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四运”期间西安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曹磊 陶亚南 +4 位作者 赵蓓 冯瞧 李永庆 王雨薇 周变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4,共14页
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 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时段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污染特征、pH变化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13.4、11.9、32.6μg/m^(3),SNA(NO_(3)^(-)、SO_(4)^(2-)和NH_(4)^(+)三者统称)质量浓度分别为5.8、5.4、13.3μg/m^(3),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91.6%~93.6%。“十四运”前和“十四运”期间NO_(3)^(-)与SO_(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0.7和0.9,表明移动源的比例增加,主要受交通管控的影响。“十四运”后NO_(3)^(-)与SO_(4)^(2-)质量浓度比为2.7,同时NO_(3)^(-)作为最丰富的离子,其质量浓度(7.4μg/m^(3))分别为“十四运”前(1.7μg/m^(3))和“十四运”期间(1.9μg/m^(3))的4.4和3.9倍。观测阶段,大气PM_(2.5)整体呈碱性,进一步通过热力学模型(ISORROPIA-II)计算得出酸性强度为“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十四运”后,这与大气富氨环境密切相关。使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A)分析得到,二次源和扬尘源是观测期间PM_(2.5)主要的污染来源,“十四运”期间二次源的贡献降到最低。通过轨迹聚类及潜在源(PSCF)分析表明,PM_(2.5)污染主要为短距离污染传输,SNA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内以及周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十四运” 水溶性无机离子 轨迹聚类 潜在源分析
下载PDF
宝鸡市春季PM_(2.5)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变红 王锦 +6 位作者 曹夏 许东东 冯瞧 刘文霞 杨震龙 王勇 李建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8-206,共9页
利用大气重金属分析仪(Amms-100)获取宝鸡市高新区2020年3月1日-4月24日PM_(2.5)中金属元素的逐时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PM_(2.5)及其金属元素的日变化特征,并运用富集因子和正矩阵因子分解法探讨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高新区春季PM... 利用大气重金属分析仪(Amms-100)获取宝鸡市高新区2020年3月1日-4月24日PM_(2.5)中金属元素的逐时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PM_(2.5)及其金属元素的日变化特征,并运用富集因子和正矩阵因子分解法探讨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高新区春季PM_(2.5)质量浓度为(51.5±25.2)μg/m^(3);金属元素的平均质量浓度为4.6μg/m^(3),约占PM_(2.5)的8.9%。日变化中,K、Al、Fe、Ca和Ba呈"双峰"分布;Zn、Pb和Co呈"单峰"变化。富集因子分析显示,Zn和Pb的EF值>40,主要来自人为源;Ca、Fe和V的EF值<1,主要来自于地壳;Cr、Cu、Mn和Ba的EF在2~5之间分布,受自然和人为两大来源共同作用。源解析结果表明,春季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扬尘源(44.3%)、交通源(26.5%)、工业源(20.9%)和燃烧源(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 PM_(2.5) 富集因子 正矩阵因子分解法
原文传递
宝鸡市城郊冬季水溶性离子在不同等级污染天的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变红 冯瞧 +3 位作者 王锦 曹夏 许东东 李建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96-2808,共13页
为探究宝鸡市冬季城郊不同污染天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于2019年10月15日至2020年1月31日分别对宝鸡市城郊连续PM_(2.5)样品采集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冬季宝鸡市城郊平均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96.9±51.4... 为探究宝鸡市冬季城郊不同污染天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于2019年10月15日至2020年1月31日分别对宝鸡市城郊连续PM_(2.5)样品采集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冬季宝鸡市城郊平均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96.9±51.4)μg·m^(-3)和(111.2±48.2)μg·m^(-3),总水溶性离子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6.2±31.9)μg·m^(-3)和(48.7±30.2)μg·m^(-3),二次离子SNA(NO_(3)^(-)、SO_(2)_(4-)和NH_(4)+)分别占城郊总水溶性离子平均质量浓度的90.7%和89.7%.污染加重,SNA质量浓度越高,在总离子和PM_(2.5)中质量浓度占比也越大.城区SNA质量浓度、占总离子和PM_(2.5)的比例分别由优良天的16.1μg·m^(-3)、82.5%和31.4%增加到重度污染天的89.6μg·m^(-3)、93.0%和50.5%.郊区SNA质量浓度、占总离子和PM_(2.5)的比例分别由优良天的15.7μg·m^(-3)、81.6%和27.1%增加到重度污染天的84.9μg·m^(-3)、91.8%和46.5%.城郊NO3-质量浓度在不同污染等级下始终最高,城郊不同污染等级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2.2±17.6)μg·m^(-3)和(21.3±15.0)μg·m^(-3).城郊冬季大气污染受移动源的影响较大,随着污染加重,移动源的贡献有升高趋势.不同等级污染天大气PM_(2.5)整体偏碱性,随着污染加重,酸性有所降低.PMF源解析结果表明,宝鸡市冬季大气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有:二次反应源(硫酸盐和硝酸盐)、生物质燃烧、燃煤及扬尘源.城区的硫酸盐和生物质燃烧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大,郊区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大的是燃煤和生物质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不同污染等级 PMF来源解析 宝鸡市城郊
