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死亡相关指标表达与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喻露 兰智新 +1 位作者 周与华 梅道菊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640-646,共7页
目的:分析铁死亡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重症胰腺炎(SAP)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SAP患者。在住院后第1、3和7天获得血清SF水平,并根据第1天血清SF水平是否大于275ng... 目的:分析铁死亡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重症胰腺炎(SAP)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SAP患者。在住院后第1、3和7天获得血清SF水平,并根据第1天血清SF水平是否大于275ng/mL将患者人群分为两组:SF水平升高组(n=36)和SF水平正常组(n=40)。分析SF水平与CRP水平、APACHEⅡ评分、CTSI评分的相关性,及其预测SAP患者的能力。结果:与SF水平正常组相比,SF水平升高组第1、7天A-PACHEⅡ评分、第7天CTSI评分、第1、3、7天SF水平和死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第1天SF水平与第1、7天APACHEⅡ评分,第1、7天CTSI评分和第7天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236、0.495、0.269、0.582、0.362,均P<0.05)。在Cox生存分析中,病因、第1天SF水平、第7天CTSI评分、持续性器官衰竭是与SAP患者死亡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分析显示,入院第1天SF水平对SAP患者的死亡具有最高预测能力(AUC=0.851),显著高于同期的APACHEⅡ评分(AUC=0.630)和CTSI评分(AUC=0.693)。结论:早期SF水平升高与SAP不良预后有关,并可作为患者死亡的潜在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铁蛋白 重症胰腺炎 临床预后 铁死亡
下载PDF
L-精氨酸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兰智新 成守江 +4 位作者 迪力夏提 韩忠萍 孙乃萍 马革萍 吕海霞 《新疆医学》 2009年第7期96-99,共4页
精氨酸又名α-氨基-δ-胍基戊酸,是碱性氨基酸,又是一种半必需氨基酸,它分为左旋(L—Arg)和右旋(D—Arg)两种旋光异构体,在生物体内有生理作用的是L—Arg,D—Arg基本无效。精氨酸在体内可通过氧化途径,经过一氧化氮合成酶催... 精氨酸又名α-氨基-δ-胍基戊酸,是碱性氨基酸,又是一种半必需氨基酸,它分为左旋(L—Arg)和右旋(D—Arg)两种旋光异构体,在生物体内有生理作用的是L—Arg,D—Arg基本无效。精氨酸在体内可通过氧化途径,经过一氧化氮合成酶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一氧化氮。体内存在着广泛的L-精氨酸(L—Arg)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氧化氮合成酶 必需氨基酸 生物体内 旋光异构体 生理作用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微创冠脉搭桥内镜取血管术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兰智新 木拉提·阿布都热合曼 凌云鹏 《地方病通报》 2008年第2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冠脉搭桥术 内镜取血管术 微创
下载PDF
残胃癌的内镜特点及临床诊治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婉琳 兰智新 宋爱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内镜特点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8月~2006年12月10年问收治的经内镜检查确诊并行手术或综合治疗的15例残胃癌病人的内镜特点及治疗结局。结果:(1)内镜特点:不规则隆起病变9例,溃疡4例,...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内镜特点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8月~2006年12月10年问收治的经内镜检查确诊并行手术或综合治疗的15例残胃癌病人的内镜特点及治疗结局。结果:(1)内镜特点:不规则隆起病变9例,溃疡4例,粘膜糜烂和渗血2例。残胃吻合口癌10例,残胃小弯侧癌2例,残胃贲门部癌3例。Hp感染11例(73.3%),中、低分化腺癌占86.7%。临床病理分期:Ⅱ期20.0%,Ⅲ、Ⅳ期80%。(2)治疗结局:3例综合支持治疗患者存活3~6个月,4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患者存活6~18个月。根治性切除8例,其中全胃切除Roux-Y食管空肠吻合5例,全胃合并脾切除Roux-Y食管空肠吻合3例,患者存活1年6个月1例,2年1例,2年6个月2例,3年以上3例,1例存活已超过5年。结论:男性、病程10年以上、毕Ⅱ术式、感染Hp均为残胃癌的高危因素,癌变多发生于吻合口,恶性程度高,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性手术是提高残胃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癌 内镜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3
5
作者 谢玉慧 张际春 兰智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特点。方法对22例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过程顺利,麻醉时间153~281 min,平均...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特点。方法对22例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过程顺利,麻醉时间153~281 min,平均(171±34.26)min,转流时间(101±4.2)min。8例经1~2次电击除颤复跳,其余自动复跳。术后6~8 h拔管14例,10~24 h拔管8例;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10例,18~24 h行血液透析6例,1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6例。22例尿毒症合并瓣膜病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无近期死亡病例。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麻醉只要做到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良好的电解质、血气检测水平,合理用药,并且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钾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此类手术的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瓣膜置换术 麻醉 体外循环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附30例报告) 被引量:2
6
作者 宋爱玲 兰智新 王慧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S1期151-153,共3页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患者因肺内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致长期慢性缺氧促使肺动脉高压形成,导致肺心病加重或恶化。为了探讨抗凝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疾病中的疗效,我们对6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了抗凝与非抗...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患者因肺内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致长期慢性缺氧促使肺动脉高压形成,导致肺心病加重或恶化。为了探讨抗凝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疾病中的疗效,我们对6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了抗凝与非抗凝治疗的对比研究:1材料与方法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加重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Epworth嗜睡评估量表在OSAH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宋爱玲 兰智新 刘占娥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第10期47-48,共2页
