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蛋白尿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作者 戴临风 张焕 +2 位作者 陈旭 冯月男 张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分析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蛋白尿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可能潜在机制。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被分为正常组(8只)和模型组(16只),模型组通过高糖高脂喂养和腹膜内注射链脲菌素(STZ)(65 mg/kg)构建糖尿病肾病模型,构建成功... 目的分析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功能、蛋白尿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可能潜在机制。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被分为正常组(8只)和模型组(16只),模型组通过高糖高脂喂养和腹膜内注射链脲菌素(STZ)(65 mg/kg)构建糖尿病肾病模型,构建成功后的模型组大鼠再分为模型对照组(8只,灌胃给予10 ml生理盐水)和真武汤组[8只,灌胃给药5.0 g/(kg·d)、10 ml/kg]。实验第27周,采集三组大鼠的血液和24 h尿液样本进行生化检查,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肾组织的nephrin和podocin水平。结果(1)实验第27周,正常组的空腹血糖(FBG)、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水平分别为(6.42±0.83)mmol/L、(5.12±0.76)mg/24 h、(8.41±0.42)mmol/L、(104.48±18.72)μmol/L;模型对照组分别为(21.24±2.22)mmol/L、(27.23±4.10)mg/24 h、(26.27±1.74)mmol/L、(311.91±19.94)μmol/L;真武汤组分别为(20.22±2.19)mmol/L、(10.12±1.87)mg/24 h、(12.94±2.02)mmol/L、(194.95±17.42)μmol/L。三组大鼠的FBG、24 h尿蛋白定量、BUN、C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真武汤组的FBG、24 h尿蛋白定量、BUN、Cr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真武汤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BUN、Cr均明显降低(P<0.05)。(2)实验第27周,正常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分别为(0.48±0.05)L/L、(5.33±0.31)×1012/L、(8.10±0.75)、(0.95±0.08);模型对照组分别为(0.57±0.03)L/L、(5.89±0.34)×1012/L、(11.20±1.96)、(0.84±0.05);真武汤组分别为(0.52±0.01)L/L、(5.60±0.15)×1012/L、(9.94±1.45)、(0.93±0.04)。三组大鼠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真武汤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模型对照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真武汤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升高(P<0.05)。(3)实验第27周,正常组的nephrin、podocin表达水平分别为(1.80±0.09)、(1.94±0.08);模型对照组分别为(1.00±0.07)、(0.99±0.05);真武汤组分别为(1.54±0.06)、(1.61±0.07)。三组大鼠的nephrin、podocin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真武汤组的nephrin、podocin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真武汤组的nephrin、podocin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真武汤可通过改善代谢紊乱、增加nephrin和podocin基因表达,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损伤,改善肾功能,真武汤可能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武汤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内异止痛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机制研究
2
作者 朱小琳 胡晓萌 +2 位作者 冯月男 韩延华 韩亚光 《河北中医》 2023年第3期497-503,共7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中药复方内异止痛方主要有效成分,并预测复方有效成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相关靶点,初步探讨“有效成分-靶点-通路”效应模型治疗EMs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中药复方内异止痛方主要有效成分,并预测复方有效成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相关靶点,初步探讨“有效成分-靶点-通路”效应模型治疗EMs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中药复方内异止痛方药物化学成分,根据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2个药动学参数筛选复方中有效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将关键词“EMs形成”录入Genecard数据库(www.genecards.org)和OMIM数据库(www.omim.org)收集疾病相关基因,并将药物与疾病靶基因取交集,利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将上述所获得的交集基因信息导入在线STRING软件(http://string-db.org)数据库中,利用插件CentiScape得出核心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内异止痛方中满足生物活性的候选化学成分有221个,搜集到与疾病相关基因1388个,药物与疾病交集基因有61个。常春藤皂甙、反式性腺酸、β-谷甾醇、芒柄花黄素、豆甾醇、芍药甙、丁子香酚是作用靶点最多的有效成分。参与作用的生物过程97个,作用通路有120条。其中排在前30的核心基因有B细胞κ轻肽基因增强子核因子1(NFKB1A)、黏蛋白1(MUC1)、糖原合成酶激酶3B(GSK3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MAPK10)、雌激素受体2(ESR2)、锌指转录因子(SNA1)、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1)、内皮一氧化氮合酶(NOS3)、E钙黏蛋白(CTNNE)、胱天蛋白酶9(CASP9)、髓样细胞白血病蛋白1(MCL1)、ICML1、胱天蛋白酶8(CASP8)、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鼠双微体基因2(MDM2)、孕激素受体(PGR)、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NF-KB亚基所属原癌基因(RELA)、米克基因(MY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G)、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2)、雄激素受体(AR)、AP-1转录因子亚单位原癌基因(FOS)、连环蛋白1(CTNNB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雌激素受体1(ESR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为核心基因主要参与Wnt、雌激素、TNF、PI3K-Akt、FoxO、p53、ErbB、MAPK、Toll样受体、NF-kappaB、JAK-STAT、RAS信号通路。结论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阐明中药复方内异止痛方治疗EMs的主要靶点和相关通路,为深入探讨内异止痛方治疗EMs的药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信号通路
