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煌祥 曾文龙 +3 位作者 郭剑洋 修喆 陈小鹏 涂桂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龙岩市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 目的观察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龙岩市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术后采用抗乙肝病毒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1年。比较2组近期疗效,术后不同时点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术后复发转移率。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χ^(2)=5.357,P=0.021)。术后4周,2组CD4^(+)、CD4^(+)/CD8^(+)、NK高于术后当天,CD8^(+)与AST、ALT、TBil水平低于术后当天,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访1年,观察组术后复发转移率为4.00%(1/25),低于对照组的32.00%(8/25)(χ^(2)=4.878,P=0.027)。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后采用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还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抗乙肝病毒 术后复发转移率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陈煌祥 郭剑洋 +2 位作者 修喆 陈小鹏 危慧君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6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取石术,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取石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32.11±25.23)min,术后排气时间为(2.28±1.01)h,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2.34±4.12)h,术后住院时间为(7.31±2.52)d,均短于对照组的(150.37±20.24)min,(3.52±1.46)h,(20.28±8.41)h,(9.55±2.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5、3.124、3.792、2.833,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且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在肝胆管结石中的治疗效果较显著,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促进其术后康复,还能调节其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腹腔镜 胆道镜取石术 术中出血量 免疫功能
下载PDF
Glisson鞘外分离法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文龙 余强锋 +1 位作者 简以增 修喆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7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无肝门阻断、肝内Glisson鞘外分离法肝左外叶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行腹腔镜下无肝门阻断、肝内Glisson鞘外分离法肝左外叶切除术和开腹左肝外叶切除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率、出血量、术... 目的观察腹腔镜无肝门阻断、肝内Glisson鞘外分离法肝左外叶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行腹腔镜下无肝门阻断、肝内Glisson鞘外分离法肝左外叶切除术和开腹左肝外叶切除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率、出血量、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口进食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无肝门阻断、Glisson鞘外分离法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比开腹手术经口进食时间短、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早、术后ALT峰值小、术后住院天数短(P<0.05);而两组出血量和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手术成功,患者顺利出院。结论腹腔镜下无肝门阻断、Glisson鞘外分离法肝左外叶切除术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Glisson鞘外方法 肝左外叶切除术
下载PDF
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修喆 陈煌祥 曾文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36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TACE治疗的98例肝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肝癌术...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TACE治疗的98例肝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中复发63例(64.29%)。是否复发患者的侵透肝被膜、癌栓、最大癌结节直径、包膜完整性、肝硬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乙肝、卫星灶、病理分类、血浆AFP浓度、是否多灶、手术切缘、血栓、术中腹腔积液、肝门总阻断时间、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侵透肝被膜、癌栓、最大癌结节直径≥5 cm、肝硬化、包膜不完整是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与侵透肝被膜、癌栓、包膜完整性、最大癌结节直径、肝硬化密切相关,针对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防治,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复发
下载PDF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LC联合LCHTD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修喆 陈煌祥 曾文龙 《淮海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肝胆外科接诊的115例CBDS患者临床资料,均行LC联合LCHTD治疗,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肝胆外科接诊的115例CBDS患者临床资料,均行LC联合LCHTD治疗,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BDS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0.00%;单因素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合并胆管和胰腺炎症、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和结石数量与CBDS患者LC联合LCHTD术后复发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石数量≥10个(OR=2.533,95%CI=0.992~6.467)、胆总管直径≥1.5 cm(OR=8.272,95%CI=3.023~22.637)、胆总管扩张(OR=3.900,95%CI=1.508~10.083)、胆囊管扩张(OR=3.273,95%CI=1.273~8.416)和合并胆管、胰腺炎症(OR=3.130,95%CI=1.224~8.001)是CBDS患者LC联合LCHT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C联合LCHTD治疗CBDS患者术后复发与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合并胆管和胰腺炎症、胆囊管扩张密切相关,临床需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42例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6
作者 修喆 陈煌祥 曾文龙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切除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4例,依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将接受开腹左肝切除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开腹组,将接受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切除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4例,依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将接受开腹左肝切除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开腹组,将接受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腹腔镜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应激反应、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肾上腺素(ADR)及皮质醇(Cor)低于开腹组,腹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76%)低于开腹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管结石患者中采用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结石清除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减轻应激反应,加快患者恢复,是治疗肝胆管结石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 开腹左肝切除术 结石清除率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预防复发的效果
7
作者 郭剑洋 曾文龙 +3 位作者 陈煌祥 李丽琼 修喆 陈小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4期101-103,共3页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细胞癌(HCC)患者40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接受根治性肝癌切...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细胞癌(HCC)患者40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接受根治性肝癌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术后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存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生活质量提升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0.00%(χ^(2)=3.956,P=0.047)。随访6个月,试验组患者HCC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5.00%(χ^(2)=5.714,P=0.017)。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3,P=0.072)。试验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5.00%),呕吐1例(5.00%),发热1例(5.0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5.00%,调整聚乙二醇干扰素剂量后,3例不良反应均缓解。结论HCC患者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HCC复发风险,临床疗效显著,给药安全性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根治性肝癌切除术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 复发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8
作者 陈小鹏 修喆 +1 位作者 陈煌祥 曾文龙 《医疗装备》 2021年第22期8-9,共2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行LC的3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术后发...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行LC的3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术后发生上腹痛的危险因素。结果312例患者行LC后,有29例发生上腹痛;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上腹痛患者合并慢性胃病、残留胆囊管或胆总管小结石、手术时间≥1 h、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前病程≥1周占比与未发生上腹痛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胃病、残留胆囊管或胆总管小结石、手术时间≥1 h、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前病程≥1周均为LC后发生上腹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合并慢性胃病、残留胆囊管或胆总管小结石、手术时间长、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前病程长等导致LC后发生上腹痛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和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术后上腹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