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水油田“二三结合”转换时机优化
1
作者 蔡明俊 何书梅 +4 位作者 刘同敬 李晓良 魏朋朋 李健 冯国君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针对现有转换时机研究方法无法满足高含水期老油田“二三结合”转换时机优化设计需要的问题,在综合分析三次采油转换时机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工程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可行性,提出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价值的“二三结... 针对现有转换时机研究方法无法满足高含水期老油田“二三结合”转换时机优化设计需要的问题,在综合分析三次采油转换时机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工程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可行性,提出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价值的“二三结合”全生命周期开发价值链理念,建立高含水期老油田“二三结合”全生命周期效益稳产开发价值链模型,并实例分析“二三结合”转换时机对油藏最终采收率和生命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稳产、效益、生命周期是“二三结合”全生命周期效益稳产开发的主要考虑因素,转换时机对效益和稳产的影响是相对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结合 转换时机 优化理论 全生命周期 开发价值链模型
下载PDF
β-环糊精对两亲聚合物黏度与分子量测定的影响
2
作者 沈静静 刘德新 +4 位作者 SARSENBEKULY Bauyrzhan 徐德荣 刘同敬 杨红斌 康万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为探究β-环糊精(β-CD)的包合作用对两亲聚合物(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六烷基烯丙基氯化铵三元共聚物APC_(16))黏度及黏均分子量的影响,通过流变仪研究了β-CD包合APC_(16)溶液的黏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采用乌氏黏度计测定了APC_(16)... 为探究β-环糊精(β-CD)的包合作用对两亲聚合物(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六烷基烯丙基氯化铵三元共聚物APC_(16))黏度及黏均分子量的影响,通过流变仪研究了β-CD包合APC_(16)溶液的黏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采用乌氏黏度计测定了APC_(16)包合体系的特性黏数,进而准确计算出无分子间相互作用下APC_(16)的黏均分子量。结果表明,在45℃、矿化度为3×10^(4)mg/L的条件下,β-CD与APC_(16)物质的量比为1∶2时,APC_(16)溶液的临界缔合浓度升至5300 mg/L;β-CD与APC_(16)物质的量比为1∶1完全包合时,APC_(16)溶液的临界缔合行为消失。在完全包合比下,温度在25~90℃变化时,包合体系的黏流活化能小于APC_(16)溶液的黏流活化能。随NaCl浓度的增加,包合体系的黏度下降更加平缓,包合强度增强。据此,可以应用β-CD包合作用消除疏水缔合来测定两亲聚合物的黏均分子量。单一APC_(16)的黏均分子量为537×10^(4)Da、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黏均分子量为1292×104Da。当β-CD与APC_(16)物质的量比为1∶1、2∶1时,APC_(16)的黏均分子量分别为341×10^(4)、358×10^(4)Da。当β-CD与HPAM物质的量比为1∶1和2∶1时,HPAM的黏均分子量分别为1223×10^(4)、1272×10^(4)Da。HPAM的黏均分子量在包合前后的测定结果一致,证实β-CD包合法测定两亲聚合物分子量的有效性,为两亲聚合物疏水作用对黏度贡献和分子量测定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聚合物 Β-环糊精 主客体包合 黏度 黏均分子量
下载PDF
CO_(2)驱气体赋存特征微观可视化实验
3
作者 赵乐坤 刘同敬 +5 位作者 张营华 陈辉 韩富强 周建 江绍静 姚约东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8-367,共10页
CO_(2)微观赋存特征对现场利用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实验手段无法直观揭示CO_(2)驱油过程中的赋存状态,相关研究成果较少。采用微观渗流模拟技术,通过刻蚀不同孔喉特征二维微观可视模型,开展了CO_(2)混相与非混... CO_(2)微观赋存特征对现场利用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实验手段无法直观揭示CO_(2)驱油过程中的赋存状态,相关研究成果较少。采用微观渗流模拟技术,通过刻蚀不同孔喉特征二维微观可视模型,开展了CO_(2)混相与非混相驱及气驱后水驱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明确了不同驱替方式、不同驱替阶段和不同孔喉特征下CO_(2)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CO_(2)赋存特征受驱替方式、驱替阶段和孔喉特征的共同影响,CO_(2)驱阶段,CO_(2)赋存特征主要受驱替方式影响,其次是孔喉特征影响;气驱过程中CO_(2)主要以连续相形式存在,但混相驱时局部CO_(2)富集且处于超临界状态,部分溶解在残余油中,而非混相驱富集现象不明显;气驱后转水驱过程中,CO_(2)赋存特征受驱替方式和孔喉特征的共同影响,混相驱替时,低渗透模型中气体赋存形式呈分散的泡状,细小喉道中存在段塞,高渗透模型中以密集的段塞为主、分散的泡状为辅;非混相驱替时,低渗透模型细小喉道中存在段塞,高渗透模型以小段塞为主,集中分布于喉道中间。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CO_(2)微观驱油机理和CO_(2)赋存特征,对提高CO_(2)驱油效率和辅助CO_(2)埋存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赋存特征 混相驱 非混相驱 微观可视化实验
下载PDF
井间示踪剂测试半解析方法体系数学模型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同敬 姜汉桥 +4 位作者 李秀生 雷占祥 赵金玲 李梅香 解立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8-123,共6页
在井间示踪剂测试资料的半定量-定量化解释方法中,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了半解析方法的解释理论和机理,建立了示踪剂测试半解析方法体系数学模型。克服了数值方法工作量大、计算速度和... 在井间示踪剂测试资料的半定量-定量化解释方法中,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了半解析方法的解释理论和机理,建立了示踪剂测试半解析方法体系数学模型。克服了数值方法工作量大、计算速度和精度受网格方向性和步长大小控制等缺点,解决了解析方法无法考虑实际井网的非均质性和井间复杂的连通对应关系等问题。研制了半解析方法体系示踪剂测试解释软件,形成了一套实用可靠的示踪剂测试解释方法,在新疆上乌尔禾组油田矿场测试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测试 半解析方法 数学模型 井间测试 解释方法 计算机软件