下载PDF
扶正消岩汤对乳腺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冯月男 孙思邈 +2 位作者 孔祥定 肖洪彬 王宽宇 《中医药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52-56,共5页
目的:通过上调miR146a表达探究扶正消岩汤对乳腺癌细胞微环境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为扶正消岩汤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CCK-8实验测定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浓度扶正消岩汤含药血清对4T1乳腺癌细胞的抑... 目的:通过上调miR146a表达探究扶正消岩汤对乳腺癌细胞微环境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为扶正消岩汤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CCK-8实验测定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浓度扶正消岩汤含药血清对4T1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转染使4T1细胞miR-146a过表达,测细胞转染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miR-146a过表达对乳腺癌4T1细胞上清液中M1、M2特异蛋白IL10、IL12、CD86、CD163、TNF-α、IL-1β的影响及炎症和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Caspase9、NF-κB、RAF-6、IRAK-1的影响。结果:CCK-8实验结果表明,扶正消岩汤可有效抑制4T1细胞增殖,且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细胞转染后FZXYT+miR-146a过表达组抑制4T1细胞增殖的效果优于单纯中药组和单纯上调miR-146a组(P<0.01);ELISA法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显示扶正消岩汤+miR146a过表达组IL12、CD86含量显著升高(P<0.01),IL10、CD163含量显著降低(P<0.01),同时上调促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P<0.05,P<0.01),下调RAF-6、IRAK-1、TNF-α、IL-1β、NF-κB(P<0.05,P<0.01)。结论:扶正消岩汤逆转肿瘤由M2期向M1期的转变从而抑制乳腺癌恶化进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iR146a表达从而抑制NF-κB通路中TNF-α、IL-1β、NF-κB、RAF-6、IRAK-1因子的作用,促进促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来调控乳腺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消岩汤 乳腺癌 肿瘤微环境 MIR-146A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下载PDF
基于NF-κB通路探讨扶正消岩汤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月男 孙思邈 +2 位作者 孔祥定 肖洪彬 王宽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miR-146a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变化及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乳腺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下游调控机制。探讨扶正消岩汤在NF-κB通路中的作用,为发掘扶正消岩汤抗乳腺癌的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利用4T... 目的观察miR-146a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变化及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乳腺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下游调控机制。探讨扶正消岩汤在NF-κB通路中的作用,为发掘扶正消岩汤抗乳腺癌的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利用4T1鼠乳腺癌细胞进行CCK-8实验、测定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浓度扶正消岩汤含药血清对4T1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转染使4T1细胞miR-146a过表达,测细胞转染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提取细胞蛋白,应用Western blot和PCR技术检测4T1细胞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 3、Caspase 9)、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CCK-8实验结果表明,扶正消岩汤可有效抑制4T1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细胞转染后miR-146a+中药组抑制4T1细胞增殖的效果优于中药组和miR-146a mimic组。Western blot和PCR结果表明miR-146a mimic+中药组对4T1细胞Bcl-2、VEGF、Caspase 3、Caspase 9、NF-κB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结论上调miR-146a联合应用扶正消岩汤能抑制4T1乳腺癌细胞生长是通过抑制Bcl-2、VEGF、NF-κB蛋白的表达、上调Caspase 3、Caspase 9的表达起到促凋亡、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消岩汤 乳腺癌 细胞增殖 MIR-146A NF-Κ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补阳还五汤对血瘀模型血小板内容物及血小板微粒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冯月男 卞敬琦 +1 位作者 牛雯颖 肖洪彬 《吉林中医药》 2016年第12期1257-1260,共4页
简述补阳还五汤对血瘀证模型引起血小板内容物、血小板微颗粒等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找出药物对模型的不同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血栓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活血化瘀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减少缺血性或血栓栓塞性心脑血... 简述补阳还五汤对血瘀证模型引起血小板内容物、血小板微颗粒等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找出药物对模型的不同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血栓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活血化瘀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减少缺血性或血栓栓塞性心脑血管的自残率或死亡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血管保护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得到认可的。活血化瘀药的研究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手段,探讨并阐明活血化瘀药的治疗原则及机制,积极发现疗效确切,作用靶点清晰,治疗效果突出的中药单体或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药 血小板 血小板微颗粒 血小板内容物
下载PDF
基于NF-κB/HMGB1炎性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大鼠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月男 孙思邈 +3 位作者 凌爽 卞敬琦 肖洪彬 牛雯颖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82-2486,共5页
