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演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7
1
作者 刘保刚 郑永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3-48,共6页
是否有权利意识,是现代公民与传统臣民的重要区别之一。近代国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与西学的传播息息相关。其演变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权利意识觉醒时期、参与意识觉醒时期、伦理人权时期、法治人权时期,以及权利理论的深入探讨期。总... 是否有权利意识,是现代公民与传统臣民的重要区别之一。近代国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与西学的传播息息相关。其演变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权利意识觉醒时期、参与意识觉醒时期、伦理人权时期、法治人权时期,以及权利理论的深入探讨期。总体而言,国人对公民权利的认识,无论是具体内容或理论,一步步趋于深入,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中之一便是对私有财产权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公民 权利意识
下载PDF
浅谈现代医疗设备的管理模式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保刚 郁文江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8期119-120,共2页
通过对高科技医疗设备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在多部门间建立协同一致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高效率管理及使用医疗设备的目的。
关键词 高科技 医疗设备 管理 运行机制
下载PDF
相序颠倒导致X线机故障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保刚 郁文江 王庚生 《中国医疗设备》 2009年第9期140-140,共1页
本文介绍了我院东芝DBW-30A 800mA X线机因相序颠倒产生的一例故障及其排除过程。
关键词 相序 X线机 故障维修
下载PDF
论晚清士大夫公法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保刚 《浙江学刊》 CSSCI 1999年第3期152-156,共5页
公法,即国际法。西方国际法介绍到中国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晚清士大夫对公法经历了一个由固拒到逐渐了解利用,再到基本接受的过程。这种观念上的演变过程,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在这进步的背后却是更深层的悲哀和无奈。
关键词 公法 晚清 士大夫
原文传递
试论民初各方关于省制问题的斗争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保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3-96,共4页
省制是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初 ,各方围绕省制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民初各方关于省制问题的争论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在中国实行联邦制或中央集权制 ;省之存废问题 ;军民是否实行分治问题 ;省长是民选或简任问题。关于这些... 省制是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初 ,各方围绕省制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民初各方关于省制问题的争论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在中国实行联邦制或中央集权制 ;省之存废问题 ;军民是否实行分治问题 ;省长是民选或简任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 ,不纯是一个学理问题 ,它与各方利益密切相关。大致而言 ,赞成中央集权 ,拥袁者 ,多主张废省或虚省 ,实行军民分治 ,省长由中央简任。赞成分权 ,反袁者 ,多反对废省 ,反对军民分治 ,主张省长民选。但这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主张中央集权 ,赞成军民分治者 ,并不一定都拥袁。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如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制 民国初年 中央集权思潮 省长 袁世凯 军民分治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中外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谈判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保刚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7-51,共5页
国人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 ,萌生于甲午战争前后。在知识产权中 ,专利权最早为国人所认识。但国人真正地比较广泛地关注知识产权 ,并对其有比较清晰、深刻的理解 ,却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此时 ,中外首次就保护知识产权进行了谈判。在保护知... 国人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 ,萌生于甲午战争前后。在知识产权中 ,专利权最早为国人所认识。但国人真正地比较广泛地关注知识产权 ,并对其有比较清晰、深刻的理解 ,却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此时 ,中外首次就保护知识产权进行了谈判。在保护知识产权谈判中 ,保护商标的谈判最为顺利。保护专利权、版权的谈判 ,比较艰难。经过谈判 ,中国与各方还是达成了一个互赢的结果。然而对保护知识产权 ,特别是保护版权 ,国人认识还是比较模糊。这也说明 ,保护知识产权 ,在中国还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清末新政时期 中外关系
下载PDF
孙中山人治思想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保刚 叶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7,共5页
人治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孙中山人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政党思想和政治体制设计中。孙中山人治思想的产生 ,是社会环境、个人人格、理论认识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孙中山追求人治的目的 ,从政党而言 ,在于实现党内... 人治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孙中山人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政党思想和政治体制设计中。孙中山人治思想的产生 ,是社会环境、个人人格、理论认识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孙中山追求人治的目的 ,从政党而言 ,在于实现党内统一 ,加强对党员的控制 ;从政治体制设计而言 ,是为了实现其万能政府的理想。然而 ,由于孙中山选错了手段 ,最终葬送了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人治思想 表现及原因
下载PDF
孙中山政党思想评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保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政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孙中山一贯重视政党的功能。孙中山认为政党应具有制定目标、表达利益、社会动员、政治社会化和整合社会的功能。孙中山对政党功能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孙中山的建党思想也随着其对政党功能的认识而演变。孙中山... 政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孙中山一贯重视政党的功能。孙中山认为政党应具有制定目标、表达利益、社会动员、政治社会化和整合社会的功能。孙中山对政党功能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孙中山的建党思想也随着其对政党功能的认识而演变。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具有突出的与时俱进性。但是,由于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一直处于过渡期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如何处理国民党与其他党的关系,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孙中山心目中的政党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等。因而我们对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也应以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眼光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政党思想 评析
