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脑与人工智能融合——数字生命的崭新时代
1
作者 冯凡凡 王晶 《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互动,数字孪生大脑可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两者结合将推动医疗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实现大脑的数字化、生命的数字化开辟新的可能,进一步推动数字生命新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正以... 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互动,数字孪生大脑可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两者结合将推动医疗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实现大脑的数字化、生命的数字化开辟新的可能,进一步推动数字生命新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冲向崭新的前沿。而在这辽阔无边的数字宇宙中,一个激动人心的领域——生物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数字孪生大脑 数字生命
下载PDF
三种补液方式预防即发型及迟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效果研究:基于群组随机试验
2
作者 谢桂芸 黎世杰 +5 位作者 欧阳剑 冯凡凡 郑晓晓 周芷羽 麦连芳 陈锦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对比3种献血前补液方式对预防即发型及迟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sponse,VVR)的效果。方法2021年1—6月,在本中心6个固定献血点对符合献血条件,签署知情同意的6250名全血献血者,按献血点和日期分为198个群组,按... 目的对比3种献血前补液方式对预防即发型及迟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sponse,VVR)的效果。方法2021年1—6月,在本中心6个固定献血点对符合献血条件,签署知情同意的6250名全血献血者,按献血点和日期分为198个群组,按随机数法随机分配到口服补液盐(ORS)组,糖水组或饮用水组,分别在献血前20 min内喝完500 mL饮用水,糖水及ORS,研究人员现场记录干预的实际完成情况,并登记现场发生的VVR及相关情况。献血后休息时,献血者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的电子问卷。献血后48 h,研究人员电话回访每位献血者,登记迟发型VVR及相关情况。基于意向性分析法(ITT)Logistic回归分析3组间VVR发生率差异,考虑到依从性的影响,计算干预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用PASS 2021估算样本量,R(4.2.0)做统计分析。结果本中心固定点全血献血者在3种不同的献血前补液方式干预下,献血相关VVR的累计发生率为2.67%(2.29%~3.11%),其中,即发型和迟发型VVR的发生率分别为1.02%(0.79%~1.31%)和1.65%(1.36%~2.01%)。ITT分析仅发现ORS比水组可有效降低迟发型VVR发生率【OR=0.59,95%CI[0.37,0.94]】。ATT分析考虑了依从性的影响发现:任意两组间即发型VVR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水组对比饮用水组的迟发型VV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ORS对比饮用水,迟发型VVR发生率平均下降值相差了-0.013,95%CI[-0.022,-0.004],补充ORS对比糖水,迟发型VVR发生率平均下降值相差了-0.008,95%CI[-0.017,-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累计VVR显示了与迟发型VVR相似的结果。结论献血前补充ORS对预防迟发型VVR效果最好,下一步可建立迟发型VVR预测模型甄别易感人群,建议其献血前喝ORS,其他人群献血前可根据喜好任选液体,实现献血相关VVR的个性化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群组随机试验 逻辑回归 平均处理效应(ATT)
原文传递
献血者凝血状态对其捐献的单采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影响
3
作者 刘宇健 李晓帆 +5 位作者 林绮文 陈大伟 冯凡凡 钟慧斌 张文春 聂咏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28-73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捐献者自身凝血状态对机器采集的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是否有影响。方法设血小板体外聚集实验组(简称实验组):选择既往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并曾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3次,且最后1次发生在其最近1次捐献... 目的探讨血小板捐献者自身凝血状态对机器采集的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是否有影响。方法设血小板体外聚集实验组(简称实验组):选择既往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并曾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3次,且最后1次发生在其最近1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时的献血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择既往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数≥3次并从未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献血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开始(此次单采血小板)前,2组对象均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BC-3000Plus)检测外周血Plt、MPV、PDW、Pct、P-LCR等血小板基本参数,使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血速率(α)、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血指数(CI)等TEG参数。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2组检测参数的差异。结果实验与对照组除CI为0.48±1.00 vs-0.99±1.96(P<0.05)外,所有血小板基本参数及其他TEG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献血者自身凝血状态可能是引发其单采血小板出现体外聚集现象的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体外聚集 献血者凝血状态 单采血小板 凝血指数(CI) 血小板参数 血细胞分离机
原文传递
基于决策树的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抑郁快速筛查模型的构建研究
4
作者 谢桂芸 冯凡凡 +7 位作者 邓学成 洪晓春 欧阳剑 陈翀 曾四海 戎霞 陈锦艳 黎世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05-709,共5页
