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奇奇 辛红刚 +3 位作者 王林 罗顺社 淡卫东 冯胜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3-840,共18页
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砂体是深水盆地勘探的有利目标区。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录井及薄片鉴定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细粒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沉积演化过程以及沉积模式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主要... 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砂体是深水盆地勘探的有利目标区。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录井及薄片鉴定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细粒重力流沉积类型、特征、沉积演化过程以及沉积模式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主要发育10种岩相、6种岩相组合和5种深水沉积类型,即滑动—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混合事件层、浊流沉积和深湖相泥质沉积;并依据其岩相及组合特征、深水沉积类型将半深湖—深湖亚相划分出限制性水道、非限制性水道、堤岸、朵叶体、水道间及半深湖—深湖泥6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受外力作用开始失稳运动,经历了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浊流5个演化阶段,伴随着“流体转换分离”及“滑水作用”,致使重力流沉积从湖盆边缘至湖盆中心依次发育限制性水道—堤岸、非限制性水道—堤岸、朵叶体等沉积单元。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湖盆细粒重力流沉积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重力流沉积 深水沉积类型 沉积模式 延长组7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冲决:河道演化关键环节的综述与讨论
2
作者 陈薪凯 周树勋 +7 位作者 辛红刚 李成 李卫成 冯胜斌 毛振华 朱立文 李弛 殷亮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1-1328,共18页
有关冲决的研究已充分应用于地质学、地貌学、水工学等领域,但尚未受到国内沉积学家的充分重视。在梳理相关争议性问题的基础上,综述并讨论有关冲决概念、成因、演化、识别、应用等关键问题。主要成果包括:(1)阐述冲决的概念,以及冲决... 有关冲决的研究已充分应用于地质学、地貌学、水工学等领域,但尚未受到国内沉积学家的充分重视。在梳理相关争议性问题的基础上,综述并讨论有关冲决概念、成因、演化、识别、应用等关键问题。主要成果包括:(1)阐述冲决的概念,以及冲决与决口、改道的异同,并建议使用狭义的冲决概念来解释大规模的河道改道;(2)明确坡度比是冲决的主要控制因素,天然堤的抗冲性(砂质天然堤还是泥质天然堤)、泛滥平原的地貌特征(地表植被,水位,排水状况,废弃河道)是河道冲决的次要控制因素;(3)总结了冲决的演化模式与识别标准,提出了适用于储层沉积学的分类方案;建议国内的沉积学家使用决口型冲决与废弃河道再占用型冲决识别不同的河道类型与演化方式,或使用地层过渡型冲决与地层突变型冲决的分类方案来区分河道之间的叠置关系;(4)讨论了冲决在储层构型、河型转化等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前景。建议引入冲决的概念来完善储层构型领域5级构型的演变、大型河道化体系的地质知识库的建立,以及异旋回对储层构型的影响;补充河型转化当中大型单一河道与网状化河道相互转化的沉积模式。有关冲决问题的综述与讨论为储层沉积学家恢复古河道演化方式,建立更加精准的地质模型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决 河道演化 决口扇 储层构型 砂体叠置 河型转化 曲流河 改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4
3
作者 冯胜斌 牛小兵 +4 位作者 刘飞 杨孝 刘小静 尤源 王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574-4580,共7页
通过对长7致密油储层的核磁共振测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宽,储层中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孔隙类型均发育,且孔径分布范围、孔隙类型和主体孔隙... 通过对长7致密油储层的核磁共振测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宽,储层中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孔隙类型均发育,且孔径分布范围、孔隙类型和主体孔隙类型受储层致密程度的控制作用明显;长7致密油储层大孔至纳米孔孔隙均含油,且微孔至纳米孔孔隙含油饱满。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纳米孔孔隙类型的识别及其含油的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油层组 致密油 孔隙特征 核磁共振技术
下载PDF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热水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4
作者 冯胜斌 周洪瑞 +3 位作者 燕长海 彭翼 袁效奇 贺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4-573,共10页
