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滑金杰 袁海波 +4 位作者 王伟伟 江用文 刘千录 陈根生 汪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81,共9页
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0、28、36℃3个萎凋温度梯度,取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并对后续加工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研究萎凋温度对... 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0、28、36℃3个萎凋温度梯度,取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并对后续加工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研究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过程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36℃和28℃处理下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20℃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间36℃>28℃>20℃;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均以28℃处理酶活性最高。成品茶中28℃处理样的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等含量最高,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温度 生化成分 酶活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不同pH条件下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徐斌 江和源 +2 位作者 张建勇 杨刘艳 刘千录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1-289,共9页
采用液态发酵的方式,结合不同的p H条件,通过酶促氧化儿茶素生成相应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或茶黄素(Theaflavins,TFs)的单体物质来深入探讨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TSs的单体物质能够持续... 采用液态发酵的方式,结合不同的p H条件,通过酶促氧化儿茶素生成相应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或茶黄素(Theaflavins,TFs)的单体物质来深入探讨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TSs的单体物质能够持续生成,而且一直积累;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生成的TSs单体物质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很短,稳定性较差。不同p H条件下,由于自身氧化还原电位值的高低,各个儿茶素单体之间被氧化而消耗的速率有所差别,而且基于生成TSs和TFs需要共同的儿茶素底物,因此两者的形成具有竞争性。p H=6和中性条件下EGCG和EGC转化形成TSs单体的量高于形成TFs的量,而p H=5水平下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聚酯型儿茶素 茶黄素 形成机理 竞争性
下载PDF
Effect of Varieties on Tea Pigment and Chromatic Aberration of Black Tea Infusion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千录 江用文 +4 位作者 江和源 张建勇 滑金杰 徐斌 薛金金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0期1654-1659,共6页
Effects of varieties on the content of tea pigment, L*, a* and b* value of chromatic aberration of black tea infusion was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of TF, TR, TB and L*, a*, b* value ... Effects of varieties on the content of tea pigment, L*, a* and b* value of chromatic aberration of black tea infusion was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of TF, TR, TB and L*, a*, b* valu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at P&lt;0.05. Fresh tea leaves with plucking standard of 1 bud and 2 leaves could man-ufacture black tea with higher content of tea pigment, higher a* and b* value but lower L* value, than those of plucking standard of 1 bud and 3 leaves. But the discrepancy of certain parameter of the two plucking standards changed with vari-eties. Varieties’ quality potential could be concealed by improper plucking standards. Six variet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on the basis of gross tea polyphenols in fresh tea leaves (GTP), consumption of tea polyphenols to gross tea polyphenols ratio (CTP/GTP) and gross tea pigment to consumption of tea polyphenols ratio (GP/CTP). Hybrid performed the very suitability of black tea manufacturing. To en-sure high quality of made black tea, suitable variety should be chosen and reason-able plucking standard also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ETIES Plucking Standard Tea Pigment Chromatic Aberr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OVA Analysis
下载PDF
萎凋温度对鲜叶物性及呼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滑金杰 江用文 +2 位作者 袁海波 陈晓辉 刘千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8期291-296,共6页
为研究萎凋工艺参数对鲜叶物性及呼吸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20℃、28℃、36℃的温度梯度,研究萎凋温度对萎凋叶含水率、容重、柔软性、弹塑性、色差等物理特性,呼吸特性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显示:随着萎凋过程中鲜叶含水率的降低,鲜... 为研究萎凋工艺参数对鲜叶物性及呼吸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20℃、28℃、36℃的温度梯度,研究萎凋温度对萎凋叶含水率、容重、柔软性、弹塑性、色差等物理特性,呼吸特性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显示:随着萎凋过程中鲜叶含水率的降低,鲜叶的容重、柔软性、塑性等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28℃处理最高;弹性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间以28℃处理样的弹性相对最低;色差明亮度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红绿度a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以28℃处理下a值最小,即保绿特性最好,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的干茶样汤色、外形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温度 柔软性 弹性 塑性 CO2释放量 色差
