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工匠的世系传承与身份认同:从大足石刻题记看宋代文氏家族镌作史
1
作者 刘丹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6期116-123,共8页
宋代四川大足地区,文氏工匠家族以卓越的镌刻技艺闻名遐迩,至少历经六代,传承超过百年。石窟题记中的衔称展现了其家族技艺的传承与个人身份的认同。“处士”这一衔称尤为特殊,它与文氏工匠的高超技艺、社会声望、业务招徕密切相关。同... 宋代四川大足地区,文氏工匠家族以卓越的镌刻技艺闻名遐迩,至少历经六代,传承超过百年。石窟题记中的衔称展现了其家族技艺的传承与个人身份的认同。“处士”这一衔称尤为特殊,它与文氏工匠的高超技艺、社会声望、业务招徕密切相关。同时,文氏家族的崛起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从时间上说,长时段的时局动荡,导致民间宗教日渐兴盛,宗教营建活动逐渐下沉民间;从地理上说,大足地区地处成都通往京都的交通要道上,山水奇秀,盛产松石;从民间社会的需求来看,当地民众尊道重儒,信仰虔诚,对镌刻工艺的高要求有利于世系传承和技艺精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工匠 大足石刻 世系传承 身份认同 传承人
下载PDF
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木生长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丹一 李根前 +3 位作者 李甜江 李孙玲 肖志勇 代光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83,共6页
为探讨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布设了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4 444株/hm2、10 000株/hm2、40 000株/hm2的中国沙棘林田间观测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 为探讨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布设了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4 444株/hm2、10 000株/hm2、40 000株/hm2的中国沙棘林田间观测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生长量上限、生长量增长率、速生期迟早、速生期长短)与其初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初植密度的变化没有改变林木树高、地径、冠幅的"慢-快-慢"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回归结果可分别解释其变异的99%、98%、93%。(2)初植密度的变化改变了林木生长过程的主要特征。其中,树高生长量上限及树高生长量增长率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地径生长量上限、地径生长量增长率、冠幅生长量上限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下降的态势,冠幅生长量增长率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3)初植密度变化对林木冠幅生长特征的影响最大,对地径生长特征影响次之,对树高生长特征影响最小。且在不同初植密度下均是林木的冠幅首先进入速生期,其次是树高,最后是地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林 初植密度 生长 过程 特征
下载PDF
不同灌水强度下中国沙棘苗木生长过程 被引量:5
3
作者 魏巍 李根前 +5 位作者 李甜江 代光辉 李孙玲 肖智勇 高海银 刘丹一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7-324,共8页
为探讨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动态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通过田间灌水试验模拟不同水分梯度下的中国沙棘生长情况,以其动态生长量数据为基础材料,基于多形曲线方法并以灌水强度代替此法中的地位指数,构建中国沙棘苗高(新梢)和地径的多形灌水... 为探讨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动态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通过田间灌水试验模拟不同水分梯度下的中国沙棘生长情况,以其动态生长量数据为基础材料,基于多形曲线方法并以灌水强度代替此法中的地位指数,构建中国沙棘苗高(新梢)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年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灌水强度处理间,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s模型3参数皆体现出一定程度差异,参数K和参数b存在极显著差异(Sig.≤0.01),参数a存在显著差异(0.01<Sig.≤0.05)。(2)根据生长模型5个生物学意义在灌水处理间的多重比较可知:灌水强度主导的参数差异性使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具备了多形性。(3)在0 6倍灌水强度内,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参数K符合二次曲线,参数a符合幂函数,参数b符合二次曲线,并据此回归结果构建了中国沙棘苗高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生长模型。(4)分析多形灌水强度模型的生产力可知:灌水量为天然降水量的4.83倍时苗高年生长量最大,而地径年生长量最大所需的灌水倍数略低于苗高,为天然降水量的4.5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灌水强度 多形曲线 Logistic生长模型 生产力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中国沙棘人工林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思安 刘丹一 +5 位作者 高辉 李小婷 曹子林 郭峰 唐翠平 李根前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揭示土壤水分对中国沙棘人工林分化的影响规律,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不同坡向12年生林分的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按照北、西、东、南坡向依次递减,且不同坡向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生长量、密度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 为揭示土壤水分对中国沙棘人工林分化的影响规律,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不同坡向12年生林分的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按照北、西、东、南坡向依次递减,且不同坡向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生长量、密度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随着土壤水分的改变,种群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分化、综合优势比随之改变。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林分的密度逐渐变小、离散程度加大、郁闭度逐渐降低、更新速度减缓,土壤水分引起的变异占总变异的50.26%,从而形成了多样性的种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表型分化系数 变异系数 结构多样性 综合优势比
下载PDF
林木—菌根菌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袁思安 贺玉祥 +2 位作者 刘丹一 高辉 李小婷 《林业调查规划》 2012年第5期31-36,共6页