目的:基于NF-κB/HMGB1炎性信号通路阐明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大鼠的保护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补阳还五汤高(14.0 g/kg)、低(3.5 g/kg)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 目的:基于NF-κB/HMGB1炎性信号通路阐明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大鼠的保护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补阳还五汤高(14.0 g/kg)、低(3.5 g/kg)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气管内一次性给予0.9%氯化钠溶液配制的博莱霉素(7 mg/kg)复制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21 d后,补阳还五汤各组灌胃相应药物,连续14 d,末次给药1 h后5%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检测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低、中、高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显著升高;血浆IL-2、IL-10含量显著降低,FIB、IL-1β、IL-6、IL-8、IL-17、TNF-α、HMGB1、TF、PAC-1含量显著升高;血小板和肺组织中p-NF-κB p65、ICAM1、VCAM1、TLR4、HMGB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IKBK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PMPs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各组低、中、高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显著降低;血浆IL-2、IL-10含量显著升高,FIB、IL-1β、IL-6、IL-8、IL-17、TNF-α、HMGB1、TF、PAC-1含量显著降低;血小板和肺组织中p-NF-κB p65、ICAM1、VCAM1、TLR4、HMGB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IKBK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MPs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大鼠的保护机制是通过影响血小板活化及PMPs的释放从而抑制NF-κB/HMGB1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 血小板微粒 NF-κB/HMGB1通路
原文传递
外泌体作为中药载体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冯月男 孙思邈 +3 位作者 牛雯颖 张玉昆 卞敬琦 肖洪彬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6期830-833,共4页
外泌体是一种具有双分子磷脂结构,直径为30~100μm的囊状小泡,表面含有DNA、R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远距离传递生物信息,因此被称为'天然药物载体',在心血管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 外泌体是一种具有双分子磷脂结构,直径为30~100μm的囊状小泡,表面含有DNA、R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远距离传递生物信息,因此被称为'天然药物载体',在心血管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其有效成分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不高,治疗过程长,见效慢等缺点,限制了药物充分利用。而利用外泌体这种新型药物载体,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递送至靶细胞,更好、更快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本文就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功能特点及其作为中药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心血管疾病 中药 载体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扶正消岩汤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冯月男 孔祥定 +1 位作者 肖洪彬 王宽宇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8期144-147,214,共5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寻扶正消岩汤治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靶基因及信号通路,探讨扶正消岩汤抗乳腺癌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乳腺癌4T1动物模型,记录小鼠给药前和取材前体质量,取肿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寻扶正消岩汤治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靶基因及信号通路,探讨扶正消岩汤抗乳腺癌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乳腺癌4T1动物模型,记录小鼠给药前和取材前体质量,取肿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药物,筛选扶正消岩汤的活性成分及对应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以乳腺癌(Breast Cancer)为关键词找寻疾病相关靶基因,并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名称校正。将所得药物-疾病靶基因输入Cytoscape软件构建扶正消岩汤有效成分-靶基因-作用靶点的网络,绘制PPI网络图,得出核心基因,运用Cytoscape的插件ClueGO+CluePedia程序包进行GO生物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扶正消岩汤各剂量组和环磷酰胺组均可增加荷瘤小鼠体质量(P<0.01或P<0.05);在瘤质量与抑瘤率方面,扶正消岩汤各剂量组和环磷酰胺组均可明显抑制瘤体的增长(P<0.01或P<0.05);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扶正消岩汤有107个有效活性成分,药物-疾病交集基因117个,主要参与调控癌症中的PI3K-AKT、MicroRNA、MAPK、TNF、NF-κB等信号通路。结论:扶正消岩汤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抑制体外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消岩汤 乳腺癌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信号通路 小鼠
下载PDF
欣通胶囊对麻醉犬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及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月男 张瑶 +5 位作者 姜广坤 武爽 卞敬琦 张禹 牛雯颖 肖洪彬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6期5-7,共3页