二郎坪群硅质岩成因研究对二郎坪群的构造背景和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郎坪群中三种硅质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二郎坪群硅质岩是典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值(N(Al)/N(Al... 二郎坪群硅质岩成因研究对二郎坪群的构造背景和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郎坪群中三种硅质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二郎坪群硅质岩是典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值(N(Al)/N(Al+Fe+Mn)指示该硅质岩的沉积环境存在东西差异,南阳盆地以东弧后盆地的规模较大(N(Al)/N(Al+Fe+Mn)=0.30—0.45),沉积环境类似远洋盆地,硅质岩的热液成分比例大,受陆缘物质影响小;而南阳盆地以西弧后盆地的规模较小(N(Al)/N(Al+Fe+Mn)=0.59),沉积环境为近大陆的边缘海,硅质岩Al含量相对较高,受到陆缘物质影响相对大。地质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负Eu异常、弱负Ce异常)揭示了二郎坪群硅质岩是弧后盆地型低温热液流体和海水混合形成,这为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的认识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热水沉积硅质岩与铜多金属矿床的共生关系证明研究区铜金属矿床的成因是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二郎坪群 硅质岩 热水沉积
下载PDF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冯胜斌 周洪瑞 +3 位作者 燕长海 彭翼 胡绍斌 任建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5-682,共8页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成因分析对二郎坪群形成环境和构造背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郎坪群中3类硅质岩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w(SiO2)=61.35%~96.01%、N(Si)/N(Al)=2.77~51.53)研究,认为二郎坪群硅质岩为非纯硅质岩;稀土元...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成因分析对二郎坪群形成环境和构造背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郎坪群中3类硅质岩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w(SiO2)=61.35%~96.01%、N(Si)/N(Al)=2.77~51.53)研究,认为二郎坪群硅质岩为非纯硅质岩;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特征值(∑REE、∑LREE、∑HREE、δCe、δEu)、常量元素含量(w(Al2O3)、w(TiO2))和微量元素含量(w(Nb)、w(Rb)、w(Th))的分析表明研究区硅质岩是热水成因型,但受陆源物质成分影响,陆缘物源对南阳盆地西硅质岩影响较大。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揭示二郎坪群硅质岩产出于不同海相沉积环境,南阳盆地西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海环境,而盆地以东硅质岩形成于远洋盆地环境,证实了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郎坪群 硅质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东秦岭
下载PDF
北秦岭二郎坪群重晶石岩热水沉积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冯胜斌 邢矿 +5 位作者 周洪瑞 燕长海 彭翼 赵吉梅 胡绍斌 任建光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99-207,共9页
北秦岭二郎坪群中存在与地层整合产出的层状重晶石岩和铜多金属矿床。重晶石岩贫Al2O3、TiO2组分含量;富集热液组分As、Sb、Ba、Ag和Hg;微量元素U/Th>1;低ΣREE(平均值27.78×10-6)、富集轻稀土(LREE)、亏损重稀土(HREE)、具明... 北秦岭二郎坪群中存在与地层整合产出的层状重晶石岩和铜多金属矿床。重晶石岩贫Al2O3、TiO2组分含量;富集热液组分As、Sb、Ba、Ag和Hg;微量元素U/Th>1;低ΣREE(平均值27.78×10-6)、富集轻稀土(LREE)、亏损重稀土(HREE)、具明显Eu正异常、Ce负异常及与大西洋TAG热液区热液沉积物相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特征。这些特征揭示研究区重晶石岩是热水沉积成因型。热水沉积重晶石岩与铜多金属矿床的紧密联系说明,研究区铜金属矿床是海底热液喷流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岩 热水沉积 成矿意义 二郎坪群 北秦岭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沟驿地区晚三叠世沉积构造环境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胜斌 袁效奇 +3 位作者 贺静 解古巍 黄静 尹鹏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78-386,394,共10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三叠世大地构造环境和区域应力场与石沟驿地区上三叠统沉积速率、碎屑组分和盆地充填样式等构造环境判别的综合分析,认为晚三叠世石沟驿地区为逆冲挤压构造环境,冲断带挤压挠曲作用形成前陆前渊拗陷,物源区为再旋...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三叠世大地构造环境和区域应力场与石沟驿地区上三叠统沉积速率、碎屑组分和盆地充填样式等构造环境判别的综合分析,认为晚三叠世石沟驿地区为逆冲挤压构造环境,冲断带挤压挠曲作用形成前陆前渊拗陷,物源区为再旋回活动的褶皱冲断带。与典型前陆盆地相比,位于冲断带前缘的鄂尔多斯盆地为具石沟驿等前渊拗陷的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石沟驿地区逆冲挤压和六盘山地区整体隆升的构造背景揭示,牛首山—罗山一带的西缘逆冲带构成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西南部边界,石沟驿地区上三叠统是盆地延长组边缘相沉积。上述认识有助于扩大鄂尔多斯西缘中生界和古生界的油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石沟驿 构造环境 晚三叠世
