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砂岩成岩相及储层质量评价 被引量:24
1
作者 兰叶芳 邓秀芹 +1 位作者 程党性 黄锦绣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63,共13页
本文借助于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和物性分析等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低渗透砂岩的形成机制为解剖对象,通过对砂岩埋藏前组成、化学成岩作用和物理成岩作用的相对重要性、自生矿物组成、孔隙构成、... 本文借助于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和物性分析等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低渗透砂岩的形成机制为解剖对象,通过对砂岩埋藏前组成、化学成岩作用和物理成岩作用的相对重要性、自生矿物组成、孔隙构成、物性与孔隙结构等研究,明确了主要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相的研究,选择骨架颗粒构成、自生矿物组成、物性、孔隙构成以及粒间体积等有关的15个成岩相定量评价参数,对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低渗透砂岩进行成岩相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砂岩经历了较强的物理成岩作用和较弱的化学成岩作用,原生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压实作用是孔隙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方解石的胶结作用;②成岩相定量评价表明,弱胶结、强压实成岩相以及强方解石胶结、中-强压实成岩相的储层质量均较差,受北部物源区控制的绿泥石胶结、弱-中等压实成岩相具有较好的储层质量,建议作为今后的优选勘探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6油层组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储层质量评价
下载PDF
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华庆地区三叠系长8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兰叶芳 黄思静 +1 位作者 梁瑞 张雪花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3-320,共8页
主要以孔隙衬里方式产出的自生绿泥石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华庆地区三叠系长8油层组含量最高的自生黏土矿物。自生绿泥石含量与砂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计算表明,自生绿泥石对姬塬—华庆地区砂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主要以孔隙衬里方式产出的自生绿泥石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华庆地区三叠系长8油层组含量最高的自生黏土矿物。自生绿泥石含量与砂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计算表明,自生绿泥石对姬塬—华庆地区砂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产生直接影响。总的来说,随着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含量的增加,要获得相同渗透率所需要的孔隙度是增加的;但对于不同的渗透率区间和不同的自生绿泥石含量,获得相同渗透率所需要孔隙度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基于自生绿泥石对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影响,在考虑姬塬—华庆地区的孔隙度下限(如进行与孔隙度有关的储量计算或定义渗砂岩)时应考虑自生绿泥石含量的高低。假定以0.1×10-3μm2的渗透率为参照,对于姬塬—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而言,缺乏自生绿泥石或自生绿泥石含量较低时,可以考虑采用7%~8%的孔隙度下限;当自生绿泥石含量较高时,如自生绿泥石的质量分数为8%~10%或更高的时候,则应该考虑采用9%~10%的孔隙度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绿泥石 孔隙度 渗透率 长8油层组 姬塬—华庆地区
下载PDF
储层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结果 被引量:57
3
作者 兰叶芳 黄思静 吕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40,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10个砂岩样品的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物性分析和压汞分析,研究了这些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含量与各种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孔隙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随着自...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10个砂岩样品的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物性分析和压汞分析,研究了这些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含量与各种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孔隙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随着自生绿泥石含量的增加,砂岩的渗透率降低,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增加,与之对应的喉道半径显著减小,同时喉道均值和各种类型喉道的百分数也都显著降低。②自生绿泥石含量的增加可以改善喉道的分选性和非均质性,但这是牺牲了大喉道的数量来实现的。③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含量的增加还会显著降低退出效率。因此,在孔隙度类似的前提下,以孔隙衬里方式产出的自生绿泥石含量的增加,会降低砂岩储层的质量并影响烃类开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储层 自生绿泥石 孔隙结构参数 储层质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被引量:17
4
作者 兰叶芳 邓秀芹 +1 位作者 程党性 黄锦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136,共9页
