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技术治疗双侧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合并多发穿透性主动脉溃疡1例
1
作者 练文卓 崔立强 +3 位作者 来志超 刘昌伟 郑月宏 倪冷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766-768,共3页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covered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ortic bifurcation,CERAB)技术是近些年逐渐推广使用的处理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手段,与对吻支架技术相比,CERAB技术更加接近主髂动脉分叉处的解剖及...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covered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ortic bifurcation,CERAB)技术是近些年逐渐推广使用的处理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手段,与对吻支架技术相比,CERAB技术更加接近主髂动脉分叉处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利于降低对吻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发生率,提高远期通畅率。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双侧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合并腹主动脉多发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患者的病历资料,在通过采用CERAB技术成功恢复双髂动脉血运的同时隔绝了腹主动脉多发PAU,改善了患者腹痛及下肢缺血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闭塞 主髂动脉分叉部覆膜支架重建技术 对吻支架技术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下载PDF
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技巧及疗效 被引量:5
2
作者 倪冷 刘昌伟 +7 位作者 李拥军 郑月宏 刘暴 叶炜 曾嵘 宋小军 陈跃鑫 邵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操作技巧。方法:选择2012年06月至2014年06月共收治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220例,男性18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4±7)岁。TASC-II分级:A级38例(17.2%),B级57例(25.9%),C级53例(24.1%)D级72...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操作技巧。方法:选择2012年06月至2014年06月共收治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220例,男性18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4±7)岁。TASC-II分级:A级38例(17.2%),B级57例(25.9%),C级53例(24.1%)D级72例(32.8%)。所有患者均行主髂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结果:283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其中2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0例行置管溶栓后二期支架植入,其余271例行一期支架植入术。26例患者因病变累及腹主动脉下段或髂动脉开口行双髂动脉对吻支架植入。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7.2%(275/283)。成功开通的275条肢体共植入359枚支架,其中球扩式支架50枚,自膨式支架303枚,覆膜式支架6枚,术后患肢踝臂指数(ABI)(0.85±0.26)较术前(0.51±0.12)有显著提升(P<0.05)。220例患者共发生9例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1%,包括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0.9%)、髂动脉破裂1例(0.45%)、远端动脉栓塞1例(0.45%)、穿刺部位并发症5例(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一期及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4.9%及98.3%。仅1例行膝上截肢,保肢率为99.5%。结论:腔内治疗对于主髂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同时具有较高远期通畅率的治疗方法,术前对病变进行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规范及轻柔操作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主髂动脉 腔内治疗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诊治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倪冷 叶炜 刘昌伟 《临床外科杂志》 2012年第5期365-367,共3页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继发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所导致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约50%的急性DVT患者2年内可发生PTS,5%~10%的患者可发生严重的PTS,如静脉性溃疡[1-2],严重影响DVT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重症下肢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昌伟 刘暴 +7 位作者 叶炜 管珩 郑月宏 李拥军 曾嵘 倪冷 邵江 唐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胭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股胭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
下载PDF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庆龙 杨根欢 +2 位作者 刘昌伟 倪冷 来志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OS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2月至2013年2月急诊收治的破裂腹主动脉瘤28例,13例行EVAR,15例行OSR。结果 EVAR组与OSR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术前血流动... 目的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OS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2月至2013年2月急诊收治的破裂腹主动脉瘤28例,13例行EVAR,15例行OSR。结果 EVAR组与OSR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术前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AR组平均年龄高于OSR组(P=0.041)。与OSR组比较,EVAR组30 d死亡率明显降低(P=0.044),平均出血量(P=0.005)、输血量(P=0.003)和输液量(P=0.000)明显减少,平均手术时间(P=0.001)和住院时间(P=0.020)明显减少。EVAR组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EVAR组生存率高于OSR组(P<0.05)。结论 EVAR能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是救治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可作为首选,尤其适合高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开放手术