下载PDF
东秦岭(河南段)二郎坪群铜多金属成矿环境及成矿效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冯胜斌 周洪瑞 +1 位作者 燕长海 彭翼 《矿产与地质》 2006年第6期598-607,共10页
二郎坪群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中,在二郎坪群这套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在河南省占有重要地位的铜多金属矿。文章通过对二郎坪群的沉积建造特征、变基性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来源特征的研究,认为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其盆地规模和... 二郎坪群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中,在二郎坪群这套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在河南省占有重要地位的铜多金属矿。文章通过对二郎坪群的沉积建造特征、变基性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来源特征的研究,认为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其盆地规模和岩浆来源在盆地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二郎坪群的形成环境和变基性火山岩岩浆来源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郎坪群弧后盆地在海底喷流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成矿元素组合的铜-锌型和铅-锌型两种矿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郎坪群 铜多金属矿床 成矿环境 变基性火山岩 热水沉积岩 弧后盆地 东秦岭
下载PDF
河南某金矿联合提金工艺技术实践 被引量:5
9
作者 冯胜斌 才振东 +1 位作者 冯立 韩新志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05年第1期21-23,共3页
针对全泥氰化炭浆工艺回收率低 ,应用联合提金工艺 ,混汞回收率 2 1% ,氰化回收率 72 % ,浮选回收率44 % ,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并对氰化尾矿再回收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联合提金工艺 混汞 浮选 氰化尾矿 回收率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意义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胜斌 牛小兵 +4 位作者 刘飞 张居增 郝炳英 郑庆华 甄静 《低渗透油气田》 2012年第3期26-30,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具相对高孔低渗特征,孔隙类型复杂,常规的测试技术无法识别和表征储集空间特征。通过对长7致密油储层的核磁共振测试和研究,表明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宽,储层中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具相对高孔低渗特征,孔隙类型复杂,常规的测试技术无法识别和表征储集空间特征。通过对长7致密油储层的核磁共振测试和研究,表明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宽,储层中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隙类型均发育,且孔径分布范围、孔隙类型和主体孔隙类型受储层致密程度的控制作用明显;长7致密油储层大孔隙至纳米孔孔隙均含油,且微孔至纳米孔隙含油饱满。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纳米孔孔隙类型的识别及其含油的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油层组 致密油 孔隙特征 核磁共振技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六盘山地区二三叠统窑山组沉积构造背景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胜斌 袁效奇 +4 位作者 贺静 王成玉 韩鹏 李卫威 李廷艳 《低渗透油气田》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摘要: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六盘山地区窑山组沉积特征、岩矿特征、沉积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精细沉积时限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特征揭示了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主要受秦祁造山带北东方向挤压和鄂尔多斯地块... 摘要: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六盘山地区窑山组沉积特征、岩矿特征、沉积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精细沉积时限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特征揭示了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主要受秦祁造山带北东方向挤压和鄂尔多斯地块逆时针旋转应力相互作用,盆地西南缘发生了逆冲推覆构造,六盘山地区整体隆升,其同古陆粱一起构成晚三叠世盆地西界;窑山组西厚东薄和岩矿特征及古水流呈汇聚状特征,显示了其为一独立小湖盆;碎屑组分构造属性指示窑山组沉积环境为挤压坳陷;窑山组形成于晚三叠世晚期(瑞替期)的精细沉积时限,表明了其与延长组非同期沉积.层位高于延长组。综合分析,认为在晚三叠世早、中期,由于冲断带加载和沉积物负荷引起挤压挠曲作用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类前陆坳陷,盆地西部沉积了巨厚延长组沉积;晚三叠世晚期六盘山地区由于后退式弧形构造带逆冲破裂作用形成背驮式坳陷.形成窑山组沉积,而鄂尔多斯地块及西缘为隆升区,且西缘隆升带为蚀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六盘山地区 窑山组 构造环境
