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HBVcccDNA检测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凌勇武 吴月平 +7 位作者 王世蓬 罗文明 刘先进 黄松平 陈育凤 吴萍 韩刚 章幼奕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4期297-298,共2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HBVccc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MEIA法、PCR—微流芯片法检测25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和与之匹配的65例未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病患者、3...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HBVccc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MEIA法、PCR—微流芯片法检测25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和与之匹配的65例未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病患者、3例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M、HBVDNA、外周血白细胞中HBVcccDNA。结果:3例非乙型肝炎患者HBVM、HBVDNA、HBVcccDNA均阴性;43.3%(39/90)的慢性肝病患者HBVcccDNA阳性;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HBVcccDNA阳性率(20.0%)显著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52.3%)(P<0.01),尤其在HBVDNA<10~3copy/ml的慢性肝病患者中(P<0.05)。无论HBeAg+/HBeAb-还是HBeAg-/HBeAb+,抗病毒治疗者HBVccc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P<0.01、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有较大比例HBVcccDNA阳性检出率,与血清HBVDNA、HBVM联合检测能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判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抗病毒
下载PDF
PCR-微流芯片法检测HBV感染者外周血HBV cccDNA和HBV DNA 被引量:1
2
作者 凌勇武 王世蓬 +4 位作者 罗文明 吴月平 刘先进 黄松平 章幼奕 《交通医学》 2008年第5期477-478,480,共3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的肝病患者血中HBV cccDNA、HBV 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微流芯片法检测105例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HBVccc DNA、白细胞中HBV cccDNA(3例进行肝组织HBV cc-cDNA检测),以6例非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6例非... 目的:探讨HBV感染的肝病患者血中HBV cccDNA、HBV 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微流芯片法检测105例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HBVccc DNA、白细胞中HBV cccDNA(3例进行肝组织HBV cc-cDNA检测),以6例非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6例非乙型肝炎患者HBVM、HBV DNA、HBV cccDNA均阴性;HBV感染者中41.9%(44/105)白细胞HBVccc DNA阳性,其中2例阳性PCR产物经基因测序得到验证;HBVDNA≥105copy/ml中HBV cccDNA阳性率57.4%(35/61)显著高于HBV DNA<105copy/ml者20.5%(9/44,P<0.01);18.9%HB VDNA<103copy/mlHBV感染者HBV cccDNA阳性;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HBV cccDNA阳性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5/25 VS 34/65,P<0.01)。结论:HBV感染的患者外周血中存在HBV cccDNA;HBV DNA高浓度者HBV cccDNA检出率高;外周血白细胞HBV cccDNA、血清HBVDNA联合检测更能准确判断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提高HBV复制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微流芯片 HBVCCCDNA HBVDNA 乙型肝炎 抗病毒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血清PCⅢ和HA检测临床意义探讨
3
作者 凌勇武 吴月平 徐建如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83-183,共1页
了解慢性丙型肝炎(丙肝)不同感染方式患者血清PCⅢ和HA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输血后丙肝30例和散发性丙肝33例血清PCⅢ和HA值,并与正常人15例对照。结果显示,输血后丙肝组血清PC... 了解慢性丙型肝炎(丙肝)不同感染方式患者血清PCⅢ和HA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输血后丙肝30例和散发性丙肝33例血清PCⅢ和HA值,并与正常人15例对照。结果显示,输血后丙肝组血清PCⅢ和HA均值分别为316.7±220.3μg/ml和469.9±267.2μg/ml,显著高于散发性丙肝的198.7±88.1μg/ml和292.9±202.9μg/ml(P<0.01);两组丙肝患者的血清PCⅢ和HA均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8.0±18.5μg/ml和60.5±18.6μg/ml(P<0.01)。分析认为,血清PCⅢ和HA升高反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而输血后丙肝较散发性丙肝更易发展成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后 丙型肝炎 血清 Ⅲ型前胶原 透明质酸
下载PDF
丙型肝炎血清Ⅳ型胶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凌勇武 吴月平 徐建如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438-438,共1页
目的 :探讨血清 型胶原 ( CIV)在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 RIA)分别检测 89例丙型肝炎及 77例乙型肝炎患者的 CIV值并与正常人 2 0例对照。结果 :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型胶原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P&... 目的 :探讨血清 型胶原 ( CIV)在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 RIA)分别检测 89例丙型肝炎及 77例乙型肝炎患者的 CIV值并与正常人 2 0例对照。结果 :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型胶原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1) ;临床不同病期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 型胶原值亦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 ( P<0 .0 1)。结论 :丙型肝炎易于慢性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Ⅳ型胶原 丙型肝炎
