旋的移动路径易导致江苏南部地区出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弱冷空气 相当位涡 水汽收支 气旋
下载PDF
南京市电力负荷特征及夏季极端负荷与气象条件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艳 俞剑蔚 +2 位作者 蔡芗宁 范晓青 黄琰 《气象科技》 2021年第4期637-646,共10页
基于南京地区2014-2016年逐日电力负荷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功率谱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自然周的关系,并对极端电力负荷日中离差曲线型与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及环流形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电力负荷... 基于南京地区2014-2016年逐日电力负荷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功率谱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自然周的关系,并对极端电力负荷日中离差曲线型与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及环流形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电力负荷的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在季节内(月际)尺度上,存在30d周期;在月内尺度上,存在7d周期且与自然周同步。夏季极端负荷日离差曲线主要存在3种类型:典型双峰型(Ⅰ)、单峰型(Ⅱ)、非典型双峰型(Ⅲ)。Ⅰ型和Ⅲ型与气温和炎热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3种类型都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Ⅰ型对应环流场上副高持续控制南京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气温日变化小;Ⅱ型对应冷空气活动频繁,副高具有东西摆动特征,南京常出现阵雨或雷阵雨天气;Ⅲ型对应的副高强度弱于Ⅰ型,冷空气强度弱于Ⅱ型。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极端负荷日的预测模型,3种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4%、5.6%和5.3%,较好地对极端电力负荷进行了定量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负荷 极端负荷日 功率谱 交叉谱 气象条件
下载PDF
2011年7月中旬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的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梅 俞剑蔚 +1 位作者 韩桂荣 张鹏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利用2011年7月11—19日的过程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从降水持续性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了致使本次降水产生的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低纬度形势、南海低压维持和移动机制。研究表明,中高纬度稳定超长波和超长波形... 利用2011年7月11—19日的过程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从降水持续性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了致使本次降水产生的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低纬度形势、南海低压维持和移动机制。研究表明,中高纬度稳定超长波和超长波形势下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稳定少动在持续降水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索马里的越赤道西南暖湿气流加强、正压不稳定形成条件的存在和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的反馈作用的持续对南海热带低压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鞍型场的形成和南海低压的北上是持续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影响因素,这些因子的分析和再认识对江淮持续性强降水的预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强降水 机制分析 超长波 热带低压维持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