原文传递
宝鸡市秋季清洁和污染时段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变红 冯瞧 +3 位作者 王锦 李春燕 许东东 李建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73-1683,共11页
为探究宝鸡市秋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9年10月15日至11月14日分别对宝鸡市监测站、文理学院和陈仓区环保局的3个站点进行PM_(2.5)样品采集,通过离子色谱仪得到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分析了3个站点水溶性离子... 为探究宝鸡市秋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9年10月15日至11月14日分别对宝鸡市监测站、文理学院和陈仓区环保局的3个站点进行PM_(2.5)样品采集,通过离子色谱仪得到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分析了3个站点水溶性离子在清洁时段和污染时段的变化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三站点PM_(2.5)的质量浓度陈仓区环保局>文理学院>宝鸡市监测站.清洁时段和污染时段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0.0μg·m^(-3)和100.1μg·m^(-3),水溶性离子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7±7.7)μg·m^(-3)和(57.8±15.0)μg·m^(-3).污染时段NO_(3)^(-)/SO_(4)^(2-)值是清洁时段的1.6—1.8倍.污染越重,SNA(NO_(3)^(-)、SO_(4)^(2-)和NH_(4)+)质量浓度越大,占总水溶性离子和PM_(2.5)的比例也越大.清洁时段,SNA主要以NH_(4)HSO_(4)形式存在,污染时段主要以(NH_(4))2SO_(4)和NH_(4)NO_(3)的形式存.秋季大气PM_(2.5)整体偏中性,污染加重,碱性加强.PCA-MLR模型分析得知,秋季水溶性离子污染主要来源有二次生成源、燃煤燃烧源和扬尘源,清洁时段主要污染来源为二次生成源,贡献率为61.3%,污染时段主要来源于二次生成及燃烧混合源,贡献率达到99.2%.轨迹聚类结果得出污染源主要为本地及周边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市 水溶性离子 轨迹聚类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宝鸡市一次污染过程黑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及潜在源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变红 曹夏 +7 位作者 冯瞧 王锦 张容端 刘雅雯 杨震龙 刘文霞 王勇 李建军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31-338,共8页
利用AE-31型黑碳仪于2019年2月4–26日对宝鸡市的黑碳(BC)气溶胶进行了在线连续监测,并结合PM_(2.5)质量浓度、风速风向等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污染期间BC质量浓度的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BC平均质量浓度为2.8μg·... 利用AE-31型黑碳仪于2019年2月4–26日对宝鸡市的黑碳(BC)气溶胶进行了在线连续监测,并结合PM_(2.5)质量浓度、风速风向等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污染期间BC质量浓度的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BC平均质量浓度为2.8μg·m^(-3),范围为0.4-8.0μg·m^(-3);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119.9μg·m^(-3),范围为17.3-221.9μg·m^(-3);重度污染期间BC和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μg·m^(-3)和176.4μg·m^(-3)。空气质量为"良",BC质量浓度日变化有明显峰值;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时,BC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当空气质量为"中度和重度污染"时,BC质量浓度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还发现东南和东北风向对BC影响较大。在静风和非静风条件下,当空气质量为"良、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时,BC质量浓度分别为1.9μg·m^(-3)和1.5μg·m^(-3)、2.4μg·m^(-3)和2.2μg·m^(-3)、3.5μg·m^(-3)和3.0μg·m^(-3)、3.7μg·m^(-3)和3.3μg·m^(-3),表明污染越重BC浓度越大,静风条件下,污染物易累积。进一步的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来自宝鸡东部的气团以及秦岭的阻挡效应对宝鸡BC的浓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宝鸡 重污染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宝鸡市冬季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变红 王锦 +3 位作者 曹夏 冯瞧 张容端 刘文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336-3345,共10页
