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铁调素铁蛋白结合FRAX评分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的价值
1
作者 熊小芹 罗光涛 +3 位作者 冯潇宇 毛爱珺 马丁 石亚军 《安徽医学》 2023年第5期528-533,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铁调素、铁蛋白结合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分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MOP患者3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时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91... 目的 探讨血清铁调素、铁蛋白结合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分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MOP患者3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时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91例)和未骨折组(26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治疗前均检测血清铁调素、铁蛋白水平,评估FRAX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MOP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铁调素、铁蛋白水平、FRAX评分单独及联合对PMOP患者骨折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 骨折组年龄≥60岁、生育次数≥2次、有脆性骨折史占比及铁蛋白水平、FRAX评分均高于未骨折组(P<0.05),初潮年龄、绝经年限均大于未骨折组(P<0.05),有雌激素使用史占比、腰椎L1~4骨密度和血清铁调素水平均低于未骨折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脆性骨折史、绝经年限长、腰椎L1~4骨密度降低、血清铁调素水平降低、铁蛋白水平升高、FRAX评分高均是PMOP患者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雌激素使用史是保护因素(P<0.05)。血清铁调素、铁蛋白水平结合FRAX评分预测PMOP患者骨折风险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4.51%、91.57%、0.955,灵敏度和AUC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特异度均与单独预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铁调素水平降低、铁蛋白水平与FRAX评分升高均是PMOP患者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三者均可作为PMOP患者骨折风险的预测指标,且联合的预测效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调素 铁蛋白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 绝经 骨质疏松症 骨折
下载PDF
巴中地区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黎 马昌军 +2 位作者 冯潇宇 张兰 王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建立本地区各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850例妊娠期女性为试验组,同期129名备孕的育龄期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再根据孕周不同将试验组分为妊娠早期组(孕周≤12+6周,n=277)、妊娠中期组(13~27+6周,n=283)、妊... 目的:建立本地区各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850例妊娠期女性为试验组,同期129名备孕的育龄期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再根据孕周不同将试验组分为妊娠早期组(孕周≤12+6周,n=277)、妊娠中期组(13~27+6周,n=283)、妊娠晚期组(28~40周,n=290)。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根据各检测指标95%CI(P_(2.5)~P_(97.5)),建立妊娠各期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并与试剂厂家提供的参考值范围运用于实验组诊断,比较两种参考值范围内例数占比。结果:对照组及妊娠早、中、晚期组TSH的参考范围为0.65~4.30 uIU/mL、0.02~3.47 uIU/mL、0.03~3.52 uIU/mL、0.08~3.37 uIU/Ml;FT4的参考范围分别为12.82~21.39 pmol/L、10.43~19.46 pmol/L、10.00~18.53 pmol/L、9.08~16.68 pmol/L;FT3的参考范围分别为3.91~6.34 pmol/L、3.51~5.69 pmol/L、3.40~5.53 pmol/L、3.12~5.14 pmol/L。试验组孕妇血清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妊娠时间延长,TSH水平逐渐上升(P<0.05);FT4、FT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妊娠时间延长,FT4、FT3水平逐渐下降(P<0.05)。本研究建立的参考值范围与试剂厂家提供的比较,妊娠早期组血清TSH及FT3水平、妊娠中期组血清FT4及FT3水平、妊娠晚期组血清TSH及FT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随孕周变化,且有地区差异,有必要针对各地区建立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参考值范围,以减少临床误诊或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妊娠期 参考范围 测定方法
下载PDF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23例的 被引量:17
3
作者 马昌军 毛爱珺 +5 位作者 熊小芹 卢富琨 熊伟 冯潇宇 张瑞 罗光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13期1061-1062,共2页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23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老年人占69.6%,临床好转13例,死亡8例自动放弃2例,病死率34.8%,...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23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老年人占69.6%,临床好转13例,死亡8例自动放弃2例,病死率34.8%,首诊误诊率47.9%,感染占诱因的60.9%。结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好发于老年人,极易误诊,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早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诱因和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误诊率 病死率 肺部感染
下载PDF
葛根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昌军 毛爱 冯潇宇 《西部医学》 2011年第11期2156-2157,2159,共3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DM)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并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将160例伴早期DN的DM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G)和葛根素治疗组(PTG),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AER)、空腹血糖(...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DM)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并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将160例伴早期DN的DM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G)和葛根素治疗组(PTG),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AE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葛根素注射液可显著减少DN患者的尿白蛋白,降低血TG、TC、,提高HDL-C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血液粘度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葛根素对早期DN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糖尿病肾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甲状腺素替代疗法对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冯潇宇 张瑞 陶新梅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978-980,988,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替代疗法对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分为A组51例及B组63例。A组孕妇给予常规生活指导,B组孕妇在此基础上给予左甲状腺...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替代疗法对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分为A组51例及B组63例。A组孕妇给予常规生活指导,B组孕妇在此基础上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甲减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比较两组孕妇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维生素B12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两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甲减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干预后B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及Hcy水平均低于A组及干预前,维生素B12水平均高于A组及干预前(均P <0. 05)。结论甲状腺素替代疗法治疗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孕妇可有效改善甲状腺功能,并调节维生素B12和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素替代疗法 妊娠期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 妊娠结局
