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龚福汉 刘振良 +4 位作者 刘启方 田龙海 田野 杨英 杨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5-870,共6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铜仁市人民医院、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798例房颤患者,所有...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铜仁市人民医院、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798例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经房间隔途径行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及射频消融,记录术中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对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于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指标包括房颤复发及复发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以及是否发生死亡、血栓栓塞、出血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5例患者在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电图ST段抬高,发生率为0.62%。3例患者ST段抬高发生在房间隔穿刺过程中,2例发生在PentaRay标测电极建立左心房电解剖模型过程中。3例患者为短暂性ST段抬高(抬高时间<20 min),症状发作时血压升高;2例患者呈持续性ST段抬高(抬高时间>20 min),发生严重低血压,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处理。4例患者经观察及药物处理后完成射频导管消融术,1例患者因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终止手术,于术后5 d死亡,余4例患者无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6±3)个月,仅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余病例未见房颤复发及心悸症状。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短暂性或持续性心电图ST段抬高,及早发现及快速处理能够预防恶性事件,具有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ST段抬高 冠状动脉痉挛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变化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苏闻浩 刘启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89,共10页
利用日本KiK-net台网提供的407个台站的30952条地震动记录,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比变化预测模型。模型采用了均方误差函数及Adam优化算法,由3个输入参数、5个隐藏神经元及1个输出参数组成。输入参数为地面峰值加... 利用日本KiK-net台网提供的407个台站的30952条地震动记录,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比变化预测模型。模型采用了均方误差函数及Adam优化算法,由3个输入参数、5个隐藏神经元及1个输出参数组成。输入参数为地面峰值加速度PGA、Arias烈度I_(a)及场地剪切波速V_(S30),输出为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比(V_(S r))。研究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残差对于各输入变量整体呈现出无偏的特性,在大部分的软硬场地中均有较好的预测性能,该模型预测得到的PGA关于V_(S30)的相关系数曲线与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函数曲线相比,其相关系数有更好的表现。该模型预测曲线显示,B类场地在PGA达到175 cm/s^(2)时,场地剪切波速下降5%,D、E类场地在PGA达到140 cm/s^(2)时,场地剪切波速下降5%,多数场地的非线性阈值为50~100 cm/s^(2)。PGA在该网络模型中占据着较高的权重,为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变化的最主要控制参数。该网络模型捕捉到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比随PGA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而较为松软的D、E类场地受PGA影响更大,下降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非线性 参数预测 地表峰值加速度
下载PDF
1970年通海 M s7.7地震中通海盆地地震动模拟
3
作者 王信博 刘启方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9,共11页
1970年通海M s7.7地震是云南省近百年来发生的震级最大且烈度最高的一次强烈地震。通海盆地在此次地震中出现了IX~X度烈度异常区,震害严重。基于通海盆地新生界厚度和浅层速度结构等资料,建立了包含1970年通海地震发震断层和通海盆地的... 1970年通海M s7.7地震是云南省近百年来发生的震级最大且烈度最高的一次强烈地震。通海盆地在此次地震中出现了IX~X度烈度异常区,震害严重。基于通海盆地新生界厚度和浅层速度结构等资料,建立了包含1970年通海地震发震断层和通海盆地的三维计算模型。采用凹凸体位于断层面不同深度的多个震源模型和三维谱元法模拟通海地震的地震动场。根据模拟地表速度峰值(peak ground velocity,PGV)分布与烈度对比,以及盆地内剖面时程,分析了地震动分布及通海盆地烈度异常区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通海地震近断层极震区的棒锤型分布,可能是由近断层的破裂方向性效应引起,断层地表迹线东北侧山峰对地震动有较明显的放大作用。通海盆地的显著放大区域主要位于盆地西南IX度烈度异常区对应的凹陷区域,不同震源模型在该区域模拟的PGV均明显大于盆地其他区域。凹凸体位于地下10~16 km的震源模型模拟的烈度异常区明显大于调查烈度,凹凸体位于地下2~8 km的震源模型则比较接近。烈度异常区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盆地内体波和面波的叠加所致。凹凸体的深度不同,引起的盆地放大主频和倍数差异显著,凹凸体较浅的模型引起的盆地最深处的放大倍数约为凹凸体较深模型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0年通海地震 通海盆地 三维谱元法 地表速度峰值分布 地震烈度
下载PDF
基于广义反演法的不同位置地震引起盆地放大效应的研究——以仙台盆地为例
4
作者 王棪隽 刘启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4-624,共11页
基于强震观测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法和HVSR法分析日本仙台盆地48个强震台站以及场地v S30和盆地深度对放大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广义反演法,HVSR法能够较好地给出场地主频,但会明显低估放大效应的幅值;处于盆地外不同位置的浅源地... 基于强震观测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法和HVSR法分析日本仙台盆地48个强震台站以及场地v S30和盆地深度对放大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广义反演法,HVSR法能够较好地给出场地主频,但会明显低估放大效应的幅值;处于盆地外不同位置的浅源地震引起的盆地放大效应差异明显,仙台盆地南部海域地震引起的放大效应最大,盆地北部陆地地震引起的放大效应最小;盆地南部和东部地震引起的S波的放大效应与v S30的相关性较强,北部地震的放大效应与v S30基本不相关;盆地S波的放大效应与盆地深度在0.5~5 Hz频段内的相关性较强,在0.25~0.5 Hz和5~10 Hz频段内基本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台盆地 广义反演 放大倍数 盆地深度 S波
