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数值模拟和现代中国大陆形变 被引量:37
1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2 位作者 徐耀民 李力刚 常筱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共7页
将大陆岩石层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一薄层, 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上蠕变流动, 其运动限制在与东亚大陆构造形态较相似的梯形边界模型框架之中. 设印度板块以一恒定的速度向北推进, 其被视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动力. ... 将大陆岩石层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一薄层, 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上蠕变流动, 其运动限制在与东亚大陆构造形态较相似的梯形边界模型框架之中. 设印度板块以一恒定的速度向北推进, 其被视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动力.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挤压隆升和中国大陆形变的演化过程. 模拟结果表明, 计算得到的现代水平形变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GPS)观测的水平形变格局较好吻合, 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 模型计算还表明, 大陆水平形变受多种因素, 如岩石层的力学参数, 特别是边界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水平形变 GPS观测 数值模拟 板块碰撞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被引量:39
2
作者 傅容珊 李力刚 +2 位作者 黄建华 徐耀民 常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09-616,共8页
综合分析了前人对青藏高原岩石层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的成果,提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大陆碰撞及大陆形变的基本特征为青藏高原地壳的加厚和地壳缩短,地壳物质的横向流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组成青藏... 综合分析了前人对青藏高原岩石层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的成果,提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大陆碰撞及大陆形变的基本特征为青藏高原地壳的加厚和地壳缩短,地壳物质的横向流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组成青藏高原的各块体可能有不同的主导隆升机制.认识到在板块构造理论所揭示的全球构造格局中,青藏高原不仅仅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碰撞以及大陆形变的结果,它也是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层和下伏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地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断离险升-挤压隆升-对流隆升三阶段模式(BCCM),结合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与此模式相对应的该区域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深部物质运移和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层 地幔对流 隆升过程 三阶段模式
下载PDF
地震前兆还是其他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 被引量:36
3
作者 傅容珊 万柯松 +1 位作者 崇加军 薛霆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4-589,共6页
本文仔细分析了我国宽带地震仪记录和论文"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提供的数据,探讨了5.12汶川8.0级强烈地震前后记录的"异常"现象,对该论文观点提出了质疑.有理由推测,该"短临异常"并... 本文仔细分析了我国宽带地震仪记录和论文"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提供的数据,探讨了5.12汶川8.0级强烈地震前后记录的"异常"现象,对该论文观点提出了质疑.有理由推测,该"短临异常"并非地震前兆,它最可能是在此期间在西太平洋的02号强台风"威马逊"激发的脉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记录 地震前兆 台风 脉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三阶段模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4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1 位作者 李力刚 常筱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88-596,共9页
研究表明 ,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它同时受到高原下部地幔物质运移以及地幔和岩石层之间耦合作用的影响。文中以青藏高原隆升三阶段模式(BCCM )为基本模型 ,对在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而导致的高原隆升... 研究表明 ,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它同时受到高原下部地幔物质运移以及地幔和岩石层之间耦合作用的影响。文中以青藏高原隆升三阶段模式(BCCM )为基本模型 ,对在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而导致的高原隆升演化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处理。处理中考虑了与抬升过程相应的剥蚀过程 ,同时还考虑在高原演化的后期大约 8~10Ma时发生的下伏岩石层底部的对流搬离 (convectiveremoval)而导致的隆升作用。结果表明 ,模型描述的青藏高原隆升演化过程和观测资料有较好的吻合 ,同时显示高原下部岩石层的对流搬离可能是最近 8~ 10Ma以来高原整体隆升的主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地幔 数值模拟 岩石层 演化 BCCM
