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钙化所致狭窄程度的一致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冉启胜 闫红野 +3 位作者 廖春 兰芳 童海鹏 陈金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ICA)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方法选取接受CTCA和ICA、且图像无明显伪影的45例冠状动脉钙化狭窄患者;分别测量其病灶处钙化CT值、血管CT值,计算二者的CT比值,即血管钙化CT比...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ICA)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方法选取接受CTCA和ICA、且图像无明显伪影的45例冠状动脉钙化狭窄患者;分别测量其病灶处钙化CT值、血管CT值,计算二者的CT比值,即血管钙化CT比值=病灶周围钙化最高CT值/病灶周围血管近端无钙化层面的血管CT值。以所用患者血管钙化CT比值的总平均值为分界值,将病例分为A、B两组。分别比较两组中CTCA与ICA诊断冠状动脉钙化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 45例患者血管钙化CT比值的总平均值为3.04±0.89;A组血管钙化CT比值<3.04,共21例,CTCA与ICA对其狭窄程度评估的吻合率为95.24%(20/21),诊断一致性极好(Kappa=0.82,P<0.05);B组血管钙化CT比值≥3.04,共24例,CTCA与ICA对其狭窄程度评估的吻合率为37.50%(9/24),诊断一致性差(Kappa=0.172,P<0.05)。结论当血管钙化CT比值<3.04时,采用CTCA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狭窄程度,与ICA的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导管造影 冠状动脉钙化
下载PDF
高流量吸氧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冉启胜 冷艾泠 +3 位作者 陈地友 曹晖 王舒楠 陈金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4-837,共4页
目的比较高流量吸氧与正常呼吸状态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差异,探讨高流量吸氧对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132例患者采用Philips 256 CT行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71例给予高流量吸氧,61例正常呼吸。采用AW 4.4工作站行后处... 目的比较高流量吸氧与正常呼吸状态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差异,探讨高流量吸氧对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132例患者采用Philips 256 CT行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71例给予高流量吸氧,61例正常呼吸。采用AW 4.4工作站行后处理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比较两组前瞻性心电门控完成扫描比例及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给予高流量吸氧患者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完成扫描比例及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呼吸者(P<0.05),但两组图像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吸氧可以在降低患者受辐射剂量的同时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氧吸入疗法 冠状血管造影术 质量控制 辐射剂量
下载PDF
64排CT追踪扫描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启动时间与患者心率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冉启胜 陈金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10年第3期434-435,共2页
目的:探讨64排CT追踪扫描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中启动时间与患者心率的关系。方法:扫描设备为GE64排CT,采用追踪触发技术,设定触发阈值为200Hu,分别将兴趣区1置于升主动脉开口处,兴趣区2置于同层降主动脉所在位置... 目的:探讨64排CT追踪扫描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中启动时间与患者心率的关系。方法:扫描设备为GE64排CT,采用追踪触发技术,设定触发阈值为200Hu,分别将兴趣区1置于升主动脉开口处,兴趣区2置于同层降主动脉所在位置内,当兴趣区CT值达到或者接近阈值时进行扫描,分析100例头颈血管成像质量优秀患者触发扫描时的启动时间与患者心率的关系。结果:当兴趣区达到或者接近阈值并启动扫描时的延迟时间与患者心率具有反比例关系,即心率越快的患者其启动扫描时间越早。结论:在追踪扫描时要获得优质的头颈部CTA图像质量,应当根据不同患者心率情况,适当提前或者延后启动扫描而不是只遵循一个扫描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血管造影术 阈值 心率 启动时问 追踪扫描
下载PDF
CT检查环境及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雪 张伟国 +5 位作者 何安梅 赵丽 刘俊伶 冉启胜 郭广阔 陈金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895-2897,共3页
目的对CT检查环境及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以加快检查速度,缩短等待时间,提高准备完好率,降低重复扫描率,提升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针对CT检查设备分布情况设计检查流程;根据检查流程对CT检查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对功能区域设计醒目的标... 目的对CT检查环境及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以加快检查速度,缩短等待时间,提高准备完好率,降低重复扫描率,提升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针对CT检查设备分布情况设计检查流程;根据检查流程对CT检查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对功能区域设计醒目的标识;根据功能区域设置岗位结构及岗位职责;对患者及家属创新性设计识别胸牌,重视患者检查类别和检查状态的识别。结果候诊大厅布局合理,标识独特醒目,检查秩序井然,检查前准备完好率、患者满意度、检查速度及质量提高,重复扫描率降低。结论 CT检查环境及流程优化方案的应用能够提高CT检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环境优化 流程优化 效果评价
下载PDF
JCI标准下CT检查流程改造及其效果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雪 张伟国 +3 位作者 刘俊伶 刘霞 冉启胜 陈金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13期60-63,共4页