下载PDF
烟雾染毒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p-c-jun与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天佳 刘昌伟 +4 位作者 黄泽彬 倪冷 来志超 吴立飞 刘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对血管壁组织中的两种主要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溶剂萃取香烟烟雾,制备烟雾萃取剂。用此烟雾萃取剂依据不同浓度对以上两种细胞进行染毒处理,CCK-8试剂盒...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对血管壁组织中的两种主要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溶剂萃取香烟烟雾,制备烟雾萃取剂。用此烟雾萃取剂依据不同浓度对以上两种细胞进行染毒处理,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c-ju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变化,转染过表达c-jun质粒检测cyclinD1的变化。结果 CCK-8检测显示在烟雾染毒浓度(0.625%~10%)范围内,平滑肌细胞增殖活力增加,内皮细胞在染毒处理后随浓度增加其活力降低。染毒处理48 h后,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染毒处理组的c-jun表达与PBS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滑肌细胞染毒组的p-c-jun比PBS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内皮细胞染毒组的p-c-jun降低(P<0.05)。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在平滑肌细胞染毒处理后明显增加(P<0.05),内皮细胞染毒后则显著降低(P<0.05),并且过表达c-jun后cyclinD1的表达水平也相应增高。结论烟雾染毒具有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力和降低内皮细胞活力的作用,其与c-jun磷酸化和cyclinD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UN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巨噬细胞增强H_2O_2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和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天佳 刘暴 +3 位作者 倪冷 来志超 吴立飞 刘昌伟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9-853,共5页
目的探讨H2O2处理对巨噬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及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及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0.5 mmol/L H2O2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组,巨噬细胞+0.5 mmol/L H2O2条件培养基组。CCK-8测定VEC和VSMC的增... 目的探讨H2O2处理对巨噬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及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及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0.5 mmol/L H2O2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组,巨噬细胞+0.5 mmol/L H2O2条件培养基组。CCK-8测定VEC和VSMC的增殖情况。ELISA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Western blot检测增殖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 VEC中其他3个处理组的增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VSMC中,巨噬细胞组的增殖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VEC和VSMC中,巨噬细胞+0.5 mmol/L H2O2组的增殖水平均高于单独0.5 mmol/L H2O2处理组(P<0.05),且低于单独巨噬细胞处理组(P<0.05)。巨噬细胞分泌的IL-6、IL-10、MCP-1随时间和H2O2的浓度增加而增高(P<0.05)。VEC分泌的VEGF在1.0 mmol/L H2O2浓度时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氧化应激处理可影响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进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炎性因子 增殖
下载PDF
血管外科围术期临床用血管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志丽 刘昌伟 +5 位作者 宋小军 陈宇 倪冷 曾嵘 邵江 李拥军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外科围术期用血现状及趋势并总结血液管理经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资料,统计手术方式、输血例数、输血成分、输血量及人均输血量... 目的分析血管外科围术期用血现状及趋势并总结血液管理经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资料,统计手术方式、输血例数、输血成分、输血量及人均输血量等指标。结果 3989例手术患者中,406例(10.18%)围术期接受输血治疗,其中229例输注异体血,80例输注自体血,97例同时输注异体血与自体血。成分输血率为100%。43.60%的患者输注自体血,自体输血量占总用血量的20.60%。2011年至2014年用血数据显示:随着血管外科手术量的增长及高难度手术的开展(与2011年相比,后3年手术量的增长率分别为6.66%、9.28%、25.13%),总用血量与人均用血量也有所增加(与2011年相比,后3年的总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3.07%、12.91%、21.72%,人均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10.43%、18.56%、27.81%),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增长较明显(2014年较2011年,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分别增长96.77%与9.83%),但随着4年来回收自体血输入率的波动性增长(分别为4.32%、4.22%、4.65%、4.53%),异体红细胞的输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9.19%、7.52%、6.67%、6.31%)。结论更多采用成分输血及自体血液回输的合理围术期用血,可以在手术量逐年增长和手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异体红细胞的输入,并保证围术期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管理 血管外科 围术期 腔内介入 复合手术