目的对全血献血者人群中抑郁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作相关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快速有效的献血者人群抑郁筛查模型。方法2020年5~8月,在本中心各街头献血点捐献全血的献血者共计13015名,指导其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抑郁筛查量表... 目的对全血献血者人群中抑郁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作相关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快速有效的献血者人群抑郁筛查模型。方法2020年5~8月,在本中心各街头献血点捐献全血的献血者共计13015名,指导其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抑郁筛查量表(PHQ-9)的匿名电子问卷调查,PHQ-9量表评分10分及以上判定为筛查抑郁。用SPSS 26.0做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相关因素并建立2级决策树,父节点/子节点中的最小样本数为30/10,进行10折交叉验证,剪枝PHQ-9的题项,形成献血者抑郁的快速筛查模型。结果13015名街头全血献血者中,364(2.80%)人的PHQ-9得分≥10分。年龄18~29岁(P<0.05)、未婚(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献血者(P<0.05)更易出现抑郁。决策树分析发现,81.96%PHQ-9得分“<10分”及3.85%“≥10分”的献血者被包含在PHQ-9的第6、2和4题项形成的两个终端节点中。由此3个题项构建出一个快速筛查模型,经10倍交叉法验证,该模型的误判率仅为1.70%。结论广州地区全血献血者人群中基于PHQ-9筛查的抑郁率为2.80%(95%CI:2.52%~3.09%),献血次数与初筛抑郁不相关。基于PHQ-9的第6、2和4题项可建立1个快速准确的献血者抑郁快速筛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献血者 决策树 逻辑回归 快速筛查模型 广州
原文传递
广州市区固定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人口社会学及献血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悦 钟慧斌 +1 位作者 冯凡凡 曾庆威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8期3125-3129,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初次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和献血行为特征,为制定精准招募策略,提高固定献血者保留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该中心献血的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人口社会学特征与献血情况,分析...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初次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和献血行为特征,为制定精准招募策略,提高固定献血者保留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该中心献血的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人口社会学特征与献血情况,分析其性别、职业、学历、献血频次、献血年限、献血间隔与初次献血量等特征差异。结果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92,P<0.01);固定献血者初次献血年龄主要集中在26~45岁(61.17%),而初次献血者人群18~25岁是主力军(67.03%);初次献血者中200 mL和400 mL献血者比例相近,为39.87%和40.17%,固定献血者中400 mL献血者比例最高(60.28%);固定献血者中64.16%献血年限处于10年之内,82.96%累计献血频次在10次以下。结论对女性献血者群体和大学生团体应加强关注和回召;改善团体预约献血活动的服务环境与服务态度,促进初次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的转化;针对既往献血10次及以上、献血年限10年以上的固定献血者,应进一步探寻更有效的激励方法和途径提高有效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献血者 固定献血者 有效保留率 人口社会学特征
下载PDF
2010~2015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黎世杰 冯凡凡 +5 位作者 陈锦艳 梁燕梅 邓学成 吴蕾 蓝琴 戎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5期457-462,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2010~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现状和特点,为制定充足、安全的血液招募和保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和NAT法对1 553 37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IV筛查,二者均为阳性的标本送CDC确认,经确认试验为阳性者即...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2010~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现状和特点,为制定充足、安全的血液招募和保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和NAT法对1 553 37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IV筛查,二者均为阳性的标本送CDC确认,经确认试验为阳性者即为HIV阳性,对此部分献血者进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结果 1 553 378份标本中,共检出460例阳性标本,总阳性率为29.6/10万。感染数及感染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男性感染率(42.0/10万)远高于女性感染率(5.2/10万)。不同年龄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6~35岁、18~25岁、36~45岁、46~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V合并其他感染者共有103例,占比22.4%,其中以合并梅毒、丙肝、乙肝为主。初次献血人群阳性率32.9/10万高于再次献血阳性率24.6/10万;且再次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呈递增趋势。个体献血人群感染率49.0/10万高于团体献血人群感染率8.6/10万。全血献血人群感染率31.2/10万高于成分献血人群感染率3.4/10万。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低龄化趋势明显,以男性、个体、初次及全血献血者感染率较高。为降低经输血传播HIV的风险,应针对不同献血者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献血招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HIV感染 再次献血者 合并感染
下载PDF