下载PDF
响应面设计优化工夫红茶萎凋工艺参数 被引量:3
5
作者 滑金杰 袁海波 +3 位作者 江用文 汪芳 陈根生 刘千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2-366,共5页
对萎凋末期茶样的常规生化成分含量与成品茶感官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而后以萎凋末期高相关性的品质生化组分和成茶感官总分为考察指标,运用响应面设计对萎凋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与成茶感... 对萎凋末期茶样的常规生化成分含量与成品茶感官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而后以萎凋末期高相关性的品质生化组分和成茶感官总分为考察指标,运用响应面设计对萎凋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与成茶感官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儿茶素总量和TP+AA+SS含量(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三者总量)与成茶感官得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萎凋末期儿茶素总量和TP+AA+SS含量为响应值,对萎凋环境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获得最佳工艺参数:萎凋温度为27~29℃,相对湿度为69%~72%,光照度为5 700~6 400 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设计 工夫红茶 萎凋末期 生化成分 感官品质 工艺参数
下载PDF
茶鲜叶悬浮发酵中TSs和TFs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斌 江和源 +3 位作者 薛金金 刘千录 张建勇 王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2期140-147,共8页
为研究茶鲜叶悬浮发酵生产速溶红茶中TSs和TFs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根据其工艺要求,以HPLC测定的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茶黄素(theaflavins,TFs)为指标,分别对选取的4个影响因子(通氧速率、细胞破碎率、温度、料液比)进... 为研究茶鲜叶悬浮发酵生产速溶红茶中TSs和TFs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根据其工艺要求,以HPLC测定的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TSs)、茶黄素(theaflavins,TFs)为指标,分别对选取的4个影响因子(通氧速率、细胞破碎率、温度、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通氧速率0.8 L/min以上,TSs的生成含量会随着通氧速率的增大而降低,而TFs的量则变化不显著;破碎率60 s以上,TSs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而TFs的生成量是随着破碎率的增大而减少;温度各水平在TSs的生成上没有显著差异,而25℃以上,TFs的生成含量和温度负相关;TSs的生成含量会随着料液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75~125mg/mL),TSs、TFs含量的增长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悬浮发酵 儿茶素 聚酯型儿茶素 茶黄素
下载PDF
不同浸提条件下红茶色素浸出变化研究(英文)
7
作者 刘千录 江用文 +3 位作者 江和源 张建勇 徐斌 薛金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0期278-284,共7页
以云南滇红工夫红茶为样品,研究了不同浸提次数、浸提时间下红茶色素浸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色差L*a*b*随浸提时间及浸提次数变化显著,浸提2次后茶汤色差a*值均为(+)值,浸提4次后则均为(-)值;不同色素在相同浸提条件下浸出率不同,浸... 以云南滇红工夫红茶为样品,研究了不同浸提次数、浸提时间下红茶色素浸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色差L*a*b*随浸提时间及浸提次数变化显著,浸提2次后茶汤色差a*值均为(+)值,浸提4次后则均为(-)值;不同色素在相同浸提条件下浸出率不同,浸出率大小为TB最大,TR、TF次之,且TR、TF两者之间差异较小;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浸提茶汤的色差L*a*b*参数与色素TF、TR、TB含量差异逐渐减小,其值或含量趋于相同;在浸提时间为30 s时,TF、TR、TB累积浸出率同浸提次数之间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在浸提时间为1、3、5 min时则绝大多数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色素含量同色差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大小为RTB>RTR>RTF。试验结果对探究色素的溶解规律与显色特性有着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 单次浸出率 累积浸出率 色差
下载PDF
速溶茶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刘艳 江和源 +3 位作者 张建勇 徐斌 刘千录 王伟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1193-1198,共6页
提取是速溶茶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提取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生产过程,进而影响速溶茶的最终品质。本文对速溶茶主要物质浸出机理及速溶茶的传统提取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对提高速溶茶提取效率、改善茶汤品质具有积极作用的新技... 提取是速溶茶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提取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生产过程,进而影响速溶茶的最终品质。本文对速溶茶主要物质浸出机理及速溶茶的传统提取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对提高速溶茶提取效率、改善茶汤品质具有积极作用的新技术,包括超声波、微波、超高压、生物酶辅助技术,文章重点阐述了原理、特点及其在速溶茶提取中的应用进展,并简单讨论了各提取技术的优缺点。此外,简要阐述了原料性状及原料加工工艺对茶叶内含物质浸出的影响。并对影响速溶茶浸提效果的提取参数,如茶叶粒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茶水比、提取次数及p H值等进行了综述。为速溶茶生产现状的改善、高新提取技术的深入研究及其在速溶茶工业化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茶 提取 进展
原文传递
酶法辅助浸提茶叶有效成分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刘艳 江和源 +3 位作者 张建勇 徐斌 刘千录 王伟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224,共6页