下载PDF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新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15
5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2 位作者 董树谦 张群山 常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72-778,共7页
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 .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 (或密度 )不均匀分布 ,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三个基本方程 ,顾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 ,直接将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 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 .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 (或密度 )不均匀分布 ,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三个基本方程 ,顾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 ,直接将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作为内部荷载引入基本方程 ,反演计算地幔对流 .本文在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模型的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用SH12WM13地震层析成像模型数据 ,计算了全球地幔对流格局 .结果表明 ,对流格局不仅依赖地震层析成像数据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幔动力学框架、热动力参数和边界条件的所确定的系统响应函数的影响 .显示了地幔中复杂的对流格局 ,特别是区域性层状对流以及多层对流环可能在地幔中存在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热动力学 地幔对流 热流体动力学 热输运方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36
6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1 位作者 徐耀民 常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58-668,共11页
利用全球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板块绝对运动及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下部地幔大尺度对流格局以及此种尺度对流驱动下岩石层内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中、北部到天山地... 利用全球重力大地水准面异常、板块绝对运动及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下部地幔大尺度对流格局以及此种尺度对流驱动下岩石层内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中、北部到天山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地幔物质运移过程可能驱动着中国大陆岩石层整体从西部以南北方向为主的运动转向东部地区以北东和南东方向的运动;而该区域上地幔小尺度上升流动支持了现代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抬升运动.提出和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断离隆升—挤压隆升—对流隆升”三阶段模式,并探讨了大陆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深部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天山地区 地幔动力 岩石层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区域重力均衡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 被引量:15
7
作者 傅容珊 常筱华 +1 位作者 黄建华 刘文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249-258,共10页
假定区域重力均衡异常主要源于由上地幔小尺度热对流相应的物质的不均匀和由此对流动力效应而导致的边界形变,同时将上地幔模拟为一均匀的等粘滞系数的牛顿粘滞流体,其主要的热量来自下地幔.由此建立了以流体力学3个基本方程为基础... 假定区域重力均衡异常主要源于由上地幔小尺度热对流相应的物质的不均匀和由此对流动力效应而导致的边界形变,同时将上地幔模拟为一均匀的等粘滞系数的牛顿粘滞流体,其主要的热量来自下地幔.由此建立了以流体力学3个基本方程为基础的热对流模型,并讨论了低瑞利数状态下,以区域重力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方程为主要条件,上述方程的基本解.几种模拟重力均衡异常所对应的流场表明;区域重力均衡异常正异常中心对应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上升流,表现出地幔上隆;相反,负异常中心对应于对流下降流,表现出岩石层(地壳)向下弯曲.结合实际的地质构造形态和重力异常形态,这些结果将有利于对板块内部岩石层动力学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重力异常 地幔对流 上地幔 热对流模型
下载PDF
区域重力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方程及对流拖曳力场 被引量:15
8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1 位作者 刘文忠 常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38-646,共9页
建立了区域重力均衡异常的物理模型,假定区域重力均衡异常源于上地幔密度分布横向不均匀以及由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产生的边界形变.导出了区域重力均衡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之间的相关方程,讨论了该方程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应... 建立了区域重力均衡异常的物理模型,假定区域重力均衡异常源于上地幔密度分布横向不均匀以及由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产生的边界形变.导出了区域重力均衡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之间的相关方程,讨论了该方程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应用几种模型计算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产生的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拖曳力场.结果表明,将这一相关方程用于利用区域重力均衡异常研究地壳及上地幔应力状态,将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地幔对流 拖曳力场 地壳
