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环境隧道建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作者 陈湘生 全昭熹 +2 位作者 陈一凡 沈翔 苏栋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32,I0005-I0036,共64页
聚焦艰险山区、深水海域与城市敏感区3类极端环境,全面梳理和总结了在此环境下隧道建造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关技术突破和未来发展趋势。针对艰险山区中极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海拔以及活动断裂带等极端条件,总结分析围岩和隧道的变形机... 聚焦艰险山区、深水海域与城市敏感区3类极端环境,全面梳理和总结了在此环境下隧道建造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关技术突破和未来发展趋势。针对艰险山区中极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海拔以及活动断裂带等极端条件,总结分析围岩和隧道的变形机制、破坏机制及防护措施,并指出未来可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手段建立更精准的预测模型,以实现隧道建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针对深水海域中高水压、高烈度地震、强侵蚀环境等极端条件,分析多因素耦合下沉管法及盾构法隧道管片及接头的劣损和破坏机制,总结提升其力学和耐久性能的主要技术措施,并提出未来仍需针对海底隧道管片接头的防水、抗震及抗侵蚀性能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针对城市敏感区隧道穿越既有隧道、敏感建构筑物、地下障碍物等挑战,总结分析盾构法和顶管法施工环境响应规律、地层变形评估方法和控制技术措施,提出未来可采用机器学习等技术辅助隧道建设,以提升预测和控制的准确性,减小建设过程对城市环境的扰动。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为极端环境下的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但部分技术仍需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并形成规范,以指导后续的工程建设;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隧道建造必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保障极端环境下隧道建设的安全、绿色、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极端环境 艰险山区 深水海域 城市敏感区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隧道施工渣土利用减碳效果分析
2
作者 全昭熹 陈湘生 +2 位作者 陈锋 高望 韩文龙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1-98,162,共9页
渣土利用已成为盾构绿色施工的关键措施之一,为进一步量化隧道盾构渣土资源化利用的碳减排潜力,通过构建隧道盾构渣土经改良后进行路基填筑的全过程碳排放估算方法,利用季华路西延线过顺德水道隧道工程实际工程数据,对比分析了渣土再利... 渣土利用已成为盾构绿色施工的关键措施之一,为进一步量化隧道盾构渣土资源化利用的碳减排潜力,通过构建隧道盾构渣土经改良后进行路基填筑的全过程碳排放估算方法,利用季华路西延线过顺德水道隧道工程实际工程数据,对比分析了渣土再利用与常规堆填处理的碳排放差异,并对渣土利用全过程碳排放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渣土利用碳排放主要发生在渣土改良运输阶段,常规填埋处理主要应用于产生阶段;顺德水道过江隧道工程的总排渣量约为65029 m^(3),其中可用来进行渣土改良的排渣量为53162 m^(3),若全部进行填埋处理,则全生命周期的CO_(2)排放量约为1.84×10^(6) kg CO_(2)eq,占用11058 m^(2)的填埋场地;经3%石灰+3%脱硫石膏改良后的渣土CBR值可达到141.4,回弹模量为198.8 MPa,全过程产生的CO_(2)比渣土常规处理产生的CO_(2)增加了8.89×10^(5) kg CO_(2)eq;经3%电石渣+6%粉煤灰改良后的渣土CBR值可达到89.06、回弹模量为158.9 MPa,全过程产生的CO_(2)比渣土常规处理产生的CO_(2)减少了6.44×10^(5) kg CO_(2)e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渣土利用 生命周期评价 碳减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