下载PDF
负压封闭辅助伤口闭合技术在治疗人工血管感染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嵘 陈宇 +9 位作者 刘暴 叶炜 刘昌伟 李拥军 郑月宏 宋小军 邵江 陈跃鑫 倪冷 刘志丽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5年第Z1期203-205,共3页
<正>近10年来尽管血管外科腔内技术飞速地发展,但是对腔内治疗失败的患者人工血管旁路术仍然是重要的血管重建手段。人工血管感染的发生率很低,只有1%~6%[1-3],但是人工血管旁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会造成截肢、破裂出血,甚至严重... <正>近10年来尽管血管外科腔内技术飞速地发展,但是对腔内治疗失败的患者人工血管旁路术仍然是重要的血管重建手段。人工血管感染的发生率很低,只有1%~6%[1-3],但是人工血管旁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会造成截肢、破裂出血,甚至严重的菌血症、败血症死亡等严重的后果。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应用负压封闭辅助伤口闭合技术(Vacuum-assisted wound closure,V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人工器官 伤口 负压封闭
下载PDF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26例外科诊疗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端 邵江 +10 位作者 陈宇 宋小军 曾嵘 叶炜 倪冷 刘志丽 陈跃鑫 刘暴 李拥军 刘昌伟 郑月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PAES患者(共34条肢体)。病变的肢体中,有4条仅仅为肌肉组织压迫造成,无器质性狭窄,1条肢体在狭窄后出现动脉瘤,余均表现为腘...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PAES患者(共34条肢体)。病变的肢体中,有4条仅仅为肌肉组织压迫造成,无器质性狭窄,1条肢体在狭窄后出现动脉瘤,余均表现为腘动脉管壁增厚或腔内血栓形成。2条肢体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19条肢体行静脉补片或人工补片成形联合异常肌束切除术,4条肢体行单纯的腘动脉手术松解,另外4条肢体先行插管溶栓术,再行腘动脉松解,5条肢体行病变血管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结果补片成形术组动脉1年通畅率94.7%;单纯腘动脉松解组1年通畅率75%;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肢体(2条)术后通畅率100%;插管溶栓术肢体(4条)术后通畅率50%;腘动脉松解联合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5条)1年通畅率80%。结论 PAES是血管外科诊疗的一大难点。多种术式中,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联合补片成形术的中长期疗效显著;如病程短、探查腘动脉通畅,单纯肌束切除解压能达到治疗目的;如病变节段过长,仅仅解除腘动脉压迫及内膜剥脱创伤大、效果不显著,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和间位移植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 外科治疗 补片成形
下载PDF
稳定表达人血红素加氧酶-1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功能鉴定
11
作者 杨根欢 吴为 +4 位作者 李砚川 倪冷 王占启 宋希涛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0-425,共6页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人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细胞系,探讨内源性过表达HO-1对抗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 PCR扩增HO-1基因并将其克隆至改造的慢病毒载体pLentiLox3.7中,构建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用重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并用Weste...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人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细胞系,探讨内源性过表达HO-1对抗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 PCR扩增HO-1基因并将其克隆至改造的慢病毒载体pLentiLox3.7中,构建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用重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并用Western blot检测HO-1的表达。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辅助质粒(plp1、plp2、VSVG)共同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有活力的慢病毒。用携带HO-1的慢病毒感染HEK293T细胞,筛选出能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单克隆,并行Western blot检测HO-1的表达。将过氧化氢加入正常的及过表达HO-1的HEK293T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结果成功筛选出能稳定表达HO-1的单克隆细胞系并扩大培养,Western blot检测其HO-1的表达明显升高。加入过氧化氢后,过表达HO-1的HEK293T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的活性氧明显减少。结论成功构建了能稳定表达人HO-1的细胞系,内源性过表达HO-1能够对抗细胞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1 慢病毒 稳定细胞株 氧化损伤
下载PDF
HO-1减轻吸烟大鼠血清引起的HUVEC氧化损伤
12
