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中心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超宇 亢毅 +5 位作者 娄永富 贺宝荣 吴德升 孟斌 周恒星 冯世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8-416,共9页
目的:分析2013年~2018年我国多中心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人口学与临床特征的现状和趋势、治疗现状、住院期间费用现状。方法:收集我国13家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天津医... 目的:分析2013年~2018年我国多中心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人口学与临床特征的现状和趋势、治疗现状、住院期间费用现状。方法:收集我国13家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秀山县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一四一医院(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金湖县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井陉县医院]中TCSCI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致伤原因、损伤节段、损伤程度、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障(ASIA impairment scale,AIS)分级、治疗方式选择、减压手术时间窗、类固醇皮质激素药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MPSS)/甲基强地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的使用时间窗。收集患者在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长。统计分析以上数据资料的现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来分析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在6年间的变化趋势;分析患者治疗方式和医疗支出的现状。结果:共纳入2102例TCSCI患者,2013~2018年TCSCI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APC=16.9%,95%CI:10.2~24.1,P<0.01),患者的平均年龄(APC=1.7%,95%CI:1.0~2.4,P<0.01)和老年患者所占比例(APC=12.5%,95%CI:6.0~19.3,P<0.01)呈上升趋势。男性占79.9%,最常见的职业是农民(32.8%);常见的致伤原因前三位为:摔倒(36.7%)、交通事故(30.0%)、高坠(18.4%)。最常见的损伤节段为C4水平(26.8%),其次是多节段损伤(24.4%)和C5水平(18.9%),有超过半数的患者为不完全性四肢瘫痪(67.8%)和AIS D级(51.9%),截瘫(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66.0%的患者接受了减压手术治疗,但其中只有2.0%的患者是在伤后24h内进行的手术。有18.2%的患者接受了大剂量MPSS/MP治疗,其中有34.2%的患者在伤后8h内使用;伤后24h以后仍使用大剂量MPSS/MP的有173例,占使用大剂量MPSS/MP患者的45.2%。急性和亚急性期住院总费用平均为6.93万元,日均费用平均为0.42万元。男性患者住院期间总医疗费用和日均医疗费用的均值高于女性。在不同的损伤程度分组中,完全性四肢瘫痪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最高;在不同AIS分组中,AIS A级的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最高。结论:TCSCI患者的数量、平均年龄、老年患者占比均在逐年上升,在TCSCI患者的实际临床治疗中,减压手术时间窗、类固醇皮质激素的用法用量等与指南建议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 流行病学 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治疗现状 医疗费用
原文传递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马巍 王沛 张晓卫 侯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对79例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狭窄率超过18%的患者进行了五种术式。结果: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表明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疗效优于其它术式,优良率达93.18%。结论: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在去除外源性机械压迫因素的同时去除神经因素,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外膜剥离术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刘亚民 王沛 马巍 王德利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32-236,共5页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颈椎病
下载PDF
椎动脉造影与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3 位作者 马巍 刘亚民 胡永吉 张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5,共4页
对45例拟诊为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推动脉造影,其中30例行普通血管造影,15例行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头颈转位于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转颈试... 对45例拟诊为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推动脉造影,其中30例行普通血管造影,15例行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头颈转位于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转颈试验和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探讨和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管造影 颈椎病
原文传递
“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7
5
作者 冯世庆 王沛 +7 位作者 郭世绂 马信龙 邰杰 郑永发 孙景成 张义修 阮文东 孙振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6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削薄”、“打磨”、“漂浮”、“蚕食”等微创操作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8年(平均20个月),根据脊髓功能评分进行疗效综合评...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6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削薄”、“打磨”、“漂浮”、“蚕食”等微创操作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8年(平均20个月),根据脊髓功能评分进行疗效综合评价。结果:68例患者中优27例(39.7%),良24例(35.2%),可10例(14.7%),差7例(10.2%),优良率为75.0%。疗效差的7例患者中2例为脊髓压迫时间过长导致不可逆性脊髓损伤;3例为外院术后疗效不佳于我院行二次手术;2例为胸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结论: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症 脊髓功能 减压术 微创外科 影像学检查
原文传递