目的研究欣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心肌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从而研究中药复方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开发新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十二指肠给予受试药物,观察不同剂量组对模型犬血... 目的研究欣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心肌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从而研究中药复方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开发新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十二指肠给予受试药物,观察不同剂量组对模型犬血栓素、前列腺素、心脏定量组织学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XB2/6-K-PG升高,4、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欣通胶囊中剂量组6h的TXB2/6-K-PG降低(P<0.05);欣通胶囊高剂量组、地奥心血康组在4、6hTXB2/6-K-P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欣通胶囊高剂量组及地奥心血康组能够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结论欣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维持血栓素与前列腺素平衡等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通胶囊 心肌梗死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
下载PDF
欣通胶囊对犬急性心肌梗死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10
作者 冯月男 孙思邈 +3 位作者 卞敬琦 牛雯颖 张玉坤 肖洪彬 《中医药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欣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0只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欣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及阳对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他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一次性十二指肠给药,观察... 目的:探讨欣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0只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欣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及阳对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他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一次性十二指肠给药,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15、30、60、120、180、360 min不同剂量组模型犬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欣通胶囊高剂量组可以降低6 h各个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及HCT值(P<0.05);中剂量组降低3 S^(-1)、60 S^(-1)全血黏度(P<0.05);低剂量组可降低60 S^(-1)全血黏度(P<0.05)。结论:欣通胶囊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从而降低梗死导致血瘀带来的损害,对受损心肌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通胶囊 急性心肌梗死 全血黏度 红细胞压积
下载PDF
消脂清肝颗粒剂质量标准研究
11
作者 冯月男 孙思邈 +1 位作者 刘珍 张玉昆 《化学工程师》 CAS 2018年第7期24-27,共4页
目的建立消脂清肝颗粒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对消脂清肝颗粒剂中丹参、枳实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实验,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丹酚酸B含量。结果丹酚酸B在2.7~18.9μg之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试验RSD值小于2%,有效成分8h内稳定,重现... 目的建立消脂清肝颗粒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对消脂清肝颗粒剂中丹参、枳实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实验,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丹酚酸B含量。结果丹酚酸B在2.7~18.9μg之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试验RSD值小于2%,有效成分8h内稳定,重现性较好,平均回收率在95%~105%之间,RSD值小于3%。结论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消脂清肝颗粒剂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消脂清肝颗粒剂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消脂清肝颗粒剂提取工艺研究
12
作者 冯月男 孙思邈 +1 位作者 刘珍 韩亚光 《化学工程师》 CAS 2018年第8期67-70,共4页
目的:优选消脂清肝颗粒剂的醇提取工艺。方法:消脂清肝方中有效成分为皂苷类、黄酮类、蒽醌类成分。参照处方中各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拟定出以乙醇为溶剂进行回流提取,以出膏率、丹酚酸B、总黄酮和总蒽醌含量为参考,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_9... 目的:优选消脂清肝颗粒剂的醇提取工艺。方法:消脂清肝方中有效成分为皂苷类、黄酮类、蒽醌类成分。参照处方中各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拟定出以乙醇为溶剂进行回流提取,以出膏率、丹酚酸B、总黄酮和总蒽醌含量为参考,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_9(3~4)正交试验,综合评价制定了消脂清肝颗粒剂提取工艺步骤,确定适宜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工艺条件加5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90min,第二次60min,第三次3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脂清肝颗粒剂 丹酚酸B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越婢汤颗粒剂质量标准研究
13
作者 冯月男 孙思邈 +1 位作者 王巧霜 张玉昆 《化学工程师》 CAS 2018年第6期33-37,共5页
目的:建立越婢汤颗粒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对越婢汤颗粒剂中麻黄、生姜、甘草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实验,测定君药麻黄中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结果:盐酸麻黄碱在0.1728~0.518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 目的:建立越婢汤颗粒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对越婢汤颗粒剂中麻黄、生姜、甘草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实验,测定君药麻黄中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结果:盐酸麻黄碱在0.1728~0.518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9%,RSD为0.94%;盐酸伪麻黄碱在0.0816~0.2448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6%,RSD为1.02%。