下载PDF
井间示踪测试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同敬 张新红 +2 位作者 姜汉桥 代兴斌 张培信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9-192,共4页
对油田井间示踪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叙述。分析了各代技术的优缺点;根据油藏动静态描述手段和原理及测试解释技术理论并结合矿场实践进展,对解释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从示踪剂选择到测试解释的优化技术体系;另外,示踪剂技... 对油田井间示踪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叙述。分析了各代技术的优缺点;根据油藏动静态描述手段和原理及测试解释技术理论并结合矿场实践进展,对解释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从示踪剂选择到测试解释的优化技术体系;另外,示踪剂技术目前出现了多个分支,尚处于矿场试验阶段。本文给出了部分有关测试成果和解释成果,以及相关的分析和评价。井间示踪测试技术是目前成熟和先进的油藏开发动态测试技术之一,对于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井间示踪 油气田开发 半解析方法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同敬 姜宝益 +2 位作者 刘睿 张新红 谢晓庆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530-534,共5页
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孔介质示踪剂复杂渗流描述,针对微观孔道级别的示踪剂渗流机理和运移特征,应用孔隙结构仿真微观模型,设计完成了多孔介质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直接观察了多孔介质微观传质扩散过程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示踪剂运移微... 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孔介质示踪剂复杂渗流描述,针对微观孔道级别的示踪剂渗流机理和运移特征,应用孔隙结构仿真微观模型,设计完成了多孔介质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直接观察了多孔介质微观传质扩散过程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示踪剂运移微观上具有不同尺寸级别的绕流效应,且随着示踪剂在多孔介质中的推进,绕流尺寸明显增大;随着示踪剂向前推进,因混合作用明显,其质量浓度前缘梯度减小,且不再规则,同时横向宽度明显增大。示踪测试解释建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示踪剂的混合作用、单个孔道的迂曲度、多个孔道的网络结构及小—大规模的绕流效应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示踪剂 微观可视化 传质扩散
下载PDF
井间示踪测试在剩余油分布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同敬 姜汉桥 +2 位作者 黎宁 雷占祥 李秀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7,共4页
随着油田的开发,井间剩余油分布比较零散和复杂,为了了解和掌握剩余油宏观分布规律,矿场采用了多种监测、描述剩余油的方法,井间示踪测试是其中之一。在对井间示踪测试原理分析,以及前期建立的示踪测试解释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井间示... 随着油田的开发,井间剩余油分布比较零散和复杂,为了了解和掌握剩余油宏观分布规律,矿场采用了多种监测、描述剩余油的方法,井间示踪测试是其中之一。在对井间示踪测试原理分析,以及前期建立的示踪测试解释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井间示踪测试在油田剩余油分布描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与商业软件以及解析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拟合了示踪剂产出曲线,模拟了流场分布,掌握了油层内的非均质情况;依据示踪测试解释结果,调整地质模型,并拟合相关指标,确定了较准确的剩余油分布情况。鉴于目前注水存在的认识不清问题,认为进行示踪测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示踪剂测试 半解析方法 井间测试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示踪剂渗流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同敬 姜宝益 +2 位作者 刘睿 张新红 谢晓庆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8-63,共6页
国内外矿场实践证明,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解释中存在解释模型部分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为此设计完成了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和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定性... 国内外矿场实践证明,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解释中存在解释模型部分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为此设计完成了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和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定性、定量的分析多孔介质示踪剂渗流特征,并提出了示踪剂渗流具有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显示:油藏特征色谱效应的基础是存在的,即小分子示踪剂可以进入束缚水、不连通孔隙及低渗团块。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显示:小尺寸非均质强的天然长岩心,水的突进和绕流明显,油藏特征色谱效应明显,水的运移速度和示踪剂孔隙运移速度差距大。对井间示踪剂监测的量化解释和定性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色谱效应 多孔介质渗流 实验 可视化 天然长岩心
原文传递
低渗透油藏近井地带单井渗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同敬 姜汉桥 +2 位作者 杨庆军 徐晖 林木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114,共4页