下载PDF
华庆地区长8石油成藏期次与储层演化关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12
作者 冯胜斌 牛小兵 +4 位作者 方艳兵 李卫成 张居增 张丹丹 叶博 《低渗透油气田》 2011年第1期7-12,24,共7页
通过综合运用流体包裹体、储层烃类荧光特征及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等资料分析,认为华庆地区长8油藏存在两期油气运移、充注和成藏过程:第一期是在晚侏罗世油气发生运移和充注,形成了发黄(褐)色荧光的储层沥青(低成熟油),但未... 通过综合运用流体包裹体、储层烃类荧光特征及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等资料分析,认为华庆地区长8油藏存在两期油气运移、充注和成藏过程:第一期是在晚侏罗世油气发生运移和充注,形成了发黄(褐)色荧光的储层沥青(低成熟油),但未成藏;第二期是早白垩世晚期,油气大规模运移、充注和成藏储层演化史揭示,压实作用是华庆地区储层变致密的最主要因素,铁方解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等成岩矿物亦是影响储层性能的重要因素,储层沥青是影响储层性能的另一非沉积、成岩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控制储层性能的多因素与石油运移、充注和成藏的时序关系综合分析,袁明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演化与石油成藏的关系为储层先致密后成藏的特征。综合研究成果表明.华庆地区应加强储层砂岩中云母等软组分,铁方解石和伊利石及储层沥青的低含量区与绿泥石膜舍量高值区带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庆地区 长8油层组 成藏期次 储层演化史 储层沥青
下载PDF
陆相致密油形成地质条件及富集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 被引量:96
13
作者 杨华 梁晓伟 +2 位作者 牛小兵 冯胜斌 尤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0,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典型陆相致密油大油区。以大量岩心分析及室内模拟实验为基础,结合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实际,研究长7段形成致密油大油区的地质条件和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长7段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典型陆相致密油大油区。以大量岩心分析及室内模拟实验为基础,结合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实际,研究长7段形成致密油大油区的地质条件和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长7段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砂岩储集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原油性质好、油藏压力系数低的特点。长7沉积期西南陡、东北缓的湖盆底形和活跃构造条件有利烃源岩及储集岩沉积与分布;广覆式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为致密油大油区的形成提供充足油源;大规模沉积砂体为致密油大油区的形成提供储集条件;发育的构造裂缝是形成致密油的有利运移通道;盆地稳定的沉积及构造演化为致密油区提供良好保存条件。长7段致密油富集的主控因素:1有效源储配置和持续充注是致密油形成的关键因素;2密集发育的微小孔隙是致密油富集的前提;3持续强大的石油充注控制致密油富集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延长组 致密油 富集主控因素 源储配置 生烃增压 持续充注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勘探潜力 被引量:111
14
作者 杨华 牛小兵 +5 位作者 徐黎明 冯胜斌 尤源 梁晓伟 王芳 张丹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1-520,共10页
从烃源岩的岩相特征、储集性能、地球化学特征、可压裂性及烃源岩中烃类的可动性等方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页岩油发育的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基于岩性、有机碳含量与测井参数相关性分析,建立长7段烃源岩岩相类型划分标准... 从烃源岩的岩相特征、储集性能、地球化学特征、可压裂性及烃源岩中烃类的可动性等方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页岩油发育的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基于岩性、有机碳含量与测井参数相关性分析,建立长7段烃源岩岩相类型划分标准,明确长7段黑色页岩和暗色块状泥岩2种岩相的空间展布及发育规模。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成像和纳米CT成像等技术对长7段烃源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揭示粒间孔和粒内孔是长7段烃源岩的主要孔隙类型;2种岩相的孔隙、喉道均为纳米级尺度,暗色块状泥岩的储集性能好于黑色页岩。分别对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热解S1值、氯仿沥青"A"含量、TOC值、热成熟度、游离烃含量等)以及脆性矿物含量与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了长7段页岩油资源富集级别和可开采性。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具有页岩油赋存与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即大规模分布的黑色页岩和暗色块状泥岩、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充足的烃类等,页岩油达富集资源级别,原油物性有利于页岩油在纳米级孔喉中流动和开采。长7段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其中暗色块状泥岩类型是目前工艺技术条件下最有利的页岩油勘探开发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长7段 页岩油 地质条件 勘探潜力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规模富集可开发主控因素 被引量:118