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黎世杰 陈锦艳 +6 位作者 谢桂芸 梁燕梅 冯凡凡 邓学成 邓阳凡 蓝琴 汪传喜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9年第4期408-412,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首次在广州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全血且接受了电话回访的初次献血者66976名,完全随机抽样法抽取2214名献血者,自中心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调取相关社会学信息,献... 目的研究影响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首次在广州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全血且接受了电话回访的初次献血者66976名,完全随机抽样法抽取2214名献血者,自中心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调取相关社会学信息,献血者服务中心对首次献血者的电话回访记录调取回访信息.卡方检验筛选出的对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结果2214名初次献血者中,卡方检验显示对初次全血献血者是否再次献血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是性别、献血类型、献血量和有无献血反应.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无献血反应(OR=1.753,OR95%CI:1.100~2.794,P=0.018)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可能性较大,男性(OR=0.681,OR95%CI:0.539~0.859,P=0.01),街头献血者(OR=0.641 OR95%CI:0.509~0.808,P<0.001)和200 mL献血量(OR=0.641 OR95%CI:0.509~0.808,P<0.001)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可能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是否有献血反应、献血量、性别及献血类型是首次献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有献血反应,献血量200 mL,男性,街头的初次献血者更容易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献血者 再次献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多次血小板捐献者外周血血小板波动情况调查 被引量:7
8
作者 梁燕梅 冯凡凡 +4 位作者 黎世杰 陈锦艳 邓学成 吴蕾 蓝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247-1250,共4页
目的评估连续单次采集2 U且捐献超过20次的献血者外周血血小板变化规律,探究年龄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在2016年1月—2018年9月于本中心连续单次采集2 U且捐献超过20次的94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每次... 目的评估连续单次采集2 U且捐献超过20次的献血者外周血血小板变化规律,探究年龄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在2016年1月—2018年9月于本中心连续单次采集2 U且捐献超过20次的94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每次采集前外周血Plt,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和Graph Pad Prism 5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第2—20次献血过程中,每1次献血前血小板平均计数值均比第1次献血前Plt显著增加(P<0.05);且每2次献血前Plt间均有差异(P<0.05)。捐献20次血小板过程中,31岁及以上献血者的血小板值的离散度大于30岁以下的献血者。结论连续单次采集2 U捐献超过20次血小板的献血者,每次捐献前Plt比第一次捐献前有所增加,但均在正常值的参考范围内;献血前不同年龄层的血小板基础值无差异,但多次捐献血小板后,31岁以上的血小板改变值的离散度大于30岁以下的献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机采血小板 PLT 血小板捐献者
原文传递
2011—2016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结果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黎世杰 梁燕梅 +5 位作者 冯凡凡 陈锦艳 邓学成 吴蕾 蓝琴 戎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402-1405,共4页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了解发展趋势、分析产生原因、探讨改进措施,以减少血液报废。方法选择2011—2016年本中心的全部无偿献血血液采集、检验、制备、报废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集、制备的5 533 166 U血液中,总报废量348...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了解发展趋势、分析产生原因、探讨改进措施,以减少血液报废。方法选择2011—2016年本中心的全部无偿献血血液采集、检验、制备、报废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集、制备的5 533 166 U血液中,总报废量348 355 U,总报废率6.29%。检测原因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报废量193 281 U,报废率3.49%,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其中因ALT>50 U/L导致报废80 227 U、占检测原因报废比例最高,达41.51%。非检测原因导致报废155 074 U,报废率2.80%,物理因素是主要原因,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其中脂血报废量131 442 U、占物理原因报废比例达87.27%。结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经血传播病原体标志物的检测原因,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非检测原因报废也在逐年增加。各采供血机构不仅要加强血液检测管理,同时也应当注重无偿献血血液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安全、高效、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血液报废 血液安全
原文传递
重复献血者间隔期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晓晓 黎世杰 +6 位作者 冯凡凡 洪晓春 柯蓉蓉 许颖莹 谢桂芸 谭咏恩 陈锦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959-964,共6页