针对低渗油藏近井地带压力变化幅度大的特点,以试验结果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储层物性随地层有效应力变化的单井渗流数学模型,给出了油水两相流动下的弹性和弹塑性储层的数值解计算公式,以及弹性储层的产量和井底流压解析表达式。考虑井底... 针对低渗油藏近井地带压力变化幅度大的特点,以试验结果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储层物性随地层有效应力变化的单井渗流数学模型,给出了油水两相流动下的弹性和弹塑性储层的数值解计算公式,以及弹性储层的产量和井底流压解析表达式。考虑井底附近的渗流特点,对径向网格采用径向等对数划分的方法进行了处理。最后,以单井为对象,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降压开发条件下,渗透率、油层厚度、平均地层压力、形变因子等储层参数变化时对油井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石的渗透率、形变因子和油层厚度对单位压差下的日产液量影响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渗流模型 储层物性 弹塑性 数学模型 近井地带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蒸汽井筒配汽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同敬 雷占祥 +2 位作者 侯守探 姜汉桥 金显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2,共3页
针对注蒸汽热力采油注汽阶段的特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流体相变和油层吸汽不均匀等因素,应用井筒多相流原理,建立了井筒配汽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实测资料对建立的配汽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实测值和计算值吻合... 针对注蒸汽热力采油注汽阶段的特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流体相变和油层吸汽不均匀等因素,应用井筒多相流原理,建立了井筒配汽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实测资料对建立的配汽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实测值和计算值吻合较好,说明建立的井筒配汽模型能够较准确的解释注汽井的吸汽状况,从而反映井筒-油藏动态耦合规律。对目前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的注汽动态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多相流 配汽模型 吸汽剖面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2混相驱注采压力系统保压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同敬 赵习森 +2 位作者 任允鹏 第五鹏祥 刘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37-2245,共9页
为实现特低渗油藏注CO2后形成混相驱,通过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方法研究特低渗油藏CO2混相驱注采压力系统保压设计方法。首先,利用等值渗流阻力法,考虑特低渗油藏压裂后储层渗透率分布的“四台阶”特性,建立特低渗油藏CO2混相驱渗流阻力... 为实现特低渗油藏注CO2后形成混相驱,通过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方法研究特低渗油藏CO2混相驱注采压力系统保压设计方法。首先,利用等值渗流阻力法,考虑特低渗油藏压裂后储层渗透率分布的“四台阶”特性,建立特低渗油藏CO2混相驱渗流阻力数学模型;其次,考虑CO2注入地层后溶解于原油所引起的驱替滞后效应,引入CO2驱迟滞因子,对传统前缘推进方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建立特低渗油藏CO2混相驱注采压力系统保压设计方法,并从注采压差、注采井距、水井近井渗透率、油井近井渗透率四个方面进行单因素影响程度分析;最后,绘制M油藏在不同注采压差条件下注入速度与CO2混相驱驱替前缘位置的关系图版。结果表明:注采压差对各项保压设计参数影响最大;纯油相区渗流阻力与混相区渗流阻力的比值仅与注采压差有关,与其他因素和驱替前缘位置无关;注入速度是CO2混相驱保压设计的关键,在合理施工参数范围内,注CO2无法实现全程混相驱,驱替前缘极限位置约在油水井距的3/4位置处。研究结果为特低渗油藏CO2混相驱注采压力系统保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2混相驱 渗流阻力 驱替前缘 保压设计
下载PDF
致密油藏注气后储层渗流特征参数动态反演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同敬 第五鹏祥 +1 位作者 赵习森 胡改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100,共8页
致密油藏在气驱开发过程中,通常由于气窜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甚至停产。针对致密储层注气后储层渗流特征参数尚无成熟的理论求解方法的问题,从渗流力学原理出发,利用Stone模型建立油、气、水三相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的表征函数。分析开发动... 致密油藏在气驱开发过程中,通常由于气窜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甚至停产。针对致密储层注气后储层渗流特征参数尚无成熟的理论求解方法的问题,从渗流力学原理出发,利用Stone模型建立油、气、水三相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的表征函数。分析开发动态参数和储层渗流特征参数与相对渗透率的函数关系,建立饱和度-含水率-气油比关系图版。借助该图版,实现由开发动态参数反演出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目的。开发动态参数包括含水率和气油比;储层渗流特征参数包括地下混合液流度、储层平均渗透率和气窜通道平均渗透率等。应用该方法对实际气窜井组进行储层渗流特征参数动态反演,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实际单井气窜特征和生产动态变化特征吻合;气窜井生产期间内的储层平均渗透率远小于未气窜井;气窜程度越高,则气窜通道平均渗透率越大,所处层位存在明显裂缝或窜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气窜 储层平均渗透率 气窜通道平均渗透率 动态反演
下载PDF
井间示踪测试组合解释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同敬 第五鹏祥 +2 位作者 姜宝益 刘睿 孙利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10-213,共4页
