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携带SOD1-p.A5S突变的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分析
1
作者 周青青 贾蕊 +1 位作者 靳娇婷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4,共6页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进行性和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认为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1,SOD1)突变是导致家族性ALS的原因之一,对可疑ALS家族史的患者进...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进行性和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认为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1,SOD1)突变是导致家族性ALS的原因之一,对可疑ALS家族史的患者进行SOD1基因测序可能有帮助。本文首次报道中国籍汉族SOD1-p.A5S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并总结其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首次报道中国籍汉族SOD1-p.A5S突变的1例ALS临床患者并复习相关病例文献,总结其临床特征。研究病例为男性,34岁,以“双下肢无力2年,加重伴双手无力半年”之主诉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要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四肢无力,无吞咽困难,无认知功能障碍。入院后进一步完善常规检查及肌电图等排除其他诊断,并行基因检测。结合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提示颈髓、胸髓和腰髓三个区域存在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合理排除其他诊断及特征性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ALS。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者存在SOD1一号外显子c.13G>T(p.A5S)杂合突变,其母有可疑病史但已死亡未进行基因验证。出院后随访截至2022年8月21日,随访时间共38个月,病程62个月。进一步查阅文献报道的同一位点突变的其他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发现本例突变患者与其他文献报道同一位点突变患者进展较慢。结论基因测序是诊断家族性ALS的有利工具。SOD1一号外显子c.13G>T(p.A5S)突变为罕见的致病性变异,该亚型患者进展较慢,进一步说明基因检测在ALS的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SOD1) 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延髓区域MRI皮质厚度特点及对生存的影响
2
作者 胡芳芳 靳娇婷 +9 位作者 张秋丽 张明 陈乔依 李海宁 段倩倩 秦星 康丽 贾蕊 刘潇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1-687,共7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y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PMC)的face-head区域皮质厚度变化特点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同时行头颅MRI扫描的105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PMC区A4hf(face-head...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y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PMC)的face-head区域皮质厚度变化特点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同时行头颅MRI扫描的105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PMC区A4hf(face-head)区域作为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为延髓受累和未受累两组,分析临床特点和ROI区域的皮质厚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根据患者延髓麻痹症状、神经系统查体和舌肌肌电图,将延髓受累ALS分为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LMN)、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UMN)和LMN+UMN共3组,分析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在3组间的差异;将起病年龄、体质量指数、诊断延迟时间、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纳入生存分析。结果①延髓受累组ROI皮质厚度明显小于延髓未受累组(-0.198±0.87 vs.0.235±0.95,P=0.017);②延髓亚组评分和ROI皮质厚度在LMN、UMN和LMN+UMN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生存分析示起病年龄(HR=3.296,95%CI:1.63~6.664,P=0.001)、诊断延迟时间(HR=0.361,95%CI:0.184~0.705,P=0.003)、延髓亚组评分(HR=0.389,95%CI:0.174~0.868,P=0.021)及ZRE_ROI皮质厚度(HR=2.309,95%CI:1.046~5.096,P=0.038)均是ALS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脑运动前回A4hf(face-head)区域的皮质厚度可更为客观反映延髓UMN体征。影响ALS患者生存期的因素除了起病年龄和诊断延迟时间,延髓亚组评分和face-head区域的皮质厚度也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且face-head区域皮质变薄是ALS患者生存期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延髓受累 延髓亚组评分 皮质厚度 生存分析
下载PDF
精细的运动皮层厚度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评价研究
3
作者 靳娇婷 胡芳芳 +8 位作者 张秋丽 张明 陈乔依 李海宁 秦星 康丽 贾蕊 刘潇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00,共7页
目的寻找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UMN)损害的证据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至关重要,拟通过精细的运动皮层厚度客观、敏感评价UMN损害并进行早期和精确诊断。方法纳入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 目的寻找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UMN)损害的证据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至关重要,拟通过精细的运动皮层厚度客观、敏感评价UMN损害并进行早期和精确诊断。方法纳入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ALS患者108例,同时招募健康对照90人。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纳入的ALS患者首先进行临床资料登记,然后评估延髓、颈髓、胸髓和腰骶髓4个体区是否存在UMN损害。结果ALS组双侧头面部-延髓区和上肢区的皮质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ALS组双侧下肢区皮层厚度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变薄(P>0.05)。