通过2018-11-15至2019-01-31在宝鸡市陈仓环保局、文理学院、监测站的3个采样点进行PM_(2.5)样品采集,使用热光反射法(TOR)对其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进行检测,分析OC和EC浓度及相关性特点,并利用比值法和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研... 通过2018-11-15至2019-01-31在宝鸡市陈仓环保局、文理学院、监测站的3个采样点进行PM_(2.5)样品采集,使用热光反射法(TOR)对其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进行检测,分析OC和EC浓度及相关性特点,并利用比值法和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研究冬季碳组分来源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OC平均质量浓度为陈仓环保局((24.8±10.7)μg·m^(-3))>文理学院(20.9±10.2)μg·m^(-3))>监测站((14.5±6.7)μg·m^(-3));EC平均质量浓度为陈仓环保局((6.4±3.5)μg·m^(-3))>文理学院((4.8±3.0)μg·m^(-3))>监测站((4.3±2.4)μg·m^(-3)).OC、EC相关性在陈仓环保局(0.67)低于文理学院(0.93)和监测站(0.91),表明陈仓环保局碳质来源较为复杂,文理学院和监测站碳质来源较为一致.估算SOC平均质量浓度结果显示陈仓环保局((17.1±8.3)μg·m^(-3))>文理学院((15.4±7.6)μg·m^(-3))>监测站((10.6±4.9)μg·m^(-3)),占OC浓度的69.2%、73.5%和73.2%.随着污染加重OC、EC和SOC对PM_(2.5)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基于比值法和PMF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碳组分中OC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41.8%)、燃煤(30%)、汽油车(19.8%)和柴油车(8.4%);EC主要受汽油车(52.1%)、柴油车(26.3%)和生物质燃烧(21%)等一次排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正矩阵因子分解法 来源
原文传递
西安城区黑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曹夏 周变红 +4 位作者 王锦 刘文霞 冯瞧 张容端 刘雅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072-3082,共11页
为了了解西安城区的黑碳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AE-31黑碳仪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西安观测的黑碳(BC)质量浓度,得到西安市区BC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基于黑碳仪模型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对BC排放来源和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 为了了解西安城区的黑碳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AE-31黑碳仪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西安观测的黑碳(BC)质量浓度,得到西安市区BC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基于黑碳仪模型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对BC排放来源和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西安市区B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5—17.4μg·m^(3),平均值为(4.1±2.9)μg·m^(3).BC平均浓度季节变化呈现出冬季(5.2±4.1)μg·m^(-3)>秋季(4.7±3.7)μg·m^(-3)>春季(3.2±2.4)μg·m^(-3)>夏季(2.8±1.9)μg·m^(-3)的递减趋势.BC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这主要受冬季燃煤增加及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其与能见度、降水和风速均呈负相关.各季节BC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边界层、交通排放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峰谷值分别出现在06:00—09:00和14:00—17:00时间段.由黑碳仪模型可知,BCff和BCbb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BC总浓度中占比分别71.9%和28.1%、75.5%和24.5%、76.2%和23.8%、54.8%和45.2%;由波长吸收指数(AAE)的分析可知,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AAE平均值分别为1.22±0.11、1.11±0.13、1.16±0.14和1.45±0.12.结合BCff,BCbb在4个季节中的贡献和AAE结果可知,西安市大气中的BC污染主要源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冬季生物质燃烧对BC的贡献增加.由CWT的结果分析可知,影响西安市BC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安南部和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化石燃料 生物质燃烧 波长吸收指数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原文传递
宝鸡高新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变红 曹夏 +5 位作者 张容端 杨震龙 王锦 冯瞧 刘文霞 王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132,共8页
