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应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运平 梅元武 +2 位作者 孙圣刚 包敏 俞善纯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应。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2例为2002-01/2004-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所有患者脑卒中病程均>2个月,汉密顿抑郁量表(17...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应。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2例为2002-01/2004-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所有患者脑卒中病程均>2个月,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评分均>17分,并排除既往有精神异常史者。32例患者随机抽签分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60%最大刺激强度刺激双侧额叶,每侧刺激30次,频率0.5Hz,每日一序列,连续治疗7d。两组治疗期间均停用抗抑郁药物。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2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治疗期间无显著不适应现象。①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平均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5.9±5.2,15.4±6.7),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也明显降低(22.4±7.1),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97,3.43,P<0.01)。②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治疗后(12.6±4.6)较治疗前评分(18.3±4.8)明显降低(t=3.43,P<0.01),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16.6±4.7)也有所降低(t=2.43,P<0.05)。③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有效率88%(14/16),对照组为12%(2/1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意义明显(χ2=31.64,P<0.01)。结论:0.5Hz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患者无特殊不适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抑郁 磁疗法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 治疗效应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汉密顿抑郁量表 抑郁患者
下载PDF
慢性低灌注大鼠P300的变化与记忆功能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敬 俞善纯 +1 位作者 包敏 梅元武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9期2654-2655,F003,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低灌注大鼠P300值及记忆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模法在大鼠术前及术后四周分别进行P300的测定及水迷宫试验。结果双侧颈总动脉结扎4周后大鼠水迷宫游出时间(72.5±10.6)s较正常组大鼠(22.4... 目的观察慢性低灌注大鼠P300值及记忆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模法在大鼠术前及术后四周分别进行P300的测定及水迷宫试验。结果双侧颈总动脉结扎4周后大鼠水迷宫游出时间(72.5±10.6)s较正常组大鼠(22.4±2.8)s显著延长(t=16.13,P<0.01),进入盲端的错误次数(8.3±2.7)次较正常组大鼠(2.2±1.0)次也显著增多(t=7.36,P<0.01);P300各组分潜伏期均显著延长,以P3波潜伏期(385±13)ms延长最为显著(t=6.61,P<0.01)。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锥体细胞肿胀坏死较正常组增多,细胞排列紊乱。结论头皮针电极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P300图形,慢性低灌注能明显影响大鼠的认知功能,导致P300的改变。P300可作为评定血管性痴呆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低灌注 大鼠 P300 记忆功能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模法 水迷宫试验 事件相关电位 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云甫 孙圣刚 +5 位作者 曹学兵 胡芳 陈吉相 俞善纯 何晓阔 尤春景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2-245,共4页
目的 从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分离乙酰胆碱受体(AChR)免疫大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动物模型。方法 参照徐浩鹏等方法从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提取AChR蛋白,并采用Folin-酚试剂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提取... 目的 从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分离乙酰胆碱受体(AChR)免疫大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动物模型。方法 参照徐浩鹏等方法从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提取AChR蛋白,并采用Folin-酚试剂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提取蛋白的含量及活性;以提取的蛋白主动免疫Lewis大鼠,每天观察其临床表现,并于免疫后7周进行低频重复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及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检测。结果 提取蛋白的含量为35.4 mg/mL,AChR提取物可与阳性血清中的AChRAb发生结合反应。免疫后1周左右,实验组有3只大鼠出现轻度肌无力症状,持续2~5 d自行缓解;免疫后5周左右实验组8只大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肌无力症状。实验组大鼠低频重复电刺激阳性率达75%,其衰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单肌纤维动作电位平均连续差(MCD)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而福(氏)完全佐剂(CFA)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间MCD值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大鼠AChRAb水平明显高于CFA对照组(P<0.01);实验组7只大鼠AChRAb的P/N值≥2.1,而CFA对照组P/N值均<1.4。 