整体UMN损害阳性组的双侧头面部-延髓区和上肢区的运动皮质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双侧头面部-延髓区的运动皮质厚度在相对应的延髓体区UMN损害阳性组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双侧上肢区的运动皮质厚度在相对应的上肢体区UMN损害阳性组较对照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将运动皮层厚度变薄作为ALS患者UMN受累的客观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运动皮层厚度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巴氏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康丽 秦星 +6 位作者 靳娇婷 胡芳芳 刘潇 贾蕊 张荣华 周青青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巴氏征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0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被诊断为ALS且资料齐全的262例患者。分别分析左、右侧巴氏征阳性与阴性患者组... 目的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巴氏征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0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被诊断为ALS且资料齐全的262例患者。分别分析左、右侧巴氏征阳性与阴性患者组间临床特点的关系,以及有下肢无力主诉的患者其巴氏征与下肢受累特点间的关系。结果巴氏征阳性与更高诊断级别呈正相关(左侧相关系数0.297,P<0.001;右侧相关系数0.292,P<0.001);巴氏征阳性患者的ALSFRS-R(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Revised)评分更低(左侧P=0.001,右侧P=0.001);同侧下肢有无力主诉者比例更高(左侧P=0.008,右侧P=0.038);且同侧上肢Hoffmann征阳性率更高(左侧P=0.004,右侧P=0.002)。在下肢有无力主诉的患者中,巴氏征阳性与同侧更好的足背屈肌力呈正相关(左侧相关系数0.207,P=0.021;右侧相关系数0.264,P=0.003);巴氏征阳性组患者的同侧胫骨前肌萎缩者比例更低(左侧P<0.001,右侧P=0.008);且巴氏征阳性与阴性组相比,同侧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胫神经CMAP比值不同(左侧P=0.008,右侧P=0.015),巴氏征阳性与该比值呈正相关(左侧相关系数0.246,P=0.007;右侧相关系数0.223,P=0.015)。结论巴氏征阳性患者通常诊断级别更高,临床受累更广泛。有下肢无力主诉的ALS患者,其小腿前群肌肉无力及萎缩程度较低时,巴氏征更容易被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巴氏征
下载PDF
基于DTI成像的ALS不同起病类型及播散模式下白质退变的特征分析
5
作者 于心怡 李海宁 +6 位作者 段倩倩 吴珊 靳娇婷 胡芳芳 党静霞 张明 张秋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4-680,共7页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不同起病部位及疾病进展模式下的白质退变特征。方法纳入86名ALS患者和44名健康对照,根据起病部位将ALS患者分为延髓起病和肢体起病,根据疾病播散部...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不同起病部位及疾病进展模式下的白质退变特征。方法纳入86名ALS患者和44名健康对照,根据起病部位将ALS患者分为延髓起病和肢体起病,根据疾病播散部位间的关系将患者分为水平型、垂直型、交叉/跳跃型及头-尾型。以运动网络对应的白质纤维束为感兴趣区,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上述患者组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以族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FWE)校正,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延髓起病的ALS患者白质退变主要局限于皮质脊髓束辐射冠层面,而肢体起病者可见广泛的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Ⅲ区退变(FWE校正,P<0.05)。水平型和垂直型播散的患者表现为整个皮质脊髓束走形区白质完整性下降,同时垂直型患者可见胼胝体体部Ⅲ区白质退变。而头-尾型及跳跃/交叉型患者的白质退变范围局限于双侧辐射冠层面的皮质脊髓束(FWE校正,P<0.05)。结论ALS患者不同的起病部位及疾病播散方式对应不同的大脑退变模式,针对ALS的诊疗和管理需充分考虑疾病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疾病播散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疾病异质性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丘脑局灶性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6
作者 段倩倩 张秋丽 +6 位作者 李海宁 于心怡 吴珊 胡芳芳 靳娇婷 党静霞 张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8-693,共6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丘脑结构、功能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8例ALS患者及49例健康对照者的3DT1结构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采用顶点分析比较两组丘脑形态学差异;对功能磁...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丘脑结构、功能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8例ALS患者及49例健康对照者的3DT1结构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采用顶点分析比较两组丘脑形态学差异;对功能磁共振图像以丘脑亚区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并与认知量表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顶点分析显示,ALS组双侧丘脑前额叶、颞叶亚区萎缩。功能连接分析中,患者组丘脑运动-感觉亚区与右侧运动区域,颞叶亚区与双侧枕外侧叶、楔前叶和右侧颞横回间功能连接增加;相比之下,丘脑颞叶亚区与扣带旁回、左侧背内侧前额叶及左侧尾状核间功能连接减低。偏相关分析显示,楔前叶、扣带旁回、左侧尾状核、左侧背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改变与多个认知量表相关。结论ALS患者丘脑结构及功能的选择性损伤在其认知功能障碍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认知功能 丘脑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重复电刺激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党静霞 胡芳芳 靳娇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近端神经低频重复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常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方法,分别刺激近端腋神经和副神经,前瞻性研究了87例ALS患者低频RNS复合肌肉三角肌和斜方...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近端神经低频重复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常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方法,分别刺激近端腋神经和副神经,前瞻性研究了87例ALS患者低频RNS复合肌肉三角肌和斜方肌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特点,以及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同时将其中RNS波幅递减阳性患者与同期39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低频RNS波幅递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阳性率分别为43.7%和49.4%,斜方肌阳性率高于三角肌。2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与性别、起病年龄、病程、ALSFRS-r评分和疾病进展率无关。3ALS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与症状波动之间明显相关,症状波动者RNS波幅递减明显。4重症肌无力组三角肌和斜方肌RNS波幅递减幅度明显高于ALS组。结论 ALS患者近端肌肉RNS波幅递减现象并不少见,不能作为排除ALS的标准。斜方肌RNS波幅递减阳性率高于三角肌。重症肌无力患者RNS波幅递减幅度明显高于ALS患者,临床上对ALS患者伴无力症状波动且RNS波幅递减阳性者,应慎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重复电刺激 重症肌无力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下载PDF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诊断 被引量:2