次生孔隙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其中长石溶孔为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其次为岩屑溶孔、晶间孔及沸石溶孔。基于铸体薄片研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物性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自生高岭石和长... 次生孔隙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其中长石溶孔为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其次为岩屑溶孔、晶间孔及沸石溶孔。基于铸体薄片研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物性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自生高岭石和长石含量、长石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岩石物性、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印支期不整合面之下的延长组上部地层(如长1、长2油层组)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受控于区域性的大气水溶解作用,而远离不整合面的延长组下部地层(如长8油层组)次生孔隙的形成则更多地受到埋藏成岩过程中与长7烃源岩有关的有机酸的影响,尤其是靠近长7生烃中心区域的长8油层组受到有机酸的影响最为强烈。因此,在进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碎屑岩储层质量预测时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油层组的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大气淡水 有机酸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栖霞组热液白云岩中的自生非碳酸盐矿物 被引量:23
5
作者 黄思静 李小宁 +3 位作者 黄可可 兰叶芳 吕杰 王春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3-352,共10页
热液环境是碳酸盐重要的成岩环境之一,MVT铅锌矿床和某些白云岩储层都与之有关。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自生非碳酸盐矿物和焦沥青,包括伊利石、萤石、氟磷灰石、石英、... 热液环境是碳酸盐重要的成岩环境之一,MVT铅锌矿床和某些白云岩储层都与之有关。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自生非碳酸盐矿物和焦沥青,包括伊利石、萤石、氟磷灰石、石英、重晶石和黄铁矿等,它们赋存于具不同结构的白云石的晶间/晶内孔隙和溶解孔隙中,尤其是非平直晶面鞍形白云石的溶解孔隙中。赋存自生矿物的白云石主晶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在80~180℃之间,最高可达240℃以上。白云石溶解空间中萤石、氟磷灰石(也包括方解石)等以Ca作为阳离子自生矿物的存在,反映热液白云石沉淀后温度降低造成的流体性质的改变和白云石的溶解,热液蚀变作用还造成了伊利石的形成和黏土矿物的强迫热演化,白云石晶间焦沥青的存在则代表了有机质因热蚀变而发生的强迫成熟和过成熟。川西栖霞组碳酸盐岩的热液蚀变作用发生在距今259Ma左右(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热事件伴生。该期间古热流达60~80mW/m2,甚至更高,持续时间约6Ma,此时栖霞组白云岩地层的埋藏深度<500m,因而热液蚀变过程与地热增温无关。白云岩地层中各种自生矿物和非正常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焦沥青的存在为川西栖霞组碳酸盐岩所经历的热液环境成岩作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栖霞组 热液蚀变 萤石 氟磷灰石 重晶石 有机质强迫成熟 黏土矿物的强迫热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白云岩/石的主要结构类型--兼论其与川东北上二叠统-三叠系白云岩/石的差异 被引量:30
6
作者 黄思静 吕杰 +2 位作者 兰叶芳 黄可可 王春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53-2262,共10页
白云岩/石的结构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的白云岩具有与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不同的结构: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除存在一部分斑状晶白云岩以外,总体上缺乏原始结构保存的白云岩,白云... 白云岩/石的结构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的白云岩具有与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不同的结构: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除存在一部分斑状晶白云岩以外,总体上缺乏原始结构保存的白云岩,白云石具有特征的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且晶体较大;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非常发育原始结构保存的白云岩,结晶白云岩也以晶体较小的平直晶面自形晶-半自形晶为主。对碳酸盐岩中白云石含量的分布模式而言,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白云石含量40%~60%的过渡岩石类型,这是一种非经典的分布模式,而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则缺乏这样的过渡岩石类型,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白云石含量大于90%和小于10%的端元岩石类型,这是一种经典的分布模式。白云岩/石的结构特征的差异反映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较高的结晶温度、较低的流体Mg/Ca比值、较短的白云化作用持续时间和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则主要是相对低温的,高Mg/Ca比值海源流体的彻底白云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中二叠统栖霞组 白云岩结构 白云岩成因 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晶洞充填物特征与热液活动记录 被引量:32
7
作者 黄思静 兰叶芳 +1 位作者 黄可可 吕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698,共12页