下载PDF
人源抗菌肽LL-37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陆建荣 王惠民 +4 位作者 吴萍 黄松平 常秋月 凌勇武 倪晓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33-837,共5页
目的:构建人源抗菌肽LL-37的表达载体pPIC9-LL-37,将其转化毕赤酵母GS115,诱导LL-37表达。方法:根据抗菌肽LL-37氨基酸序列及毕赤酵母偏爱密码子,应用互补延伸PCR技术扩增抗菌肽LL-37基因,定向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上,转化E.coli... 目的:构建人源抗菌肽LL-37的表达载体pPIC9-LL-37,将其转化毕赤酵母GS115,诱导LL-37表达。方法:根据抗菌肽LL-37氨基酸序列及毕赤酵母偏爱密码子,应用互补延伸PCR技术扩增抗菌肽LL-37基因,定向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上,转化E.coli DH5a.构建重组分泌型酵母表达载体pPIC9-LL-37.PCR鉴定并测序;原生质球法转化毕赤酵母GS115.PCR扩增鉴定:甲醇诱导LL-37表达,筛选最高表达株.检测表达产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并对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pPIC9-LL-37载体构建成功:转化毕赤酵母后PCR鉴定出LL-37基因:0.5%甲醇能诱导LL-37高表达,筛选出最高表达株,发酵上清约含LL-37 0.5μg/ml,对E.coli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电泳及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表达产物为LL-37。结论:成功构建pPIC9-LL-37载体.转化毕赤酵母后.经甲醇诱导能高表达分泌LL-37,表达的LL-37蛋白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37 毕赤酵母 遗传载体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月平 凌勇武 +6 位作者 王世蓬 罗文明 黄松平 毛丽萍 陈育凤 吴萍 刘先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1期1067-1068,共2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HBVcccDNA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PCR-微流芯片法对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中HBVcccDNA进行平行检测,同时检测其血清HBV DNA含量、HBV M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HBVcccDNA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PCR-微流芯片法对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中HBVcccDNA进行平行检测,同时检测其血清HBV DNA含量、HBV M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2例急性戊型肝炎、2例慢性丙型肝炎为对照。结果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中HBVcccDNA分别检出10例和7例,其中2例阳性PCR产物经基因测序得到验证;血清HBV DNA阳性者16例;HBVcccDNA阳性者血清HBV DNA均阳性;对照组上述指标均阴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中存在HBVcccDNA;外周血HBVcccDNA与血清HBV DNA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外周血 乙型肝炎病毒 共价闭合环
下载PDF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章幼奕 秦刚 +5 位作者 姚建国 陈鸣鸣 吴月平 凌勇武 黄松平 赵云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评价sICAM-1在慢性肝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纤维化指标和肝活检病理改变等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ICAM-1在慢性肝炎肝组织的表达与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血清sICAM-1水平与肝... 目的评价sICAM-1在慢性肝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纤维化指标和肝活检病理改变等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ICAM-1在慢性肝炎肝组织的表达与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血清sICAM-1水平与肝组织ICAM-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并与慢性肝炎的临床及病理分度呈一致性改变。血清sICAM-1水平与HA、PCⅢ、CⅣ、LN亦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及血清ICAM-1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血清sICAM-1水平的监测可作为临床判断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免疫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 SICAM-1 肝组织炎症活动度 肝纤维化
下载PDF
5′-非转录区序列改建提高毕赤酵母表达抗菌肽LL-37 被引量:2
8
作者 陆建荣 王惠民 +4 位作者 吴萍 黄松平 常秋月 凌勇武 倪晓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29-1334,共6页
目的:探讨5′-非转录区(5′-UTR)序列改建对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LL-37的影响。方法:去除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质粒pPIC9 5′-UTR内GGATCCAA序列,转化E.coli DH5α,构建改良的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9-EDIT;PCR鉴定及测序确认后与酵母偏... 目的:探讨5′-非转录区(5′-UTR)序列改建对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LL-37的影响。方法:去除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质粒pPIC9 5′-UTR内GGATCCAA序列,转化E.coli DH5α,构建改良的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9-EDIT;PCR鉴定及测序确认后与酵母偏爱密码子编码的LL-37基因片段连接,构建改良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9-EDIT-LL-37;原生质球法转化毕赤酵母GS115,PCR扩增鉴定后诱导LL-37表达,筛选最佳表达条件,对表达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和Western印迹分析;比较转入pPIC9-EDIT-LL-37及pPIC9-LL-37后毕赤酵母表达产物的抑菌活性,间接测定改建前后LL-37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PCR鉴定及测序证实pPIC9-EDIT改建成功,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PIC9-EDIT-LL-37;转化毕赤酵母后表达产物PCR鉴定出LL-37基因,最佳诱导甲醇浓度为0.5%,最佳诱导表达时间为72h,电泳及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表达产物为LL-37;改建后LL-37蛋白表达量提高了约35倍。结论:pPIC9 5′-UTR序列的改建能明显提高毕赤酵母表达LL-37蛋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其他外源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LL-37 毕赤酵母 5'-非转录区