转NGF基因雪旺细胞和胚胎脊髓细胞悬液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冯世庆 孔晓红 +5 位作者 郭世绂 陈家童 王沛 马信龙 孙振辉 李辉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细胞悬液 (FSCS)、雪旺细胞 (SC)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成4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80只) ,1周后分别行空白对照组 (DMEM ) ,FSCS ,FSCS +SC和FSCS +NGFSC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 ,...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细胞悬液 (FSCS)、雪旺细胞 (SC)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成4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80只) ,1周后分别行空白对照组 (DMEM ) ,FSCS ,FSCS +SC和FSCS +NGFSC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 ,脊髓移植1个月和3个月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神经丝蛋白(NF)、髓基质蛋白 (MBP)、5羟色胺(5_HT)的表达情况 ,并根据图像分析各实验组脊髓移植物的免疫阳性反应变化 ;通过改良的Tarlov评分方法观察行为变化。结果 :FSCS +NGFSC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够明显促进脊髓再生和修复 ,改善脊髓功能 ,4组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转NGF基因雪旺细胞和胚胎脊髓细胞悬液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时NGF基因修饰的SC局部释放的NGF能够刺激受损轴突再生 ,促进FSCS移植物与受损脊髓的整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旺细胞 胚胎脊髓细胞悬液移植 治疗 脊髓损伤 实验研究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再生
下载PDF
胸腰段骨折常见问题分析及计算机导航在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冯世庆 曹富江 +2 位作者 张宏志 刘涛 郑永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24-727,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及实时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胸腰椎骨折手术的疗效和作用。[方法]2003年3月~2006年12月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18~56岁,平均35岁。损伤阶段:T1110例,T1213例,L121例,L29例,L33例...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及实时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胸腰椎骨折手术的疗效和作用。[方法]2003年3月~2006年12月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18~56岁,平均35岁。损伤阶段:T1110例,T1213例,L121例,L29例,L33例。按Macffee分类,屈曲压缩型22例,爆裂型19例,Chance骨折4例,骨折脱位11例。按AO分类:A型骨折26例,B型骨折17例,C型骨折13例。术前ASIA分级:A级11例,B级18例,C级13例,D级8例,E级6例。有不同程度神经根损伤症状35例。保守治疗9例,计算机实时辅助导航下后路减压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32例,计算机实时辅助导航下侧前方入路椎体切除人工椎体置换侧块钢板内固定15例。复位满意及减压彻底,重建三柱稳定性。[结果]手术时间160~300min,平均200min。出血量800~2000ml,平均1000ml。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0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椎体高度完全恢复者26例,≥90%18例,≥80%<90%12例。CT显示骨折复位效果满意,与术前比较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断裂和松动。术后AISA评分A级4例,B级5例,C级11例,D级14例,E级22例。[结论]胸腰段骨折应根据具体受伤机制和损伤类型选择治疗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内植物达到精确制导,使操作形象、多维化、实时感强,是一种理想内植物引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内固定 计算机实时导航 计算机
下载PDF
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脊柱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冯世庆 郭世绂 +3 位作者 郑永发 马信龙 王沛 孙振辉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275,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脊柱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脊柱疾病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 :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23例,脊柱骨折10例 ,畸形2例 ,肿瘤7例,寰枢椎不稳定1例均得到正确诊治。结...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脊柱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脊柱疾病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 :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23例,脊柱骨折10例 ,畸形2例 ,肿瘤7例,寰枢椎不稳定1例均得到正确诊治。结论 :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脊柱病变的诊断 ,能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脊柱病变的形态、位置 ,明显减少脊柱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病变 螺旋CT扫描 三维重建 临床应用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PET/CT在脊柱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冯世庆 刘洋 +1 位作者 班德翔 王春源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89-691,共3页
背景与目的评价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在脊柱转移癌诊断、鉴别诊断及寻找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l1月收治的35例脊柱转移癌患者,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1-71岁,平均51岁;病史3-72个月,平... 背景与目的评价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在脊柱转移癌诊断、鉴别诊断及寻找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l1月收治的35例脊柱转移癌患者,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1-71岁,平均51岁;病史3-72个月,平均37.5个月。通过分析其临床诊断、PET/CT检查结果以及活组织检查结果或术后病理诊断,探讨PET/CT在脊柱转移癌诊断、鉴别诊断及寻找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5例脊柱转移癌患者中,PET/CT有肯定诊断结论者32例,占91.4%;而CT有肯定诊断结论者28例,占80%,PET/CT的总检出率高于CT;2.PET发现可疑原发灶21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前列腺癌8例,肺癌7例,乳腺癌4例,鼻咽癌1例,甲状旁腺恶性肿瘤1例;CT发现可疑原发灶14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前列腺癌7例,肺癌6例,乳腺癌1例,PET/CT的总检出率高于CT。结论PET/CT可提高脊柱转移瘤诊断的准确性,对原发病灶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较高价值;PET/CT实现了精细解剖结构与丰富生理、生化分子功能信息的结合;可用于脊柱转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诊全过程,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准确性,弥补了PET和CT各自的缺点,具有功能互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转移癌 PET