下载PDF
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及对体质量情况影响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熊小芹 冯潇宇 +1 位作者 毛爱珺 马丁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第7期75-78,共4页
目的分析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3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格列吡嗪治疗,观察组采用格列美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 目的分析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3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格列吡嗪治疗,观察组采用格列美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和体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分别为76.67%、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各指标水平较低,血脂水平改善幅度较大,体质量、体质指数及体脂百分比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格列吡嗪相比,格列美脲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更具优势,可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美脲 格列吡嗪 2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血糖 血脂
下载PDF
护理管理在糖尿病专科护理中的效果作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晓芹 冯潇宇 赵亚平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第4期63-63,65,共2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专科护理中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提升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 目的研究糖尿病专科护理中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提升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糖尿病控制效果以及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提升效果。结果在护理效果方面,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更优,且在糖尿病低血糖、血糖偏高、糖尿病足等影响因素发生率上明显偏低。护理人员能力评分方面,两组护理人员研究前分数无明显差异,研究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护理能力,还能够帮助控制患者血糖状况,适用于糖尿病专科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马昌军 毛爱珺 +1 位作者 冯潇宇 严宗逊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5期2438-2439,共2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空腹血糖>13.9 mmol/L的76例初诊DM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和两次随访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口服75 ... 目的观察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空腹血糖>13.9 mmol/L的76例初诊DM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和两次随访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口服75 g葡萄糖后的胰岛素及释放曲线下面积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 IR和HOMAβ。结果通过平均(14±2.3)天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的血糖、HbA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胰岛素释放曲线下面积和HOMAβ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而HOMA IR明显降低(P<0.01)。其中63例患者,随访6个月和12个月后平均空腹血糖分别为(6.17±0.65)mmol/L和(6.52±1.20)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8.74±1.57)mmol/L和(10.13±4.39)mmol/L;HbAlc分别为5.68%±0.72%和7.02%±1.51%;空腹胰岛素分别为(10.67±5.06)uIU/L和(7.89±1.76)uIU/L;HOMA IR分别为(2.88±1.21)和(2.46±0.93);HOMAβ分别为(89.51±60.21)和(56.8±24.4)。其中23例(23/76)仅采用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获得长达一年的良好的血糖控制。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明显高血糖的T2DM患者,具有快速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Β细胞 葡萄糖耐量试验
下载PDF
血清25-(OH)D3与糖尿病的关系及骨化三醇辅助利格列汀干预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毛爱珺 冯潇宇 +1 位作者 马丁 熊小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9期2075-2078,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糖尿病的关系及骨化三醇辅助利格列汀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组方案1:将80例2型糖尿病列为DM组,另取健康人群80... 目的探究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糖尿病的关系及骨化三醇辅助利格列汀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组方案1:将80例2型糖尿病列为DM组,另取健康人群80例列为非DM组;分组方案2:将DM组随机分为治疗亚组(采用骨化三醇联合利格列汀治疗)和对照亚组(采用利格列汀治疗)各40例。比较DM组、非DM组血清25-(OH)D3、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M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MOMA-β),同时分析血清25-(OH)D3与各指标的相关性;比较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的HbA1c、MOMA-IR、MOMA-β。结果DM组的血清25-(OH)D3、MOMA-β分别为(15.79±1.59)ng/mL、93.19±10.36,分别低于非DM组[(28.36±2.05)ng/mL、149.75±1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的HbA1c、MOMA-IR分别为(8.97±0.15)%、3.69±0.12,分别高于非DM组[(6.13±0.07)%、1.58±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与HbA1c、MOMA-IR呈显著负相关(r=-0.425、-0.317,P<0.05),且与MOMA-β呈显著正相关(r=0.326,P<0.05)。在DM患者中,治疗亚组治疗后的HbA1c、MOMA-IR分别为(6.68±0.17)%、2.26±0.18,均低于对照亚组[(7.83±0.15)%、2.93±0.19],其MOMA-β为137.35±8.57,高于对照亚组(104.71±8.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较低,血清25-(OH)D3过低会引起HbA1c增高,增加胰岛素抵抗,损伤胰岛素分泌功能,诱发或加重2型糖尿病病情。在降糖治疗基础上辅以骨化三醇治疗能进一步降低HbA1c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β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清25-(OH)D3 骨化三醇 利格列汀 治疗效果
下载PDF
PD-1抑制剂相关甲状腺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岳艳 江彤 +1 位作者 冯潇宇 郭兵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09-1313,共5页