下载PDF
SV和SH波垂直入射下二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对比研究
5
作者 刘昇 刘启方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盆地-子盆地中的子盆地除了底部直达的入射体波外,还存在大盆地产生的横向传播的面波入射,导致子盆地共振特性的变化。基于显式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SH波和SV波垂直入射下,子盆地基底阻抗比、大盆地倾角和半宽对二维梯形盆地-子盆地的二... 盆地-子盆地中的子盆地除了底部直达的入射体波外,还存在大盆地产生的横向传播的面波入射,导致子盆地共振特性的变化。基于显式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SH波和SV波垂直入射下,子盆地基底阻抗比、大盆地倾角和半宽对二维梯形盆地-子盆地的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大盆地产生的横向传播面波的影响,子盆地的速度峰值PGV和累积能量Ex最大值均有明显放大,且SV波入射下的放大系数大于SH波;子盆地基底阻抗比对盆地-子盆地的PGV最大值、Ex最大值、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影响较大,大盆地倾角和半宽的影响不大。SV波和SH波入射下子盆地二维共振频率较单一小盆地均有所增加,且同阻抗比下SV波入射的增幅大于SH波。SH波入射下二维共振频率下的放大系数基本大于单一小盆地,而SV波在低阻抗比下低于单一小盆地,高阻抗比下高于单一小盆地和SH波入射下的结果。SV波入射下盆地-子盆地的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受大盆地的影响较SH波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子盆地 显式有限元法 二维盆地共振 阻抗比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地表地震动幅值预测研究
6
作者 苏闻浩 刘启方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6,共10页
地震动预测模型是灾害分析和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愈发成熟地被应用在该预测模型的开发上,但多为使用地表以下30 m范围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30)作为场地输入参数的单层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忽略了完整土层厚度及... 地震动预测模型是灾害分析和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愈发成熟地被应用在该预测模型的开发上,但多为使用地表以下30 m范围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30)作为场地输入参数的单层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忽略了完整土层厚度及剪切波速信息对地震动幅值的影响。本文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及全连接神经网络混合模型,选用日本KiK-net台网记录到的3174次地震共计39192条地震动记录,构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框架的地表地震动幅值预测模型。该模型的输入参数为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场地各土层厚度、剪切波速信息和井下地震动幅值,输出为相应的地表地震动幅值(PGA或PGV或PGD)。对模型进行训练并计算其各项评价指标予以评估,结果表明:(1)该混合神经网络模型的决定系数超过了0.85,模型残差服从正态分布,均值残差接近于0,模型表现出无偏的特性。(2)与现有经验公式相比,混合网络模型的PGA、PGV和PGD预测精度分别提升约26.9%、16.5%和11.6%。与使用VS30作为场地参数的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相比,该框架下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Person相关系数及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所提升,模型残差的均值和标准差更小,PGA、PGV和PGD模型预测精度提升约6.3%、3.9%和3.4%,能更好地对地震动幅值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幅值 地震动预测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下载PDF
SV波垂直入射下典型框架结构对地震动影响定性研究
7
作者 白翔翔 刘启方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3,共6页
基于三维显-隐式分区算法,结合传递函数,建立了四类不同场地土体模型和三种不同楼层的单体框架结构模型,分析了SV波垂直入射下框架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框架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因场地条件的变化出现显著不同,其影响范围随... 基于三维显-隐式分区算法,结合传递函数,建立了四类不同场地土体模型和三种不同楼层的单体框架结构模型,分析了SV波垂直入射下框架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框架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因场地条件的变化出现显著不同,其影响范围随土体变软逐渐变小,且影响频段也逐渐变窄并向低频移动。同一场地条件下,框架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随土体变软变得复杂。Ⅰ类场地条件下,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与结构大小成正相关;Ⅱ、Ⅲ类场地条件下,其受地震动的频带和土体距基础距离共同影响,在相同频带下,相关性的正负因距离不同而不同;Ⅳ类场地条件下,框架结构对地震动影响没有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场地类型 土-结构相互作用 框架结构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12
8
作者 刘启方 袁一凡 +1 位作者 金星 丁海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作了详细分析,这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近断层强地震动的集中性、地表破裂、地面永久变形、破裂的方向性效应、近断层速度大脉冲和上盘效应。这些特征虽然在一次地震中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它们是已经被强震观测... 本文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作了详细分析,这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近断层强地震动的集中性、地表破裂、地面永久变形、破裂的方向性效应、近断层速度大脉冲和上盘效应。这些特征虽然在一次地震中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它们是已经被强震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证实了的,在模拟和预测近断层地震动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合理的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或预测模型和方法应当在结果中再现这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破裂的方向性效应 地表破裂 速度脉冲 上盘效应