8
作者 党静霞 刘洁 +4 位作者 王谨 秦星 靳娇婷 周文婷 李正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个家系的8例有症状和无症状疑似HNPP患者进行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 目的探讨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个家系的8例有症状和无症状疑似HNPP患者进行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并将其结果与同期我院肌电图室30例健康人同年龄组的正常值比较。结果 (1)运动神经传导末端潜伏时延长异常率最高,为92.1%,主要出现在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有症状者和无症状者均延长。(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异常率为63.2%,以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减慢最多见。(3)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异常率为89.6%,以正中神经感觉减慢最明显。(4)尺神经在肘部出现传导阻滞明显多于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处。结论对临床上高度怀疑HNPP的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无创、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查方法,并且可对患者家属进行筛查,对预防该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末端潜伏时 神经传导速度 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诊断 被引量:3
9
作者 党静霞 靳娇婷 秦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2-755,共4页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12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资料,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为18.1岁,均有头、颈反复屈曲史...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12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资料,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为18.1岁,均有头、颈反复屈曲史。单侧起病9例,其中3例双侧不对称性受累。11例伴有冷麻痹,所有患者均有手指伸展时震颤和前臂斜坡样萎缩。②感觉神经传导均正常,均未见运动神经传导阻滞,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主要为尺神经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减低。③交感皮肤反应异常率60%,主要为双上肢波潜伏时延长。④针电极肌电图异常率以下颈髓支配肌肉最高。结论该病有其特定的发病年龄及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传导检查有助于除外尺神经及臂丛神经损害,针电极肌电图对确诊本病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 混合肌肉动作电位
下载PDF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起病部位和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党静霞 靳娇婷 +1 位作者 胡芳芳 贾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508,542,共5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首发起病部位和起病后疾病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并对158例ALS患者以其主诉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确定其首发起病部位,并对其中151例已经出现第二个及之后损... 目的探讨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首发起病部位和起病后疾病进展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并对158例ALS患者以其主诉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确定其首发起病部位,并对其中151例已经出现第二个及之后损害部位的患者进行随访,按照延髓、颈髓及腰髓不同起病部位分组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1首发起病部位局限在延髓、单侧上肢或下肢者149例(94.3%)。2起病部位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与起病部位不同有关,P=0.000,延髓起病者多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65.4%,17/26);颈髓起病者多以一侧上肢的单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47.9%,45/94)或合并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52.1%,49/94)为主;而腰髓起病者主要以一侧下肢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体征(83.8%,31/37)为主。3从进展模式上看,延髓起病者以嘴端-尾端垂直型进展多见;肢体起病者,进展类型和起病部位相关,P=0.04,颈髓起病者以循环型(31.5%,28/89)、水平型(30.3%,31/89)和垂直型(21.3%,19/89)进展多见;而腰髓起病者以循环型(47.2%,17/36)进展较多见。4起病后疾病进展率和起病年龄有关,P=0.011,60岁以上起病者进展较快。结论 ALS首发起病部位是在脊髓和大脑皮层运动轴的某个局限部位,首发起病部位不同,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的分布及程度也不同,临床上应该重视首发起病部位处的体征。ALS发病后主要是沿着相邻体区进展,年龄越大,进展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起病部位 进展类型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3-619,共7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病变主要累及皮质脊髓束、脑干和脊髓前角细胞。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及锥体束损害,最终导致吞咽及呼吸困难而死亡,15%的ALS患者可以合并有额颞叶...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病变主要累及皮质脊髓束、脑干和脊髓前角细胞。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震颤、延髓麻痹及锥体束损害,最终导致吞咽及呼吸困难而死亡,15%的ALS患者可以合并有额颞叶痴呆。本文简述了ALS临床特点、生存期和影响因素,并重点对近年来ALS的诊断标准、神经电生理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强调本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认识并给予合理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神经电生理诊断 诊断标准 上/下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党静霞 Lena H Tay LB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即交感皮肤反应和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并与30名健康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检测中交感皮肤反应... 目的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即交感皮肤反应和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并与30名健康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检测中交感皮肤反应,瓦氏比值和深呼吸时心率变异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者的异常率分别为70%,46%和50%;以交感皮肤反应的异常率最高,尤其以双下肢明显。立卧位血压差和冰水试验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异常率分别为12%和16%。结论检测外周器官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中以交感皮肤反应的阳性率最高,可以作为检测早期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的常规筛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心率变异 皮肤交感反应