下载PDF
黏滞分层地幔中密度异常驱动对流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傅容珊 王毅 +3 位作者 黄建华 常筱华 查显杰 戴志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4-833,共10页
在地震层析成像计算的地幔密度异常直接驱动地幔对流的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在上、下地幔不同黏性结构框架下,密度异常驱动地幔对流的物理模型.利用Grands和S12WM13等地震层析成像模型推得的地幔密度异常分布,设置板块绝对运动极型场... 在地震层析成像计算的地幔密度异常直接驱动地幔对流的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在上、下地幔不同黏性结构框架下,密度异常驱动地幔对流的物理模型.利用Grands和S12WM13等地震层析成像模型推得的地幔密度异常分布,设置板块绝对运动极型场为运动上边界,考虑深度660km地震波不连续面为界的上、下地幔之间存在黏滞性的差异,直接反演了不同黏滞系数的双层地幔结构下地幔对流的模式.研究中选取地幔平均密度为ρ=5500kgm3,上层地幔平均黏滞系数为μ=1021Pa·s,计算了上、下地幔黏滞系数之比为1∶1,1∶10,1∶100和1∶1000时地幔大圆剖面、以及区域剖面上的流场.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在球谐展开1~13阶的范围内其对流的基本格局相似.当下地幔黏滞性超过上地幔的100倍时,下地幔流场速度与上地幔的流场速度相比显著减小,但是对流仍然表现出单层对流环的基本格局.论文还用240km深度球面上的对流格局讨论了对流和全球构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黏滞性
下载PDF
板块绝对运动及地幔热对流 被引量:22
10
作者 傅容珊 林芬 黄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2-61,共10页
本文以板块绝对运动AM1-2模型为边界条件探讨了不同的瑞利数下地幔热对流模型.结果表明,瑞利数小于10000(529.41)时,地幔对流呈现以板块驱动图式,运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由板块运动激发,两种场占有差不多相同的功率.当瑞利数增加到接近或... 本文以板块绝对运动AM1-2模型为边界条件探讨了不同的瑞利数下地幔热对流模型.结果表明,瑞利数小于10000(529.41)时,地幔对流呈现以板块驱动图式,运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由板块运动激发,两种场占有差不多相同的功率.当瑞利数增加到接近或略超过最低临界值时(约1.5倍),对流呈现出复杂状态:1.板块运动速率小于下伏地幔对流速率;2.区域性的双层对流环出现;3.对流谱成分发生变化;4.环型场仅在地幔很浅的区域中起作用,而在地幔深部对流图式中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 运动 地幔 热对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挤压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7
11
作者 傅容珊 徐耀民 +1 位作者 黄建华 李力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6-355,共10页
将大陆岩石层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一层薄层,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 上蠕变流动,其运动限制在与东亚大陆构造形态较相似的边界模型的梯形框架之中.设印度 板块以一恒定的速度向北推进,并被视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动力.... 将大陆岩石层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一层薄层,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 上蠕变流动,其运动限制在与东亚大陆构造形态较相似的边界模型的梯形框架之中.设印度 板块以一恒定的速度向北推进,并被视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动力.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挤压隆升演化过程,并对数值模拟的隆升过程作了剥蚀修正.结果表明, 由挤压模型所产生的地形和现代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形格局比较吻合.同时也表明,挤压 隆升过程受多种因素(如岩石层的力学特性、边界条件以及剥蚀作用)的制约,无论从空间还 是从时间上看,模拟所反映的高原隆升都是不均匀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亚大陆 挤压隆升 剥蚀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地幔对流与深部物质运移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傅容珊 冷伟 常筱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已经认识到,地幔对流不再是少数动力学家的假想,它是地幔热动力系统的主要构架.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驱动机理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主动或被动驱动的讨论转向对统一热动力系统的探讨.包括地幔热柱在内的地幔对流的深入...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已经认识到,地幔对流不再是少数动力学家的假想,它是地幔热动力系统的主要构架.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驱动机理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主动或被动驱动的讨论转向对统一热动力系统的探讨.包括地幔热柱在内的地幔对流的深入研究不仅成为研究地幔热动力系统演化的主线,也成为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驱动机理的主线.与此同时,以地震层析成像为主体的地震、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和以地幔岩石化学组份为主体的地球化学观测成为认识地幔对流的强有力的工具.然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观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依赖于地球化学数据构思的新的热动力学框架对地幔对流的研究构成了强烈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热动力学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下载PDF