目的 PD-1抑制剂相关甲状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文中旨在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PD-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 目的 PD-1抑制剂相关甲状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文中旨在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PD-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以2~3周为1个周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观察患者有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分析PD-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发生时间、临床类型、分级分型及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恶性肿瘤患者经PD-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43.4%(53/122)。新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29.6%(29/98),其中亚临床甲减20例(20.4%)、甲减5例(5.1%)、甲亢4例(4.1%)。PD-1抑制剂首次给药至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63(14~252)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肿瘤患者相比于男性肿瘤患者经PD-1抑制剂治疗后其发生甲状腺疾病的风险增加3.772倍(0R=3.772,95%CI:1.597~8.908),基线TPOAb阳性的肿瘤患者经PD-1抑制剂治疗后相比于基线TPOAb阴性的肿瘤患者其发生甲状腺疾病的风险增加12.877倍(0R=12.877,95%CI:1.539~107.720)。PD-1抑制剂治疗后I级甲状腺irAEs的发生率为27.0%(33/122),II级甲状腺irAEs的发生率为16.4%(20/122),无III-IV级甲状腺irAEs。新发22例I级甲状腺irAEs(22.4%),7例II级甲状腺irAEs(7.1%)。结论 甲减是PD-1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女性,TPO-Ab阳性的患者为发展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前3个月的发生率较高,但严重程度较轻,治疗过程中无需中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甲状腺功能异常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降钙素原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黎 冯潇宇 王敏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9-673,共5页
背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可导致死亡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国内外研究显示其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降钙素原(PCT)对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至2020-01-01... 背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可导致死亡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国内外研究显示其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降钙素原(PCT)对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至2020-01-01巴中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7例DKA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64例(DKA合并细菌感染组)、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63例(DKA无细菌感染组)。分析DKA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绘制NLR、PCT及二者联合预测DKA合并细菌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64例DKA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18.8%),大肠埃希菌感染10例(15.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0例(15.6%),铜绿假单胞菌感染8例(12.5%),流感嗜血杆菌感染3例(4.7%),其他类型细菌感染21例(32.8%)。DKA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血糖、NLR、PCT高于DKA无细菌感染组,动脉血pH值、血清HCO-3低于DKA无细菌感染组(P<0.05)。NLR、PCT单独预测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95%CI(0.617,0.797)]、0.715[95%CI(0.624,0.8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94、2.57μg/L,灵敏度分别为59.4%、46.9%,特异度分别为76.2%、93.7%。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NLR联合PCT检测的回归方程PRE(P):Ln[P/(1-P)]=-1.235+0.046×NLR+0.335×PCT,使用该模型预测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AUC为0.761[95%CI(0.680,0.843)],最佳截断值为0.458,灵敏度为60.9%,特异度为82.5%。结论NLR、PCT均可作为单独预测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指标,且二者联合对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细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降钙素原 诊断 预测
下载PDF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3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12
作者 马昌军 马丁 +2 位作者 卢富琨 熊伟 冯潇宇 《药物与人》 2014年第8期182-183,共2页
目的:总结我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3例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治疗的足溃疡进行分级、病因分析、疗效转归的评价。结果收治足病年龄65-80岁、诱因多为物理因素、WangerⅠ级和Ⅱ级溃疡占58.1%,疗效较差。结论糖尿病足溃疡单发、表浅... 目的:总结我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3例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治疗的足溃疡进行分级、病因分析、疗效转归的评价。结果收治足病年龄65-80岁、诱因多为物理因素、WangerⅠ级和Ⅱ级溃疡占58.1%,疗效较差。结论糖尿病足溃疡单发、表浅及缺血溃疡多见,合并感染率高,应及早防治,多科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利拉鲁肽血药浓度变化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影响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爱珺 冯潇宇 +2 位作者 马丁 熊小芹 王瀚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469-2473,共5页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药利拉鲁肽浓度与其不良反应相关性,确定最佳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接受利拉鲁肽药物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药利拉鲁肽浓度与其不良反应相关性,确定最佳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接受利拉鲁肽药物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用药过程中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治疗时间1年,根据血糖临床控制疗效标准确定显效、有效及无效组。分别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不良反应及相关因子指标;ROC曲线分析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最佳血药利拉鲁肽的浓度。结果:HPLC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色谱图基线平稳,回归方程线性良好;显效患者42例,有效患者25例,无效患者13例,3组患者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分别为116.40,102.58,82.33 ng·mL^(-1),显效组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最高,有效组次之,无效组最后,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分成A组(<100 ng·mL^(-1))、B组(100~120 ng·mL^(-1))、C组(120~140 ng·mL^(-1))及D组(>140 ng·mL^(-1))4个浓度区间;当高于120 ng·mL^(-1)时,易发生低血糖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血药浓度对FPG、PBG、HbA1c、TC、TG、LDL-C、ALT、Cr、AIP、IMT厚度、sICAM-1、sVCAM-1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影响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利拉鲁肽最佳浓度为108.44 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度调整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中利拉鲁肽浓度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血药浓度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药动学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