结论: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越婢汤颗粒剂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婢汤颗粒剂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丹参饮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血小板生物学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玉昆 冯月男 +2 位作者 卞敬琦 肖洪彬 牛雯颖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848-851,858,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饮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物学的影响,从血小板动态变化上探讨丹参饮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为研究对象,一次性向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生理盐水溶液复制气虚血瘀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气虚血瘀... 目的:观察丹参饮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生物学的影响,从血小板动态变化上探讨丹参饮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为研究对象,一次性向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生理盐水溶液复制气虚血瘀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气虚血瘀模型组、丹参饮高剂量组(3. 6 g/kg)、低剂量组(0. 9 g/kg),每组10只。造模后第2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21 d,末次给药1 h后5%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释放以及纤溶相关指标。结果:丹参饮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可显著降低PDW和MPV血小板相关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可显著升高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降低环磷酸鸟苷(cGMP)、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_4)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丹参饮可能主要通过改善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及血小板释放亢进的状态方面达到降低全血黏度,改善气虚血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饮 气虚血瘀 血液流变学 血小板 黏附 聚集 释放 纤溶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模型血小板活化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卞敬琦 牛雯颖 +2 位作者 冯月男 张玉昆 肖洪彬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43-46,共4页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活化探讨补阳还五汤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瘀证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气虚血瘀模型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14.0 g·kg^-1)、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3.5 g·kg^-1),每组10只。大鼠...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活化探讨补阳还五汤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瘀证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气虚血瘀模型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14.0 g·kg^-1)、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3.5 g·kg^-1),每组10只。大鼠以5%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沿颈部正中线做1 cm切口,一次性向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生理盐水溶液(5 mL·kg^-1)。注射完后立即将大鼠直立旋转,使药液在肺内充分分布均匀,缝合创口。造模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给药。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能够显著降低全血黏度(P<0.05)、血浆黏度(P<0.05),可显著升高6-keto-PGF1α、cAMP含量(P<0.05),显著降低TXB2、β-TG含量(P<0.05);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GMP、vWF、Fn含量。结论补阳还五汤能降低气虚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改善血液的高黏状态。补阳还五汤通过改善血小板聚集、黏附,抑制血小板释放亢进的状态等方面来缓解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 血小板活化
原文传递
3首活血化瘀方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蛋白组成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牛雯颖 张玉昆 +4 位作者 冯月男 卞敬琦 李凤金 姜广坤 肖洪彬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采用SDS-PAGE法获得红细胞膜蛋白表达谱,用于寻找3首活血化瘀方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蛋白组成的影响。方法 80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寒凝血瘀模型组、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少腹逐瘀汤高低剂量组、丹参饮高低剂量组,随... 目的采用SDS-PAGE法获得红细胞膜蛋白表达谱,用于寻找3首活血化瘀方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蛋白组成的影响。方法 80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寒凝血瘀模型组、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少腹逐瘀汤高低剂量组、丹参饮高低剂量组,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采用冰水浸泡和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法复制寒凝血瘀模型,造模15 d。各给药组1次/d。末次造模后禁食不禁水12 h。采用SDS-PAGE法分析红细胞膜蛋白组成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寒凝血瘀模型组红细胞膜上带1、带2、带3和带7蛋白百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少腹逐瘀汤可显著升高红细胞膜上带1蛋白、带2蛋白、带3蛋白、带4.1蛋白和带5蛋白的百分含量(P<0.05);丹参饮可显著升高红细胞膜上带1蛋白和带7蛋白的百分含量(P<0.05);补阳还五汤虽没有显著作用,但是有升高的趋势。结论少腹逐瘀汤和丹参饮可以不同程度的纠正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的膜蛋白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膜 膜蛋白组成 少腹逐瘀汤 丹参饮 补阳还五汤 寒凝血瘀 SDS-PAGE
下载PDF