目的使用纵向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技术,探讨全血重复献血者间隔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LMEM)对广州血液中心40 876名在2017年间第二次献全血的献血者截止2019年12月30日的献全血行为进... 目的使用纵向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技术,探讨全血重复献血者间隔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LMEM)对广州血液中心40 876名在2017年间第二次献全血的献血者截止2019年12月30日的献全血行为进行了跟踪,以经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为结局变量,测量其每次献全血时相关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并建模分析。结果随着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增加,献血者平均献血间隔期呈现缩短趋势,每增加一个献血间隔期,减少-0.002 6个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单位(T=-11.47,P<0.000 1),且献血间隔期序列号与其他变量存在广泛的交互效应(P值均<0.05)。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与18—25岁组相比,25—35岁组、35—45岁组及>45岁组献血者献血间隔期均所有延长(参数估计值均为正值,P值均<0.000 1)。考虑年龄组与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交互作用后,其变化方向发生改变,各年龄组与参考年龄组对比,随着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增加,献血间隔期呈现下降趋势(参数估计值均为负值,P值均<0.05)。个人自愿组与团体自愿组对比,其献血间隔期呈现增加趋势(T=3.68,P<0.05)。汉族组与其他民族组对比,其献血间隔期呈现增加趋势(T=3.85,P<0.05),但加入献血间隔期序号的交互作用后,变化反向改变(T=-2.41,P<0.05)。献血400 mL献血者,与较低献血量献血者对比,献血间隔期减少-0.000 7个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单位(T=-3.61,P<0.05),考虑了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后(个人自愿×400 mL;献血间隔期序号×献血400 mL),变化方向没有改变,减少速率有所变化,其中以个人自愿×400 mL组减少速率最大(参数估计值为-0.002 09)。但献血次数多的献血者,个人自愿者组献血间隔期更短(T=-2.83,P<0.05)。结论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平均献血间隔呈缩短趋势。应做好低年龄组、其他民族组的关爱工作,促进他们保持以较短间隔期重复献血;做好转化团体自愿献血者为个人自愿献血者的相关工作,可能有利于缩短献血者间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献血者 献血间隔期 影响因素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Cox-Box变换
原文传递
2016—2018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燕梅 黎世杰 +4 位作者 冯凡凡 陈锦艳 邓学成 吴蕾 蓝琴 《广州医药》 2019年第5期64-69,86,共7页
目的回顾分析近3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总体情况特点,预测供血情况发展趋势,为今后制定科学的血液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资料,以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 目的回顾分析近3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总体情况特点,预测供血情况发展趋势,为今后制定科学的血液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资料,以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手工分浓缩血小板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来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应各类血液制品总计2 096 806.7 U,年均供应量698 935.5 U,占总供应量的71.77%(2 096 806.7/2 921 366.0);同2016年相比,2018年供应量占比下降0.39%;其中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手工分浓缩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增长比例分别为7.78%、8.91%、249.42%。结论 2016-2018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量呈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血液供应仍处于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政府、采供血部门、医疗机构要共同做好血液的开源节流等工作,不断推动无偿献血的发展以及做好合理、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工作,缓解血液供需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临床用血 输血安全
下载PDF
连续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情况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凡凡 黎世杰 +5 位作者 陈锦艳 谢桂芸 邓学成 吴蕾 邓阳凡 汪传喜 《广州医药》 2020年第5期27-32,共6页
目的探索连续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方法以2016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年期间首次献血且连续血小板捐献量在10 U及以上的849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同一群体的配对t检验来评估第一次与最... 目的探索连续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方法以2016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年期间首次献血且连续血小板捐献量在10 U及以上的849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同一群体的配对t检验来评估第一次与最后一次血小板、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将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期间的血小板捐献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配对t检验表明,外周血PLt有增加趋势(t=-8.58,P<0.001);白细胞总体来说有减少趋势(t=5.348,P<0.001);红细胞无改变趋势(t=0.515,P=0.607);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的变化值与献血者年龄、性别以及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献血的间隔期无关系,P>0.05;但是与血小板捐献量41 U及以上比起来,血小板捐献量在≤30 U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增加的可能性相对较少(血小板捐献量为10~20 U,χ2=13.737,P<0.001;血小板捐献量为21~30 U,χ2=7.491,P=0.006);WBC的变化值与献血者年龄、性别及献血间隔期无关,P>0.05,但是与血小板捐献量41 U及以上比起来,血小板捐献量在10~20 U的献血者,白细胞计数增加的可能性相对较大,(OR=1.720,95%CI=1.136~2.605,P=0.010)RBC的变化值与献血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献血间隔期越长,红细胞计数增加的可能性就越大,(OR=1.005,95%CI=1.000~1.009,P=0.030);但是与血小板捐献量并无关系。结论血小板捐献间隔期不少于2周间隔期的连续血小板献血者,其外周血PLt和RBC在一定时间内变化情况会受到血小板捐献量的影响而发生增加和减少的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外周血血细胞计数 外周血血细胞计数变化值
下载PDF