为研究宝鸡高新区黑碳(BC)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的BC气溶胶浓度、PM 2.5质量浓度以及风速风向数据,对该地区BC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鸡高新区BC和PM 2.... 为研究宝鸡高新区黑碳(BC)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的BC气溶胶浓度、PM 2.5质量浓度以及风速风向数据,对该地区BC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鸡高新区BC和PM 2.5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35~6.18μg/m^(3)和8.01~192.20μg/m^(3),平均值分别为(1.67±1.22)μg/m^(3)和(46.96±33.18)μg/m^(3)。BC气溶胶的背景质量浓度为(0.81±0.76)μg/m^(3)。BC与PM 2.5的相关系数为0.673,呈正相关。观测期间10—12月BC质量浓度较其他月份相对较高,其季节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可能与采暖季用煤及气象条件不同有关。BC气溶胶的日变化有峰谷值,峰值出现在07:00—09:00和20:00—22:00,谷值出现在14:00—16:00。BC和PM 2.5质量浓度均随污染等级加重而增加。宝鸡高新区BC污染在西北风向下较为严重,且此时风速较小,BC质量浓度与风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8,呈负相关,静风和非静风条件下B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0μg/m^(3)和1.53μg/m^(3),表明静风条件下,污染物容易累积,导致BC质量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市 黑碳气溶胶 气象要素 相关性
下载PDF
2017-2018年宝鸡高新区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来源
9
作者 周变红 曹夏 +5 位作者 冯瞧 王锦 杨震龙 胡渭平 李建军 乔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5,共9页
利用AE-31型七波段黑碳仪2017年3月1日-2018年2月28日连续监测黑碳(BC)气溶胶数据,文章结合波长吸收指数(AAE)和后向轨迹模型研究该地区的BC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排放来源及潜在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BC平均质量浓度为1.4μg/m^(3),其... 利用AE-31型七波段黑碳仪2017年3月1日-2018年2月28日连续监测黑碳(BC)气溶胶数据,文章结合波长吸收指数(AAE)和后向轨迹模型研究该地区的BC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排放来源及潜在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BC平均质量浓度为1.4μg/m^(3),其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1.4μg/m^(3))>春季(1.3μg/m^(3))>秋季(1.2μg/m^(3))>夏季(1.1μg/m^(3))。BC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双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09:00和20:00,双谷值分别出现在03:00-04:00和15:00。BC的AAE平均值为1.32,表明化石燃料燃烧对宝鸡高新区BC的贡献占主导作用,冬季AAE值为1.69,表明冬季生物质燃烧对BC的贡献不可忽视。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各季节BC主要受陕西南部气团(占比41.25%~49.85%)的影响。潜在源贡献函数分析表明BC气溶胶污染主要为陕西南部区域。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结果表明,BC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宝鸡周边地区和陕西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波长吸收指数 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函数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原文传递
河谷城市采暖季黑碳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春燕 周变红 +4 位作者 冯瞧 焦丽华 程凯婧 王锦 温忠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54,共10页
为了解河谷型城市宝鸡市大气中冬季黑碳(BC)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光学特性,于2020年11月15日-2021年3月15日,利用AE-31型黑碳仪连续监测BC质量浓度,结合周末效应、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分析对宝鸡市采暖期间BC气溶胶进行污染... 为了解河谷型城市宝鸡市大气中冬季黑碳(BC)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光学特性,于2020年11月15日-2021年3月15日,利用AE-31型黑碳仪连续监测BC质量浓度,结合周末效应、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分析对宝鸡市采暖期间BC气溶胶进行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宝鸡市BC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3~4.8μg/m^(3),平均质量浓度为1.4μg/m^(3),BC的日变化大致呈双峰双谷型;采暖期周末效应指数W值大于0,主要受工作日机动车辆限行的影响。采暖期的AAE平均值为1.64μg/m^(3),AAE值整体大于1.1;12月19日起AAE值超过1.8,生物质燃烧是BC的主要来源。研究期间宝鸡市不同污染等级下污染物的主要输送气流均来自东南方向,且均为短距离传输,污染气团的活动范围呈喇叭状,与河谷东宽西窄的地形相似;采暖季WPSCF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宝鸡市本部及周围地区,河谷地形与主导风向对采暖、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产生了传输和堆积的作用,导致了BC潜在源区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采暖季 聚类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