热液环境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中十分重要,MVT铅锌矿床和热液白云岩储层都与之有关。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普遍发育厘米级大小的晶洞,其充填物主要为晶体粗大的非平直晶面鞍形白云石,这些鞍形白云石经历了广泛的溶解作用,次生方解... 热液环境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中十分重要,MVT铅锌矿床和热液白云岩储层都与之有关。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普遍发育厘米级大小的晶洞,其充填物主要为晶体粗大的非平直晶面鞍形白云石,这些鞍形白云石经历了广泛的溶解作用,次生方解石充填于鞍形白云石溶解空间及其晶间孔隙中。本文在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测试了晶洞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元素构成和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川西中二叠统埋藏历史和二叠纪以来的非地热增温热事件,研究了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的沉淀与溶解流体,以及充填于鞍形白云石溶解空间和晶间孔隙中次生方解石的沉淀流体。研究表明:在作为晶洞充填物的碳酸盐矿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沉淀于白云石晶间、晶内的次生方解石具有显著不同的氧同位素组成和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前者δ18O值-5.94‰~-4.35‰,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为110~210℃,后者δ18O值-10.34‰~-8.75‰,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为70~110℃,据此反演的鞍形白云石沉淀流体的δ18O值为+4‰~+14‰(SMOW),方解石相应值为-4‰~+5‰(SMOW),显示白云石是在高盐度和高温流体中沉淀的,方解石是在相对低盐度和低温流体中沉淀的;晶洞充填物的碳同位素分析表明,鞍形白云石和沉淀于白云石晶间和晶内的次生方解石的δ13C值大致分布在0.7‰~2.6‰的范围内,显著低于同期海水的δ13C值,两种碳酸盐矿物中的碳具有同期海水和深部CO2混合碳源的特征;中二叠世末东吴运动期间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时岩浆活动的热效应导致了当时处于浅埋藏环境的栖霞组地层中鞍形白云石的沉淀,而热事件后流体温度和盐度的同时降低则使得鞍形白云石溶解,同时伴随方解石沉淀在鞍形白云石溶解后的孔隙和晶间孔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中二叠统栖霞组 氧同位素 鞍形白云石 热液环境成岩流体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白云岩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黄思静 黄喻 +1 位作者 兰叶芳 黄可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31-3842,共12页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14条野外剖面和地下钻井的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189个不同类型的碳酸盐样品(包括代表海水的石灰岩样品和在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各种白云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14条野外剖面和地下钻井的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189个不同类型的碳酸盐样品(包括代表海水的石灰岩样品和在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各种白云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和相应的MgO、CaO和Mn、Sr元素分析,获得了系统的晚二叠-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并建立了相应演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层组/段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照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川东北晚二叠-早三叠世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具有类似的演化趋势,结合白云岩的低锰、高锶特征,说明白云化流体与海水存在显著的亲缘关系,与铝硅酸盐地层无关;(2)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同期海水存在差别,各地层组/段白云岩的87Sr/86Sr比值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同期海水,但从下往上,即从长兴组、飞2+3段、嘉2段到嘉4段,这种差值逐渐缩小,嘉4段白云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已和同期海水基本一致;(3)川东北长兴组、飞2+3段白云岩形成的时间显著晚于同层石灰岩,白云化流体为时间上更晚的海源流体,但嘉2、嘉4段白云岩的形成时间仅略晚于同层石灰岩,白云化流体来源于非常近同期的蒸发浓缩的高Mg/Ca比值海水,一些嘉4段的白云岩的白云化流体就是同期海水,因而这些白云岩是同生或准同生的;(4)如果把白云化的时间看作白云岩的形成时间,则违背地层叠置原理是川东北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形成机制可用非同期海源流体的隐伏回流-对流模式来解释,嘉陵江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可用活跃回流-萨布哈模式来解释。白云岩和代表同期海水的石灰岩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为解决白云化流体与海水之间的时间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锶同位素 白云化时间 隐伏回流-对流模式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川西栖霞组的热液白云化作用及其后的倒退溶解——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黄思静 潘小强 +4 位作者 吕杰 齐世超 黄可可 兰叶芳 王春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8-300,共13页