丹参饮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降脂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玉昆 冯月男 +2 位作者 卞敬琦 肖洪彬 牛雯颖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1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饮对高脂饲料长期喂养复制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基础组14只和高脂组56只。基础组喂食基础饲料,高脂组喂食高脂饲料,于第8周检测大鼠血脂水平。基础组中符合要求的大鼠作... 目的探讨丹参饮对高脂饲料长期喂养复制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基础组14只和高脂组56只。基础组喂食基础饲料,高脂组喂食高脂饲料,于第8周检测大鼠血脂水平。基础组中符合要求的大鼠作为空白组,高脂组中符合要求的大鼠根据体质量和血脂水平,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对照组(辛伐组,0.004 g/kg)、丹参饮高剂量组(丹高组,生药含量3.6 g/kg)、丹参饮低剂量组(丹低组,生药含量0.9 g/kg)和模型组。给药4周后取材,检测大鼠血脂生化指标(TC、TG、HDL-C、LDL-C)、血浆中脂质代谢活性酶(HL、LCAT、PLTP)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高组血浆中TC、TG、LDL-C水平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丹低组血浆中TC、TG水平降低(P<0.05);丹高组、丹低组血浆中HL水平升高(P<0.05,P<0.01);丹高组、丹低组肝组织中LPL、MTP水平升高(P<0.05),HMG-coA还原酶水平降低(P<0.05)。丹高组、丹低组均能显著改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且丹高组效果较丹低组病理改善更加明显。结论丹参饮具有降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脂质的吸收、合成、转运及代谢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丹参饮 活血化瘀 脂质代谢 模型大鼠 中药研究
原文传递
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卞敬琦 冯月男 +1 位作者 牛雯颖 肖洪彬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3,共5页
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固有成分之一,在止血、炎性反应、血栓形成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与病理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信号是激活、诱导血小板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生理传导机制,一直是近年来生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黏... 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固有成分之一,在止血、炎性反应、血栓形成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与病理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信号是激活、诱导血小板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生理传导机制,一直是近年来生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黏附受体介导的钙离子水平调节新机制、模式识别受体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新观点以及血小板环鸟苷酸信号通路新概念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 信号传导 综述
下载PDF
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牛雯颖 武爽 +4 位作者 张禹 冯月男 卞敬琦 张瑶 肖洪彬 《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4期120-122,共3页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膜生物学变化探讨气虚血瘀证在红细胞膜上的生物学差异。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气虚血瘀组,每组10只。气虚血瘀组连续造模15天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红细胞膜组分相关指标。结果:与空白组...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膜生物学变化探讨气虚血瘀证在红细胞膜上的生物学差异。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气虚血瘀组,每组10只。气虚血瘀组连续造模15天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红细胞膜组分相关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气虚血瘀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200s-1切变率下,气虚血瘀组全血黏度显著增高(P<0.05);血浆黏度、血沉K值及血浆胆固醇无显著变化(P>0.05),甘油三酯显著降低(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在600s-1和800s-1切变率下均显著降低(P<0.05),1000s-1切变率下极显著降低(P<0.01);APTT、PT降低极显著(P<0.01);FIB和TT无显著变化;Na+-K+-ATP酶活力及SOD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及膜胆固醇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模型可能由于红细胞膜上Na+-K+-ATP酶及SOD的减少导致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变形性发生改变,也有可能和APTT、PT等凝血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 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膜 生物学
下载PDF
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对血小板生物学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乔玉良 冯月男 +4 位作者 杨茂波 孙洪洋 富馨 李雨婷 肖洪彬 《中医药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从血小板角度分析血瘀形成的机制。方法:2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空白组和寒凝血瘀组,寒凝血瘀组按照冰水浴加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连续造模15 d。禁食不禁水12 h后,第16天以乌拉坦1 mg/kg麻醉,固定,颈总动脉取血,测与血小板相关... 目的:从血小板角度分析血瘀形成的机制。方法:2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空白组和寒凝血瘀组,寒凝血瘀组按照冰水浴加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连续造模15 d。禁食不禁水12 h后,第16天以乌拉坦1 mg/kg麻醉,固定,颈总动脉取血,测与血小板相关的各项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寒凝血瘀组血浆黏度、PDW极显著升高(P<0.01);PLT极显著降低(P<0.01);TXB2、β-TG、FN显著增高(P<0.05);6-keto-PGF1α、CAMP、CGMP均有降低趋势,但是无显著影响;VWF、PF4、MPV有升高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寒凝血瘀形成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TXB2,FN,β-TG来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进而导致血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凝血瘀 血小板 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