下载PDF
尺神经肘部病变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定位诊断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7-429,44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尺神经肘部损害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法:包括尺神经运动传导、尺神经小指-腕感觉神经传导、尺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特殊检测法: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共检测了21例经临床诊断...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尺神经肘部损害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法:包括尺神经运动传导、尺神经小指-腕感觉神经传导、尺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特殊检测法: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共检测了21例经临床诊断并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确诊尺神经肘部病变的患者,与同期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重点检测尺神经运动传导肘上至肘下段,以寻找其具体损害部位。结果①尺神经病变组中有19例出现尺神经在肘上至肘下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尺神经肘上至肘下段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显示具体病变部位多数集中在肱骨内上髁上下2-3 cm内;③尺神经在肘部病变者并非均有尺侧腕屈肌肌电图的异常。结论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在确定尺神经在肘部的具体损害部位时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而常规的尺神经感觉传导及肌电图异常能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病变 传导阻滞 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 肘上至肘下 肌电图
下载PDF
健康成人交感皮肤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参考值范围 被引量:1
14
作者 党静霞 刘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8-501,共4页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交感皮肤反应(SSR)的影响因素和参考值范围。方法对40名健康成人进行SSR检测,记录其波形和起始潜伏时。对其中5例检测者进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其潜伏时随刺激强度的变化。结果①40名健康人中,双手全部均能得到交感皮...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交感皮肤反应(SSR)的影响因素和参考值范围。方法对40名健康成人进行SSR检测,记录其波形和起始潜伏时。对其中5例检测者进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其潜伏时随刺激强度的变化。结果①40名健康人中,双手全部均能得到交感皮肤反应波形,双足有1例未引出波形;手的波形均为双相和三相波,足的波形分别为双相、三相和单相波;②左右侧SSR起始潜伏时和波幅无明显差异;③年龄、身高、体重和性别对SSR起始潜伏时影响不大;④SSR起始潜伏时正常范围,手最高上限:1664ms,足最高上限:2234ms;⑤刺激强度增加,对SSR起始潜伏时无明显影响。结论交感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时是判断异常的重要参数,波幅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皮肤反应 起始潜伏时 波幅 参考值范围
下载PDF
正常成人神经传导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参数值正常范围的建立 被引量:4
15
作者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8-560,共3页
目的确定正常成人神经传导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末端潜伏时和波幅的正常值范围,为诊断周围神经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4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进行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分析其末端潜伏时和波幅,其... 目的确定正常成人神经传导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末端潜伏时和波幅的正常值范围,为诊断周围神经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4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进行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分析其末端潜伏时和波幅,其结果按照不同年龄段、性别、体重、左右侧肢体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性别、体重、左右侧肢体对远端CMAP参数值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年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40岁前后变化最大,主要影响的是各神经远端CMAP的波幅和正中神经末端潜伏时,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波幅逐渐减低,末端潜伏时逐渐延长。结论正常成人远端CMAP各参数的正常值范围按40岁前后两个年龄段确定比较合理和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末端潜伏时 波幅 神经传导
下载PDF
多模式教学在神经电生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党静霞 靳娇婷 胡芳芳 《西北医学教育》 2015年第4期695-697,共3页
神经电生理教学是神经病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电生理这门学科具有技术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牵扯到很多脑、周围神经及肌肉的解剖学知识和神经内科临床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们会感到枯燥,难于理解及记忆。为了提... 神经电生理教学是神经病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电生理这门学科具有技术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牵扯到很多脑、周围神经及肌肉的解剖学知识和神经内科临床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们会感到枯燥,难于理解及记忆。为了提高临床神经电生理的教学水平,利用神经内科现有的电生理平台,在神经电生理教学中,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特点,将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病例导入教学及学生在教学中亲自动手操作等方法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神经电生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了各项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知识。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认知,提高了神经电生理教学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 多模式教学 肌电图检查