目前的测试解释技术依然基于20世纪60~80年代提出的原理和理论,没有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内若干矿场实践以及理论对比证明,这些基础理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解释模型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 目前的测试解释技术依然基于20世纪60~80年代提出的原理和理论,没有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内若干矿场实践以及理论对比证明,这些基础理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解释模型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示踪测试解释基础理论和数学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解释工具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从计算数学的角度,确定了井间示踪测试解释的油藏自变量参数,构造了目标函数,针对具体问题改进了实数型遗传算法,实现了区块示踪测试整体自动组合参数反演和优化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示踪测试 遗传算法 计算数学 参数反演 解释方法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研究
14
作者 赵平起 张家良 +4 位作者 刘同敬 倪天禄 喻洲 张津 王强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19期159-166,共8页
“二三结合”是近年来国内高含水老油田在中低油价环境下首创的一种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针对目前尚没有针对“二三结合”开发特点的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的情况,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提高采收率评价方法的基础... “二三结合”是近年来国内高含水老油田在中低油价环境下首创的一种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针对目前尚没有针对“二三结合”开发特点的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的情况,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提高采收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静态法构建“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依据国内油田“二三结合”的开发特点和开发实践,筛选出7项对“二三结合”采收率影响较大的关键相似准则及参数。基于“二三结合”作用机理和表征机制,从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角度出发,首次构建表征油藏属性、渗流特性、时变特性的“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考虑多层老油田的储层非均质性和油气水分布不均特性,引入全藏渗透率洛伦兹系数、全藏流度洛伦兹系数,实现“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的修正。以大港某油藏实际开发动态参数和五点井网为例,给出“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中系数的求解方法,得到“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预测曲线,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较强的适用性,为评价和预测“二三结合”开发效果以及老油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结合 提高采收率(EOR) 评价方法 时变特性 理论模型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压敏效应与注水时机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谢晓庆 姜汉桥 +2 位作者 王全柱 刘同敬 张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4-577,582,共5页
为了研究低渗透油藏合理的超前注水时机,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压敏效应对低渗透油藏物性的影响,得到了低渗透油藏储层压力与渗透率呈指数变化的关系,进而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理论推导得到了储层压力与产油量、产水量、注水量等生产指标... 为了研究低渗透油藏合理的超前注水时机,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压敏效应对低渗透油藏物性的影响,得到了低渗透油藏储层压力与渗透率呈指数变化的关系,进而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理论推导得到了储层压力与产油量、产水量、注水量等生产指标的解析关系。依据油藏物质守恒原理,结合经济评价,提出了一种考虑压敏效应计算合理注水时机的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对江苏油田某区块进行了实际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超前注水可以减少压敏效应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不利影响,合理的超前注水时机一般在1年以内,压力水平应该保持在1.05-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压敏效应 超前注水 注水时机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周期分质注聚合物技术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郭文敏 刘同敬 +3 位作者 秦积舜 雷占祥 吴蔚 吕爱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9-451,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针对不同渗透率地层,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与地层孔喉半径的配伍关系,结合周期注水原理,形成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周期注入技术。在考虑聚合物井筒炮眼剪切降黏作用下,地层平均渗透率为35&#... 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针对不同渗透率地层,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与地层孔喉半径的配伍关系,结合周期注水原理,形成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溶液周期注入技术。在考虑聚合物井筒炮眼剪切降黏作用下,地层平均渗透率为35×10-3μm2时,应选用800×104分子量聚合物;平均渗透率为100×10-3μm2时,应选用1 200×104分子量聚合物;渗透率大于300×10-3μm2时,应选用2 500×104以上分子量聚合物;分质注聚合物半周期控制在约3个月为最佳。相比传统笼统注聚合物方法,周期分质注聚合物技术可以综合聚合物驱及周期注水技术,更为有效地提高石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质注聚合物技术 孔喉半径 聚合物 周期注水 渗透率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夹层对厚油层采收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睿 姜汉桥 +1 位作者 刘同敬 陈民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厚油层存在明显的韵律性,隔夹层的存在,增加了开采指标预测的难度。