下载PDF
不同定量PCR法测定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DNA的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毛丽萍 王惠民 +4 位作者 王陆军 吴月平 凌勇武 鞠少卿 王跃国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清中HBV-DNA含量及其与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乙肝患者为检测对象,2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分别用FQ-PCR定量测定,内对照法定量测定血清HBV-DNA,免疫荧光定量测定HBVM。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清中HBV-DNA含量及其与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乙肝患者为检测对象,2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分别用FQ-PCR定量测定,内对照法定量测定血清HBV-DNA,免疫荧光定量测定HBVM。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检出阳性率为72.6%(45/62),与血清的符合率为87.1%,但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检出率高于血清,且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三个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反映肝细胞病毒复制情况,对进一步指导抗病毒治疗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DNA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血清 乙型肝炎
下载PDF
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中HBVcccDNA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月平 凌勇武 +6 位作者 王世蓬 罗文明 黄松平 陈育凤 刘先进 吴萍 韩刚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HBV感染者 DNA检测 外周血白细胞 临床价值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乙肝病毒基因组 乙肝病毒复制 HBV感染状态
下载PDF
人源多肽抗生素LL-37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2
11
作者 陆建荣 王惠民 +2 位作者 凌勇武 黄松平 常秋月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构建抗菌肽LL-37的表达载体pPIC9-LL-37,转化毕赤酵母GS115以获得表达LL-37的工程菌。方法通过重叠区扩增法人工合成抗菌肽LL-37的基因,定向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提取质粒,PCR鉴定及序列分析后转化毕... 目的构建抗菌肽LL-37的表达载体pPIC9-LL-37,转化毕赤酵母GS115以获得表达LL-37的工程菌。方法通过重叠区扩增法人工合成抗菌肽LL-37的基因,定向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提取质粒,PCR鉴定及序列分析后转化毕赤酵母GS115。MM、MD平板筛选His+Mut+、His+Mut-表型,PCR扩增鉴定基因的插入。结果PCR鉴定及序列分析表明抗菌肽LL-37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PIC9,MM、MD平板筛选及PCR鉴定获得10个His+Mut+、9个His+Mut-克隆。结论获得含LL-37基因的工程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37 毕赤酵母 载体
下载PDF
原因不明性肝炎44例肝活检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建中 明芳 +1 位作者 陈海燕 凌勇武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4期275-276,共2页
目的:运用肝穿刺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提高临床对不明原因性肝炎的诊断率。方法:对原因不明性肝炎患者44例在常规检测生化、病原学指标的基础上再作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及HBsAg、HBcAg、HCVNS3、HCVNS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44例... 目的:运用肝穿刺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提高临床对不明原因性肝炎的诊断率。方法:对原因不明性肝炎患者44例在常规检测生化、病原学指标的基础上再作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及HBsAg、HBcAg、HCVNS3、HCVNS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44例原因不明性肝炎确诊30例(68.18%),其中急性肝炎2例,慢性肝炎30例;病毒性肝炎共19例(43.18%),其中乙型肝炎17例(38.63%);脂肪肝5例。结论:肝活检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原因不明性肝炎诊断价值极大,是提高临床及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方法,建议普遍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活检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从一起医疗纠纷看医务人员如何面对知情不同意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慧 凌勇武 黄松平 《医学与哲学(B)》 2011年第3期73-73,共1页