以粒径为0.63 mm的茶叶为原料,比较了不同提取方式对其有效成分浸出效果的影响,并对复合酶辅助提取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较好,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以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 以粒径为0.63 mm的茶叶为原料,比较了不同提取方式对其有效成分浸出效果的影响,并对复合酶辅助提取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较好,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以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提取率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优化出浸提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75 min、酶解pH 5.0、复合酶添加量0.2%。在此条件下有效成分提取率分别为:茶多酚77.79%、氨基酸70.62%、水浸出物83.05%、咖啡碱8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酶法辅助 有效成分 优化
下载PDF
萎凋通氧量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滑金杰 袁海波 +3 位作者 江用文 王伟伟 刘千录 汪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79,共8页
为研究不同萎凋通氧量对鲜叶常规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1%O2,40%O2,59%O23个通氧量梯度,对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揉捻叶、发酵叶、足干叶等进行取样,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 为研究不同萎凋通氧量对鲜叶常规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1%O2,40%O2,59%O23个通氧量梯度,对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揉捻叶、发酵叶、足干叶等进行取样,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啡碱、水浸出物及儿茶素组分等含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以及足干叶的茶色素,并对成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制茶过程中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及儿茶素组分等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黄酮和咖啡碱含量呈上升趋势;萎凋过程中鲜叶的茶多酚、氨基酸、黄酮等含量均呈前期逐渐下降,后期略有回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逐渐下降,咖啡碱含量逐渐上升,多酚氧化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萎凋末期样和足干样的常规生化成分含量与萎凋通氧量呈正相关,而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以40%O2处理最高,59%O2处理最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以59%O2处理最低,其它两个处理无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活性与萎凋通氧量呈正相关。成品茶的茶黄素组分和总量、茶红素含量以及感官审评总分均以59%O2处理最优,40%O2处理次之,21%O2处理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通氧量 生化成分 酶活性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溶液中TSA及其前体物质DTSA的生成和稳定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斌 江和源 +2 位作者 张建勇 薛金金 刘千录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60,共8页
酶促氧化EGCG形成脱氢聚酯型儿茶素A(DTSA)和聚酯型儿茶素A(TSA),然后研究DTSA和TSA的生成特性及稳定特性。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TSA的生成量一直在积累,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在酸性条件下DTSA和TSA较稳定,... 酶促氧化EGCG形成脱氢聚酯型儿茶素A(DTSA)和聚酯型儿茶素A(TSA),然后研究DTSA和TSA的生成特性及稳定特性。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TSA的生成量一直在积累,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在酸性条件下DTSA和TSA较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DTSA易于分解形成更多的TSA;随着温度的升高,DTSA和TSA的稳定特性变差,易于分解或氧化;具有还原性的Fe2+显著影响TSA和DTSA的稳定特性;而Cu2+、多酚氧化酶(PPO)和氧气对DTSA和TSA的稳定特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脱氢聚酯型儿茶素A 聚酯型儿茶素A 稳定特性 生成特性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聚酯型儿茶素浸提条件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金金 江和源 +4 位作者 张建勇 徐斌 杨刘艳 刘千录 王岩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5-113,共9页
本文探究了浸提条件对聚酯型儿茶素浸出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液料比、浸提试剂体积分数、浸提温度作为因素,通过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聚酯型儿茶素的浸提条件,得到聚酯型儿茶素浸出量与浸提条件的回归模型。... 本文探究了浸提条件对聚酯型儿茶素浸出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液料比、浸提试剂体积分数、浸提温度作为因素,通过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聚酯型儿茶素的浸提条件,得到聚酯型儿茶素浸出量与浸提条件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浸提试剂浓度、浸提温度对聚酯型儿茶素浸出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料液比对其影响差异显著;主因素效应为浸提试剂体积分数>浸提温度>液料比。同时确定了最佳浸提条件:48%甲醇,70℃,29.41∶1 m L/g,10 min。在此条件下,聚酯型儿茶素的浸出量为11.63 mg/g,与模型预测值11.70 mg/g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型儿茶素 响应面法 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 浸提
原文传递
粒度对茶叶有效成分中温浸出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刘艳 江和源 +3 位作者 张建勇 徐斌 刘千录 王伟伟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8-62,共5页
为探讨粒度对茶叶品质成分浸出的影响,以鲜叶烘干样为原料,采用中温提取,进行生化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的浸出量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但浸出速率在不同浸提时间和不同粒度处理... 为探讨粒度对茶叶品质成分浸出的影响,以鲜叶烘干样为原料,采用中温提取,进行生化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的浸出量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但浸出速率在不同浸提时间和不同粒度处理下有所差异,相同粒度,浸提初期(0~15 min)物质浸出速率最快;不同粒度下,茶多酚、咖啡碱及儿茶素的最大浸出量顺序均为0.23 mm〉0.63 mm〉1.25 mm〉1.60 mm,氨基酸的最大浸出量顺序为1.25 mm〉1.60mm〉0.63 mm〉0.23 mm;粒度越小,物质浸出速率越快,且达到最大浸出量的时间相应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茶叶 茶多酚 氨基酸 咖啡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