目的通过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标准的学习,对传统的CT检查流程进行改造,融入检查标准和监控指标,以规范检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法 2011年3月按传统检查流程进行CT检查操作的4 857例... 目的通过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标准的学习,对传统的CT检查流程进行改造,融入检查标准和监控指标,以规范检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法 2011年3月按传统检查流程进行CT检查操作的4 8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按JCI标准进行CT检查操作的4 8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宣教知晓率、检查等待时间、检查时间、准备完好率等。结果实施JCI标准后,患者满意度从91%上升至97%,健康宣教知晓率从91.35%上升至97.9%;检查等待时间从(1.80±1.28)h降至(1.42±0.92)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扫检查时间从(4.66±0.7)min降至(3.29±0.8)min,增强检查时间从(8.49±2.27)min降至(6.56±0.84)min,报告完成时间从(2.09±0.66)h缩短至(1.72±0.72)h,准备完好率从85%上升至9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JCI标准下进行CT检查流程改造可以使CT检查的环节质量明显提高,对规范检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CI标准 CT检查 检查流程 流程改造 应用
下载PDF
微血管表面通透性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性转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江岷芮 童海鹏 +2 位作者 邓洋 冉启胜 张伟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未接受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灌注成像(CTPI)资料,根据脑梗死发病2周内CT或MR检查显示是否发生HT将其... 目的探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未接受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灌注成像(CTPI)资料,根据脑梗死发病2周内CT或MR检查显示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n=20)和对照组(n=23)。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HT组患侧与对侧间、HT组患侧与对照组患侧间CTPI参数[PS、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PS值预测自发性HT的效能。结果与对侧比较,HT组患侧PS值(Z=-5.410,P<0.001)及CBV值(Z=-3.517,P<0.001)均明显升高,CBF值明显降低(Z=-2.245,P=0.024)。与对照组患侧比较,HT组患侧PS值(Z=-5.065,P<0.001)及CBV值(Z=-3.458,P=0.001)均明显升高,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9,P=0.084)。ROC曲线分析显示,以PS值0.032 4 ml/(100 ml·min)为临界值,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的AUC为0.952,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0.00%、82.60%及86.05%。结论 PS值可用于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有助于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表面通透性 出血性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脑梗死
下载PDF
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雪 郭广阔 +3 位作者 冉启胜 张乐天 刘俊伶 赵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法选择422例患者为观察。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心率准备技术,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规范化的心率准备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呼吸训练合格率、检查准备时间、检查时间、美托洛尔服药率、重复扫描率、前门控扫描率、图像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训练合格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92.5%;检查准备时间为(34.8±1.9)min,少于对照组的(46.3±3.7)min;检查时间为(8.2±1.6)min,短于对照组的(10.4±1.7)min;美托洛尔服药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55%;重复扫描率为2.7%,低于对照组的5.2%;前门控扫描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30%,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前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的应用使各项环节质量指标明显改善,对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心率准备
下载PDF
胃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的临床价值初探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卓灵 龚水根 +4 位作者 张伟国 王毅 胡伟 冉启胜 谭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922-1925,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肿瘤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灌注成像参数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64 MSCT对34例经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患者行灌注成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4例患者分成3组:胃癌组...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肿瘤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灌注成像参数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64 MSCT对34例经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患者行灌注成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4例患者分成3组:胃癌组(n=23)、胃淋巴瘤组(n=4)和胃间质瘤组(n=7)。计算癌肿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对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69.36±49.62)ml/(100 g·min)、(5.78±2.58)ml/100 g、(8.64±6.02)s和(38.60±24.46)ml/(100 g·min);胃淋巴瘤组为(23.60±14.87)ml/(100 g·min)、(2.64±0.58)ml/100 g、(10.68±5.33)s和(22.51±15.99)ml/(100 g·min),胃间质瘤组为(50.66±30.92)ml/(100 g·min)、(4.95±1.61)ml/100 g、(11.23±8.09)s和(10.05±8.96)ml/(100 g·min)。其中胃癌组与淋巴瘤组BF、BV和PS平均值,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PS平均值以及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V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F和PS平均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BF平均值及胃癌组、胃淋巴瘤组和胃间质瘤组MTT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MS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胃肿瘤提供定量信息,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肿瘤灌注参数值在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MSCT 灌注成像