下载PDF
手掌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的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党静霞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8期58-60,共3页
目的:分析正中及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新加坡国家脑神经科学院神经内科门诊神经内科医生临床确诊且临床症状符合腕管综合征的62例患者的正中及尺神经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 目的:分析正中及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新加坡国家脑神经科学院神经内科门诊神经内科医生临床确诊且临床症状符合腕管综合征的62例患者的正中及尺神经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并与同期52例正常对照组的各项神经传导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照组与腕管综合征组患者均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采用片状表面电极记录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时;采用反向法检测正中神经腕-示指感觉神经电位,主要观察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时;用顺向法检测正中及尺神经手掌混合神经传导,观察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时、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电位潜伏时、手掌正中及尺神经混合神经电位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大于本实验室同期所做的52例对照组的正常参考值x±1.96s为延长。结果:腕管综合征患者62例及对照组52人均采集到各项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腕管综合征组患者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时、腕-示指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时均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494和0.144)。②腕管综合征组患者正中及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078±0.316),(1.706±0.121)ms,t=8.998,P=0.000]。③当正中及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大于对照组x±1.96s时为延长,可得到正常值上限为0.398ms,腕管综合征组患者中此潜伏时差>0.398ms者55例,占88.7%,即采用正中及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明显的提高了腕管综合征的诊断率,但仍有7例(11.3%)腕管综合征患者其正中及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在0.4ms以内。结论:正中及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时差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感觉神经电位 手掌-腕混合神经电位 潜伏时
下载PDF
重症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诊断 被引量:2
18
作者 党静霞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1年第6期332-33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腕管综合征(CTS)的神经电生理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均未诱发出电位即重症CTS者38例(44只手),分别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手腕处刺激,在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混... 目的:探讨重症腕管综合征(CTS)的神经电生理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均未诱发出电位即重症CTS者38例(44只手),分别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手腕处刺激,在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起始潜伏时差。结果:重症CTS44只手中,40只手(91%)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刺激时,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CMAP起始潜伏时差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只手第二蚓状肌记录未引出波形;拇短展肌肌电图全部异常。结论:第二蚓状肌和手掌骨间肌记录CMAP起始潜伏时差测定是一项快速、简单而准确的诊断重症CTS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 重症 腕管综合征(CTS) 第二蚓状肌-手掌骨间肌
下载PDF
健康成人感觉神经传导相关影响因素及正常值范围研究
19
作者 党静霞 刘洁 +1 位作者 陆文惠 李正仪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5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影响健康成人感觉神经传导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正常值范围。方法对213例正常成人的正中神经腕-示指、尺神经腕-小指和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测定,分析其感觉传导各参数,结果按照不同年龄、性别、身高和体质量,分别进行统计... 目的研究影响健康成人感觉神经传导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正常值范围。方法对213例正常成人的正中神经腕-示指、尺神经腕-小指和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测定,分析其感觉传导各参数,结果按照不同年龄、性别、身高和体质量,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质量、身高对感觉神经传导各参数影响不大;年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影响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各参数、尺神经和腓肠神经感觉传导波幅,而这种影响在40岁前后最明显;性别仅对某些感觉神经传导参数有影响。结论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感觉神经传导的主要因素,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应参考年龄和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电位 感觉神经传导 反向法
下载PDF
Tolosa-Humt综合征误诊2例
20
作者 党静霞 姜沧海 《陕西医学杂志》 CAS 1995年第4期245-245,共1页
Tolosa-Hunt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1954年由Tolosa报道,现将我科收治被误诊的2例报告如下。 例1,女性,35岁,左侧偏头疼2月,加重伴左眼活动不灵及视力下降1月入院。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左眼视力仅光感,左睑下垂,左瞳孔大约4mm,右2.5mm,... Tolosa-Hunt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1954年由Tolosa报道,现将我科收治被误诊的2例报告如下。 例1,女性,35岁,左侧偏头疼2月,加重伴左眼活动不灵及视力下降1月入院。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左眼视力仅光感,左睑下垂,左瞳孔大约4mm,右2.5mm,左眼直接右眼间接光反应均消失,左眼向各方活动均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麻痹 综合征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