血小板捐献者外周血参数在血小板捐献前后的变化:1项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凡凡 邓学成 +5 位作者 黎世杰 谢桂芸 吴蕾 邓阳凡 陈锦艳 梁华钦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分析研究血小板捐献者外周血参数在血小板捐献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以在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于广州机采献血点的10444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初次献血者作为对照组,献血次数≥2次的献血者作为实验组。采用倾向性匹配方法匹配... 目的分析研究血小板捐献者外周血参数在血小板捐献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以在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于广州机采献血点的10444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初次献血者作为对照组,献血次数≥2次的献血者作为实验组。采用倾向性匹配方法匹配2组的年龄和性别后,t检验对比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参数变化的差异。结果捐献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增加(P<0.05);白细胞计数减少(P<0.05);血红蛋白减少(P<0.05);红细胞计数减少(P>0.05);红细胞比积不变(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性别的影响外,捐献机采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增加,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和红细胞比积不变,但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外周血参数 倾向评分
原文传递
大型工业厂房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调试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凡凡 《建筑施工》 2010年第8期840-842,共3页
某厂房用于系精密电路板制造,故对厂房的空调温湿度要求特别高。介绍该厂房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调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改进,最终采取二次回风的改造方案,在技术、时间及经济效益方面均满足了业主的要求,并取得了显著的... 某厂房用于系精密电路板制造,故对厂房的空调温湿度要求特别高。介绍该厂房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调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改进,最终采取二次回风的改造方案,在技术、时间及经济效益方面均满足了业主的要求,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建筑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设计 调试 技术改造 二次回风 节能减排
下载PDF
2016-2020年广州市区无偿献血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钟慧斌 冯凡凡 +1 位作者 黄敏欣 张悦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13期187-189,共3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区2016-2020年无偿献血的变化趋势及无偿献血人群特点,为进一步制定和改进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20年广州血液中心全血和机采血小板献血量、献血人次,并分别统计献血者的性别、年龄、一次... 目的:分析广州市区2016-2020年无偿献血的变化趋势及无偿献血人群特点,为进一步制定和改进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20年广州血液中心全血和机采血小板献血量、献血人次,并分别统计献血者的性别、年龄、一次献血量等数据,提出有效招募对策。结果:2016-2020年献血人数和采血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全血和血小板采集均达最高峰;每年男性献血者均显著多于女性献血者;18~25年龄段的献血者占46.5%,随着年龄段的增加,献血比例呈下降趋势;全血2 U献血率在45%~60%,机采血小板2个治疗量献血率在63%~80%。结论:广州市无偿献血发展良好,需要进一步根据献血人群特征制定针对性宣传、招募的措施,加大中青年献血者的招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献血者 招募
下载PDF
紧身装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佩瑶 王燕珍 +2 位作者 王亚琪 冯凡凡 冯咏絮 《山东纺织科技》 2015年第4期43-46,共4页
文章归纳了国内外紧身装备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生理生化、生物力学、运动医学、材料学以及结构设计等。研究表明紧身装备确实对运动员力量的输出、疲劳的表现以及内在肌肉功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机制仍... 文章归纳了国内外紧身装备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生理生化、生物力学、运动医学、材料学以及结构设计等。研究表明紧身装备确实对运动员力量的输出、疲劳的表现以及内在肌肉功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身装备 运动 研究现状
下载PDF
肺癌相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冉 李悦悦 +2 位作者 冯凡凡 阚伟豪 董瑞国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6期628-633,共6页
目的探讨肺癌相关脑梗死(lung cancer associated stroke,LCAS)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LCAS患者为观察组(LCAS组);1∶1选择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与LCAS组相匹配的单纯肺癌(... 目的探讨肺癌相关脑梗死(lung cancer associated stroke,LCAS)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LCAS患者为观察组(LCAS组);1∶1选择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与LCAS组相匹配的单纯肺癌(lung cancer,LC)患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的人口学信息、实验室检查、肺癌相关临床资料。肺癌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CAS的危险因素,森林图显示危险因素的效应强弱,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评估价值。结果共纳入LCAS组患者142例,男99例,女43例,平均年龄68.4±9.0岁;LC组患者142例,男99例,女43例,平均年龄68.6±9.1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OR 1.050,95%CI 1.001~1.102,P=0.047)、肺癌抗原(recombinant 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OR 1.096,95%CI 1.020~1.177,P=0.012)、D-二聚体(OR 1.615,95%CI 1.129~2.311,P=0.009)、白细胞计数(OR 1.193,95%CI 1.030~1.381,P=0.018)水平升高是LCA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升高是LCAS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661,95%CI 0.494~0.884,P=0.005)。通过回归方程建立预测LCAS发生风险的模型:logit(P)=-0.856+0.049×CEA+0.092×CYFRA21-1-0.415×FIB+0.480×D-二聚体+0.176×白细胞计数。该预测模型AUC为0.796(95%CI 0.726~0.866,P<0.001)。结论CEA、CYFRA21-1、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FIB水平是肺癌相关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上述5个指标建立的风险模型可有效预测LCAS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脑梗死 危险因素 森林图
