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地区结核病的耐药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郝金奇 张兰 +3 位作者 余艳琴 郝明媛 王爱欣 冯福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20,共6页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结核病的耐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耐药结核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分析内蒙古地区结核定点诊治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耐药菌株进行鉴定和表型药敏检测,计算耐药谱和耐药率...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结核病的耐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耐药结核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分析内蒙古地区结核定点诊治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耐药菌株进行鉴定和表型药敏检测,计算耐药谱和耐药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核病患者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一共纳入1321株结核患者,男性936例,女性385例,平均年龄(52.65±18.09)岁;单耐药、耐多药、多耐药及总耐药率分别为19.00%、11.58%、11.66%、42.24%,耐药率较高的是链霉素(7.27%)、异烟肼(4.69%)和异烟肼+链霉素(4.47%),耐药谱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相较于女性,男性患者耐药比例较高(P<0.001);抗结核药物敏感患者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20~40岁、40~60岁、60岁及以上耐多药患者比例均高于0~20岁(P<0.05),而20~40岁以及40~60岁耐多药患者比例高于60岁及以上(P<0.05);复治患者的耐多药、多耐药比例均高于初治患者(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48,95%CI:1.02~2.14)、20~40岁(OR=2.64,95%CI:1.05~6.60)、复治(OR=2.34,95%CI:1.70~3.22)、门诊随访患者(OR=1.56,95%CI:1.05~2.33)是耐药结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内蒙古地区结核患者耐多药及总耐药率较高,耐药谱呈现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男性、20~40岁、复治、门诊随访是结核耐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进一步完善临床诊疗工作,合理使用抗结核一线药物、注重个体化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医保制度和患者管理模式,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耐药 药物敏感性试验 单耐药 多耐药 耐多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
2
作者 郝金奇 高鹏飞 +5 位作者 余艳琴 郑利民 张兰 郝明媛 王爱欣 冯福民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5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肝损伤的发生。方法2019年随机抽取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58例肺结核患者,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性别、年龄、民族、BMI分级、平均睡眠、以肉或奶食为主、是否使用一线药物、户... 目的探讨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肝损伤的发生。方法2019年随机抽取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58例肺结核患者,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性别、年龄、民族、BMI分级、平均睡眠、以肉或奶食为主、是否使用一线药物、户籍类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职业等因素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影响,将全部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利用训练样本筛选出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构建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用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评价其诊断性能。结果年龄段及平均睡眠时间是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重要性预测显示,年龄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组预测正确率为63.1%,测试组预测正确率为53.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结论年龄和平均睡眠时间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39
3
作者 冯福民 米志宝 +3 位作者 张习坦 王洪莉 杨红 吕宝成 《天津医药》 CAS 1998年第2期74-76,共3页
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合成肽(21 ̄47aa)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兔抗前S1抗体,建立前S1抗原ELISA检测方法,对前S1蛋白合成肽的最低检出限为0.1μg/L,可测到2.5×10^5个/LDane颗粒。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抗原 ELISA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冯福民 郭梅 +4 位作者 郝金奇 陈怡 孙淑丰 郑国颖 陈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5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唐山地区汉族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肺结核病例122例和健康对照者248例的环境因素暴露情况及静脉血,VDR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PCR-RFLP方法,利用TaqI、FokI和ApaI分析其...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唐山地区汉族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肺结核病例122例和健康对照者248例的环境因素暴露情况及静脉血,VDR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PCR-RFLP方法,利用TaqI、FokI和ApaI分析其基因多态性,以SPSS11.5软件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VDR-TT、VDR-Tt、VDR-FF、VDR-Ff、VDR-ff、VDR-AA、VDR-Aa、VDR-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91.8%、8.2%、52.2%、28.3%、19.5%、51.2%、37.2%、11.6%和90.5%、8.5%、48.7%、31.1%、20.2%、53.3%、30.1%、1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未发现VDR基因型与肺结核发病有关(P>0.05)。结论VDR基因型可能与汉族人肺结核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维生素D受体 多态性 基因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河北唐山汉族人群VDR和MBP基因交互作用与肺结核发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9
5