目的:通过Epworth嗜睡量表(SS)在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评分比较及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明确ES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1例打鼾者,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及ESS评分... 目的:通过Epworth嗜睡量表(SS)在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评分比较及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明确ES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1例打鼾者,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及ESS评分,根据AHI分组,比较各组间ESS评分差异及AHI与E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只有AHI>30组与AHI(5~15)组及AHI(15~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HI与ESS评分相关分析,r=0.43,P<0.001,呈弱正相关。结论:ESS评分简单易行,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OSAHS的临床线索,可部分反映OSAHS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worth嗜睡评估量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下载PDF
心脏外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立勇 木拉提.米吉提 +4 位作者 兰智新 李永军 迪力夏提.马木提 何志杰 于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1371-1371,共1页
2002年5月~2008年5月我院心外科共收治了15例心脏外伤的患者,除3例死亡外,其余均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心脏外伤 早期诊断 治疗 心外科
下载PDF
PM2.5颗粒与COPD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5
9
作者 袁红 李慧 +1 位作者 兰智新 王晓琴 《贵州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PM2.5颗粒与COPD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6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居住位置分组,郊区的患者为对照组,共42例,市区的患者为观察组,共44例,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氧化应激水平(MDA、SOD)和炎性因子(IFN... 目的探讨PM2.5颗粒与COPD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6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居住位置分组,郊区的患者为对照组,共42例,市区的患者为观察组,共44例,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氧化应激水平(MDA、SOD)和炎性因子(IFN-γ、IL-6、IL-10、TNF-α、TGF-β)进行为期12周的监测,同时收集市区以及郊区各监控点的PM2.5实时数据,对比分析PM2.5颗粒与COPD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本市市区空气PM2.5的含量明显高于郊区(P<0.05);郊区患者的FEV_1/FVC和FEV1指标明显高于市区患者;郊区患者的MDA和SOD水平明显低于市区;市区患者的IFN-γ、IL-6、IL-10、TNF-α和TGF-β含量明显高于郊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2.5与氧化应激水平(MDA、SOD)呈正相关(r=0.413、0.806;P<0.05);PM2.5与炎性因子(TNF-α、IL-10、IL-6、IFN-γ、TGF-β)成正相关(r=0.521、0.476、0.432、0.513、0.496;P<0.05)。结论空气中PM2.5颗粒含量与COPD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性因子均呈现正相关,可用于COPD的临床预防和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颗粒 COPD 氧化应激水平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心脏瓣膜病合并尿毒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木拉提.米吉提 兰智新 +4 位作者 李立勇 何志杰 贾志英 李永军 迪力夏提.马木提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7年第3期170-171,131,共3页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尿毒症时,血中钾离子、尿素氮、肌酐对实施瓣膜置换手术的影响及应对。方法对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评估其手术效果,应用术前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充分超滤,术后根据肾功、K+情况再...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尿毒症时,血中钾离子、尿素氮、肌酐对实施瓣膜置换手术的影响及应对。方法对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评估其手术效果,应用术前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充分超滤,术后根据肾功、K+情况再度血液透析。结果8例患者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3例术后18~24 h行血液透析,5例术后一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16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置换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K+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对手术实施及术后恢复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 肾移植 血液透析 超滤
下载PDF
冠脉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浅谈 被引量:1
11
作者 木拉提 席耀明 +4 位作者 兰智新 何志杰 李立勇 向东明 李永军 《新疆医学》 2004年第3期17-18,共2页
目的:报告冠脉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的体会。方法:自1997年8月~2001年12月6例冠脉搭桥术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溶栓治疗。结果:心肌供血明显改善,无溶栓所致的出血及并发症,无急诊再度手术搭桥。结论:冠脉搭桥术后急性心... 目的:报告冠脉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的体会。方法:自1997年8月~2001年12月6例冠脉搭桥术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溶栓治疗。结果:心肌供血明显改善,无溶栓所致的出血及并发症,无急诊再度手术搭桥。结论:冠脉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是挽救危重病人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搭桥术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术后并发症 尿激酶
下载PDF
心房颤动的治疗
12