结论 从丁(氏)双鳍电鳐电器官提取的AChR蛋白成功地诱导成EAMG动物模型,可为进一步研究重症肌无力创造一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大鼠 动物模型 乙酰胆碱受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 Folin-酚试剂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敬 梅元武 +2 位作者 孙麓 俞善纯 高峻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9-722,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对慢性局部脑血液低灌注大鼠(简称低灌注组)认知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胆碱能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模后的大鼠采用盐酸多奈哌齐连续治疗6周,再将其水迷宫试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胆碱酯酶及胆碱纤维的... 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对慢性局部脑血液低灌注大鼠(简称低灌注组)认知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胆碱能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模后的大鼠采用盐酸多奈哌齐连续治疗6周,再将其水迷宫试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胆碱酯酶及胆碱纤维的测定结果与正常组、低灌注组及盐水治疗组相比较。结果低灌注组与正常组相比,水迷宫完成时间显著延长,错误次数显著增多,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胆碱酯酶浓度及胆碱纤维密度也显著下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其胆碱酯酶浓度及胆碱纤维密度较低灌注组进一步下降,但水迷宫试验结果却较低灌注组显著好转,P300各波的潜伏期测定值也均显著优于低灌注组。结论慢性低灌注能显著影响大鼠的认知功能,盐酸多奈哌齐对慢性低灌注所造成的认知功能损害有肯定的防治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抑制胆碱酯酶后脑组织中乙酰胆碱浓度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痴呆 血管性 胆碱酯酶 盐酸多奈哌齐
下载PDF
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运平 梅元武 +1 位作者 俞善纯 张茂悦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48-749,共2页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例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ERP的N1,P2,N2,P3潜伏期和P3...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例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ERP的N1,P2,N2,P3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83±15)、(155±18)、(242±37)、(359±33)ms和(7±3)μ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ERP的N2、P3潜伏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N1、P2潜伏期及P3波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事件相关电位 认知 相关性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运平 梅元武 +1 位作者 俞善纯 张茂悦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2年第15期2226-2227,共2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方法对25例经头部MRI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脑梗死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非梗死侧SEP的P15潜伏期延长(P<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方法对25例经头部MRI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脑梗死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非梗死侧SEP的P15潜伏期延长(P<0.05)、N6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01);25例脑梗死患者中8例患者非梗死侧SEP异常,异常率32%。结论SEP检测对发现脑梗死患者的微小病灶或亚临床病灶具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高于MRI。它是一种客观的、敏感的脑功能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非梗死侧正中神经 体感诱发电位 脑功能评定
下载PDF
视觉、体感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运平 梅元武 +2 位作者 俞善纯 包敏 张茂悦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2年第19期2873-2873,共1页
目的比较视觉诱发电位(VEP)、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者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不同价值。方法35例MS患者分别进行VEP、SEP、BAEP中的一项或多项检查,并与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患者VEP、SEP... 目的比较视觉诱发电位(VEP)、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者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不同价值。方法35例MS患者分别进行VEP、SEP、BAEP中的一项或多项检查,并与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患者VEP、SEP、BAEP的异常率分别为81.5%、76.2%、52%,其中有相应视神经、躯体感觉、脑干损害者VEP、SEP、BAEP的异常率分别为84.6%、83.3%、69.2%,而无相应症状体征者3者的异常率分别为78.6%、73.3%、33.3%。结论诱发电位对M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确定MS的临床病灶和发现亚临床病灶方面VEP敏感性稍高于SEP,但明显高于BAEP。联合检测VEP、SEP、BAEP将有助于提高MS诊断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视觉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多发性硬化 MS
下载PDF