下载PDF
复杂场地条件下震源参数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启方 金星 丁海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和运动学震源模型并利用昆明盆地三维地下构造模型,本文研究了震源参数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的破裂方式、埋藏深度、破裂速度以及断层面上位错的不均匀分布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有重要影响.... 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和运动学震源模型并利用昆明盆地三维地下构造模型,本文研究了震源参数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的破裂方式、埋藏深度、破裂速度以及断层面上位错的不均匀分布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有重要影响.不同破裂方式下,破裂的方向性强的区域分布不同,由于破裂的方向性效应和复杂场地条件的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破裂方式的断层附近地震动分布差别很大.随着破裂速度的增加,方向性效应更加明显,断层附近的长周期地震动也随之增大;对于浅源地震,随着断层埋深的增加,地震动明显下降.对于埋藏深度很浅的断层,当Asperity靠近断层上沿时,会显著增大其在地表投影附近的长周期地震动.能否合理地估计这些基本震源参数,是预测未来发震断层周围地震动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复杂场地 破裂方式 破裂速度 断层埋深 方向性效应
下载PDF
施甸盆地三维地震动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刘启方 于彦彦 章旭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60,共7页
本文利用三维施甸盆地模型以及川滇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采用谱元法和并行计算技术,考虑地形的影响,模拟了盆地外围中等设定地震作用下施甸盆地地震波的传播,分析了面波的产生和传播,研究了该盆地不同位置剖面地震动的差异和原因。研究表... 本文利用三维施甸盆地模型以及川滇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采用谱元法和并行计算技术,考虑地形的影响,模拟了盆地外围中等设定地震作用下施甸盆地地震波的传播,分析了面波的产生和传播,研究了该盆地不同位置剖面地震动的差异和原因。研究表明,小型盆地在中等地震的作用下盆地内部地震动空间差异很大,盆地中较深的小型凹陷更容易汇聚面波,形成更强的振动,位于覆盖层厚度剧烈变化区域的地震动强度也会很大,甚至大于覆盖层厚的区域。较基岩地震动,盆地内地震动持续时间明显增加,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明显,这也是盆地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甸盆地 三维 谱元 并行计算 放大作用
下载PDF
三维地震断层动力破裂的显式并行有限元解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启方 丁海平 +2 位作者 袁一凡 金星 黄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28,共7页
本文在近场波动有限元的基础上,根据断层动力破裂的摩擦模型,详细地推导出了断层面节点在破裂的不同时刻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模拟断层动力破裂的显式并行有限元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模拟断层的破裂过程、地表破裂及由此产生的地面运动。
关键词 地震 断层动力破裂 摩擦模型 显式有限元 并行计算 近场波动有限元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启方 袁一凡 金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of strike-slip and dip-slip of vertical and inclined rectangular fault in half-space and layered half-space is analyzed by dislocation source model. The Fourier spectra ratio of ground ...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of strike-slip and dip-slip of vertical and inclined rectangular fault in half-space and layered half-space is analyzed by dislocation source model. The Fourier spectra ratio of ground motion is adopt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For both slip models,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with high amplitude is located in a narrow belt area along the projection of the fault on the ground and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ub-faults nearby. Directivity of strike-slip fault is more dominant in long period for components perpendicular to the fault, and more dominant in long period for components parallel to the fault for dip-slip fault. The deeper the location of the source is, the more slowly the amplitude of ground motion attenuates. There is obvious hanging wall effect in ground motion of inclined fault,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 motion is asymmetric which coincides with observational data. Finally, a fitting func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for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is proposed and compared with near source factors of the 1997 Uniform Building Code of U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地面运动 断层 方向性 近场修正因子 震源位错模型 空间分布
下载PDF
microRNA-25通过HMGB1途径降低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纤维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启方 黄晶 +2 位作者 田龙海 安亚平 岳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16-1420,共5页