下载PDF
节水型智能双膜净水机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畅 于越 +3 位作者 冯国林 陈翰君 冯凡凡 赵斌 《节能》 2016年第9期76-80,共5页
家用净水机主要有超滤和反渗透净水机2种,但反渗透净水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还可再利用的"废水";且前三级预处理滤芯使用寿命短,频繁更换造成较大的材料浪费;而第五级椰壳活性炭(T33)容易滋生细菌,然而用户并不知情,给用... 家用净水机主要有超滤和反渗透净水机2种,但反渗透净水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还可再利用的"废水";且前三级预处理滤芯使用寿命短,频繁更换造成较大的材料浪费;而第五级椰壳活性炭(T33)容易滋生细菌,然而用户并不知情,给用户的健康带来了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研发的节水型智能双膜净水机,在保证双膜运行参数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重新设计工艺流程,达到了节约用水和增加滤芯使用寿命的双重目的;同时新增的TDS水质监测模块,可使用户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并根据反馈的数据对净水机进行维护,保障用户的饮水健康。最后对智能双膜净水机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净水机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机 双膜 智能控制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人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19
作者 冯凡凡 杨洪超 +1 位作者 阚伟豪 董瑞国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176-1181,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人的脑白质高信号(WMHs)严重程度与侧支循环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22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接受血管内机械性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人的脑白质高信号(WMHs)严重程度与侧支循环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22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接受血管内机械性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病人分为侧支循环良好及侧支循环不良两组,并采用Fazekas评分量表评估WMHs严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WMHs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27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人,年龄(62.24±13.63)岁,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56例,侧支循环不良组7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00(11.00,21.00)分]、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PWMHs)评分[2.00(1.00,2.00)分]、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s)评分[2.00(1.00,2.00)分]以及总的脑白质高信号(TWMHs)评分[3.00(3.00,4.00)分]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12.00(10.00,17.75)分、1.00(1.00,2.00)分、1.00(1.00,2.00)分](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WMHs评分[OR=1.79,95%CI:(1.10,2.90),P=0.019]及DWMHs评分[OR=1.63,95%CI:(1.05,2.55),P=0.031]是侧支循环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人中,WMHs的严重程度与侧支循环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脑白质高信号 侧支循环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纳米贝氏体/马氏体钢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凡凡 武会宾 于新攀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7-602,共6页
将低温贝氏体相变前淬火得到由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纳米贝氏体钢,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观察在不同温度回火的纳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变化,研究了预相变马氏体对纳米贝氏体... 将低温贝氏体相变前淬火得到由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纳米贝氏体钢,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观察在不同温度回火的纳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变化,研究了预相变马氏体对纳米贝氏体钢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马氏体的纳米贝氏体钢在中低温(473~773 K)回火后其硬度比回火前的高,回火温度高于823 K其硬度迅速下降到266.2HV(923 K)。预形成的马氏体在473~573 K回火后向附近的残余奥氏体排碳,后者的碳含量提高到峰值1.52%,提高了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延迟后者在高温时的分解,从而提高了纳米贝氏体钢的高温热稳定性;回火温度高于723 K则残余奥氏体分解成碳化物,贝氏体铁素体粗化、回复形成新的铁素体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纳米贝氏体钢 热稳定性 马氏体 硬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