作者 宋爱玲 兰智新 《新疆医学》 2003年第1期53-56,共4页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据统计,小于60岁的成人调查中发生率在0.28%~0.40%[1],6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2],大于75岁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则更高,为11.6%[1].房颤可发生于有或无器质心脏病患者,最...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据统计,小于60岁的成人调查中发生率在0.28%~0.40%[1],6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2],大于75岁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则更高,为11.6%[1].房颤可发生于有或无器质心脏病患者,最常见的疾病有风心病,尤其是小于60岁的房颤患者[3],高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心病,心脏退行性变[1].有关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文献提示:房颤并不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表现.美国的一组资料报道[4]:在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心房纤颤少见.Kramer等[5]研究亦指出:冠心病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0.8%.近来国内亦有冠脉造影资料研究报道[6],认为冠心病患者中房颤较为罕见.在非心脏疾患中,房颤常见于甲亢.有关特发性房颤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其占慢性房颤患者的2.7%~32%不等[7].根据房颤的持续时间分为慢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预防 治疗 心室率
下载PDF
105例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立勇 木拉提.米吉提 +4 位作者 兰智新 李永军 迪力夏提.马木提 何志杰 于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1113-1114,共2页
目的:总结105例法洛四联症(TOF)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对105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男性68例,女性37例,年龄5个月~45岁,平均(10.2±6.8)岁。其中合并肺动脉闭锁1例,房间隔缺损(ASD)及卵圆孔未闭(PFO... 目的:总结105例法洛四联症(TOF)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对105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男性68例,女性37例,年龄5个月~45岁,平均(10.2±6.8)岁。其中合并肺动脉闭锁1例,房间隔缺损(ASD)及卵圆孔未闭(PFO)3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左上腔静脉畸形5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术,用Dacron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自体心包片跨环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98例,单纯扩大右室流出道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2.86%,治愈出院102例。结论:术中右室流出道的充分疏通、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完善的围术期处理、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有效防治,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法洛四联症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法洛氏四联症术中综合技术的应用
14
作者 木拉提.米吉提 兰智新 +4 位作者 李永军 李立勇 何志杰 迪里夏提.马木提 于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1746-1747,共2页
关键词 法洛氏四联症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治疗 圆锥动脉干 室间隔缺损 解剖学特征 流出道梗阻 右心室肥厚
下载PDF
小体重法乐氏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15
作者 木拉提.米吉提 兰智新 +4 位作者 李立勇 于鹏 谷冰 迪力夏提.马木提 李永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1121-1124,共4页
目的研究8kg以下小体重法乐氏四联症(F4)患儿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以及其对提高术后治愈率的影响,以指导今后的工作。方法对1995年8月—2010年8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96例体质量<8kg的F4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 目的研究8kg以下小体重法乐氏四联症(F4)患儿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以及其对提高术后治愈率的影响,以指导今后的工作。方法对1995年8月—2010年8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96例体质量<8kg的F4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52例,女性44例,年龄30d~3岁。全组96例患儿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低温体外循环并经主动脉根部灌注晶体停跳液。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全组患儿均采用主动脉、右房上、下腔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全部患儿在阻断前常规建立左心引流。结果早期死亡2例,占2.2%。随访94例,采用来院复查方式。随访时间:术后3个月~13年,随访至13年时有49例得到随访复查,45例失访。随访到患儿均能正常生活,心功能Ⅰ级,右室流出道通畅,无残余分流。结论小体重量F4在围手术期整体管理对于手术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体重 法乐氏四联症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手术治疗右室双出口35例临床分析
16
作者 李立勇 木拉提.米吉提 +4 位作者 迪力夏提.马木提 兰智新 李永军 于鹏 何志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930-93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手术治疗右室双出口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5月~2008年10月我院对35例右室双出口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6.5±2.6)岁。室缺位于主动脉瓣下24例;肺动脉瓣下5例,其中Taussig-B... 目的:探讨应用手术治疗右室双出口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5月~2008年10月我院对35例右室双出口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6.5±2.6)岁。室缺位于主动脉瓣下24例;肺动脉瓣下5例,其中Taussig-Bing畸形2例;靠近两大动脉开口4例,远离两大动脉开口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30例,无肺动脉狭窄伴肺动脉高压5例。采用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28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2例,经典Rastelli手术(即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并右心室肺动脉心外连接管道)3例,Glenn分流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5.71%,治愈出院33例。随访6月~5年,平均(3.2±1.5)年,3例有轻度流出道梗阻,室缺残余分流1例,心功能均达到Ⅰ~Ⅱ级。结论:根据右室双出口的不同解剖类型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是外科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重建通畅的右室流出道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室双出口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脑保护灌注技术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17