原文传递
梗阻与非梗阻性小肠粪石的MSCT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江岷芮 赵明泽 +3 位作者 王毅 陈金华 李然 冉启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讨梗阻与非梗阻性小肠粪石的MSCT特征。方法收集MSCT检查发现的42例小肠粪石患者,按是否继发有小肠梗阻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比较两组粪石的不同MSCT特征。结果梗阻组23例,粪石位于空肠7例、回肠15例、阑尾1例;非梗阻组19例,粪... 目的探讨梗阻与非梗阻性小肠粪石的MSCT特征。方法收集MSCT检查发现的42例小肠粪石患者,按是否继发有小肠梗阻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比较两组粪石的不同MSCT特征。结果梗阻组23例,粪石位于空肠7例、回肠15例、阑尾1例;非梗阻组19例,粪石位于空肠7例、回肠9例、阑尾3例。梗阻组中钙质粪石5例、植物性粪石17例、毛粪石1例,非梗阻组中17例为钙质粪石、2例为植物性粪石,两组粪石类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P<0.01)。梗阻组粪石平均长径为(3.12±1.14)cm,大于非梗阻组[(1.53±0.96)cm,t=4.83,P<0.01)]。两组粪石平均CT值[梗阻组(58.45±21.65)HU,非梗阻组(171.68±61.77)HU]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8.22,P<0.01)。结论小肠粪石的类型和大小是能否继发梗阻的主要因素;MSCT能区分不同类型粪石,全面评估粪石性小肠梗阻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胃肠石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舒楠 王毅 +3 位作者 李雪 冉启胜 陈金华 张伟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944-1947,共4页
目的采用64层MSCT灌注成像(CTP)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灌注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特征。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抽取10只接种鼠分别对应于5—9d、10~14d... 目的采用64层MSCT灌注成像(CTP)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灌注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特征。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抽取10只接种鼠分别对应于5—9d、10~14d、15~19d3个时间段行CTP及病理学检查,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大鼠脑内c6细胞接种后5~9d,瘤内CBF和CBV值即有增高,并随时间而继续上升,于10.14d达到高峰,并稳定在一较高水平,15~19d肿瘤CBF和CBV值有所下降。肿瘤PS值在5~9d内即有明显增高,10d以后继续增高,15d以后增高显著,并在20d内无下降趋势。而肿瘤组织的MTT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结论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上升时期在15d以内,采用该模型进行治疗研究时,干预时间点和观察时段应考虑其本身血管生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 胶质瘤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的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博 张伟国 +3 位作者 王毅 陈金华 李雪 冉启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50-52,46,共4页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探讨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15只健康Wistar大鼠进行CT灌注扫描,定量测定全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正常Wistar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正常Wistar大鼠脑部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探讨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15只健康Wistar大鼠进行CT灌注扫描,定量测定全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正常Wistar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正常Wistar大鼠脑部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P<0.05或0.01),Wistar大鼠的CBF和CBV值以小脑最高,其次是基底节区和延髓,大脑皮质的CBF和CBV值较低;而MTT值在Wistar大鼠脑部各区域比较接近,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定量评价Wistar大鼠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特征,完全适用于小型动物模型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大鼠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正常大鼠脑CT灌注成像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舒楠 张伟国 +4 位作者 王毅 陈金华 冉启胜 李雪 李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分别对10只健康Wistar大鼠间隔2d进行CT灌注扫描,两组原始灌注数据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5次后处理得出CBF、CBV和MTT值。分析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观测结...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分别对10只健康Wistar大鼠间隔2d进行CT灌注扫描,两组原始灌注数据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5次后处理得出CBF、CBV和MTT值。分析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对同一组研究对象间隔2d两次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多层螺旋CT对Wistar大鼠脑所采集的灌注原始数据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观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并具有很好的线性(CBF和CBV值)或等级(MTT值)正相关(P<0.01)。对同一组研究对象间隔2d的两次CT灌注成像结果也存在同样好的重复性。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Wistar大鼠脑部血流动力学观测具有很高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完全适于小型动物模型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部血流动力学 CT灌注成像 可重复性