作者 杨根欢 吴为 +4 位作者 李砚川 倪冷 王占启 王超楠 刘昌伟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8-136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O-1)是否能够减轻吸烟大鼠血清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氧化损伤。方法 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吸烟组、吸烟并注射锌原卟啉(Zn PP)组。建立大鼠吸烟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颈动脉...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O-1)是否能够减轻吸烟大鼠血清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氧化损伤。方法 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吸烟组、吸烟并注射锌原卟啉(Zn PP)组。建立大鼠吸烟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颈动脉中HO-1的表达。体外培养HUVEC,分为加入正常大鼠血清、吸烟大鼠血清和吸烟并注射Zn PP大鼠血清。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O-1的表达。将吸烟大鼠血清加入HO-1过表达及HO-1低表达的HUVEC中,应用二氢溴化乙啶检测各组活性氧的含量。结果吸烟可以明显诱导大鼠颈动脉中HO-1的表达(P<0.01)。吸烟大鼠血清及吸烟并注射Zn PP大鼠血清均可诱导HUVEC中HO-1的表达,但后者作用更强(P<0.01)。吸烟大鼠血清能使HUVEC内活性氧含量增多(P<0.01),HO-1能减轻此氧化损伤(P<0.01)。结论吸烟大鼠血清可以造成HUVEC的氧化损伤,H0-1能够减轻此氧化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血红素氧化酶-1 内皮细胞 氧化损伤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瘤囊增大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杨根欢 刘暴 +2 位作者 曾嵘 倪冷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6-559,共4页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其术后无明显内漏的瘤囊增大越来越多。术后及时发现瘤囊增大并将其与内漏相鉴别对于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瘤囊增大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开展越来越广泛。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其术后无明显内漏的瘤囊增大越来越多。术后及时发现瘤囊增大并将其与内漏相鉴别对于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瘤囊增大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瘤囊增大
下载PDF
诱导剂作用时间对3T3-L1前脂肪细胞系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新农 刘秀 +4 位作者 李天佳 王占启 倪冷 刘暴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诱导剂作用时间对3T3-L1前脂肪细胞系分化的影响。方法参照传统鸡尾酒法,分别在作用时间为2 d(A组,传统法),3 d(B组)、4 d(C组,改良法)条件下诱导分化,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油红O染色及三酰甘油检测脂肪含量,台盼蓝... 目的观察不同诱导剂作用时间对3T3-L1前脂肪细胞系分化的影响。方法参照传统鸡尾酒法,分别在作用时间为2 d(A组,传统法),3 d(B组)、4 d(C组,改良法)条件下诱导分化,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油红O染色及三酰甘油检测脂肪含量,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活力。结果 A组3T3-L1前脂肪细胞转化率在80%以上的样本数(n=12)占该组所有样本数(n=18)的66%,而B、C两组中所有样本(n=18)的3T3-L1前脂肪细胞转化率均在80%以上。油红O染色定量检测结果显示,C组510nm处的OD值为2.59±0.17,明显高于A组的2.12±0.47(F=6.62,P=0.0001)和B组的2.20±0.17(F=5.15,P=0.0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4,P=0.74)。C组的三酰甘油含量为(1351.04±119.01)ng/ml,明显高于A组的(1077.88±272.75)ng/ml(F=6.73,P=0.001)和B组的(1089.38±115.39)ng/ml(F=5.78,P=0.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P=0.64)。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A、B、C 3组细胞的活力分别为(98.3±1.2)%、(98.5±1.8)%、(98.9±2.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P=0.83)。结论改良法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法能提高脂肪细胞转化率,可作为高效诱导脂肪细胞模型的方法之一。推荐作用时间为3 d的改良法诱导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T3-L1 前脂肪细胞系 脂肪细胞模型 转化率
下载PDF
颅外段颈动脉瘤的腔内诊疗进展
15
作者 蒲佐 倪冷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712-715,共4页
颅外段颈动脉瘤是由多种潜在病因引起的血管外科罕见疾病。鉴于其潜在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医师了解其病理生理及治疗方法极为重要。随着现代影像学的普及,大部分无症状颈动脉瘤是偶然被发现的。较大的动脉瘤常出现搏动性肿块、脑... 颅外段颈动脉瘤是由多种潜在病因引起的血管外科罕见疾病。鉴于其潜在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医师了解其病理生理及治疗方法极为重要。随着现代影像学的普及,大部分无症状颈动脉瘤是偶然被发现的。较大的动脉瘤常出现搏动性肿块、脑缺血事件、吞咽困难、颈部杂音、出血、声音嘶哑、气管梗阻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药物治疗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解剖条件和病因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血管腔内技术在临床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瘤 腔内治疗 支架植入 血管成形 血管外科
下载PDF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昌伟 倪冷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期132-134,共3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外科的常见急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据统计,AD的年发病率3~4/100000,20%患者在来院就诊前就已死亡。以往,传统的开放手术是治疗AD的唯一手段,但其较高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确...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外科的常见急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据统计,AD的年发病率3~4/100000,20%患者在来院就诊前就已死亡。以往,传统的开放手术是治疗AD的唯一手段,但其较高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确让人望而生畏。1999年,Dake和Nienaber同年报道了可通过腔内置入覆膜支架修复主动脉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主动脉弓 术后并发症 内漏 发生率 手术指征 死亡率 血管外科 药物治疗
下载PDF