作者 冯福民 郝金奇 +3 位作者 陈怡 孙淑丰 郑国颖 陈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27-1529,1532,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和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汉族成年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汉族成年人新发肺结核患者182例和成年健康体检者190例组成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别以PCR-RFLP、特...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和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汉族成年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汉族成年人新发肺结核患者182例和成年健康体检者190例组成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别以PCR-RFLP、特异引物PCR方法分析VDR和MBP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VDR基因Taq Ⅰ、Apa Ⅰ、Fok Ⅰ及MBP基因P52、P54位点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29.1%、49.2%、8.6%、6.7%和6.1%、28.2%、46.1%、3.9%、6.3%。携带P52突变型基因为肺结核发生的危险因素。FokⅠFf与ApaI Aa、Fok Ⅰ Ff与P52突变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及其95% CI分别为2.170(1.198~3.931)和6.063(1.324~27.756)。同时携带Fok Ⅰ Ff与ApaI Aa者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提高2.5倍。结论 VDR基因Fok Ⅰ杂合子与ApaI杂合子或MBP基因P52突变型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维生素D受体 甘露糖结合蛋白 基因多态性 交互作用
下载PDF
MBP-52位点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冯福民 王东 +5 位作者 郭梅 刘茜 高宝霞 安雅臣 纪春梅 孙永红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特异引物PCR方法进行MBP的基因分型,对肺结核发病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12...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特异引物PCR方法进行MBP的基因分型,对肺结核发病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126例病例和202例对照的MBP基因52位点进行分型,野生型、突变型(杂合子+纯合子)两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男性86.7%、13.3%、95.7%和4.3%;女性93.0%、7.0%、85.9%和14.1%。男性病例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为6.222,OR95%CI为1.285~30.134),而女性病例的突变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为0.646,OR95%CI为0.564~0.740)。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卡介苗接种史、卡痕和家族史后,MBP-52基因突变与肺结核发病仍有统计学意义,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相同。[结论]MBP-52位点C/T突变可能与肺结核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甘露糖结合蛋白(MBP) 基因 基因多态性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HBV感染者血、尿和唾液中前S1抗原检测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福民 米志宝 张习坦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88-989,共2页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在HBV感染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存在情况及其与其它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分别收集81例乙肝患者血液 81份、尿液 6 3份、唾液 6 7份及 73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各 73份 ,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在HBV感染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存在情况及其与其它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分别收集81例乙肝患者血液 81份、尿液 6 3份、唾液 6 7份及 73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各 73份 ,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 ;用斑点杂交法测HBV -DNA。结果 前S1抗原在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6 7 5 %、2 7 2 %和 2 2 1% ,乙肝患者各指标的检出率均高于无症状HBsAg携带者。 结论 前S1抗原可在乙肝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中检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SI抗原 尿液 唾液 血液 诊断 HBV感染
下载PDF
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突变与肺结核发病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冯福民 刘茜 +5 位作者 郭梅 王东 高宝霞 安雅臣 纪春梅 孙永红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53-1355,共3页
目的 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annose—binding protein,MB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26例肺结核病例和201名健康对照的环境因素暴露情况及静脉血,采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分析MBP基因多态... 目的 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annose—binding protein,MB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26例肺结核病例和201名健康对照的环境因素暴露情况及静脉血,采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分析MBP基因多态性,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卡介苗接种史、卡痕、家族史与肺结核的发生有关。MBP-54位点野生型(G/G)、突变型杂合子(G/A)、突变型纯合子(A/A)3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不同。男性患者杂合子突变率高于对照组(OR=4.721,OR95%CI=1.463~15.236)。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卡介苗接种史、卡痕和家族史后,男性MBP-54G/A基因型与肺结核发病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7.304,95%CI为1.722~30.983)。结论 MBP-54位点G/A突变可能与肺结核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甘露糖结合蛋白(MBP) 基因 病例对照研究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前S_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40
9
作者 冯福民 米志宝 +1 位作者 王洪莉 张习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评价前S_1蛋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_1合成肽及其免疫血清建立前S_1抗原和抗体ELISA检测方法,分别检测219份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44例)系列血清、535份慢性肝炎患者及... 目的:评价前S_1蛋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_1合成肽及其免疫血清建立前S_1抗原和抗体ELISA检测方法,分别检测219份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44例)系列血清、535份慢性肝炎患者及HBsAg携带者系列血清和63份HBsAg阳性患者血清。HBV DNA检测采用核酸斑点杂交法和PCR法,其余指标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前S_1抗体在血液中存在时间短暂,前S_1抗原阴转越早、前S_1抗体阳转越早,AHB患者的病程越短、预后越好。结论:前S.抗体有可能成为AHB的早期诊断指标;前S_1抗原为反映HBV复制和抗HBV疗效的一个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前S1抗体