15
作者 付金华 喻建 +5 位作者 徐黎明 牛小兵 冯胜斌 王秀娟 尤源 李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中与烃源岩互层或紧邻的致密砂岩储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mD,赋存于该致密砂岩储层中的石油资源是典型的致密油。截至2014年,探明了中国第一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新安边油田,建成了3个致密油藏水平井...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中与烃源岩互层或紧邻的致密砂岩储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mD,赋存于该致密砂岩储层中的石油资源是典型的致密油。截至2014年,探明了中国第一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新安边油田,建成了3个致密油藏水平井技术示范区和3个规模开发试验区。研究认为,优质烃源岩广覆式分布、细粒级砂体大面积展布、储层2~8μm的小孔隙极发育、充注成藏动力强等有利的成藏条件及四者间的有效组合是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规模富集的关键;长7致密砂岩储层工程品质好、原油油质好且溶解气含量高、油层中性—弱亲水润湿性,有利于致密油的采出;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巨大,初步评价长7致密油资源量达20×108t,是油田可持续稳产的重要资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油层组 致密油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规模富集 可开发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被引量:138
16
作者 付金华 牛小兵 +4 位作者 淡卫东 冯胜斌 梁晓伟 辛红刚 尤源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1-614,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发育丰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目前对于其属于致密油还是页岩油尚存在争议。结合国内外现状及其地质特征,文章将其统称为页岩油,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指长7段烃源岩层系内致密砂岩和泥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发育丰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目前对于其属于致密油还是页岩油尚存在争议。结合国内外现状及其地质特征,文章将其统称为页岩油,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指长7段烃源岩层系内致密砂岩和泥页岩中未经过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并根据岩性组合等因素将其分为多期叠置砂岩发育型(Ⅰ类)、页岩夹薄层砂岩型(Ⅱ类)和纯页岩型(Ⅲ类)共3种类型。综合地质研究认为,长7段页岩油具有砂泥储层大面积分布、储层致密但流体可动性较好、含油饱和度高、油质轻、气油比较高、埋藏较浅、资源量大等特点。近年来通过地震、测井、工程及开发技术攻关,推动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落实了I类页岩油整装规模储量区,建成3个Ⅰ类页岩油水平井攻关试验区;Ⅱ、Ⅲ类页岩油直井勘探突破出油关;Ⅰ类页岩油规模开发成效显著,长7段页岩油已成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界 长7段 勘探开发进展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与油源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51
17
作者 牛小兵 冯胜斌 +4 位作者 刘飞 王成玉 郑庆华 杨孝 尤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8-293,共6页
明确低渗透储层孔隙分布及不同尺度孔隙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是认识致密油特征的关键。应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进行研究,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发育纳米孔隙,具大孔、中孔... 明确低渗透储层孔隙分布及不同尺度孔隙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是认识致密油特征的关键。应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进行研究,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发育纳米孔隙,具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多尺度孔隙发育特征。通过对近源与远源油藏储层多尺度孔隙中石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分析,明确了近源油藏储层具从大孔到纳米孔隙连续性赋存石油特征,且微孔至纳米孔隙含油饱满;远源油藏储层石油有选择性地赋存在大至中孔隙中,纳米孔隙不含油。