罕见外周动脉夹层诊治经验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蕊 周梦馨 +10 位作者 刘志丽 陈宇 邵江 宋小军 曾嵘 倪冷 叶炜 刘暴 郑月宏 刘昌伟 陈跃鑫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年第8期603-605,共3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7岁,主诉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个月。2个月前开始平地行走500~600 m即出现下肢酸痛乏力,站立休息后可缓解。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时规律口服替米沙坦及络活喜联合降压,3个月前因房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经...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7岁,主诉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个月。2个月前开始平地行走500~600 m即出现下肢酸痛乏力,站立休息后可缓解。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时规律口服替米沙坦及络活喜联合降压,3个月前因房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经右股动脉行射频消融治疗,否认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股动脉夹层 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 Loeys-Dietz综合征
下载PDF
tRNA来源的小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荣智华 李逢时 +3 位作者 汪鹏 狄箫 倪冷 刘昌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450,共6页
转运RNA来源的小RNA(tsRNA)是一类由转运RNA特异性断裂产生的新型非编码RNA,具有多种调控机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tsRNA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tsRNA生物学发生、调控机制及其在心血管... 转运RNA来源的小RNA(tsRNA)是一类由转运RNA特异性断裂产生的新型非编码RNA,具有多种调控机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tsRNA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tsRNA生物学发生、调控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心血管疾病诊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转移 转运RNA来源的小RNA 心血管疾病 非编码RNA
原文传递
使用术中缝合逆向分支支架处理复杂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及双髂动脉瘤1例
19
作者 练文卓 狄潇 +2 位作者 刘昌伟 郑月宏 倪冷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8-1111,共4页
患者男性,63岁,因"突发上腹部不适2 d"于2022年1月10日急诊收入我院。患者2 d前因间断性左上腹隐痛于外院就诊,血压160/110 mmHg(1 mmHg=0.133 kPa),CT检查结果提示近肾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及双髂动脉瘤。为求进一步治疗... 患者男性,63岁,因"突发上腹部不适2 d"于2022年1月10日急诊收入我院。患者2 d前因间断性左上腹隐痛于外院就诊,血压160/110 mmHg(1 mmHg=0.133 kPa),CT检查结果提示近肾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及双髂动脉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就诊。既往高血压病40余年,10年前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年前发现腹主动脉瘤,当时动脉瘤最大径约50 mm,未规律治疗和复查。体检:体温36.1 ℃,心率77次/min,血压127/94 mmHg。腹部可触及10 cm×15 cm搏动性包块,四肢动脉搏动良好。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胸主动脉瘤合并穿透性溃疡,瘤体最大径为55 mm,左锁骨下动脉处主动脉直径34 mm,瘤体远端主动脉直径26 mm(图1A)。腹主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为73 mm,肠系膜上动脉距离左肾动脉3 mm,距离右肾动脉15 mm,右肾下缘距瘤体长度5 mm,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腹主动脉直径23 mm,瘤颈角80°。双侧髂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动脉瘤最大径分别39 mm(左髂总动脉)及32 mm(右髂总动脉),同时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图1B~1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胸主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动脉搏动 附壁血栓 既往高血压病 腹主动脉瘤
原文传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倪冷 刘昌伟 +5 位作者 崔丽英 刘暴 叶炜 高山 胡英环 来志超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00-803,共4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具备CEA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83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34例,年龄38—83岁,平均(664-9)岁。围手术期常规通过...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具备CEA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83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34例,年龄38—83岁,平均(664-9)岁。围手术期常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各时间段脑血流变化,并记录住院期间患者发生CHS的情况。对术前及术中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EA术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结果CEA术后共有15例患者出现CHS,发生率为8.2%,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2.6±0.2)d。单因素分析显示,对术后CHS有影响的因素为既往脑梗死病史、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术中是否转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CH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OR=6.733,95%日:1.455—31.155,P=0.015),而术中转流(OR=0.252,95%CI:0.067~0.945,P=0.041)为保护性因素。结论CEA术后发生CH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术中转流为保护性因素。术中转流可能对预防术后CHS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液灌注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危险 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