案情摘要:患者张某,女,45岁,因“咽痛反复发作六年余”入院,初步诊断:慢性扁桃体炎。某日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术后2小时患者出现出血需二次手术止血。医师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签署手术同意书,患者家属认为是医院第一次手术... 案情摘要:患者张某,女,45岁,因“咽痛反复发作六年余”入院,初步诊断:慢性扁桃体炎。某日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术后2小时患者出现出血需二次手术止血。医师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签署手术同意书,患者家属认为是医院第一次手术失败,不愿意再次签署同意书,医患双方发生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同意书 医疗纠纷 医务人员 患者家属 知情 慢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摘除术 反复发作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止肝移植术后HBV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松平 蔡卫华 +1 位作者 凌勇武 吴月平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止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效果。方法21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应用拉米夫定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再感染,同时检测血清HBV标志物。结果21例肝移植...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止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效果。方法21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应用拉米夫定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再感染,同时检测血清HBV标志物。结果21例肝移植者术后随访显示,6个月时HBV感染率为14.3%(3/21),12个月时为11.8%(2/17),24个月时为11.1%(1/9)。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地防止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有较好的费用-疗效比(cost-effective),值得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 乙肝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脏疾病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复发的预防及检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月平 凌勇武 +4 位作者 王世蓬 罗文明 黄松平 吴萍 刘先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1063-1064,共2页
目的通过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下供肝植入前后受体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变化、HBV基因及序列变化检测,探讨对其预防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脏疾病患者HBV再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MEIA法、PCR微流芯片法、基因测序法检测21例... 目的通过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下供肝植入前后受体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变化、HBV基因及序列变化检测,探讨对其预防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脏疾病患者HBV再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MEIA法、PCR微流芯片法、基因测序法检测21例受体手术前后HBVM、HBVDNA定量、HBVYMDD、HBV1762/1764、HBV1896、HBVcccDNA及HBVS基因“α”决定簇变异,以7例HBsAg、HBsAb共阳性慢性乙肝患者、15例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为HBVS基因“α”决定簇变异对照。结果术前21例受体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16例HBVDNA阳性,1例HB-VDNA阴性,4例HBVDNA未测;术后18例患者HBVM变成HBsAb或HBsAb、HBcAb或HBsAb、HBeAb、HBcAb阳性,3例未有变化,其中19例HBVDNA阴性,2例HBVDNA阳性,2例外周血白细胞中HBVcccDNA阳性19例阴性,无1例术后出现HBVYMDD、HBV1762/1764、HBV1896、HBVS基因“α”决定簇变异。结论拉米夫定联合HBIG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疗效确切;乙肝低复发可能与受体无HBV基因变异、供肝质量有关;术前受体HBVDNA结果与术后乙肝复发相关性未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 复发 预防
下载PDF
HBsAg、HBsAb共存乙型肝炎患者S基因“a”决定簇变异检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月平 凌勇武 +4 位作者 黄松平 王世蓬 陈育凤 毛丽萍 陆建荣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a”决定簇变异情况及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方法:对7例HBsAg、HBsAb同时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8份血清,采用竞争PCR微流芯片法定量检测HBV DNA;用套式PCR法扩增HBV S基因,对PCR... 目的:研究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a”决定簇变异情况及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方法:对7例HBsAg、HBsAb同时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8份血清,采用竞争PCR微流芯片法定量检测HBV DNA;用套式PCR法扩增HBV S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比较S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采用ELISA/MEIA法检测HBVM;以15例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9例终末期乙肝患者肝移植术后接受HBIG、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结果:7例患者HBsAb含量均低于80mIU/ml,其中2例HBVDNA定量阳性者未出现“a”决定簇变异,4例HBVDNA定量阴性者中2例氨基酸发生变异(126,131),1例HBV DNA定量由阳性转为阴性者由无变异转为氨基酸126位点变异;9例肝移植术后痊愈患者HBsAb含量均高于150mIU/ml,HBV DNA定量均为阴性,未发现“a”决定簇变异;15例免疫失败儿童14例HBV DNA定性阳性,2例出现“a”决定簇145位点、1例126位点、1例134位点氨基酸变异。结论:部分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体内存在S基因“a”决定簇变异;“a”决定簇变异可改变HBsAg抗原性、逃避低含量抗HBs的中和作用;“a”决定簇变异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影响;肝移值治愈乙肝患者未发现“a”决定簇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S基因变异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下载PDF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食管静脉曲张间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萍 孙源源 +2 位作者 陈伍霞 凌勇武 黄松平 《交通医学》 2003年第6期654-655,共2页