从渗流力学基本原理出发,推导了厚油层内夹层对垂向渗流控制作用的数学公式——层间传导率校正系数的函数表达式,量化了夹层参数与厚油层垂向流动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厚油层存在明显的韵律性,隔夹层的存在,增加了开采指标预测的难度。从渗流力学基本原理出发,推导了厚油层内夹层对垂向渗流控制作用的数学公式——层间传导率校正系数的函数表达式,量化了夹层参数与厚油层垂向流动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夹层类型,包括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及其发育厚度对开发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藏采用逐层上返方式开采时,泥岩夹层所起的遮挡作用越强,防止层间窜流的效果越好;砂泥岩夹层次之,其对层间油水运移的遮挡作用受到厚度的限制;泥质砂岩夹层最差,已经不适合采用逐层上返开采,建议采用传统方式开采。研究结果对量化认识厚油层夹层的作用,准确预测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夹层 采收率 层间传导率 逐层上返
下载PDF
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焖井压降解释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雷占祥 姜汉桥 +3 位作者 陈月明 刘同敬 杜庆军 金显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2-95,共4页
针对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焖井阶段的特点,考虑油层和流体非均质性,建立了包括能量守恒方程在内的非均质地层渗流数学模型,通过改进流线方法对其进行求解。另外,根据井筒周围是否存在“蒸汽腔”为基准,提出了“转折点”的概念,认为“... 针对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焖井阶段的特点,考虑油层和流体非均质性,建立了包括能量守恒方程在内的非均质地层渗流数学模型,通过改进流线方法对其进行求解。另外,根据井筒周围是否存在“蒸汽腔”为基准,提出了“转折点”的概念,认为“转折点”前存在蒸汽腔,其数据可以按试井原理进行解释,而“转折点”后蒸汽腔消失,其数据以汽相转化为水的量进行解释,实现了高温测试解释。基于以上研究,应用辽河油田几口井的实测资料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试井解释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油藏动态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焖井 非均质 数学模型 流线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2驱采油井试井模型 被引量:9
19
作者 阎燕 李友全 +3 位作者 于伟杰 王杰 刘同敬 王朝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中,采油井的实测压力-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往往后期上翘,采油井的试井压力响应同时受储层渗流能力和流体流动能力改变的影响,但人工压裂形成的物性分区和CO_2溶解导致的黏度分区特征在其中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文... 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中,采油井的实测压力-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往往后期上翘,采油井的试井压力响应同时受储层渗流能力和流体流动能力改变的影响,但人工压裂形成的物性分区和CO_2溶解导致的黏度分区特征在其中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文中采用剖面均化方法建立了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油井试井数学模型,利用Laplace积分变换,求得无因次井底压力解,并通过数值反演获得双对数试井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低渗透油藏近井渗流介质改造作用是压力双对数曲线出现复合油藏特征的直接原因,而CO_2窜流导致的混合流体流动能力改善并不是导致复合油藏特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混合流体黏度修正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量化CO_2驱过程中采油井近井渗流能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试井 剖面均化 复合油藏 数学模型 低渗透油藏 压力响应
下载PDF
介质变形对低品位油藏开发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晓庆 姜汉桥 +2 位作者 陈民锋 刘同敬 杨俊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69,共5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介质变形对低品位油藏物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介质变形产生的压敏效应对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产能影响比较大,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很多油田开发工作者忽略。运用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理论推导,量化了压敏效应对渗透率和产...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介质变形对低品位油藏物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介质变形产生的压敏效应对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产能影响比较大,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很多油田开发工作者忽略。运用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理论推导,量化了压敏效应对渗透率和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考虑压敏效应计算合理注水时机的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对江苏油田某区块进行了实际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介质变形造成的渗透率损失和产能的降低对低品位油藏开发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特别注意注水时机,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尽量减少其对开发的不利影响,改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变形 压敏效应 低品位油藏 注水时机 开发规律 江苏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