下载PDF
试论近代中国的非孝与拥孝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保刚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4期81-86,共6页
孝道曾被视作天经地义。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后,孝道开始受到人们的非议。非孝者并非反对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是认为传统孝道主恩,使子女丧失独立人格;孝道造成了中国家族本位,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孝道中的亲亲原则,不利于... 孝道曾被视作天经地义。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后,孝道开始受到人们的非议。非孝者并非反对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是认为传统孝道主恩,使子女丧失独立人格;孝道造成了中国家族本位,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孝道中的亲亲原则,不利于建立法治国家;孝道中的移忠作孝,成为帝王专制主义的基础。他们主张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爱与平等的基础上,父慈子孝应该是对应的。而拥孝者则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本源与起点,孝道的根本精神在于珍重生命,激发人们爱与感恩的情感。父慈子孝是道德义务,而非对应的权利。正因如此,就不应该因为传统孝道中的一些偏颇,或被帝王利用,就根本否定孝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拥孝 非孝
下载PDF
清末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保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0-183,共4页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清末公民教育的兴起,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正是由于严重的民族危机,培养适合生存竞争的公民也就成为清末公民教育的特色。爱国、尚武、尊智、贵我,成为清末...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清末公民教育的兴起,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正是由于严重的民族危机,培养适合生存竞争的公民也就成为清末公民教育的特色。爱国、尚武、尊智、贵我,成为清末各政治流派对公民的普遍要求。这一特色适合了时代需要,当时的中国需要这些精神以振奋民心。但是,它也存在着偏颇:过于崇尚铁血强权;缺乏人文精神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公民教育 公民意识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公民教育思想研究——限于1925———1945时段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保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99,共6页
1925年是中国公民教育思想发展历程的转折之年,促成这一转变的就是英日帝国主义无端屠杀中国人民的五卅事件。五卅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公民教育思想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五卅事件及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 1925年是中国公民教育思想发展历程的转折之年,促成这一转变的就是英日帝国主义无端屠杀中国人民的五卅事件。五卅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公民教育思想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五卅事件及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思想界深刻认识到这个世界仍是一个强权世界,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所希望的公理世界、大同世界远未到来。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时期所提倡的和平主义、世界主义、个人主义退潮,代之而起的是尚武精神、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对民族生命活力的追求、对树立民族自信与重塑民族精神的探索以及对新型爱国主义伦理观的提倡,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公民教育思想的最大亮点。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公民教育思想并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简单抛弃,对新文化运动的合理内容也予以继承,这主要表现在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自由与理性精神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中国 公民教育思想
下载PDF
离异与回归:欧战后梁启超对中国宪政道路的反思与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保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91,共4页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宪政 反思
下载PDF
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保刚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67-70,共4页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公民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现代人"与"传统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差异上。由于每个国家、民族,甚至社会集团对理想国家的理解有异,...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公民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现代人"与"传统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差异上。由于每个国家、民族,甚至社会集团对理想国家的理解有异,每个国家、民族所处的时代不同,公民教育就会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近代公民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民族独立与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在这个大的格局下,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也就呈现出自身特点。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特别关注以下四个问题:刚健人格教育,它包括尚武、尚勇、追求生命活力的表现;独立人格的教育,它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自我的肯定,个人的自主、自立;平等人格的教育;权力意识的警觉。其中,权力意识的警觉在人格教育中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对权力意识的警觉,才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利。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力才会养成独立人格,平等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教育 人格
下载PDF
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14