现代板块运动驱动地幔块体置换度及地幔混合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傅容珊 韩力波 +2 位作者 黄建华 单斌 刘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09-1417,共9页
定义了描述地幔混合程度的新的统计学量度——地幔块体对流置换度和对流混合扩散度.地幔块体对流置换度等于至少被置换一次的块体数与地幔总块体数之比,对流混合扩散度等于示踪元初始体密度与示踪元终体密度之比.本研究假设地幔对流是... 定义了描述地幔混合程度的新的统计学量度——地幔块体对流置换度和对流混合扩散度.地幔块体对流置换度等于至少被置换一次的块体数与地幔总块体数之比,对流混合扩散度等于示踪元初始体密度与示踪元终体密度之比.本研究假设地幔对流是稳定的,上地幔和下地幔的黏滞性存在差异,其驱动力为板块运动或地幔中密度异常分布.实验中地幔被划分为20736个块体(5°×5°×300 km),2376个示踪元被放置在地幔顶部100 km深度或底部100 km高度的5°×5°的网格点上.模型计算表明,地幔块体对流置换度随运转时间变化.就全地幔而言,在系统运行四十亿年后,大多数模型对应的块体对流置换度均超过80%,而上地幔块体置换度则达到90%.这预示大多数的地幔块体将被来自其他位置的块体所取代.对于放置在地幔顶部或底部,浓缩于很小空间10°×10°(间距0.25°)中的两组1681个示踪元而言,尽管其对流混合扩散度在开始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此两组对应的对流混合扩散度均趋于常数,示踪元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全地幔之中.由以上的结果可以推断,在经历了四十五亿年的演化过程后,由于对流的作用使地幔基本上已经均匀混合,地幔中不大可能存在尺度大于5°×5°×300 km的异常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混合 示踪元 块体置换度 混合扩散度
下载PDF
核幔边界动力学——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傅容珊 李力刚 +1 位作者 郑大伟 薛霆啸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41-548,共8页
总结了地球核幔边界动力学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如核幔边界的特性、核幔边界的地形起伏、核幔边界附近地幔对流格局和地球外核顶部的流场等。从地核—地幔之间的耦合出发,讨论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的波动问题,简述了核幔之间电磁耦合、粘... 总结了地球核幔边界动力学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如核幔边界的特性、核幔边界的地形起伏、核幔边界附近地幔对流格局和地球外核顶部的流场等。从地核—地幔之间的耦合出发,讨论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的波动问题,简述了核幔之间电磁耦合、粘滞耦合和地形耦合对十年尺度波动影响的基本理论。提出在该项研究中应以综合分析为基础,开展多学科的联合、交叉研究的途径以深化对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幔边界 地球自转变化 十年尺度波动 动力学
下载PDF
地震层析地球内部密度分布横向不均匀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傅容珊 黄建华 刘文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40-752,共13页
本文使用Woodhouse和Dziewonski等分别用S波和P波层析分析提供的,以670km深度为分界的上地幔和下地幔地震波传播所反映出的横向不均匀的球谐函数系数,假定地幔内部密度与正常水平的偏离分别与P波和S波的速度V_p和V_s成比例(下地幔δρ=... 本文使用Woodhouse和Dziewonski等分别用S波和P波层析分析提供的,以670km深度为分界的上地幔和下地幔地震波传播所反映出的横向不均匀的球谐函数系数,假定地幔内部密度与正常水平的偏离分别与P波和S波的速度V_p和V_s成比例(下地幔δρ=γδV_p,上地幔δρ=σδV_S^2),并用一组新的球谐函数系数表示全地幔密度分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1.比例系数γ=0.199,σ=3.13×10^(-5)时,该全地幔密度模型可以70%恢复Dziewonski提供的下地幔密度模型,50%恢复Woodhouse提供的上地幔密度模型.合成密度分布基本上反映了分别由P波和S波速度异常所提供的地幔密度分布特征;2.所有穿过太平洋中部的剖面均明显地显示出一个低密度异常从地表一直延伸到核-幔边界;3.所有大陆下部均存在一个高密度异常区,而且深入到1200—1300km深度处;4.由密度异常的正、负交替基本上将部分地区地幔分成为3层,其深度依次为:第1层25—1300km左右,第2层1300—2300km左右,第3层2300km,为核-幔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 地幔 密度异常 地球内部
下载PDF
地震层析成像板块构造及地幔演化动力学 被引量:9
16
作者 傅容珊 郑勇 +1 位作者 常筱华 黄建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4期85-95,共11页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 ,也给人类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 ,使人类更加清晰地在两个层次之上 (地球的层圈构造和内部横向不均匀性 )了解地球内部 ,特别是地幔内部非均匀结构 .从全球和...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 ,也给人类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 ,使人类更加清晰地在两个层次之上 (地球的层圈构造和内部横向不均匀性 )了解地球内部 ,特别是地幔内部非均匀结构 .从全球和区域的尺度上揭示出地球内部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 ,呈现出全新的地球 ,特别是地幔结构的三维图像框架 .很容易理解 ,这一基本框架正是地幔演化热动力学过程的现代表观 .如此 ,我们可以利用该框架去追溯、探讨全球构造特别是地幔构造演化的历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 热柱 板块构造 地壳
下载PDF
全球地震层析地幔密度横向不均匀及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8
17
