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耿磊 黄剑吟 +1 位作者 傅一牧 封启明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其中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其中65例以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常规治疗者纳入对照组,8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病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Ⅱ(APACHEⅡ)、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炎症指标[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肝素结合蛋白(HBP)、降钙素原(PCT)]、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_(2))/动-静脉氧含量差(Ca-vO2)]、心功能[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峰(E/A)]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分别为(7.71±1.46)d、(9.32±2.57)d、(8.76±2.3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33±2.33)d、(11.15±2.14)d、(10.56±3.8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23.46%、20.9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08%、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SOFA得分分别为(10.25±2.37)分、(6.88±1.9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9±3.86)分、(9.37±2.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SAA、HBP、PCT分别为(95.32±11.48)mg/L、(7.48±1.29)ng/mL、(1.32±0.7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59±20.71)mg/L、(10.62±2.18)ng/mL、(3.96±1.2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HR、Pv-aCO_(2)/Ca-vO2分别为(90.37±7.39)次/min、0.72±0.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94±10.27)次/min、0.89±0.15,MAP、CVP、SVI、CI分别为(69.94±3.96)mmHg、(8.91±0.98)mmHg、(44.82±3.23)mL/次、(4.05±0.42)L/(min·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7±3.42)mmHg、(8.45±1.02)mmHg、(35.84±3.41)mL/次、(3.51±0.59)L/(min·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为(532.41±97.86)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745.39±113.92)μg/L,E/A、LVEF分别为(1.32±0.35)cm/s、(55.74±5.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4±0.29)cm/s、(50.41±1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1%,略高于对照组的9.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减少心功能损伤,临床治疗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乌司他丁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 疗效 心功能 血液动力学 炎症指标
下载PDF
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傅一牧 荆尧 +2 位作者 李冬冬 封启明 田恒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lower deep venous thrombosis,ALDVT)的发生率并对影响其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的175例多发伤患者为研...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lower deep venous thrombosis,ALDVT)的发生率并对影响其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的175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LDVT组和无ALDVT组,并计算ALDVT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ALDVT发生的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及血液学指标进行相关性探究。结果·在175例多发伤患者中,56例(32%)患者出现ALDVT。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中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25分)、高血糖(≥10 mmol/L)、合并上肢骨折、合并下肢骨折、合并脊柱损伤、合并骨盆骨折以及合并胸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数量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凝血指标中,与无ALDVT组相比,ALDVT组患者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水平均有所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10 mmol/L(P=0.009)、ISS≥25分(P=0.024)、合并脊柱损伤(P=0.048)和合并骨盆骨折(P=0.029)均是A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患者ALDVT的发生率较高。血糖水平、ISS、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和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均对ALDVT的诊断具有重要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变化对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傅一牧 李冬冬 +2 位作者 荆尧 封启明 田恒力 《上海医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血糖水平和凝血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接诊的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118... 目的探讨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血糖水平和凝血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接诊的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118例,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DVT(DVT组)45例(38.1%),无DVT(无DVT组)73例(61.9%)。于伤后4d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并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AT)Ⅲ活性,以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结果 DVT组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D-二聚体、FD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DVT组(P值分别<0.01、0.05),TT显著长于无DVT组(P<0.05);两组间血小板计数、PT、INR、APTT、FIB、ATⅢ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OR=1.699,95%CI为1.125~2.567)和血糖水平(OR=1.309,95%CI为1.040~1.647)是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水平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7×10~9/g和8.3mmol/L时预测下肢DV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和0.70,当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1.7×10~9/g和血糖水平>8.3mmol/L时,下肢DVT的发生率为72.9%(86/118)。结论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水平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疾病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 血糖 颅脑创伤 多发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危重患者疾病谱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家梅 封启明 +6 位作者 傅一牧 耿磊 杨开超 段光臣 黄剑吟 黄冠东 吴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2年第7期596-599,共4页
