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
210
1
作者
孙智晶
朱兰
+12 位作者
郎景和
张业武
刘桂芝
陈晓春
冯嵩芝
张菊新
姚宇红
张洁
苏园园
房桂英
杨梅
刘娟
马志敏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0-427,共8页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中国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1年10月起全国12家医疗单位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6周开始进行电刺激+生...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中国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1年10月起全国12家医疗单位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6周开始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家自行进行盆底肌训练。在产后6周、产后6个月、产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以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估生命质量)、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截止于2013年6月共入组324例产妇,其中对照组124例,治疗组200例。产后6个月和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I类肌纤维肌力和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及以上所占的比率,治疗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41.5%(83/200)和40.5%(81/200)分别提高到76.3%(145/190)和79.5%(151/190),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80.6%(58/72)和80.6%(58/72),对照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66.1%(78/118)和56.8%(67/118)分别提高到71.8%(84/117)和78.7%(92/117),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73.3%(33/45)和80.0%(36/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POP.Q分度Aa指示点在盆底康复锻炼后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产后6周时分别为(-2.2±0.7)、(-2.4±0.6)cm,在产后1年时分别为(-2.5±1.1)、(-2.7±0.6)cm,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指示点两组间无差异(P〉0.05)。PFIQ-7评分和PISQ-12评分在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妇女早期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在1年内可明显改善产后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并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期
盆底疾病
电刺激疗法
生物反馈
心理学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初产妇产后6周盆底电生理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分度状况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
43
2
作者
孙智晶
朱兰
+12 位作者
郎景和
张业武
刘桂芝
陈晓春
冯嵩芝
张菊新
姚宇红
张洁
苏园园
房桂英
杨梅
刘娟
马志敏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3-439,共7页
目的获得中国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在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西5省开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在产后6周对产妇基本情况、产科情况及盆底电生理指标和盆腔器官脱垂分度(...
目的获得中国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在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西5省开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在产后6周对产妇基本情况、产科情况及盆底电生理指标和盆腔器官脱垂分度(POP-Q)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入组1327例初产妇,产后6周的盆底电生理指标显示,Ⅰ类肌肌力3级以上的占47.5%,Ⅱ类肌肌力3级以上的占43.6%,盆底动态压力为(61.8±29.2)cm H2O。A3反射正常率为66.7%。分娩时会阴裂伤(OR=1.48;95%CI 1.11~1.97)和工作体位以站位为主(OR=1.57;95%CI 1.06~2.33)是发生Ⅰ类肌早期肌力下降的危险因素。盆底障碍性疾病家族史是Ⅰ类肌和Ⅱ类肌疲劳度异常的危险因素。盆腔器官脱垂分度中,第二产程延长是后壁Ap点(OR=10.02,95%CI 1.88~53.49)和Bp点(OR=5.57,95%CI 1.19~26.01)下移的危险因素,会阴裂伤是中盆腔C点(OR=1.54,95%CI 1.14~2.09)和D点(OR=2.61,95%CI 1.51~4.53)下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约半数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处于受损状态,会阴裂伤和家族遗传史是其危险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和会阴裂伤是产后早期POP-Q分度位点下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电生理指标
盆腔器官脱垂分度
原文传递
题名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
210
1
作者
孙智晶
朱兰
郎景和
张业武
刘桂芝
陈晓春
冯嵩芝
张菊新
姚宇红
张洁
苏园园
房桂英
杨梅
刘娟
马志敏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检测和信息服务中心
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围生期保健科
河南省新密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
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妇保科
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
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围产中心
出处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0-427,共8页
基金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项资金(20120102、2013010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105802)
文摘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中国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1年10月起全国12家医疗单位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6周开始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家自行进行盆底肌训练。在产后6周、产后6个月、产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以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估生命质量)、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截止于2013年6月共入组324例产妇,其中对照组124例,治疗组200例。产后6个月和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I类肌纤维肌力和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及以上所占的比率,治疗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41.5%(83/200)和40.5%(81/200)分别提高到76.3%(145/190)和79.5%(151/190),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80.6%(58/72)和80.6%(58/72),对照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66.1%(78/118)和56.8%(67/118)分别提高到71.8%(84/117)和78.7%(92/117),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73.3%(33/45)和80.0%(36/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POP.Q分度Aa指示点在盆底康复锻炼后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产后6周时分别为(-2.2±0.7)、(-2.4±0.6)cm,在产后1年时分别为(-2.5±1.1)、(-2.7±0.6)cm,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指示点两组间无差异(P〉0.05)。PFIQ-7评分和PISQ-12评分在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妇女早期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在1年内可明显改善产后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并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益。
关键词
产后期
盆底疾病
电刺激疗法
生物反馈
心理学
电生理学
Keywords
Postpartum peroid
Pelvic floor disorder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Biofeedback, psychology
Electrophysiology
分类号
R714.6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初产妇产后6周盆底电生理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分度状况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
43
2
作者
孙智晶
朱兰
郎景和
张业武
刘桂芝
陈晓春
冯嵩芝
张菊新
姚宇红
张洁
苏园园
房桂英
杨梅
刘娟
马志敏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长治市妇幼保健院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新密市妇幼保健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
中山市人民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石家庄市第四医院
出处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3-439,共7页
基金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项资金(20120102)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妇女常见多发疾病防治研究(2014BAI05B02)
文摘
目的获得中国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在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西5省开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在产后6周对产妇基本情况、产科情况及盆底电生理指标和盆腔器官脱垂分度(POP-Q)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入组1327例初产妇,产后6周的盆底电生理指标显示,Ⅰ类肌肌力3级以上的占47.5%,Ⅱ类肌肌力3级以上的占43.6%,盆底动态压力为(61.8±29.2)cm H2O。A3反射正常率为66.7%。分娩时会阴裂伤(OR=1.48;95%CI 1.11~1.97)和工作体位以站位为主(OR=1.57;95%CI 1.06~2.33)是发生Ⅰ类肌早期肌力下降的危险因素。盆底障碍性疾病家族史是Ⅰ类肌和Ⅱ类肌疲劳度异常的危险因素。盆腔器官脱垂分度中,第二产程延长是后壁Ap点(OR=10.02,95%CI 1.88~53.49)和Bp点(OR=5.57,95%CI 1.19~26.01)下移的危险因素,会阴裂伤是中盆腔C点(OR=1.54,95%CI 1.14~2.09)和D点(OR=2.61,95%CI 1.51~4.53)下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约半数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处于受损状态,会阴裂伤和家族遗传史是其危险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和会阴裂伤是产后早期POP-Q分度位点下移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初产妇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电生理指标
盆腔器官脱垂分度
Keywords
primipara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elvic floor electrical physiological indexes
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分类号
R711.2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孙智晶
朱兰
郎景和
张业武
刘桂芝
陈晓春
冯嵩芝
张菊新
姚宇红
张洁
苏园园
房桂英
杨梅
刘娟
马志敏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10
原文传递
2
初产妇产后6周盆底电生理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分度状况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孙智晶
朱兰
郎景和
张业武
刘桂芝
陈晓春
冯嵩芝
张菊新
姚宇红
张洁
苏园园
房桂英
杨梅
刘娟
马志敏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