下载PDF
组织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世庆 王沛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7-408,F003,共3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组织细胞移植 治疗 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移植 胚胎组织移植 细胞移植
下载PDF
腰椎转移癌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世庆 雪原 +5 位作者 孙景城 刘涛 郑永发 马信龙 王沛 郭世绂 《实用骨科杂志》 200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转移癌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35例腰椎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分析其临床表现、入院诊断(外院诊断及门诊诊断)、影像学检查、以及术后病理诊断,探讨误诊原因。结果35例腰椎转移癌患... 目的探讨腰椎转移癌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35例腰椎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分析其临床表现、入院诊断(外院诊断及门诊诊断)、影像学检查、以及术后病理诊断,探讨误诊原因。结果35例腰椎转移癌患者误诊6例,误诊率为17.14%。结论在脊柱转移癌的诊断中应正确认识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将临床、病理、影像三者有机结合,以降低临床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癌 脊柱 误诊
下载PDF
雪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世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76-279,共4页
关键词 雪旺细胞 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神经鞘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竞赛性考核”在骨科临床七年制教学中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世庆 吴虹 +5 位作者 王宇彤 宁广智 吴秋丽 刘涛 刘洋 刘彤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第10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骨科学的FPTAL(From Passive to Active Learning)教学方法在临床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骨科学学习中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由临床七年制学生自由组成讲课小组报名参加"创新杯"骨科讲课比赛,自主选题并要求加入科研... 目的:探讨骨科学的FPTAL(From Passive to Active Learning)教学方法在临床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骨科学学习中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由临床七年制学生自由组成讲课小组报名参加"创新杯"骨科讲课比赛,自主选题并要求加入科研内容。最后比较参与决赛的10名选手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的得分差异。并对所有参赛选手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决赛选手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比赛成绩逐渐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近90%以上的学生对讲课比赛给予了高度评价。结论:FPTAL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提供了一个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骨科学的热情,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赛性考核 FPTAL教学方法 医学教育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诊治中的问题及处理策略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世庆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2期65-66,共2页
胸腰段(T11~L2)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之一,占脊柱脊髓损伤总数的50%~70%[1],该节段脊椎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而使其容易发生损伤。胸腰段为脊柱应力集中部位,而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改变成为胸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髓损伤 述评
下载PDF
实时导航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5
作者 冯世庆 刘涛 +4 位作者 张宏志 孙景城 雪原 郑永发 王沛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探讨实时导航在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术中置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实时导航下手术46例(A组);传统X线透视法手术40例(B组)。通过术中影像、术后椎弓根层面CT扫描、手... 目的探讨实时导航在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术中置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实时导航下手术46例(A组);传统X线透视法手术40例(B组)。通过术中影像、术后椎弓根层面CT扫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 A组198枚椎弓根钉,全部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置钉准确率100%;B组182枚椎弓根钉,176枚位于椎弓根内,6枚突破皮质,置钉准确率96.7%,两组均未造成神经血管并发症。A、B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8±38)ml、(158±42)ml,出血量分别为(307±60)ml、(412±82)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导航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置钉准确率高,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内固定 实时导航
下载PDF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9
16