下载PDF
前S_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标志 被引量:8
10
作者 冯福民 米志宝 +3 位作者 张习坦 韩向午 王洪莉 李敬云 《实用预防医学》 CAS 1998年第1期1-3,共3页
通过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前S1抗原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一个传染性指标的意义。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血清1449份。HBV—DNA检测采用核酸斑点杂交法和PCR法,其余指标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显示... 通过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前S1抗原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一个传染性指标的意义。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血清1449份。HBV—DNA检测采用核酸斑点杂交法和PCR法,其余指标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显示,前S1抗原与HBeAg同时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消失,它只能在HBV—DNA阳性血清中检出;前S1抗原阳性传播HBV的危险性高于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其家庭成员感染HBV的危险性也比较高。提示,前S1抗原为一个反映HBV复制和传染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病例对照研究 家庭聚集性
下载PDF
煤矿工人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福民 陈刚 +5 位作者 郭梅 孙永红 刘潇潇 高永明 苏建强 侯永革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4816-4817,4827,共3页
[目的]了解井陉煤矿工人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知晓情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宣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自行设计的"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进行现况调查,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井陉煤矿工人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知晓情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宣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自行设计的"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进行现况调查,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有效调查问卷为2032份。[结果]有69.3%的井陉煤矿工人听说过AIDS,但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仅为21.6%~30.5%,其高低与矿工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对传播途径的正答率只有21.9%~53.6%,矿工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书刊、报纸、宣传画册等等大众媒介;在与配偶和非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经常使用者分别为3.2%和7.4%,从未使用者为64.7%和65.6%;10.2%的矿工近3个月内有过非婚性行为,且27.9%拥有2个以上非婚性伴。[结论]煤矿工人中存在高危性行为,艾滋病(AIDS)防治知识缺乏,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低,急需开展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工 艾滋病 知识 行为 态度 调查
下载PDF
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前S1抗原检测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福民 米志宝 张习坦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0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存在情况及其与其它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 73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各 73份 ,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 ;用斑点杂交法测...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存在情况及其与其它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 73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标本各 73份 ,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 ;用斑点杂交法测HBV -DNA。结果 :前S1抗原在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5 8 9%、16 4%和 10 9% ,可以和HBeAg及前S2指标互相替换 ,血清中前S1抗原检出率高于尿液和唾液标本。结论 :前S1抗原可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中检出 ,是反映乙型肝炎传染性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前S1抗原 尿液 唾液
下载PDF
河南省HIV-1 B/C亚型毒株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福民 鲍作义 +3 位作者 庄道民 刘思扬 李林 李敬云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118-1119,共2页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1 亚型 艾滋病 基因序列分析 河南
下载PDF
前S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福民 徐应军 +5 位作者 米志宝 韩向午 张习坦 姚瑞平 胡铁中 武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595-596,共2页
随机选择24例前S1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病例组、22例前S1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患者对照组、16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携带者对照组。检测其家庭共同生活成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结果表明:病例... 随机选择24例前S1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病例组、22例前S1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患者对照组、16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携带者对照组。检测其家庭共同生活成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结果表明:病例组家庭成员HBV感染率,HBsAg、HBsAg、抗HBcIgG3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IgG3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且病例组家庭内HBV感染危险度也大于对照组,比值比(OR值)分别为5.0和6.4,两对照组间未见差别。说明前S1蛋白是HBV传染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蛋白 乙型肝炎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用M13噬菌体PⅢ蛋白Ⅰ-Ⅱ结构域表达HIV-1 gp41抗原表位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福民 李敬云 +3 位作者 鲍作义 刘思杨 李林 庄道民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13-2315,2319,共4页