热液白云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以原始结构不保存的结晶白云岩为主,形成于缺乏蒸发盐的地层中,普遍发育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等在相对高温环境中沉淀的白... 热液白云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以原始结构不保存的结晶白云岩为主,形成于缺乏蒸发盐的地层中,普遍发育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等在相对高温环境中沉淀的白云石。113个不同结构白云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为136℃,变化在平直晶面半自形晶的67℃到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的243℃之间,主要温度区间为80~180℃。结构观察表明,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埋藏深度只有数百米的浅埋藏环境,地热增温难以导致如此高的温度,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热事件提供的热源造成的温度升高克服了低wMg/wCa比值条件下白云石沉淀的动力学屏障。在矿物组成上,栖霞组缺乏白云石质量分数在90%以上的碳酸盐岩,岩石中白云石的质量分数主要集中在40%~60%的范围内,说明白云化作用是一种不彻底的过程,这与峨眉山玄武岩热效应持续时间很短(257±3)~(263±5)Ma B.P.、难以使碳酸盐岩完全白云化有关。结构观察还表明,川西栖霞组白云岩普遍经历了溶解作用和破碎作用,以形成温度最高的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白云石的溶解和破碎作用最为发育,由白云石溶解或破碎形成的孔洞缝中主要充填方解石。但这些方解石具有比其主晶白云石(尤其是鞍形白云石)低得多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在70~80℃之间),显示鞍形白云石沉淀后至少经历了70℃(最大值达150℃)的温度倒退。温度倒退的物理效应导致已沉淀白云石的破碎,化学效应则导致白云石的溶解和方解石的重新沉淀(去白云化作用),因而四川盆地西部栖霞组的白云化也是一种回头白云化作用。这种不彻底的和回头白云化作用形成了具特殊构造的豹斑状白云岩或灰岩(灰斑云岩或云斑灰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栖霞组 热液白云岩 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豹斑状白云岩 灰岩
下载PDF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曲线中的截止孔隙度与储层质量 被引量:18
10
作者 黄思静 郎咸国 +1 位作者 兰叶芳 魏文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3-602,共10页
截止孔隙度可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曲线获取,是要获得某一特征渗透率所需要的孔隙度临界值,也是储集岩的岩石结构(杂基或灰泥的含量、碎屑的粒度和分选性)、自生矿物构成(如以孔隙衬里方式存在的自生矿物的数量)、白云石的含量和储... 截止孔隙度可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曲线获取,是要获得某一特征渗透率所需要的孔隙度临界值,也是储集岩的岩石结构(杂基或灰泥的含量、碎屑的粒度和分选性)、自生矿物构成(如以孔隙衬里方式存在的自生矿物的数量)、白云石的含量和储层孔隙构成(粒间孔、晶间孔、粒内孔、铸模孔、大孔、中孔和微孔等)等各种沉积、成岩因素的表征。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不同油层组储层与0.1×10-3μm2渗透率对应的截止孔隙度大致变化在7%~12%之间,主要受印支期暴露时间间隔中大气水作用与次生孔隙形成的控制,如果以0.1×10-3μm2渗透率作为渗砂岩下限,相应孔隙度的下限也大致变化在7%~12%之间,这显然会影响不同油层组烃类的储量计算;以孔隙衬里方式存在的自生矿物对埋藏条件下储集空间具有保护作用,但这些胶结物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储层截止孔隙度增加,储层质量比具有类似孔隙度但缺乏孔隙衬里胶结物的储层差;由不同类型孔隙构成的碳酸盐岩储层1×10-3μm2渗透率对应的截止孔隙度变化在5.4%~31.3%之间,粒间孔、晶间孔为主的碳酸盐岩截止孔隙度较小,储层质量较好,灰泥岩微孔为主的碳酸盐岩的截止孔隙度最大,储层质量最差,粒内孔和铸模孔为主的碳酸盐岩具有中等的截止孔隙度、中等的储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质量 孔隙度-渗透率关系 截止孔隙度 烃类储量计算与孔隙度下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贺艳祥 黄思静 +2 位作者 胡作维 兰叶芳 黄培培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2期42-47,共6页
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自生矿物、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为... 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自生矿物、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为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方解石、石英和钠长石等,其中高岭石的含量反映了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绿泥石和硅质表现为对储层原生孔隙具有很好的保存作用;而伊利石对储层的影响是负面的;早期形成的自生方解石对储层物性有利,而晚期形成的大量方解石胶结孔隙,使储层物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埋藏成岩作用 自生矿物 储层物性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与白云化模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可可 胡作维 +3 位作者 李小宁 兰叶芳 吕杰 黄思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2-624,共13页
根据作为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作为重要储层的结晶白云岩(包括用以对比的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结构、元素构成、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碳、氧、锶同位素特征,以及结晶白云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讨论了这类白云岩形成的流体、... 根据作为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作为重要储层的结晶白云岩(包括用以对比的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结构、元素构成、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碳、氧、锶同位素特征,以及结晶白云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讨论了这类白云岩形成的流体、温度和白云化机制,解释了结晶白云岩具有较好物性的原因。