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订森林法 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被引量:2
1
作者 耿国彪 刘东生 《绿色中国》 2020年第1期16-21,共6页
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日签署第39号主席令予以发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近日,就森林法修订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原则和内容以及如何贯彻实施等... 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日签署第39号主席令予以发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近日,就森林法修订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原则和内容以及如何贯彻实施等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记者:森林法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东生 副局长 森林法 主席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高质量发展 林业 新修订
下载PDF
全民履“植”尽责 共建美丽中国--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2
作者 胡利娟 刘东生 《中国科技财富》 2021年第3期77-78,共2页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在3·12植树节时,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在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持续开展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面临哪些新形势?又将采取哪些新举措?科普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关键词 刘东生 副局长 国土绿化 持续开展 林业 义务植树 尽责
下载PDF
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肖强 刘东生 +2 位作者 刘建斌 武凤霞 衣文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损失严重而控释尿素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基于3 a 6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减氮条件下普通尿素配施控释尿素对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在前期明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配...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损失严重而控释尿素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基于3 a 6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减氮条件下普通尿素配施控释尿素对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在前期明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氮量,进而为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化学氮肥减量增效和控释尿素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H,冬小麦季施氮270 kg/hm^(2),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基追比为1∶1)和不同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的处理(N1、N2、N3和N4:冬小麦季分别施氮243,216,189,162 kg/hm^(2),其中控释氮占40%;夏玉米季分别施氮216,192,168,144 kg/hm^(2),其中控释氮占30%;均一次性基施)。结果表明:与FH处理相比,仅N1处理可实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连年增产增收,可使冬小麦在2017-2018年,2019-2020年分别显著增产4.0%,5.4%,即使在2018-2019年其他减氮处理均减产的情况下仍可增产1.6%;可使各年夏玉米青贮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产10.9%;各季作物收获后0~100 cm,60~1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积累量较FH显著降低,6季作物累计氮素利用率较FH提高11.3百分点。在减氮10%条件下按适宜比例配施控释尿素(即:冬小麦季施氮243 kg/hm^(2),配施40%控释氮;夏玉米季施氮216 kg/hm^(2),配施30%控释氮)可提高小麦-玉米轮作中的作物产量和累计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土壤无机氮素的累积和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控释尿素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微塑料降解菌群的筛选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会会 张淑彬 +4 位作者 邹国元 肖强 刘东生 梁子安 刘建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7-557,共11页
为探究微塑料降解菌群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利用五点采样法于2020年9月采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长期覆膜样地土壤,通过富集培养法筛选获得一组微塑料降解菌群,命名为ZH-5,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Z... 为探究微塑料降解菌群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利用五点采样法于2020年9月采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长期覆膜样地土壤,通过富集培养法筛选获得一组微塑料降解菌群,命名为ZH-5,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ZH-5的组成多样性及生长特性,通过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评估了ZH-5对微塑料的降解潜力,通过种子萌发试验探究了ZH-5对作物种子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降解菌群主要由9门组成,包括94属,优势门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60.3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占比16.86%;主要菌属中新生螺旋菌(Noviherbaspirillum sp.)占29.81%、嗜氨菌(Ammoniphilus sp.)占16.28%、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占11.76%。培养60 d后,ZH-5对聚乙烯的降解率达2.86%,对作物种子具有显著促生作用,与P0处理(未接菌液)相比,P1处理(接种稀释100倍菌液)对黄瓜、萝卜、甜瓜和香瓜根长的促生率分别为31.38%、108.13%、57.59%和223.03%。研究表明,ZH-5具有降解聚乙烯微塑料的潜力,在减轻微塑料对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环境污染 聚乙烯 生物降解 降解性能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鱼类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薛颖昊 张明明 +4 位作者 徐志宇 冯良山 孙占祥 贾涛 刘东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1-1090,共10页