下载PDF
多发伤MSCT检查质量控制“一体化”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雪 张伟国 +4 位作者 王毅 康厚艺 冉启胜 刘俊伶 陈金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438-2440,共3页
近年来,创伤造成的人类死亡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创伤成为危害人类健康重要问题之一,并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最近10年医学影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相继推出了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T,MSCT)、双源CT(dualsourceCT,DSCT... 近年来,创伤造成的人类死亡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创伤成为危害人类健康重要问题之一,并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最近10年医学影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相继推出了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T,MSCT)、双源CT(dualsourceCT,DSCT),MSCT在多发伤检查中的应用是一种革命性进步,能在极短时间内、单一检查方法、单一检查体位完成多部位多系统检查,已逐渐广泛用于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被公认为是目前评估多发伤的首选检查方法,使多发伤的病死率由最初的40%下降至10%,因此,MSCT是多发伤影像学诊断方法中效率最高,是缩短院内术前时间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T检查 多发伤 质量控制 应用 一体化 医学影像技术 创伤患者 人类健康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毅 肖华亮 +4 位作者 张靖 李雪 冉启胜 陈金华 张伟国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0-663,共4页
目的评价星形细胞肿瘤CTP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53例脑肿瘤患者,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星形细胞肿瘤者纳入研究对象。CTP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进行灌注扫描,在AW4.2P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 目的评价星形细胞肿瘤CTP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53例脑肿瘤患者,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星形细胞肿瘤者纳入研究对象。CTP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进行灌注扫描,在AW4.2P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测定肿瘤最大灌注区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F、CBV、MTT及PS值。手术获取脑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和MVD测定。结果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CBF、CBV、PS和MVD值均显著高于相对应正常侧脑组织(P<0.01),而MT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GBM组的CBF、CBV、PS及MVD值均显著高于LGA组(P<0.01),而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肿瘤CTP参数CBF、CBV、PS与MVD均有显著线性正相关(r=0.819,0.862,0.776,P<0.01),以CBV值最强,而MTT与MVD无相关性(r=-0.320,P>0.05)。结论 CTP参数CBF、CBV及PS值对星形细胞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 星形细胞肿瘤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多发伤螺旋CT增强检查中对比剂应用及安全管理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雪 张伟国 +2 位作者 陈蓉 冉启胜 陈金华 《创伤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440-44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螺旋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应用及安全性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3月行螺旋CT增强检查的134例多发伤患者,男性106例,女性28例;年龄2~82岁,平均42.5岁。道路交通伤55例,刀刺伤15例,坠落伤39例,砸伤25例。对... 目的探讨多发伤螺旋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应用及安全性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3月行螺旋CT增强检查的134例多发伤患者,男性106例,女性28例;年龄2~82岁,平均42.5岁。道路交通伤55例,刀刺伤15例,坠落伤39例,砸伤25例。对比剂主要采用欧乃派克(350mgI/ml)、优维显(370mgI/ml)、三代显(350mgI/ml),用量1.5~2ml/kg,注入速度3.0~4.0ml/s。制定多发伤CT增强检查流程,观察检查过程中生命体征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新发现血管等损伤59例次;5例注射对比剂时心率、呼吸加快,但血压稳定,129例无明显生命体征改变;未见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症状。2例因躁动配合困难,镇静后行螺旋CT增强检查,导致检查时间延长之外,132例在8~10分钟之内顺利完成检查。结论多发伤螺旋CT增强检查有助于发现血管及实质性脏器损伤,以上3种对比剂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螺旋CT 碘对比剂
下载PDF