注意缺陷障碍患儿体感诱发电位与事件相关诱发电位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黄亚玲 俞善纯 姚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22-723,共2页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障碍 (ADHD)患儿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 (ERP)改变的特征及其对脑功能损害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实验组为 6 1例ADHD患儿 ,病理对照组 2 7例智力低下 (MR)患儿 ,正常对照组为 2 3例健康儿童。对 3组...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障碍 (ADHD)患儿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 (ERP)改变的特征及其对脑功能损害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实验组为 6 1例ADHD患儿 ,病理对照组 2 7例智力低下 (MR)患儿 ,正常对照组为 2 3例健康儿童。对 3组同时行SEP、ERP检测 ,观察各组成波潜伏期和形态改变。结果 AD HD组M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SEP的N2、P2、N3等潜伏期延长 ,ADHD右侧改变较左侧明显 ,MR儿童改变较ADHD更明显 ,且左侧较右侧明显 ,ERPP30 0潜伏期ADHD、MR儿童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 ,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DHD与MR均有脑功能损害 ,ADHD右侧重于左侧 ,MR以左脑为主 ,二者均有认知功能障碍 ;MR脑功能损害更严重。S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障碍 智力低下 体感诱发电位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
下载PDF
CT、体感诱发电位评价小儿脑性瘫痪脑功能损害程度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黄亚玲 俞善纯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8期2564-2565,共2页
目的评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损害程度的敏感客观指标,为脑瘫诊断早期全面评价大脑损害程度,制定全面干预方案、判断预后提供客观指标。方法对62例临床确诊的脑瘫患儿同期(1周内)做CT、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相同方案治疗3疗程后... 目的评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损害程度的敏感客观指标,为脑瘫诊断早期全面评价大脑损害程度,制定全面干预方案、判断预后提供客观指标。方法对62例临床确诊的脑瘫患儿同期(1周内)做CT、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相同方案治疗3疗程后,35例患儿复查相同检查。结果CT检查阳性率60%,SEP阳性率94%,χ2=16,P<0.005;治疗3疗程后35例复查CT、SEP的患儿,2例CT稍有改变,25例SEP潜伏期、波形有较明显改善。(χ2=29.18,P<0.005)。结论SEP评价脑瘫患儿脑损伤较CT敏感性高,从潜伏期、波幅等方面较易定量,可根据治疗前后变化,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小儿 脑性瘫痪 脑功能损害程度 诊断
下载PDF
肌电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强 蔡铮 +4 位作者 邓广于 张茂悦 俞善纯 孙圣刚 梅元武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92-193,224,共3页
介绍所开发的肌电图多途径分析诊断及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临床提高了工作效率、报告内容规范、方便统计分析。同时系统给出肌电图标准图形、正常值数据、神经和肌肉选择方案及诊断标准等,可供随时参考。
关键词 肌电图信息管理系统 临床应用 肌电图 系统开发
下载PDF
健康人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茂悦 万纯臣 +3 位作者 俞善纯 童萼塘 梅元武 陈运平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43-346,共4页
对120例健康人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按不同性别、年龄分为成年组(30~59岁)及老年组(60~79岁)。结果表明,SEP各波潜伏期(PL)及波峰问期(1PL)的平均值左、右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男、女组间,成年组与老年组间却有明显差异。Erb... 对120例健康人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按不同性别、年龄分为成年组(30~59岁)及老年组(60~79岁)。结果表明,SEP各波潜伏期(PL)及波峰问期(1PL)的平均值左、右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男、女组间,成年组与老年组间却有明显差异。Erb点电位(N_9)及颈髓电位(N_(13))的PL与臂长、身高呈正相关,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因此,临床判断病人的SEP值时,应考虑性别、年龄、臂长。身高等因素的影响,并注意选取正常值范围的界限,才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正常值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性改变和意义
12
作者 黄亚玲 俞善纯 +1 位作者 姚莉 王华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8-650,共3页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改变特征及其对脑功能损害程度及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61例ADHD患儿实验组 ,2 7例精神发育迟滞 (MR)儿童 (病理对照 )和 2 3例健康儿童 (正常对照 )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改变特征及其对脑功能损害程度及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61例ADHD患儿实验组 ,2 7例精神发育迟滞 (MR)儿童 (病理对照 )和 2 3例健康儿童 (正常对照 )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测 ,观察各组成波的潜伏期和形态改变。结果 ADHD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较 ,N2 、P2 、N3 等潜伏期延长、波形有缺失改变 ,右侧改变较左侧明显 ;MR儿童的SEP改变较ADHD更明显 ,且左侧改变较右侧明显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ADHD的脑功能损害以皮层及皮层下为主 ,右侧损害重于左侧 ,MR儿童脑功能损害更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患儿 体感诱发电位 特征性改变 精神发育迟滞 统计学处理
下载PDF
锥体外系疾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13
作者 梅元武 张茂悦 +1 位作者 俞善纯 万纯臣 《武汉医学杂志》 CAS 1992年第4期203-204,共2页
自诱发电位用于临床以来,锥体外系疾病的神经电生理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国内已对Wilson病进行了脑诱发电位研究,而锥体外系其它疾病的诱发电位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对1988~1990年所见29例常见的几种锥体外系疾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自诱发电位用于临床以来,锥体外系疾病的神经电生理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国内已对Wilson病进行了脑诱发电位研究,而锥体外系其它疾病的诱发电位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对1988~1990年所见29例常见的几种锥体外系疾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外系疾病 诱发电位 脑干 听觉
下载PDF
Effect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小乔 梅元武 +1 位作者 刘传玉 俞善纯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4期415-418,共4页