自20世纪初人类发明塑料以来,全球塑料产量在接下来的100年里呈爆发式增长。2018年,全球塑料产量已达3.59×10^(8)t^([1])。由于过度消耗和管理不善,塑料垃圾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 微塑料 鱼类 水环境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发扬光荣传统,迎接新的挑战——为庆祝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50周年而作
6
作者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57年1月15日,不久就要迎来它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在2004年8月16日筹备将于今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和拟议提前在会议期间举行的庆祝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50周年活动的中国第四...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57年1月15日,不久就要迎来它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在2004年8月16日筹备将于今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和拟议提前在会议期间举行的庆祝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50周年活动的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全委(扩大)会议上,亲历这不同寻常的50年全过程,并始终领导和关心着这一学术团体的刘东生院士抚今追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地质研究的过去,也提出了第四纪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今后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工作和正在从事第四纪研究的年青学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征得刘东生先生的同意,根据录音进行了整理,并请刘先生做了个别文字上的修改,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研究 委员会 中国 传统 学术大会 学术团体 地质研究 刘东生 第九届 全过程
下载PDF
澹泊宁静的王乃樑先生
7
作者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3-654,共2页
刘东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先生的学识、建树和一代大师的风范却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学界许多学者常常回忆起刘先生在一生中格外尊敬师长和同事、爱护晚辈的品德,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北京大学杨景春教授多次谈起刘先生与已... 刘东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先生的学识、建树和一代大师的风范却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学界许多学者常常回忆起刘先生在一生中格外尊敬师长和同事、爱护晚辈的品德,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北京大学杨景春教授多次谈起刘先生与已故著名地貌学家王乃樑先生交往的深厚友谊,并提出一个十分宝贵的建议,即《第四纪研究》在纪念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转载刘先生于2006年7月为《王乃樑文集》亲笔撰写的序,以表达对这两位大师深切的缅怀之情,弘扬他们相处的高尚情操和对人对事的科学精神。本刊征得《王乃樑文集》编者的同意后,特转载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静 北京大学 科学精神 刘东生 地貌学 第四纪 转载
下载PDF
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被引量:121
8
作者 刘东生 施雅风 +13 位作者 王汝建 赵泉鸿 翦如湣 成鑫荣 汪品先 王苏民 袁宝印 吴新智 邱占祥 徐钦琦 黄万波 黄慰文 安芷生 鹿化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8-128,共21页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纪地层,特别是陆相地层新的划分方案。本文作者在各自对不同的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中,都或多或少参照深海氧同位素阶段进行过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尝试,自然就产生了以氧同位素阶段为参照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设想。我们“抛砖引玉”,提出了中国第四纪MIS地层表,只求“有”,尚不能求“准”,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推进我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对第四纪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地层 同位素地层 地层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洞穴碳酸钙微层理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及其对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08
9
作者 刘东生 谭明 +4 位作者 秦小光 赵树森 李铁英 吕金波 张德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1-51,T002,共12页
研究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石笋的微生长层及其气候意义,在北京石花洞石笋中发现微生长层。通过年代测定、气候事件控制分析,初步提出了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及层厚变化主要响应降水变化的气候意义。试图利用微层的层厚-降水响应关系... 研究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石笋的微生长层及其气候意义,在北京石花洞石笋中发现微生长层。通过年代测定、气候事件控制分析,初步提出了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及层厚变化主要响应降水变化的气候意义。试图利用微层的层厚-降水响应关系,重建北京地区最近1130年来干湿变化的年分辨率趋势,通过功率谱分析发现136年、50年、16~18年、11年、5.8年的降水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微层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 碳酸钙
下载PDF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被引量:200
10
作者 刘东生 郑绵平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形成,可称为成形季风阶段。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形成的“红粘土”的风尘特性是冬季风和中国北方与中亚干旱化的重要标志。第四纪以来中国环境发生的重要转变表现为季风强度的变化与气候波动周期的改变。上述重大环境事件在时代上分别与两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东亚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吻合性。我们认为,这种季风一冰盖一构造的耦合关系可能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系统 起源 冰盖 区域构造运动 古气候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 被引量:54
11
作者 刘东生 张新时 +1 位作者 熊尚发 秦小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5-396,T004,共13页