鉴于林木—菌根菌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的作用和应用潜力,从提高水分吸收能力及利用效率、改善植物养分状况、提高植物生长物质合成能力、增强植物生理生化调节能力以及共生体双方的多样性表现对生境的广泛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对共生体... 鉴于林木—菌根菌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的作用和应用潜力,从提高水分吸收能力及利用效率、改善植物养分状况、提高植物生长物质合成能力、增强植物生理生化调节能力以及共生体双方的多样性表现对生境的广泛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对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造林 菌根菌 共生体
下载PDF
唐古特白刺叶性状及叶片δ13C、δ15N沿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董雪 李永华 +5 位作者 辛智鸣 刘明虎 郝玉光 刘丹一 陈新均 张正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700-3709,共10页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以唐古特白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沿300—40 mm年降水梯度,测定了7个样地的唐古特白刺叶片性状及叶片δ^13C、δ^15N。结果表明:(1)沿降水梯度变化,7个地区唐古特白刺叶宽、长宽比...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以唐古特白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沿300—40 mm年降水梯度,测定了7个样地的唐古特白刺叶片性状及叶片δ^13C、δ^15N。结果表明:(1)沿降水梯度变化,7个地区唐古特白刺叶宽、长宽比、叶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叶片δ^13C和δ^15N变异性显著(P<0.05),而叶长差异不显著(P>0.05)。唐古特白刺通过叶片各功能性状间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形成性状间的最佳功能组合。(2)唐古特白刺叶片δ^13C与叶面积、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与叶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仅与地下水埋深表现出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在降水量小于100mm的区域,白刺主要利用地下水源,成为隐域植被,从而降低了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响应。(3)叶片厚度和叶氮含量可以作为体现不同地区间唐古特白刺差异的叶功能性状。数据显示叶片厚度与年平均温度正相关(P<0.05),尤其与年最高气温大于35℃日数关系更为密切(P<0.01);在高温环境下,叶片增厚的同时叶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这一过程中叶片δ^15N值却有增加趋势(R^2=0.62,P<0.05),因此叶厚度和叶氮含量对叶片δ^15N的相对影响在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发生转变,这为进一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被的水分限制阈值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白刺 叶性状 稳定同位素 降水梯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姜准 刘丹一 +5 位作者 陈贝贝 高海银 刘春红 张增悦 邹旭 李根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9-39,共11页
【目的】探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确定利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方法】设置4个造林密度,即2 500、4 444、10 000、40 000株·hm^(-2)。调查测定时,分株生长能力采用每木... 【目的】探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确定利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方法】设置4个造林密度,即2 500、4 444、10 000、40 000株·hm^(-2)。调查测定时,分株生长能力采用每木检尺法,克隆繁殖能力采用子株个体计数法,克隆扩散能力采用跟踪挖掘法,地上生物量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垂直根生物量测定采用格子样方法和全挖法,水平根生物量测定采用跟踪挖掘法。【结果】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分株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呈对数函数下降,而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呈上凸抛物线变化即先升后降,且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地上生物量分配下降、地下生物量分配上升,水平根生物量分配也呈上凸抛物线变化即先升后降;分株生长能力与地上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与水平根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结论】种群通过地上与地下、水平根与垂直根生物量分配调节,在分株生长与克隆繁殖、克隆扩散之间做出权衡,从而形成与造林密度相适应的个体形态和克隆生长格局。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分株形态呈粗-中-细的变化过程,克隆繁殖和克隆扩散能力呈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即克隆生长格局呈离散型-聚集型-离散型、种群稳定性呈低-高-低的变化过程。最有利于克隆生长和种群稳定性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为15 000~20 000株·hm^(-2)。相应的株行距为0.5 m×1.0 m^0.7 m×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繁殖 克隆扩散 生物量分配 造林密度 中国沙棘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投保现状及问题研究
8
作者 刘丹一 汪连新 《金融》 2022年第3期308-314,共7页
在全球疫情不断加速蔓延的态势下,我国进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商业健康险行业在疫情初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疫情常态化下,其增长速度渐渐回落。疫情常态化下,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线下理赔效率低、线上服务不充分;保险个性... 在全球疫情不断加速蔓延的态势下,我国进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商业健康险行业在疫情初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疫情常态化下,其增长速度渐渐回落。疫情常态化下,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线下理赔效率低、线上服务不充分;保险个性化产品少;保险产品质量有待提高;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费用高;商业健康保险没有充分发挥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第三支柱”的作用等。论文提出的建议包括保险公司在健康险方面建立“健康管理 + 医疗 + 保险”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丰富产品的种类、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建立医保 + 商业保险试点,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社会“稳定器”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健康保险 投保现状问题 政策建议
下载PDF
“平民财神”沈万三的视觉表达
9
作者 刘丹一 《粤海风》 2021年第6期123-130,共8页