目的分析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某三级甲等医院Ⅰ、Ⅱ级危重患者疾病谱及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2022年3月28日至2022年4月15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的临床资料信... 目的分析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某三级甲等医院Ⅰ、Ⅱ级危重患者疾病谱及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2022年3月28日至2022年4月15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并与2021年同期相比,研究2022年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疾病谱及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与2021年同期比较,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Ⅰ、Ⅱ级患者总量变化不大,但年龄分布不同:<53岁者明显减少(26.8%vs.17.3%,P=0.007),而≥80岁者明显增多(23.6%vs.31.2%,P=0.038);消化系统疾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均明显增多(7.3%vs.13.9%,P=0.008;1.3%vs.3.9%,P=0.036);严重创伤患者明显下降(22.3%vs.6.5%,P<0.001);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vs.23.4%,P=0.059)。结论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总量无明显变化,但年龄≥80岁者、消化系统疾病、心跳呼吸骤停明显增多,创伤患者明显减少。提示急诊科工作医师也要据此发生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Ⅱ级患者 急诊抢救 疾病谱 COVID-19 奥密克戎
下载PDF
难辨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家庭病例报告
5
作者 贺星星 杨涛 +3 位作者 于晓娜 周伟 傅一牧 封启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传播途径的难辨性,许多患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被感染,或高度疑似的患者因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阴性而无法确诊.2020年1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1例6...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传播途径的难辨性,许多患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被感染,或高度疑似的患者因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阴性而无法确诊.2020年1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1例67岁女性术后重症肺炎患者,该患者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但其临床表现及肺部影像学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然而连续3次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其丈夫在医院照顾患者,曾多次往返于医院等公共场所,虽然没有明确的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史,但于2020年1月29日出现发热伴乏力,同日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儿子同父亲母亲均有密切接触,在父亲确诊后也出现全身酸痛等不适症状,但肺部CT未见明显异常,1月29日2019-nCoV核酸检测阴性.分析该家庭3例聚集性病例,提示我们需综合考虑患者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为疫情防控中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管理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表现 肺部影像学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降钙素原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政钦 侍冬成 +2 位作者 黄剑吟 傅一牧 秦海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1期2137-21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ys C)、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10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同时选取门诊的35例健康体检者...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ys C)、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10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同时选取门诊的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ys C和NT-pro BNP水平。比较对照组和三组患者的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三者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由一般至严重、休克进展时,APACHE-Ⅱ评分随之升高。各组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由一般至严重、休克进展时,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6,0.613,0.627,P<0.01)。结论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估病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血清胱抑素 降钙素原 N末端前体脑钠肽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表面活性蛋白D、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凌杰兵 傅一牧 马斌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表面活性蛋白D(SP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AECOPD患者45例(AECOPD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45例(COPD组)以及...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表面活性蛋白D(SP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AECOPD患者45例(AECOPD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45例(COPD组)以及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记录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三组血清HMGB1、SPD、TNF-α水平,并分析AECOPD患者血清指标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 AECOPD组BMI显著低于COPD组和对照组,而吸烟指数则显著高于COPD组和对照组(P<0.05)。AECOPD组患者血清HMGB1、SPD、TNF-α水平及异常率均显著高于COPD组,而COPD组血清HMGB1、SPD及TNF-α水平及异常率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I%)和第1秒用力呼气体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明显低于COPD组和对照组,而COPD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患者血清HMGB1、SPD、TNF-α水平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HMGB1、SPD、TNF-α水平显著提高,其升高水平与患者肺功能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高迁移率蛋白1 表面活性蛋白D 肿瘤坏死因子-Α 肺功能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早期在上海某医院病毒性肺炎患者中的特点与构成比
8
作者 于晓娜 贺星星 +3 位作者 杨涛 周伟 傅一牧 封启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分析上海某医院不同病因的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构成比,比较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和非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金山分院2020年1月22日至2月11日收治的64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 目的分析上海某医院不同病因的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构成比,比较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和非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金山分院2020年1月22日至2月11日收治的64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为新冠肺炎病例,另54例为其他病因病毒性肺炎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及构成比.结果10例确诊新冠肺炎,占当期病毒性肺炎的15.6%.54例非新冠肺炎患者中,甲型流感病毒感染10例(15.6%),乙型流感病毒感染12例(18.8%),柯萨奇病毒感染8例(12.5%),单疱病毒感染4例(6.3%),不明病毒感染20例(31.2%).新冠肺炎组10例患者中发热9例(90.0%,体温在37.5~39.0℃),乏力或肌肉酸痛7例(70.0%),咳嗽4例(40.0%),鼻塞/流涕2例(20.0%),恶心1例(10.0%),咽痛1例(10.0%),无头痛、腹泻患者.非新冠肺炎组54例患者中发热46例(85.2%,体温在37.7~42.0℃),乏力或肌肉酸痛23例(42.6%),咳嗽39例(72.2%),头痛14例(25.9%),鼻塞/流涕11例(20.4%),咽痛9例(16.7%),恶心7例(13.0%),腹泻5例(9.3%).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占住院病毒性肺炎的比例仅为15.6%.