根据青藏高原及其它地区的降温证据和降温条件下的环境变化模拟,讨论了青藏高原冰期环境变化及机制问题。从模拟结果看,在7~9℃降温条件下,高原冰雪带面积可占高原面积的1/5到1/2。考虑到降温条件下雪盖反射引起的高原冷却... 根据青藏高原及其它地区的降温证据和降温条件下的环境变化模拟,讨论了青藏高原冰期环境变化及机制问题。从模拟结果看,在7~9℃降温条件下,高原冰雪带面积可占高原面积的1/5到1/2。考虑到降温条件下雪盖反射引起的高原冷却所起的正反馈作用,冰期高原上并不排除从山谷冰川发育较大冰盖的可能性。不管冰期高原上有无大面积的冰盖,青藏高原冰期环境出现大的变化是无疑问的。这种变化对冰期季风变化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是深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期 全球降温 环境变化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降尘与人类世沉积——Ⅰ:北京2006年4月16~17日降尘初步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东生 韩家懋 +5 位作者 张德二 秦小光张 崧靳 春胜 刘平 姜文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8-633,共6页
2006年4月中北京地区接连出现了强降尘过程。降尘,在地质学家的眼中被视为黄土的原始物质。对降尘过程以及降落物的研究无论对我们正确认识黄土的堆积和演化,或者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沙漠化的影响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着重介绍... 2006年4月中北京地区接连出现了强降尘过程。降尘,在地质学家的眼中被视为黄土的原始物质。对降尘过程以及降落物的研究无论对我们正确认识黄土的堆积和演化,或者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沙漠化的影响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着重介绍这次降尘的沙尘天气过程以及对降落物磁化率和粒度测量的初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 沙漠 北京 磁化率 粒度
下载PDF
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次事实与故事相结合的讨论 被引量:71
13
作者 刘东生 孙继敏 吴文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5-207,共23页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化的机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为目的,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研究,提出黄土“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基础研究方面,讨论了 1)黄土序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问题。2)黄土全球分布形成机制一元论问题;3)黄土地貌形态与地壳运动表现问题。应用研究方面,讨论了1)健康与黄土区域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理学(GEOPHYSIOLOGY)问题;2)建设城乡与黄土地质生态结构问题;3)农业与黄土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评价(REGIONAL ECOSYSTEMASSESMENT)。认为在黄土研究中会遇到社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但关键是科学工作者自己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黄土 生态系统 新生代 形成机制 分布 地壳运动 自然成因 人地关系
下载PDF
退耕还林的研究进展、理论框架与经济影响——基于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10年的连续监测结果 被引量:28
14
作者 刘东生 谢晨 +3 位作者 刘建杰 袁梅 彭伟 黄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74-81,共8页
根据中国10年的退耕还林实践及经验,回答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的政策执行及影响方面的几个主要经济学争议,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下退耕还林政策演进的理论框架,并用退耕还林10年的监测结果检验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退耕... 根据中国10年的退耕还林实践及经验,回答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的政策执行及影响方面的几个主要经济学争议,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下退耕还林政策演进的理论框架,并用退耕还林10年的监测结果检验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起源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改善需求,由于与农村贫困紧密相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的最终实现还要依靠经济增长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农户收入下降、粮食减产等,将随着经济发展、政策演进而解决。在行政监管和制度创新下,巨额退耕还林补助显著地增进了农村人口福利,减贫效果明显。由于退耕农户的私人利益与退耕还林的社会目标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在政策放松的情况下,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目标只实现了次优,但由于更好地将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生态利益相结合,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最后,对下一步退耕还林政策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经济影响 监测 激励不相容
下载PDF
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增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东生 郭元琦 +1 位作者 符文彬 李颖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井穴刺络法能否加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将急性缺血中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井穴刺络加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和醒脑开窍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结果:①Fug... 目的:探讨井穴刺络法能否加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将急性缺血中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井穴刺络加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和醒脑开窍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结果:①Fugl-M 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手臂、腕部、手、脚4部分FMA总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臂、腕部、脚3部位积分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手指运动功能评分中,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积分评价: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P(0.05);而缺损积分减少值(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③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及SS-QOL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分比较中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主要在改善手指运动功能方面及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针灸疗法 井穴 刺络 偏瘫 疗效评价