平民出身的“活财神”沈万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中表现出了品质迥异的形象特征。在山东杨家埠年画中,沈万三是勤恳劳作的渔民形象;在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沈万三是个富足的财主形象。随着时代变迁,20世纪80年代的江苏连环画,则... 平民出身的“活财神”沈万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中表现出了品质迥异的形象特征。在山东杨家埠年画中,沈万三是勤恳劳作的渔民形象;在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沈万三是个富足的财主形象。随着时代变迁,20世纪80年代的江苏连环画,则将沈万三塑造成了一个善良乐观、勤劳吃苦、不畏强权的富豪形象。当代商业文化中的沈万三,则被赋予圆满富足、精于算计的商业形象。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对于沈万三的想象,反映出他们对于财富的不同理解。这些特殊的财富理解反作用于沈万三,催生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创作,体现了普通民众渴望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景,表现了他们对于美好人性与富足生活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万三 财神传说 民间美术 形象塑造
原文传递
后疫情期辽宁省经济恢复及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研究
10
作者 刘丹一 吴尚蓉 +1 位作者 迟泓夷 宫颖 《商业观察》 2020年第20期67-68,共2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各大官网公布的数据,由于2020年年初受到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现在国内疫情已经逐步得到了缓解,但是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未消除。从目前疫情控制的情况看,疫情对...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各大官网公布的数据,由于2020年年初受到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现在国内疫情已经逐步得到了缓解,但是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未消除。从目前疫情控制的情况看,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一季度经济呈现负增长状态,同比下降7.7%。在全国经济下滑的大势驱动下,辽宁省的消费、投资、农业等也受到了较大冲击。为了全面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经济,本文首先从辽宁省经济现状出发,分别从制造业、消费、投资、农业、国际出口五大方面来分析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辽宁省的现状,针对经济恢复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精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结构 疫情影响 经济恢复
下载PDF
低覆盖治沙理论下人工与自然耦合的植被修复机理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丹一 冯伟 +4 位作者 王涛 杨文斌 朱斌 邹慧 周密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77,共8页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核心是乔灌木覆盖度控制在15%~25%,内涵是疏林、疏灌的格局演变,外延是格局演变的风沙物理、近地层水文、小气候、界面生态以及人工治理与自然植被修复的耦合作用等多项机理。在分析了风沙物理与水文机理的基础上,进...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核心是乔灌木覆盖度控制在15%~25%,内涵是疏林、疏灌的格局演变,外延是格局演变的风沙物理、近地层水文、小气候、界面生态以及人工治理与自然植被修复的耦合作用等多项机理。在分析了风沙物理与水文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植被修复机理:(1)低覆盖度治沙优化组合了边行优势和界面生态机理,优化的带间距使得自然修复的物种数量增加2~5倍;(2)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能够形成耦合作用,优化的带间距使得土壤、植被与微生物的修复速度加快19%~27%;(3)初步提出低覆盖度固沙林不同建植林种的优化带间距分别为:针叶乔木15~40 m、阔叶乔木15~36 m、灌木12~28 m、半灌木5~12 m;(4)降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既能支持地下水位的稳定、又能维持正向的耦合作用,支撑人工固沙林及带间土壤、植被、微生物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综述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耦合的植被修复机理及其相关参数,对降低防沙治沙工程成本、提升固沙植被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界面生态学 边行优势 土壤水分渗漏 植被修复 耦合机理
原文传递
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12
作者 施爱东 刘丹一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7,共12页
从新石器晚期到殷商再到晚清,龙的造型一直在“兽形龙”与“蛇形龙”两种原型之间摇摆渐变。由汉至唐,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流行兽形龙,唐代逐渐转向以蛇形龙为主。宋代以降,基本确定了“三停九似”的龙纹模式,兽形龙逐渐减少。元... 从新石器晚期到殷商再到晚清,龙的造型一直在“兽形龙”与“蛇形龙”两种原型之间摇摆渐变。由汉至唐,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流行兽形龙,唐代逐渐转向以蛇形龙为主。宋代以降,基本确定了“三停九似”的龙纹模式,兽形龙逐渐减少。元代开始,由于统治者对龙纹的管控和垄断,五爪龙开始出现,龙纹造型作为皇权政治进入程式化制作阶段,龙纹越来越繁复,最终走向衰落。封建王朝落幕之后,龙纹回归民间,重焕生机,龙的多变属性及其文化包容性使得龙纹再次获得多样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形龙 蛇形龙 龙文化 龙纹 三停九似
原文传递
石漠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13
作者 邹慧 朱斌 +2 位作者 刘丹一 周密 杨波 《中国林业产业》 2022年第11期88-91,共4页
石漠公园是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活贫困的地方建设的,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完善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支撑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的重要举措。本文指出了石漠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从石... 石漠公园是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活贫困的地方建设的,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完善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支撑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的重要举措。本文指出了石漠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从石漠公园建设现状着手,分析了石漠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石漠公园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资源监测与评价建设、合理规划与科学保护、健全支撑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石漠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公园 建设现状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