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品质、抗氧化性比较及“金花”菌形态特征分析
1
作者 马荣蓉 冉莉莎 +4 位作者 屈丽池 谢念祠 丁梦梅 朱洺志 王坤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2-279,共8页
本研究以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品质特征、抗氧化活性及“金花”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 本研究以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品质特征、抗氧化活性及“金花”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贵州茯砖茶游离氨基酸、总儿茶素含量最高(9.03、63.12 mg/g)。浙江茯砖茶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132.93、8.63 mg/g)。滋味属性显示湖南茯砖苦味最强,陕西茯砖茶涩味最强,浙江茯砖茶苦味回味和咸味最强,贵州茯砖茶鲜味和丰富度最强。不同茯砖茶的抗氧化活性有差异,其中湖北和浙江茯砖茶抗氧化活性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茯砖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滋味属性显著正相关(P<0.05),茶多酚对茯砖茶的抗氧化活性有贡献。5株“金花”菌在相同培养基上形态差异相对较小,湖南菌株生长速度快于其它菌株。本研究对解析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化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不同产地 品质特征 抗氧化活性 金花菌形态
下载PDF
关于智慧医院背景下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2
作者 冉莉莎 《首席财务官》 2023年第1期163-165,共3页
随着我国各行业智能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也对医院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现阶段,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智慧医院背景下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的效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 随着我国各行业智能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也对医院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现阶段,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智慧医院背景下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的效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智慧医院背景下医院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在整体上强化医院的智慧发展能力,从而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医院 财务信息化 建设策略 智能化
下载PDF
“金花”菌分离鉴定及其对茯茶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冉莉莎 刘宝贵 +5 位作者 陈崇俊 唐倩 张樟 朱洺志 傅冬和 王坤波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5期91-98,共8页
从湖南茯茶中分离得到一株“金花”菌,将其命名为ACF-1。根据ACF-1培养特征、光学显微结构特征、电子显微结构特征及ITS区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基于β-微管蛋白(β-tubulin)、钙调蛋白(Calmodulin)和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3个基因... 从湖南茯茶中分离得到一株“金花”菌,将其命名为ACF-1。根据ACF-1培养特征、光学显微结构特征、电子显微结构特征及ITS区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基于β-微管蛋白(β-tubulin)、钙调蛋白(Calmodulin)和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3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将ACF-1鉴定为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cristatus)。将ACF-1菌接种至灭菌黑毛茶进行茯茶散茶快速“发花”实验,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未“发花”样品相比,“发花”样品的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黄酮含量变化显著,分别下降11.3%、17.3%、11.9%和33.8%,说明“金花”菌参与了复杂的化学成分变化过程。本研究可为全面揭示茯茶风味品质形成机理提供新的依据,为“金花”菌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曲霉菌 鉴定 多基因比对 人工接种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花香黑毛茶的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亚 梁敏敏 +2 位作者 冉莉莎 陈崇俊 傅冬和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0-646,共7页
为探讨提升黑毛茶品质的加工工艺,以铁香品系茶树夏季一芽三叶为主的鲜叶为原料,设摇青次数、渥堆时间、足干温度三因素四水平共32组工艺加工黑毛茶。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测定结果显示,鲜叶分别经60 r、120 r和180 r(转速9 r/min)三次摇... 为探讨提升黑毛茶品质的加工工艺,以铁香品系茶树夏季一芽三叶为主的鲜叶为原料,设摇青次数、渥堆时间、足干温度三因素四水平共32组工艺加工黑毛茶。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测定结果显示,鲜叶分别经60 r、120 r和180 r(转速9 r/min)三次摇青,摇青后分别静置0.5 h、1.5 h和2.5 h,杀青、揉捻后渥堆24 h,毛火后用110℃足干的工艺最佳。所制黑毛茶外形条索紧结、黑褐尚润、带锋苗,尚匀;花香稍带火功香持久;汤色橙亮;滋味醇尚厚带花味;叶底黄褐、尚软、较匀齐,感官品质评分为92.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香 黑毛茶 加工工艺
下载PDF
复合茯砖袋泡茶的配方优化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小露 陈崇俊 +4 位作者 冉莉莎 杨亚 宋加艳 周才碧 傅冬和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0-219,共10页
开发一款以茯砖茶为主要原料,以山楂、洋甘菊、陈皮等药食同源的植物材料为辅料的复合茯砖袋泡茶,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得到最佳配方。以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为基础,采用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类细胞染色体畸... 开发一款以茯砖茶为主要原料,以山楂、洋甘菊、陈皮等药食同源的植物材料为辅料的复合茯砖袋泡茶,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得到最佳配方。以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为基础,采用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的遗传毒性试验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佳配方为山楂13.16%、蒲公英根13.16%、茯砖茶26.32%、薄荷叶15.79%、小茴香7.89%、陈皮13.16%、洋甘菊10.53%,且内含成分黄酮类4.83%、多酚11.59%、氨基酸4.12%、水浸出物37.56%,稍高于正交试验中得分前5的组合。复合茯砖袋泡茶对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21.285 g/(kg·bw),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507倍,属于无毒级。此外,在加与不加S9混合液的条件下,Ames试验和体外哺乳类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的结果均是阴性(p>0.05),复合茯砖茶提取物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也无致微核作用。说明本复合茶配方无遗传毒性,可放心饮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复合茶 袋泡茶 急性毒性 遗传毒性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闷黄对槠叶齐品种黄小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崇俊 冉莉莎 +5 位作者 唐倩 肖力争 银飞燕 袁勇 尹钟 傅冬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59,共9页
通过设置不同湿闷时间(2、4、6 h)和不同干闷时间(12、24、36、48、60、72 h)组合,结合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探究闷黄工序对槠叶齐品种加工黄小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适当摊放后杀青,在温度45℃、空气湿度70%的条件下闷4~6 h再揉... 通过设置不同湿闷时间(2、4、6 h)和不同干闷时间(12、24、36、48、60、72 h)组合,结合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探究闷黄工序对槠叶齐品种加工黄小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适当摊放后杀青,在温度45℃、空气湿度70%的条件下闷4~6 h再揉捻成条,初干至八成干,再闷黄48~60 h后足干,该闷黄组合工艺加工的黄小茶品质最好。此条件下茶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总量均增加,儿茶素和黄酮苷等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降低,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降低,简单儿茶素变化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含量变化小。对该工艺下的4个黄茶样及绿茶对照样进行香气检测分析,共检测出110种香气组分,其中57种香气组分只在黄茶中检测出。4个黄茶中共有香气组分有22种,在各黄茶中的组成及比例相似,均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酮类和酯类为主,其中具有愉快香气的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β-紫罗兰酮氧化物、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柠檬醛等化合物促进了黄茶良好香气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工艺 闷黄 槠叶齐 品质 黄小茶
下载PDF
2004-2012年西藏昌都地区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达勇 宿昆 +2 位作者 冉莉莎 米玛泽仁 泽西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了解西藏昌都地区2004-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特征和趋势,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西藏昌都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3 629例,年报告发病率在150.99/10万~299.95... 目的了解西藏昌都地区2004-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特征和趋势,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西藏昌都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3 629例,年报告发病率在150.99/10万~299.95/10之间,年平均为238.50/10万;死亡22例,病死率为0.16%,年平均死亡率为0.38/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居第1位,其中肺结核始终在第1位,构成占总发病的80%以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逐年上升;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以布病为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下降的趋势。结论结核病为昌都地区重点防控的疾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应引起关注;布病发病虽然下降,但存在发病上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疫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