目的:探讨M13噬菌体PⅢ蛋白Ⅰ-Ⅱ结构域表达融合蛋白的可行性。方法:以纯化的HIV-1感染者血清多克隆抗体为配体,在噬菌体展示随机十二肽库中进行生物淘洗,经ELISA鉴定阳性克隆,DNA测序,确定优势表位。将优势表位及两个优势表位的串联体... 目的:探讨M13噬菌体PⅢ蛋白Ⅰ-Ⅱ结构域表达融合蛋白的可行性。方法:以纯化的HIV-1感染者血清多克隆抗体为配体,在噬菌体展示随机十二肽库中进行生物淘洗,经ELISA鉴定阳性克隆,DNA测序,确定优势表位。将优势表位及两个优势表位的串联体分别与M13噬菌体PⅢ蛋白Ⅰ-Ⅱ结构域连接,克隆入PQE30载体进行蛋白表达,再以表达蛋白为抗原检测HIV-1感染者血清中的抗体。结果:成功筛选到位于HIV-1 gp41蛋白上的3组优势抗原表位(HGPKDAETTAIW;AAFKDNQLLRIW;AAFKDNQLTRIW),3组优势表位及表位串联体(YGPKDAETTAIW-GGGS-SCSAKFTCTTQI)在PQE30载体中实现可溶性融合表达。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与不同的HIV-1抗体阳性血清呈特异反应。结论:用M13噬菌体PⅢ蛋白Ⅰ-Ⅱ结构域表达HIV-1 gp41抗原表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13噬菌体 PⅢ蛋白 HIV-1 GP41 表位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我国中部HIV-1B′亚型分离株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福民 李敬云 +3 位作者 鲍作义 庄道民 刘思杨 李林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4年第5期444-448,共5页
为了分析河南省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1(HIV-1)流行株的基因特征和传染来源,我们从一位HIV-1感染的有偿献血员体内分离HIV-1毒株。提取感染细胞的全基因组DNA,扩增病毒全基因组,Walking法测得全长序列。与HIV-1RL42和HIV-1HXB2株... 为了分析河南省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1(HIV-1)流行株的基因特征和传染来源,我们从一位HIV-1感染的有偿献血员体内分离HIV-1毒株。提取感染细胞的全基因组DNA,扩增病毒全基因组,Walking法测得全长序列。与HIV-1RL42和HIV-1HXB2株比较,分析基因特征。用Anthewin软件比较分析CNHN24株和RL42株env蛋白的二级结构。用Clustal软件对国内HIV-1分离株和国际参考株的全基因组、env基因和V3环基因分别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CNHN24株为HIV-1B′亚型,富含嘌呤,含量达到60.26%。与RL42株及HXB2株比较,pol基因和gag基因变异度较小,env基因及非结构基因变异度较大。与RL42株相比,env蛋白二级结构变异不大,但env保守区C4的氨基酸呈高度变异。系统发育分析显示,CNHN24株与RL42株遗传距离最近,HIV-1Lai株和HXB2株次之,与国内的HIV-1B/C及AE/BC重组毒株的遗传距离较远;从V3序列的比较可以发现,CNHN24株与来自云南省的毒株HIV-1CR206及RL42遗传距离最近。认为HIV-1CNHN24株可能由云南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艾滋病病毒: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福民 徐应军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传染病 分子流行病学 预防医学 艾滋病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下载PDF
乙肝患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平行检出前S1抗原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福民 米志宝 +2 位作者 张习坦 朱秋鸿 于晓永 《现代预防医学》 CAS 1998年第2期181-183,共3页
为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存在情况及前S1抗原与其它标志物的关系。本文收集了81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81份、尿液63份和唾液67份,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前S1抗原和前S... 为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存在情况及前S1抗原与其它标志物的关系。本文收集了81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81份、尿液63份和唾液67份,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用斑点杂交法测HBV-DNA。结果显示前S1抗原在血液、尿液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3%、39.7%和34.3%,与其它指标平行存在,血清中前S1抗原滴度与尿液及唾液中前S1抗原检出率呈正相关。提示前S1抗原可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中检出,与HBeAg、前S2抗原和HBV-DNA良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抗原 尿液 唾液
下载PDF
医院空气中微生物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福民 孙淑丰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0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 为评价现行三种空气细菌采样方法及为制订医院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正常值提供依据。 [方法 ] 用平板沉降法、JWL -Ⅱ型监测仪法和LWC -Ⅰ型采样器法分别对医院门诊大厅和母婴同室病房进行为期一天的连续采样 ,数据经方差分析和配... [目的 ] 为评价现行三种空气细菌采样方法及为制订医院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正常值提供依据。 [方法 ] 用平板沉降法、JWL -Ⅱ型监测仪法和LWC -Ⅰ型采样器法分别对医院门诊大厅和母婴同室病房进行为期一天的连续采样 ,数据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 三种采样方法的捕获率差别显著 ,LWC -Ⅰ型采样器法高于JWL -Ⅱ型监测仪法 ,也高于平板沉降法 (P <0 0 1)。医院门诊大厅以上午 11∶0 0时细菌含量最高 ,母婴同室病房上午 10∶0 0时最高。 [结论 ] LWC -Ⅰ型采样器法监测空气细菌捕获率最高 ,是一种最佳的采样方法 ;现行医院空气细菌控制标准偏低 ,不适于用LWC -Ⅰ型采样器法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细菌 平板沉降法 惯性撞击式采样
下载PDF
前S1蛋白的基因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福民 《临床荟萃》 CAS 1997年第19期876-878,共3页
自从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1970年Dane氏发现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颗粒以来,人们开始对HBV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其结构与功能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日益深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病毒... 自从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1970年Dane氏发现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颗粒以来,人们开始对HBV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其结构与功能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日益深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HBV前SI蛋白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前S1蛋白的研究报道始于1983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人们对前S1蛋白基因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有了更多的认识,取得丰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S1蛋白 基因结构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