The effect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on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effect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on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investigated.Cerebral infarct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model group(n=40) and a TMS group(n=40).TMS treatment(2 times per day,30 pulses per time) with a fre-quency of 0.5 Hz and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of 1.33 Tesla was carried out in TMS group after MCAO.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1,7,14,21,and 28 day(s) after MCAO.Th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DNF was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cted 1,7,14,21,and 28 day(s) after infarction respectively.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gnificant recovery of NSS(P<0.05) was found in animals treated by TMS on day 7,14,21,and 28 as compared with the animals in the model group.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DNF was detected in the cortex surrounding the infarction areas,while th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DNF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MS treatment group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model group 7,14,21,and 28 days(P<0.05) and 7 14,21 days(P<0.01) after infarction,respectively.It is concluded that TMS has therapeutic effect 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is ma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MS's ability to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DNF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刺激 脑栓塞 神经功能 神经营养
下载PDF
大鼠诱发电位检测法及正常值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俞善纯 张茂悦 +1 位作者 张杰文 包敏 《卒中与神经疾病》 1999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诱发电位检测方法及皮层诱发电位正常值。方法 :对 4 0只 Wistar大鼠进行 BAEP及CEP检测。结果 :BAEP的 I至 V波潜伏期 ( X± S)分别为 1 .5 9± 0 .2 ,2 .4 0± 0 .2 6 ,3.1 7± 0 .36 ,4 .2 5± ... 目的 :探讨大鼠诱发电位检测方法及皮层诱发电位正常值。方法 :对 4 0只 Wistar大鼠进行 BAEP及CEP检测。结果 :BAEP的 I至 V波潜伏期 ( X± S)分别为 1 .5 9± 0 .2 ,2 .4 0± 0 .2 6 ,3.1 7± 0 .36 ,4 .2 5± 0 .37及 5 .2 5± 0 .36 ms波峰间期分别为 I- 1 .5 8± 0 .2 8ms、 -V 2 .0 9± 0 .3ms及 I-V3.6 7± 0 .31 ms、CEP主反应呈先正后负的 PN型 ,部分出现后发放 ,主反应潜伏期为 6 .6 3± 1 .33ms。结论 :用这种方法检则大鼠诱发电位 ,方法可靠 ,图形清晰 ,重复性好 ,数据相对较稳定 ,为今后大鼠脑诱发电位异常判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听觉诱发电位 正常值 皮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16
作者 陈运平 梅元武 +2 位作者 孙圣刚 包敏 俞善纯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24-727,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探讨低频rTMS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12只SD雄性大鼠制备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磁刺激组...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探讨低频rTMS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12只SD雄性大鼠制备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磁刺激组和抑郁模型组,磁刺激组给予低频rTMS治疗,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大鼠于磁刺激前、后进行敞箱试验、蔗糖水消耗试验,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抑郁模型组大鼠敞箱试验的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和蔗糖水消耗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磁刺激组大鼠经磁刺激后,敞箱试验的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和蔗糖水消耗量与磁刺激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与抑郁模型组模拟磁刺激后比较,也明显增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模型组大鼠额叶皮质内5-羟色胺、海马内5-羟色胺及多巴胺、纹状体内多巴胺、下丘脑内5-羟色胺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磁刺激组(P<0.01);磁刺激组大鼠额叶皮质内5-羟色胺、海马内5-羟色胺及多巴胺、纹状体内多巴胺、下丘脑内5-羟色胺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rTMS能明显改变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对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调节作用是低频rTMS的抗抑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应激 抑郁 单胺类神经递质