作者 李付元 冯世庆 +4 位作者 周恒星 王天仪 张超 褚天慈 卢璐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140膝)DOA患者,均行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并加强关节功能锻炼,应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系统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对...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140膝)DOA患者,均行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并加强关节功能锻炼,应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系统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对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5%;HSS评分由(40±5.56)分升至(95±7.68)分,关节活动度由平均60°提高至平均95°,P均<0.05。结论 TKA治疗KOA疗效确切,严格手术指征、术中矫正畸形时保持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及周围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HSS膝关节评分系统 功能锻炼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身免疫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马信龙 徐云强 +3 位作者 张义修 王沛 郑永发 冯世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隆抗体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M、IgG、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比较了两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1)组织病理学变化: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6例标本近边缘细胞浸润区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并且阳性细胞有沿血管样组织分布的趋势;4例标本见CD4阳性反应细胞浸润;2例标本CD8染色可见阳性反应细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3例标本边缘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但细胞数较少。CD4和CD8免疫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两组相比,CD68细胞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破碎组CD4和CD8细胞阳性率略高于退变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免疫学检测结果: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高于退变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其病理实质可分为破碎型和退变型,二者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应加以区分。(2)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身免疫 病理学 免疫球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析及减压方式选择 被引量:75
18
作者 陈学明 冯世庆 +5 位作者 许崧杰 崔利宾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于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 前路减压
原文传递
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修复复杂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 被引量:15
19
作者 汪涛 张弢 +2 位作者 冯世庆 郭洪刚 郑永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4915-4920,共6页
背景:肘关节开放骨折随着工伤事故发生率增高而迅速增高,骨折往往同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目前采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骨折已被广泛报道。目的:探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修复复杂重度开放性肘... 背景:肘关节开放骨折随着工伤事故发生率增高而迅速增高,骨折往往同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目前采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骨折已被广泛报道。目的:探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修复复杂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的特点。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的复杂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患者41例,均一期常规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封闭创面,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覆盖后,二期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与结论:4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22个月,平均13个月。外固定时间为8-13个月,平均9.8个月。开放性创面Ⅱ期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后均完全愈合。31例患者骨折Ⅰ期愈合,7例延迟愈合,3例不愈合,行髂骨植骨后8-12个月骨折完全愈合。41例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3%。其中GustiloⅡ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更佳。提示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复杂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外固定架 植皮 负压封闭引流 开放性肘关节骨折 软组织缺损 感染 创面愈合 组织构建 关节活动度 清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金天格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曹建刚 王天仪 +5 位作者 王磊 原文琦 刘勇 冯世庆 修玉才 李晓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JTG)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科门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30例,1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JTG)治疗组既中药组,2组为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NSAID)醋氯芬酸片治疗组既西...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JTG)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科门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30例,1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JTG)治疗组既中药组,2组为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NSAID)醋氯芬酸片治疗组既西药组,3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联合醋氯芬酸片(JN)治疗组既中西药组。每组均治疗1个月后停药,分别对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统计及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比较。结果中西药组Lequesne指数的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金天格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当;金天格胶囊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且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不增加副作用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 骨关节炎 膝关节 金天格胶囊 非甾体抗炎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