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主要由细—中晶的平直晶面半自形—自形晶白云石构成,缺乏可进行均一化温度分析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具有低的锰、铁含量和较高的锶含量,显示较低温条件下海水或海源流体在白云化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晶白云岩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说明先驱鲕粒灰岩的碳是其主要碳源,白云化流体主要是早三叠世印度阶晚期海水,其次是奥伦尼克阶海水,白云化作用发生时鲕粒灰岩处于埋藏深度〈1km的埋藏阶段,40-60℃的温度主要由地热增温提供,台地内部埋藏环境的热对流模式可以解释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开江—梁平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具有陡峻的边缘,两侧同时对海水开放,鲕粒岩分布层位较低(飞1—飞2段)都有利于热对流作用,台地内较为发育的蒸发盐造成纵向热传导率的差异并加强台内热对流。在白云岩分布样式的控制机理上,由于高渗透率鲕粒岩仅分布在台地边缘,使得海水进入台地后的垂向对流大于水平对流,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台地边缘,飞3段鲕粒岩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白云化,台地边缘结晶白云岩的体积向上减少。另外,川东北还存在回流白云化作用和塞卜哈白云化作用,由此形成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台地上部或顶部,保留有很好的原始粒屑灰岩与泥微晶灰岩的结构,具有与同期海水类似的锶同位素组成,稍低的δ13 C值和偏正的δ18 O值以及稍高的锰、铁含量,显示白云化流体是同期海水,白云化系统对大气环境相对开放,白云化流体盐度高于同期海水。由于结晶白云岩是在不对大气水环境开放、但对非同期海水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少,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相对增加,储层质量较好。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是在对大气水环境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多,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增加有限甚至减少,白云岩为差储层或致密层。开江—梁平台棚以西的镶边陆棚飞仙关组虽然也发育高能环境的鲕粒灰岩或其他高能环境的粒屑灰岩,但形成优质储层结晶白云岩的条件差于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飞仙关组 白云岩储层 海水白云岩化 台内热对流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中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思静 梁瑞 +1 位作者 黄可可 兰叶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6-376,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中存在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它们具有强烈波状消光等鞍形白云石的典型结构特征,主要分布在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等具有海相色彩的地层中,其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鞍...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中存在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它们具有强烈波状消光等鞍形白云石的典型结构特征,主要分布在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等具有海相色彩的地层中,其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鞍形白云石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发育关系的研究。从薄片分析,化学分析,碳、氧、锶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中获得了鞍形白云石的如下信息:(1)鞍形白云石中FeCO3的摩尔分数变化在13%~23%之间,均属铁白云石。(2)鞍形白云石沉淀开始于碎屑石英次生加大之前,沉淀温度80~120℃。(3)鞍形白云石沉淀流体的δ18O值大致变化在+3‰~-6‰之间,沉淀流体盐度高于二叠纪海水。(4)鞍形白云石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与海水有关的无机碳是其主要碳源。(5)鞍形白云石极其富集的放射性成因锶(87Sr/86Sr变化在0.707116~0.725223之间),这与上古生界鞍形白云石本身产于碎屑岩地层有关。(6)低含量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是正面的,属于保持性成岩作用;但过度的鞍形白云石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则是负面的,属于破坏性成岩作用。这两种成岩作用鞍形白云石胶结物质量分数的界线可能在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鞍形白云石 成岩温度与流体 碎屑岩储层
下载PDF
海水胶结作用对碳酸盐岩石组构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思静 李小宁 +1 位作者 兰叶芳 成欣怡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007-5018,共12页
在薄片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全岩化学分析、不同组构电子探针分析和包裹体均-化温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灰岩、在成分上介于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亮晶鲕粒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1以及结... 在薄片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全岩化学分析、不同组构电子探针分析和包裹体均-化温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灰岩、在成分上介于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亮晶鲕粒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1以及结晶白云岩的结构。