作者 木拉提.米吉提 兰智新 +4 位作者 李立勇 李永军 迪力夏提.马木提 于鹏 谷冰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3年第1期25-26,56,共3页
目的总结大血管手术中选择性脑灌注(SCP)技术效果,探讨该技术应用对于脑保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8月至2010年8月,276例大血管手术,包括Bentall、David、Stanford A型和B型夹层,主动脉根部瘤等。Stanford A型夹层198例体外循环分... 目的总结大血管手术中选择性脑灌注(SCP)技术效果,探讨该技术应用对于脑保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8月至2010年8月,276例大血管手术,包括Bentall、David、Stanford A型和B型夹层,主动脉根部瘤等。Stanford A型夹层198例体外循环分别采用右锁骨下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选择性灌注脑保护(SCP组,n=103)和右心房插管、右股动脉或主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的低温脑保护方法(HCP组,n=95)。观察术后脑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SCP组与HCP组对比。结果 SCP组脑部并发症少于HCP组,有近期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升主动脉加部分弓及全弓置换手术中,SCP技术对于术后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延长手术安全时限及有效预防近期脑部并发症有着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锁骨下动脉 插管 体外循环 选择性脑灌注 深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下载PDF
不同剂量美罗培南治疗脓毒症效果及近期预后观察
18
作者 张海涛 兰智新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5期108-11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美罗培南治疗脓毒症效果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无锡分院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美罗培南剂量不同分为A组(n=13)、B组(n=15)、C组(n=12),三组分别...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美罗培南治疗脓毒症效果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无锡分院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美罗培南剂量不同分为A组(n=13)、B组(n=15)、C组(n=12),三组分别予以美罗培南0.5 g、1.0 g、2.0 g,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炎症因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治疗期间恶心呕吐、皮疹、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C两组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治疗脓毒症最适剂量为1.0 g,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同时具有较好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剂量 美罗培南 脓毒症 近期预后
下载PDF
24例主动脉手术的脑保护应用研究
19
作者 木拉提.米吉提 席耀明 +4 位作者 兰智新 向东明 李立勇 李永军 何志杰 《新疆医学》 2001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手术中的脑保护方法。方法:研究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右锁骨下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另一组采用右侧股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单纯深低温停循环方法。结果:采用选择性脑灌注深低... 目的:探讨主动脉手术中的脑保护方法。方法:研究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右锁骨下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另一组采用右侧股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单纯深低温停循环方法。结果:采用选择性脑灌注深低温停循环可有效的达到术中脑保护。结论:选择性脑灌注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可有效预防术中脑缺氧、减少术后脑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手术 选择性脑顺性灌注 脑保护
下载PDF
含L-精氨酸氧合温血肺动脉持续灌注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20
作者 兰智新 木拉提·瓦克力 +4 位作者 宋爱玲 谷冰 于鹏 马革萍 李培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 体外循环(CPB)期间观察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及氧合血内加入L-精氨酸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45例择期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纳入临床对照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体外循环;灌注组,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加药组,肺动脉持续灌... 目的 体外循环(CPB)期间观察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及氧合血内加入L-精氨酸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45例择期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纳入临床对照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体外循环;灌注组,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加药组,肺动脉持续灌注含L-精氨酸(200 mg/kg)的氧合血;每组各15例.3组病人均采用常规CPB,灌注组和加药组从肺动脉根部持续灌注氧合血至CPB开放主动脉结束.分别在麻醉后、开放主动脉1 h,回ICU 0、6、12、24 h取桡动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征得病人本人及家属同意,于CPB前及停机后30min取1.0 cm×1.0cm×1.0cm右下肺组织.光镜观察肺组织结构变化.结果 45例术中及术后经过顺利,均痊愈出院.开放主动脉后,加药组和灌注组血浆中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加药组优于灌注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加药组优于灌注组.对照组光镜下见肺泡间质水肿,肺泡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细胞核碎裂;灌注组肺泡毛细血管轻度充血,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加药组基本保持了正常的肺组织结构.结论 CPB期间持续肺动脉灌注氧合血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L-精氨酸对肺组织也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再灌注损伤 心麻痹液 L-精氨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