通过胸部CT、血常规、临床表现不能确定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学诊断,要通过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来确诊新冠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毒性肺炎 临床表现 构成比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永霞 吴蔚 +4 位作者 杨涛 周伟 傅一牧 封启明 叶珏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2-374,共3页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对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收治的10例COVID-19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0例其他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肺炎(非COVID-19)患者血白细胞分类进行分析。10...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对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收治的10例COVID-19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0例其他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肺炎(非COVID-19)患者血白细胞分类进行分析。10例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为4.95(3.90,6.03)×10^9/L,白细胞减少2例(2/10);淋巴细胞绝对值为1.20(0.98,1.50)×10^9/L,减少2例(2/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0.01,0.01)×10^9/L,减少7例(7/10)。与COVID-19组相比,30例非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8.20(6.78,9.03)×10^9/L(P<0.001);淋巴细胞绝对值1.75(1.20,2.53)×10^9/L(P=0.036),16.7%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01,0.03)×10^9/L(P=0.005),16.7%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COVID-19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值显著低于,非COVID-19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毒性肺炎 嗜酸性粒细胞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临床表现及肺部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涛 于晓娜 +3 位作者 贺星星 周伟 傅一牧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探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和排除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改变。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4例疑似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0例确诊病例及14例排除病例的临... 目的探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和排除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改变。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4例疑似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0例确诊病例及14例排除病例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24例病例均为早期轻症,血气分析正常。确诊患者10例,其中男性5例。10例患者均有发热、乏力,体温37.5~38.5℃,4例有干咳。2例患者无明确流行病接触史,其余8例患者有流行病史,发病时间1~10 d。影像学改变有磨玻璃影(9例),病灶可为单侧(1例)或者双侧且病灶贴近胸膜为主(9例),有结节影(1例),无坏死灶出现,可合并有胸腔积液(1例)。14例排除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接触史,发病时间1~13 d,其中12例有发热症状,其中体温>38.5℃的4例,体温37.3~38.5℃的8例,2例无发热症状,所有患者均有乏力症状,7例有干咳症状,2例有胸痛症状;影像学改变:4例患者出现磨玻璃影,病灶10例为单侧,4例为双侧,且病灶较散发,无坏死灶出现,无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患者并非都有直接的流行病学史。患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COVID-19的CT影像学并没有区别于其他病毒性肺炎的特殊表现。本组COVID-19患者中年人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表现 影像学改变
原文传递
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1
作者 凌杰兵 傅一牧 马斌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22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术后早期即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术后早期即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联合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后早期即给予单纯肠外营养治疗,1周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用匀浆鼻饲。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免疫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当天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CD3+、CD4+/CD8+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4dALB、Hb、CD3+、CD4+/CD8+水平较术后当天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腹胀、腹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外营养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可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手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出血 术后 早期 肠内营养
原文传递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在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因素中的分析
12
作者 童译庆 张建明 +3 位作者 贺星星 傅一牧 赵刚 封启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0-1125,共6页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因素,并构建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及其相关因素间的网络关系,通过网络模型推理反映各影响因素对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程度。方...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因素,并构建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及其相关因素间的网络关系,通过网络模型推理反映各影响因素对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8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59.37±4.28)岁。统计所有患者ICU住院期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并依此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对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初筛,各影响因素间及其与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结果98例脓毒症患者中发生血小板减少症33例(33.67%)。两组患者的真菌性感染、感染性休克占比及白细胞介素6(IL-6)、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M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真菌性感染(OR=7.185,95%CI为1.168-44.184)、感染性休克(OR=4.024,95%CI为1.081-14.983)、血清IL-6过表达(OR=9.360,95%CI为2.283-38.379)均是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MA值过表达(OR=0.814,95%CI为0.734-0.902)是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有向无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图形显示,真菌性感染、感染性休克、IL-6、MA值与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有关。结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可能与真菌性感染、感染性休克、高IL-6水平、低MA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症 贝叶斯网络 白细胞介素6 血小板计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