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粒碳酸盐岩的海水胶结作用发育,这些胶结物目前全由方解石组成,具有非常低的锰、铁含量,没有或只有极弱的阴极发光,缺乏可进行温度测量的气-液两相包裹体,显示近地表海水潜流环境的特征;鲕粒碳酸盐岩的海水胶结物具有大范围变化的锶含量,-部分分布在10^-4数量级,另-部分分布在10^-3数量级,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先驱CaCO3矿物新生变形而来,低锶含量的方解石是镁方解石新生变形的产物,高锶含量的方解石是文石新生变形的产物;由低锶方解石胶结(先驱矿物是镁方解石)和由高锶方解石胶结(先驱矿物是文石)的鲕粒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胶结物结构和岩石结构,前者有极好的栉壳状胶结物结构,岩石的鲕粒结构保存较好,白云化后白云石晶体较小,不完全白云化时白云石仅分布在鲕粒中,后者缺乏良好的栉壳状胶结物结构,岩石的鲕粒结构保存差,白云化后白云石晶体较大,完全白云化时白云石可分布在鲕粒中,也可分布在胶结物中;原始胶结物为镁方解石的鲕粒碳酸盐岩和原始胶结物为文石的鲕粒碳酸盐岩相比,在相同的白云化环境中,前者因具有内部镁来源而可能使白云石的结晶速度更快,白云石的晶体相对较小,白云石的锰含量更低,阴极发光更弱,白云化作用不-定需要对海水开放的环境以提供镁的来源;后者因缺乏内部镁来源而可能使白云石的结晶速度较慢,白云石的晶体相对较大,白云石的锰含量相对较高,阴极发光相对较强,白云化作用需要对海水开放的环境以提供足够的镁来源;用以对比的鲕粒碳酸盐岩中的非海水胶结物的锰含量是海水胶结物的200倍以上,铁含量也高-个数量级,并具极强的阴极发光性,包裹体均-化温度在105.6~117.3℃之间,它们是深埋藏成岩环境中直接沉淀的方解石胶结物;文石质胶结物新生变形成方解石后仍然可以较好地保存原始矿物中的锶,残留锶含量仍可达10^-3数量级,但文石质鲕粒新生变形成方解石后其锶含量很难保存,通常只残留10^-3数量级的锶,这主要与鲕粒由小的碳酸盐质点构成,比胶结物晶体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较好的内部渗透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海水胶结作用 镁方解石-文石 碳酸盐岩的结构
下载PDF
浊沸石溶解过程的热力学计算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雪花 黄思静 +2 位作者 兰叶芳 黄可可 梁瑞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2期64-69,共6页
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浊沸石在不同成岩流体中溶解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①浊沸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ΔG)在埋藏成岩条件下都小于0,因此浊沸石溶解反应在埋藏成岩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以自行发生;②浊沸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 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浊沸石在不同成岩流体中溶解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①浊沸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ΔG)在埋藏成岩条件下都小于0,因此浊沸石溶解反应在埋藏成岩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以自行发生;②浊沸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ΔG)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深埋藏条件下的浊沸石溶解反应趋势弱于浅埋藏或地表条件;③在较高的PCO2条件、酸性环境、流体中Ca2+被移走、存在大量K+的情况下,浊沸石容易溶解形成次生孔隙;④浊沸石溶解反应具有减体积效应,其中在K+存在的流体中,Lm-Ill反应的体积减少最多,同时该反应消耗了K+,克服了钾长石溶解的动力学障碍,使得更多的钾长石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因此,浊沸石溶解生成伊利石和石英有利于储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沸石 热力学 溶解 次生孔隙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砂岩中伊利石的特征及成岩演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可可 黄思静 +1 位作者 吕杰 兰叶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43-52,共10页
岩石学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伊利石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储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黏土矿物。显微观察识别出下述几种类型的伊利石:碎屑伊利石、具蒙皂石转化特征的伊利石、交代长石的伊利石、具高岭石... 岩石学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伊利石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储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黏土矿物。显微观察识别出下述几种类型的伊利石:碎屑伊利石、具蒙皂石转化特征的伊利石、交代长石的伊利石、具高岭石过渡形貌的伊利石以及其他的自生伊利石。根据研究区太原组浅海沉积背景以及砂岩样品的组构、矿物学特征,认为一部分伊利石的成因与浅埋藏开放体系中大量外部来源的钾有关。而太原组砂岩中高岭石在数量上的缺失以及相关的岩相学特征则表明大部分伊利石应来自于深埋藏条件下钾长石与高岭石之间的反应。该过程是受到热力学与动力学控制的,早成岩期高K+/H+活度比的流体对钾长石的保存、伊利石化作用发生前长石向高岭石的转化以及相对较高的地层温度是其重要的控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太原组 成岩演化 储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中鞍形白云石的去白云化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杰 黄思静 +1 位作者 黄可可 兰叶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88-1995,共8页
对四川盆地西部的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进行岩石学观察,发现遭受了去白云化作用的白云石尤其是鞍形白云石中的去白云化作用。栖霞组白云岩中发生去白云化作用的岩石学证据包括:(1)破损的白云石晶体边界;(2)方解石胶结物中呈"漂浮状... 对四川盆地西部的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进行岩石学观察,发现遭受了去白云化作用的白云石尤其是鞍形白云石中的去白云化作用。栖霞组白云岩中发生去白云化作用的岩石学证据包括:(1)破损的白云石晶体边界;(2)方解石胶结物中呈"漂浮状"的白云石晶体的碎片;(3)白云石晶体中的不规则方解石斑块;(4)大部分或完全被方解石所交代的白云石晶体假象。去白云化作用由方解石对白云石的等摩尔交代过程和白云石先溶解后由方解石就地沉淀的过程综合作用,可以跨组构或不跨组构发生。促进去白云化作用发生的流体通道可以分为孔、洞等先存的流体通道以及后生的裂缝。裂缝可以由不同机制产生,还会对先存流体通道进行改造。去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埋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中二叠统 栖霞组 去白云化 鞍形白云石