目的:探讨microRNA-25(miR-25)对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miR-25过表达/沉默的H9C2细胞株,行缺氧/复氧损伤处理,Real-time PCR检测miR-25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IMP2、MMP2、CollagenⅠ、CollagenⅢ、Fi... 目的:探讨microRNA-25(miR-25)对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miR-25过表达/沉默的H9C2细胞株,行缺氧/复氧损伤处理,Real-time PCR检测miR-25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IMP2、MMP2、CollagenⅠ、CollagenⅢ、Fibronectin及HMGB1蛋白表达水平。构建转染HMGB1 shRNA的H9C2稳定细胞系,行缺氧/复氧损伤处理,Western blot检测HMGB1、TIMP2、MMP2、CollagenⅠ、CollagenⅢ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试验验证miR-25与HMGB1的靶向关系。结果:miR-25高表达组,HMGB1表达减少,TIMP2、MMP2、CollagenⅠ、CollagenⅢ、Fibronectin蛋白表达减少,细胞纤维化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转染HMGB1-shRNA组H9C2细胞,缺氧/复氧处理后,HMGB1、TIMP2、MMP2、CollagenⅠ、CollagenⅢ蛋白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显示,转染miR-25mimic+野生型HMGB1-3’UTR报告基因载体组荧光素酶信号强度明显下降;对照组荧光素酶没有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miR-25通过靶向调控HMGB1表达降低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25 缺氧/复氧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凉血解毒利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启方 李晓鹏 +1 位作者 陈文辉 孙涛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6期1177-1179,共3页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利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疗效及对血清Ig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替利嗪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西替...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利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疗效及对血清Ig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替利嗪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西替利嗪和凉血解毒利湿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体征、症状、舌象、脉象积分,血清Ig E、TNF-α和IL-4炎性细胞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治疗后两组体征、症状、舌象、脉象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E、TNF-α、IL-4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出现大便稀、胃痛、口干、嗜睡、乏力等轻微不良反应,差别不大(P>0.05)。结论凉血解毒利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湿疹 凉血解毒利湿汤 湿热浸淫 临床疗效 中医证候积分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黑素瘤细胞及表皮黑素细胞中酪氨酸激酶c-abl,c-kit和PDGFRα/β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启方 周晓燕 +2 位作者 廖文俊 李承新 高天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1-514,共4页
目的观察酪氨酸激酶在多株黑素瘤细胞系及原代表皮黑素细胞中的表达,探讨酪氨酸激酶在黑素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人原代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浅表垂直生长期黑素瘤细胞株WM793B,转移性黑素瘤细胞株A2058,WM-266-4,Hs294T,... 目的观察酪氨酸激酶在多株黑素瘤细胞系及原代表皮黑素细胞中的表达,探讨酪氨酸激酶在黑素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人原代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浅表垂直生长期黑素瘤细胞株WM793B,转移性黑素瘤细胞株A2058,WM-266-4,Hs294T,SK-MEL-5和SK-MEL-1,用RT-PCR法分别检测7株细胞中酪氨酸激酶c-abl,c-kit和PDGFRα/β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7组细胞中非受体性酪氨酸激酶c-abl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与表皮黑素细胞和WM793B细胞相比,5株转移性黑素瘤细胞中的c-abl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偏高;而PDGFRα/βmRNA表达明显偏低、c-kitmR-NA在表皮黑素细胞,A2058,WM-266-4和Hs294T中mRNA表达较高,而在WM793B,SK-MEL-5和SK-MEL-1中偏弱。结论酪氨酸激酶c-abl对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而PDGFRα/βmRNA的低表达可能与黑素瘤的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 黑素瘤 RT—PCR 免疫蛋白印迹法
原文传递
施甸盆地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启方 李雪强 孙平善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94,共7页
盆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是地震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早期的盆地地震动模拟主要采用二维模型,不能反映真实的盆地地震波传播。近年来,三维盆地地震动模拟成为盆地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合理的三维盆地速度结构模... 盆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是地震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早期的盆地地震动模拟主要采用二维模型,不能反映真实的盆地地震波传播。近年来,三维盆地地震动模拟成为盆地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合理的三维盆地速度结构模型是研究的必要基础。施甸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典型小型盆地,其地震动研究对于探讨小型盆地地震动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施甸县城小区化的研究基础上,基于盆地内24个钻孔的土样和波速测量结果,探讨了盆地覆盖层的分布规律,给出了盆地内典型的第四纪覆盖层剖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施甸盆地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为研究历次地震中施甸盆地地震动异常和分析小型盆地地震动放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甸盆地 断层 剖面 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唐山大地震近场宽频带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启方 李雪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共7页