作者 傅容珊 陈凌 +1 位作者 黄建华 刘文忠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5年第3期51-62,共12页
地震层析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全球及区域地幔横向不均匀的有力工具。本文使用S12-WM13[1]层析模型,假设地震波速度异常与密度异常之间呈线性关系[2],以PREM模型[3]为基础,计算了全球和部分区域的球谐展开12×... 地震层析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全球及区域地幔横向不均匀的有力工具。本文使用S12-WM13[1]层析模型,假设地震波速度异常与密度异常之间呈线性关系[2],以PREM模型[3]为基础,计算了全球和部分区域的球谐展开12×12阶地幔密度异常分布;分析了一系列的结果,特别分析了大陆下部地幔密度异常的基本格局;讨论了其对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应用于中国大陆发现,整个中国大陆下部70km-150km深部范围内是地震剪切波的低速带或密度低的地区,而在150-400km范围中又处于密度高的异常地带。本文从地幔动力学的观念出发讨论了中国大陆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CT 地幔 动力学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地震层析成像之密度异常驱动地幔对流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傅容珊 董树谦 +1 位作者 黄建华 常筱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5-11,共7页
地震层析成像展现了地球内部横向不均匀性 ,其描述的地幔结构正是地幔演化热动力学过程的现代表现。然而 ,如何利用这些最新的观测成果去研究地球特别是地幔的动力学过程是对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挑战。建立了地幔密度异常 (温度异常 )直接... 地震层析成像展现了地球内部横向不均匀性 ,其描述的地幔结构正是地幔演化热动力学过程的现代表现。然而 ,如何利用这些最新的观测成果去研究地球特别是地幔的动力学过程是对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挑战。建立了地幔密度异常 (温度异常 )直接驱动地幔对流的新方法 ,并利用现代地震层析成像模型计算了对应的地幔对流的格局 ,探讨了其和全球构造相关的地幔问题。结果表明 ,在单层地幔粘滞结构条件下 ,对流格局仍然以全地幔大尺度对流为主体 ;所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来源的地幔层析成像的数据 ,可以用于探讨不同边界条件和地幔参数对应的地幔对流模型 ,也可以用于使用大地水准面异常检验对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对流 地幔粘滞性 大地水准面 温度
下载PDF
上地幔密度异常驱动小尺度对流及实验模型 被引量:3
19
作者 傅容珊 王景贇 +3 位作者 常筱华 黄建华 戴志阳 查显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32,共8页
 建立了由密度异常驱动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数学 物理模型, 发展了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反演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该模型建立在三维直角坐标系框架上, 假设地震层析成像所显示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对应于上地幔物质密度异常,...  建立了由密度异常驱动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数学 物理模型, 发展了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反演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该模型建立在三维直角坐标系框架上, 假设地震层析成像所显示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对应于上地幔物质密度异常, 而该密度异常反映了上地幔小尺度热对流系统的温度异常场. 模型首先将地震层析成像确定的地震波速度异常转换为密度异常, 并视其为对流的驱动力; 进而利用三维傅立叶变换, 在波数域内, 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 求解控制流体行为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最后求得对流的流场. 为检验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使用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模型: 热体和冷体模型; 俯冲断离( break off)板片模型, 计算了其驱动的地幔流场. 结果表明, 本文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与区域岩石层构造动力学相关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动力学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地震层析成像—地幔对流新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傅容珊 常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C00期136-143,共8页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模型的方法。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该方法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3个基本方程,以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模型的方法。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该方法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3个基本方程,以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直接将上述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作为内部荷载直接引入基本方程,进而反演计算地幔对流的基本格局。理论结果表明,对流格局不仅依赖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幔动力学框架和热动力参数(如Rayleigh数)以及边界条件和系统响应函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温度 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