下载PDF
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桦 黄思静 兰叶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3期66-73,共8页
在薄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砂岩中黏土矿物的主要类型、赋存方式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和混层伊利石/蒙皂石,黏土矿物总量... 在薄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砂岩中黏土矿物的主要类型、赋存方式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和混层伊利石/蒙皂石,黏土矿物总量平均为4.55%;自生绿泥石主要以孔隙衬里方式产出,对深埋藏砂岩的储集空间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伊利石和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主要以孔隙桥接或孔隙充填方式产出,其大量存在会堵塞孔隙喉道、减小孔喉半径,从而对储层物性产生负面影响;高岭石在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砂岩中不发育,是由于高含量杂基导致长6油层组砂岩在酸性流体出现之前已基本完成压实作用,且长7烃源岩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对其影响十分有限,使其缺乏足够的粒间孔隙和活跃的酸性流体沉淀高岭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自生绿泥石 X射线衍射 储层物性 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黔西北大方地区龙潭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19
作者 兰叶芳 任传建 +1 位作者 潘仕辉 任戍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2-867,共16页
黔西北大方地区龙潭组以泥页岩、煤层与砂岩交替互层发育为特点,具有典型的海陆过渡相特征。文章在剖面实测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结合全岩和黏土矿物XRD分析、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岩石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分析... 黔西北大方地区龙潭组以泥页岩、煤层与砂岩交替互层发育为特点,具有典型的海陆过渡相特征。文章在剖面实测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结合全岩和黏土矿物XRD分析、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岩石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分析,对研究区龙潭组烃源岩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1)龙潭组矿物以黏土矿物为主,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黏土矿物含量与石英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8),尤其是泥页岩中70%以上的黏土含量以及较低的脆性指数增加了压裂开发的难度。(2)龙潭组有机质丰度受岩性变化控制明显。煤层具有最高的TOC含量(平均值42.9%)和生烃潜量(平均值为2.68 mg/g),显示强大的煤层气生烃潜力;泥页岩生烃潜量均小于2 mg/g,但约有80%样品的TOC含量超过2%,页岩气资源潜力不及煤层气;粉砂岩生烃潜力最差,生烃潜量平均值为0.13 mg/g,TOC含量为1.4%~5.6%,显示一定的致密气潜力。(3)龙潭组有机显微组以壳质组和镜质组占主导,干酪根以Ⅲ型为主,Ⅱ2型为辅,热演化程度高,处于高-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4)煤层更为发育的龙潭组中段是大方地区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联合勘探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龙潭组 非常规气 烃源岩 黔西北
下载PDF
茜素红染色技术应用于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兰叶芳 黄思静 +2 位作者 袁桃 胡博 黄树光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4,共8页
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过程中宿主矿物的准确鉴别和包裹体形成期次的确定尤为关键,将包裹体测温与其他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包裹体的生源和属性。本文以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在岩... 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过程中宿主矿物的准确鉴别和包裹体形成期次的确定尤为关键,将包裹体测温与其他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包裹体的生源和属性。本文以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在岩石学特征研究确定二者形成顺序基础上,借助茜素红染色正确区分流体包裹体的宿主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染色剂的使用对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无影响,染色前后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量差值在1℃以内,而染色剂配制比例(尤其是盐酸浓度)、染色时间和染色液清除方式是茜素红染色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关键。本研究准确获得了鞍形白云石和分布于鞍形白云石晶间和晶内的方解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别集中在110~190℃和70~130℃区间,二者具有40~60℃的温度差。研究认为,方解石的沉淀时间晚于鞍形白云石,鞍形白云石的沉淀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热事件有关,热事件后的温度降低导致鞍形白云石的溶解并伴随方解石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染色 豹斑灰岩 流体包裹体测温 热流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