目的 :初探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与食管静脉曲张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肝硬变患者 2 11例 ,以内镜下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与PHG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肝硬变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为 93 .8% ,PHG的发生率为 3 4.1% ,无食管静脉曲... 目的 :初探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与食管静脉曲张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肝硬变患者 2 11例 ,以内镜下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与PHG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肝硬变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为 93 .8% ,PHG的发生率为 3 4.1% ,无食管静脉曲张 4例发生PHG( 3 0 .77% ) ,有食管静脉曲张的PHG发生率为 3 6.3 6% ,(P >0 .5 ) ,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发生PHG的占 44 .5 9% ,轻~中度食管静脉曲张发生PHG占 3 3 .0 6% (P >0 .0 1)。结论 :门脉高压是发生PHG的必须条件 ,但与食管静脉曲张无平行关系 ,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与PHG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性胃病 食管静脉曲张 肝硬变 内镜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应用管理实践与体会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慧 王志荣 +3 位作者 凌勇武 黄松平 冯智 朱校峰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6年第2期48-49,共2页
MDT(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介绍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MDT做法,并探索MDT在区域协同医疗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实现患者治疗的最大获益。
关键词 MDT(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 应用 体会
下载PDF
慢性肝炎患者sICAM-1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月平 凌勇武 +4 位作者 周艳 高金华 章幼奕 王为家 黄松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8期866-867,共2页
目的 评价血清sICAM - 1与慢性肝病肝组织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以肝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对 116例慢性肝炎 (CH)患者血清sICAM - 1、HA和肝活检病理改变等进行检测。结果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 -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 目的 评价血清sICAM - 1与慢性肝病肝组织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以肝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对 116例慢性肝炎 (CH)患者血清sICAM - 1、HA和肝活检病理改变等进行检测。结果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 -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随CH轻度、CH中度、CH重度慢性重型肝炎 (CSH)、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LC)依次升高 ,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显著相关 (P<0 .0 0 1)。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 - 1是肝组织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临床辅助诊断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 SICAM-1 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关性 肝纤维化
下载PDF
HBVcccDNA检测判断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预后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晓琦 吴月平 +1 位作者 章幼奕 凌勇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1439-1440,共2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PBMC中HBVcccDNA检测判断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预后。方法采用MEIA法、PCR-微流芯片法检测25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和与之匹配的65例未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M、HBVDNA、外周血PBMC中HBVcccDNA。结果43.3%(39/90... 目的评价外周血PBMC中HBVcccDNA检测判断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预后。方法采用MEIA法、PCR-微流芯片法检测25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和与之匹配的65例未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M、HBVDNA、外周血PBMC中HBVcccDNA。结果43.3%(39/90)的慢性肝病患者HBVcccDNA阳性;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HBVcccDNA阳性率20.0%(5/25)显著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52.3%(34/65),P<0.01,尤其在HBVDNA<103copy/ml的慢性肝病患者中0(0/15)、31.3%(5/16),P<0.05。无论HBeAg+/HBeAb-还是HBeAg-/HBeAb+,抗病毒治疗者HB-Vccc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P<0.01、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病患者HB-VDNA高浓度、HBeAg+/HBeAb-者HBVcccDNA检出率高;外周血PBMC中HBVcccDNA与血清HBVDNA、HBVM联合检测能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判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CCCDNA 乙型肝炎 抗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