延长组7段(长7)生烃增压产生的异常压力,控制石油在具多尺度孔隙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差异性赋存,这为认识盆地致密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指出长7烃源岩分布区的长8油层组上部、长7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下部致密砂岩是今后致密油研究和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多尺度孔隙 微观赋存状态 致密油 低渗透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砂体重力流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杨华 牛小兵 +2 位作者 罗顺社 冯胜斌 吕奇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2-332,共11页
致密砂岩目前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为代表的典型致密砂岩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砂体,其中重力流沉积砂体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在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 致密砂岩目前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为代表的典型致密砂岩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砂体,其中重力流沉积砂体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在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砂体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实验条件下,半深湖-深湖区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包括砂质碎屑流、浊积岩、深湖泥等。实验研究表明,影响重力流沉积砂体的形成及其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1)泥砂含量决定了重力流的沉积类型;(2)湖盆底形控制重力流的砂体展布;(3)湖水位及流速决定重力流的沉积厚度及规模;(4)多物源交汇决定重力流的横向连通。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陇东地区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沉积模拟实验条件下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沉积模拟 砂质碎屑流 浊积岩 陇东地区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富有机质页岩纹层组合与页岩油富集模式 被引量:47
19
作者 葸克来 李克 +7 位作者 操应长 林敉若 牛小兵 朱如凯 魏心卓 尤源 梁晓伟 冯胜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4-1255,共12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高分辨率激光拉曼光谱、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纹层类型与组合、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油富集...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高分辨率激光拉曼光谱、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纹层类型与组合、储集空间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纹层的矿物组成、厚度等,富有机质页岩中主要发育富凝灰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粉砂级长英质纹层和黏土纹层4种纹层类型。长73亚段可划分出“富有机质+粉砂级长英质”纹层组合页岩和“富有机质+富凝灰质”纹层组合页岩两类主要的页岩油发育层系。“富有机质+粉砂级长英质”组合页岩层系的原油成熟度较高,主要富集于富有机质页岩内粉砂级长英质纹层的钾长石溶孔中,形成了页岩内部纹层之间的“生-运-聚”过程。“富有机质+富凝灰质”纹层组合页岩层系中,富有机质页岩本身储集性能差,原油成熟度较低,充注时间早,主要富集于砂岩薄夹层内保留的原生粒间孔隙中,形成了富有机质页岩到砂岩薄夹层的“生-运-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纹层组合 富集模式 页岩油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压汞—恒速压汞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储层为例 被引量:60
20
作者 喻建 马捷 +3 位作者 路俊刚 曹琰 冯胜斌 李卫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9-79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流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排替压力较高,平均喉道半径较小,孔喉体积比及孔喉比较大,渗流能力差;不同物性岩样的孔隙半径分布范围一致,喉道分布差异明显,进汞饱和度随孔隙个数的增多而增大;SHg—ΔSHg/ΔPc曲线能较好地反映进汞速率及孔喉结构,致密储层中纳米级孔喉发育,且对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有较大的贡献;流体在注入过程中,首先进入孔隙主控区,紧接着进入孔喉共控区,最后进入喉道主控区;恒速压汞在研究致密储层孔喉结构时不能反映纳米孔喉特征,评价物性较好的储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微观孔喉结构 定量表征 压汞 恒速压汞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