作者 刘保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7-180,共4页
人文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近代人文主义,是对当时流行的生存竞争、唯科学主义、功利人生观的一种反动,是对美好道德情感、美好和谐人生的呼唤。虽然这种渴望近似乌托邦,但人类不能没有这种希望。因为人生不只有现实的... 人文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近代人文主义,是对当时流行的生存竞争、唯科学主义、功利人生观的一种反动,是对美好道德情感、美好和谐人生的呼唤。虽然这种渴望近似乌托邦,但人类不能没有这种希望。因为人生不只有现实的"是",还有价值的"应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公民教育 人文主义
下载PDF
二次革命以后孙中山政治发展思想研究
15
作者 刘保刚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71-74,共4页
二次革命以后 ,孙中山对中国的政治发展进行了系统地思考。孙中山认为中国如欲政治现代化 ,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统一 ,确保政治稳定 ,然后有序推进民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首先建立强大政党。在强大政党的领导下 ,逐步推进民主。孙中... 二次革命以后 ,孙中山对中国的政治发展进行了系统地思考。孙中山认为中国如欲政治现代化 ,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统一 ,确保政治稳定 ,然后有序推进民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首先建立强大政党。在强大政党的领导下 ,逐步推进民主。孙中山的政治发展思想 ,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革命 孙中山 政治发展
下载PDF
胡适幼稚民主观评析
16
作者 刘保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9-153,共5页
20世纪30年代,胡适提出其著名观点———幼稚民主现。其内涵是:民主制度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民主可随时随地开始;民主运行无需高深的知识程度。胡适提出幼稚民主观,是为了维护民主的终极价值,是为了解决中国民主进程的理论困境,也是... 20世纪30年代,胡适提出其著名观点———幼稚民主现。其内涵是:民主制度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民主可随时随地开始;民主运行无需高深的知识程度。胡适提出幼稚民主观,是为了维护民主的终极价值,是为了解决中国民主进程的理论困境,也是胡适个人民主理论的逻辑产物。从理论角度而言,胡适的幼稚民主观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民主都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民主运行和民众的智力程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胡适的幼稚民主观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他过于重视制度的效能,忽视了民主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幼稚民主观 评析
下载PDF
孙中山公民教育思想研究
17
作者 刘保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7-211,共5页
公民教育也就是塑造理想国民。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治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由培养国民意识、规复国民人格、养成国民能力、振作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五方面构成... 公民教育也就是塑造理想国民。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治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由培养国民意识、规复国民人格、养成国民能力、振作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五方面构成。培养国民意识就是培养国民的国家、民族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规复国民人格,首先是规复做人的尊严。此外,孙中山还谈到了道德人格,以及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养成国民能力,就是培养国民行使权力的能力。振作国民精神就是培养国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孙中山特别强调了乐观进取、力行冒险、发扬传统优秀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孙中山主要强调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素质。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既具时代特点,又有鲜明个人特色。其最大特色就是紧贴实际,注重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公民教育 思想
下载PDF
晚清法治观念演变探源
18
作者 刘保刚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21,共7页
在近代中国,法治作为一种观念、制度被比较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70年代、从19世纪80年代至清末新政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清末建立法制社会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不... 在近代中国,法治作为一种观念、制度被比较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70年代、从19世纪80年代至清末新政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清末建立法制社会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不能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法治观念 西方文化 洋务运动 民主政治
下载PDF
试论中国青年党的民族理论及其策略
19
作者 刘保刚 《唐都学刊》 2007年第6期112-115,共4页
中国青年党是中国现代史上仅次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三大政党。然而关于青年党的研究却极其薄弱。在有限的研究文章中,还没有文章对青年党的国家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者。青年党的国家主义理论来源于欧洲浪漫主义思想家。主张以感情、... 中国青年党是中国现代史上仅次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三大政党。然而关于青年党的研究却极其薄弱。在有限的研究文章中,还没有文章对青年党的国家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者。青年党的国家主义理论来源于欧洲浪漫主义思想家。主张以感情、文化认同作为民族主义的基础。因此,青年党反对阶级斗争理论、反对无限制的民族自决理论,也不认同国际主义。青年党关于阶级斗争等问题的看法虽然偏颇,甚至反动,但是它主张以感情、文化认同作为民族主义基础的理论还是有深刻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党 民族理论 策略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政治思想中的理性主义
20
作者 刘保刚 《唐都学刊》 2006年第3期99-103,共5页
孙中山政治思想中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理性主义深深影响了孙中山的政治哲学、政治制度设计和政治人格。就政治哲学而言,由于受理性主义的影响,孙中山有强烈的社会目的论倾向,坚信政治中存在着公理,崇尚精英政治和圣贤政治,这就导... 孙中山政治思想中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理性主义深深影响了孙中山的政治哲学、政治制度设计和政治人格。就政治哲学而言,由于受理性主义的影响,孙中山有强烈的社会目的论倾向,坚信政治中存在着公理,崇尚精英政治和圣贤政治,这就导致了其机械的历史进步观和社会本位主义。就政治制度设计而言,受理性主义思想支配,孙中山无视政治制度运行中所需的大量经验和复杂情况,把政治制度看作是天才者的发明设计。就政治人格而言,理性主义膨胀了孙中山的个人救世主思想,造就了其独特人格。然而,理性主义虽有理论上的一致性,在现实中却显得苍白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政治思想 理性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