CTA诊断腹部创伤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1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晖 冉启胜 +1 位作者 陈金华 曹国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3-753,758,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9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伴腹胀4个月"于2011年9月25日入我院。平素体质良好,无特殊疾病史,半年前有腹部刀伤的病史,伤后曾经接受肠管吻合术。4个月前逐渐出现胸闷、气促伴腹胀以及左侧下肢浮肿。院外诊断为结...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9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伴腹胀4个月"于2011年9月25日入我院。平素体质良好,无特殊疾病史,半年前有腹部刀伤的病史,伤后曾经接受肠管吻合术。4个月前逐渐出现胸闷、气促伴腹胀以及左侧下肢浮肿。院外诊断为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经抗结核治疗4个月效果不佳,先后引流腹腔积液55 kg。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尚平稳,两肺呼吸音减弱,无啰音,心音低钝,心率110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创伤性动脉瘤 静脉瘘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多层螺旋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雪 卢容 +2 位作者 孙秀梅 王红 冉启胜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20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多层螺旋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特点。方法总结2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检查后的护理要点。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所取得的图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未发生任何并...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多层螺旋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特点。方法总结2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检查后的护理要点。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所取得的图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检查中和检查后的护理工作.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层螺旋CT检查成功和取得优质影像的关键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 多层螺旋CT 护理
下载PDF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64层螺旋CT检查中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霞 李雪 冉启胜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14期2160-2161,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4层螺旋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特点。方法:总结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所取得的图像质量好,诊断率高,无并发症。结论:认...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4层螺旋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特点。方法:总结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配合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所取得的图像质量好,诊断率高,无并发症。结论: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检查中的配合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4层螺旋CT检查成功取得优质影像的关键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 64层螺旋CT 护理
下载PDF
颅内压增高时岩下窦改变的CT初步研究
19
作者 叶莹莹 张伟国 +5 位作者 旷连勤 王毅 陈金华 张靖 张乐天 冉启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374-2377,共4页
目的观察颅内压增高时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学改变。方法临床收集8例颅内压增高患者和120例正常人IPS的CT资料,通过连续断面观察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IPS分段测量后对比两组... 目的观察颅内压增高时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学改变。方法临床收集8例颅内压增高患者和120例正常人IPS的CT资料,通过连续断面观察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IPS分段测量后对比两组IPS的影像学变化。结果颅内压增高组:IPS起始部宽度为(9.56±2.31)mm,深度为(2.39±0.55)mm;垂直段直径为(1.76±0.60)mm;出颅处直径为(2.28±0.44)mm;汇入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处的直径为(2.46±0.59)mm。与正常组比较显示:IPS起始部的宽度、出颅处直径大于正常组,IPS起始部的深度、垂直段直径、汇入IJV处的直径均小于正常组。结论IPS在颅内压增高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像学改变,MSCT是评价IPS影像学变化的准确影像学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下窦 多层螺旋CT 颅内高压
原文传递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MRI表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静 郭虹 +3 位作者 冉启胜 张春来 钟鹏 李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NEBC)非常罕见,约占乳腺癌的2%~5%[1]。NEBC的形态学特征与发生于肺或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似,肿瘤细胞可表达1种或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NEBC)非常罕见,约占乳腺癌的2%~5%[1]。NEBC的形态学特征与发生于肺或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似,肿瘤细胞可表达1种或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嗜铬粒素-a、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或CD56。目前对NEBC的MRI表现报道较少,主要基于平扫或增强图像[2-3],而功能成像如扩散加权成像(DWI)或磁共振波谱(MRS)成像的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为NEBC的临床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