原文传递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中的康复治疗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高峻岭 梅元武 +2 位作者 张振建 俞善纯 包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72-674,共3页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对帕金森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3 5例帕金森病 (PD)患者予以低频rTMS治疗 ,以 60 %最大刺激强度刺激双侧额叶 ,每侧刺激 3 0次 ,频率 0 .5Hz,每日 1序列 ,连续治疗共 7次为 1个疗程。于治疗前...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对帕金森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3 5例帕金森病 (PD)患者予以低频rTMS治疗 ,以 60 %最大刺激强度刺激双侧额叶 ,每侧刺激 3 0次 ,频率 0 .5Hz,每日 1序列 ,连续治疗共 7次为 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WPDEF评分、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 (HAMD)及中枢静止期 (CSP)等指标变化 ,评估rTMS在PD康复及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低频rTMS治疗后WPDEF评分减少 (P <0 .0 1)。TMS CSP延长 ,HAMD降低 (P <0 .0 5)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的近期总有效率为 86%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 低频rTMS治疗在减轻PD主要临床症状的同时也能改善其伴随的抑郁状态 ,适用于PD的康复辅助治疗 ;其作用机理为低频rTMS可能增强皮质内抑制而延长CSP ,促进多巴胺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帕金森病 康复治疗 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 WPDEF评分
原文传递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运平 梅元武 +2 位作者 俞善纯 包敏 张茂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8-281,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 (PTBIS)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变特点及脑诱发电位对PTBIS患者脑功能的评定价值。方法 对 3 8例PTBI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事件相关电位 (ERP)检测 ,并与性别、年龄相...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 (PTBIS)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变特点及脑诱发电位对PTBIS患者脑功能的评定价值。方法 对 3 8例PTBI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事件相关电位 (ERP)检测 ,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对比。结果 SEP、BAEP及ERP异常率分别为 71.1%、3 8.9%、5 0 %。SEP异常主要为P15、N60波波峰潜伏期延长和N2 0波波幅降低 ,BAEP异常主要为Ⅲ、Ⅴ波波峰潜伏期延长或Ⅰ~Ⅲ、Ⅰ~Ⅴ峰间期延长 ,ERP异常主要为P3潜伏期延长。结论 多项诱发电位异常提示PTBIS患者存在大脑半球、脑干功能的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 ,脑诱发电位检查为PTBIS患者的脑功能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电生理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综合征 脑诱发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
原文传递
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皮层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小乔 梅元武 +1 位作者 刘传玉 俞善纯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6年第5期259-261,283,共4页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 mulation, TM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脑梗死1、7、14、21、...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 mulation, TM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脑梗死1、7、14、21、28d组及TMS1、7、14、21、28d组,每组各8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模型;在规定的时间点行神经功能评定,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梗死侧皮层BDNF的表达。结果 (1)和脑梗死28d组相比,TMS28d组大鼠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实验、网屏实验评分均较低,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转棒实验虽评分较低,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大鼠脑梗死1d后梗死侧皮层可见较多BDNF阳性表达神经细胞,主要位于梗死灶周围,至第7d表达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TMS7、14、21d组梗死侧皮层BDNF表达增加。结论 TMS能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机理可能与TMS能增加脑梗死侧皮层B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文传递
面神经断伤吻合后功能恢复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沛 包敏 +1 位作者 俞善纯 龚树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18-321,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面部行为、功能学的恢复变化,为面神经损伤修复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性功能评估手段。方法:建立大鼠面神经断伤吻合模型,术后每周观察触须拂动与瞬目等面部运动,记录健患两侧面神经电图(ENoG)与瞬目反射(BR)的变化。结果:术... 目的:观察大鼠面部行为、功能学的恢复变化,为面神经损伤修复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性功能评估手段。方法:建立大鼠面神经断伤吻合模型,术后每周观察触须拂动与瞬目等面部运动,记录健患两侧面神经电图(ENoG)与瞬目反射(BR)的变化。结果:术后患侧触须拂动与瞬目动作消失,但立即出现细微的触须颤抖,术后1个月左右面部运动开始恢复,2个月时可出现瞬目动作同时耳周肌肉的联带运动。ENoG检测时,术后患侧复合肌动作电位(M波)仍可引出,21d时其潜伏期值开始延长,1个月时达高峰并开始恢复,3、4个月时基本稳定但仍不能恢复至健侧水平,其中28~63d时健患两侧潜伏期值的变化与其他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患两侧M波振幅与刺激强度值变化无明显规律,潜伏期、振幅与刺激强度三值间也无相关性。BR检测时,患侧R1波在术后7、14d消失,1个月后恢复检出,2个月左右可在同侧口轮匝肌处记录到提示联带的R1样肌电反射波(R1oris),此后两者潜伏期值均减低,而且2个月时的R1oris潜伏期值均长于此后各时点值(P<0.05)。结论:ENoG和BR检测方法客观可靠,可用以反映大鼠面瘫模型的面部行为、功能学恢复变化,进一步完善后有助于面神经损伤修复机制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瞬目反射 神经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