基于唐山地区大量的钻孔和波速测量等资料以及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模型,建立了唐山地区三维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利用宽频带地震动模拟方法模拟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给出了极震区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并与烈度分布以及其他研究... 基于唐山地区大量的钻孔和波速测量等资料以及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模型,建立了唐山地区三维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利用宽频带地震动模拟方法模拟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给出了极震区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并与烈度分布以及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比对,本研究可为唐山市防震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6唐山地震 宽频带地震动模拟 并行计算 烈度
下载PDF
基于CDIO理念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18
作者 陈欣 姜玥 刘启方 《科技风》 2024年第18期86-88,共3页
作为一种新型国土资源,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趋势,对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要求更高。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的一门兼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课程,可为将来从... 作为一种新型国土资源,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趋势,对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要求更高。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的一门兼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课程,可为将来从事地下工程行业的学生打好专业地基。本文结合苏州科技大学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基于CDIO理念从构思、设计、实施与运行四个环节进行该课程全过程的教学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塑造创新思维并强化团队协作能力,以期适应地下工程开发对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O理念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教学探索
下载PDF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行性观察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启方 刘元林 +1 位作者 杨润平 李晓鹏 《传染病信息》 2018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中的可行性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 目的探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中的可行性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PH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静脉滴注。3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疼痛面积、睡眠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ELISA法检测血清BDNF和β-内啡肽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研究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疼痛面积和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的BDNF和β-内啡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疹、头晕和胃部不适,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1%,与对照组的17.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治疗PHN可提高血清BDNF、β-内啡肽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面积及睡眠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Β-内啡肽
下载PDF
左侧旁道消融伴发二尖瓣峡部阻滞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启方 黄晶 +4 位作者 田龙海 田水 蒋智 田野 杨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讨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过程中,不经意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的解剖机制及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左侧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研究纳入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 目的:探讨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过程中,不经意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的解剖机制及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左侧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研究纳入经房间隔途径行左侧旁道射频消融患者共59例,经股静脉途径送入二极电极至右心室,经左锁骨下静脉或右股静脉送入十级电极至冠状窦。行心房及心室期前刺激,递减刺激及快速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必要时静滴异丙肾上腺素辅助诱发。经房间隔顺行性途径送入消融电极至左心房室环标测房室旁道,行射频消融治疗。并对消融过程中发生二尖瓣峡部阻滞的患者进行电生理研究并探讨可能发生机制。结果:59例经房间隔途径消融的左侧旁道患者中,4例患者消融过程中发生二尖瓣峡部阻滞,发生率约6.8%。其中3例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滞后心动过速周长不变,体表心电图节律整齐;1例患者二尖瓣峡部阻滞后心动过速周长长短不等,体表心电图心动过速发作频率减慢,节律完全不整齐。4例患者消融过程中二尖瓣峡部阻滞均表现为冠状窦电极室房逆传间期延长,心动过速未能终止,激动顺序由离心性传导转为向心性传导,经调整消融电极至原消融部位更远端消融成功。结论:左侧旁道消融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导致二尖瓣峡部阻滞,其发生率低。掌握其心内电生理特征及心内电图的变化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无效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峡部房内阻滞 左侧旁道 解剖机制 电生理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