下载PDF
玛珥湖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9
16
作者 刘东生 刘嘉麒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玛珥湖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不同于一般的火山口湖,其特有的沉积环境是发育和保存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的理想场所。近年来国外的玛珥湖研究在解决一些重要的古气候问题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中国玛河湖分布广泛,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最近对湖... 玛珥湖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不同于一般的火山口湖,其特有的沉积环境是发育和保存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的理想场所。近年来国外的玛珥湖研究在解决一些重要的古气候问题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中国玛河湖分布广泛,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最近对湖光岩玛珥湖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初步成果。加强中国玛珥湖的研究,从不同地区玛珥湖的沉积物中获取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信息,无论是对于研究东亚地区长期气候环境变迁历史,还是短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必将会取得非常有意义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珥湖 高分辨率 古环境
下载PDF
当前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任务——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东生 郭正堂 +1 位作者 韩家懋 丁仲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3-69,共7页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当前地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活动之一,其核心项目“古全球变化(PAGES)”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过去的全球变化问题。而PANASH计划(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是当前PAGES活动的焦点。其主要...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当前地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活动之一,其核心项目“古全球变化(PAGES)”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过去的全球变化问题。而PANASH计划(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是当前PAGES活动的焦点。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三个PEP(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建立气候变化的序列和相位关系。文章对PANASH及其三个PEP项目的主要科学目标和科学问题进行介绍,并对它们共同的科学问题进行分析。我国是PEP-Ⅱ断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方面研究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PEP-Ⅱ的工作。组织好该方面的研究是我们重要的国际科学责任和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圈计划 古全球变化 极地 赤道 极地 断面
下载PDF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 (二)古气候与全球变化 被引量:49
18
作者 刘东生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扼要介绍最近几年来在中国黄土高分辨率气候地层、第四纪古气候演化型式以及冷期和暖期中黄土高原古气候空间格局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根据土壤地层学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手段的结合,2.5 Ma来的中国黄土系列可划分出37个大的... 本文扼要介绍最近几年来在中国黄土高分辨率气候地层、第四纪古气候演化型式以及冷期和暖期中黄土高原古气候空间格局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根据土壤地层学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手段的结合,2.5 Ma来的中国黄土系列可划分出37个大的气候旋回,其中含74个气候阶段,这74个气候阶段又可细分为110个次级阶段。第四纪气候振荡的幅度受气候周期长短所控制。从冷期到暖期的气候转换具有突变性,从暖期到冷期的气候转换具有渐变性。冷期堆积的黄土与暖期形成的土壤在性状上都有地带性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气候 高分辨率 气候 地层
下载PDF
二百五十万年来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变化的阶段性耦合过程 被引量:70
19
作者 刘东生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2-23,共12页
根据黄土中的气候替代性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本文作者发现2.5Ma以来东亚地区的冬、夏季风环流与全球冰量变化具有阶段性的耦合过程,即从2.5MaB.P.至今,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的耦合程度呈阶段性增强的趋势,其间有三个转折时期:2.... 根据黄土中的气候替代性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本文作者发现2.5Ma以来东亚地区的冬、夏季风环流与全球冰量变化具有阶段性的耦合过程,即从2.5MaB.P.至今,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的耦合程度呈阶段性增强的趋势,其间有三个转折时期:2.5Ma B.P.前后、1.6Ma B.P.前后和0.8Ma B.P.前后。二者间的阶段性耦合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环流 冰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瘀血与痹证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东生 丁萍 +1 位作者 袁少英 郭元琦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5,共2页
《内经》在论述痹病时虽未使用"瘀血"的术语,但通过有关论述表明《内经》已认识到了瘀血在痹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古代医家对痹证的有关论治来看,瘀血与痹证发病的关系已经受到了重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正式提出了外伤... 《内经》在论述痹病时虽未使用"瘀血"的术语,但通过有关论述表明《内经》已认识到了瘀血在痹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古代医家对痹证的有关论治来看,瘀血与痹证发病的关系已经受到了重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正式提出了外伤瘀血致痹说。总之,瘀血既可作为病理产物贯串痹证发病始终,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痹证的发生。这一点从现代医学对痹证范畴疾病的有关研究也可得到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瘀血 内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