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增敏乳腺癌小鼠化学免疫疗法治疗效果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郑诗凡 周文涛 +4 位作者 李燊 吴嘉康 游训仪 刘嘉馨 王红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0-296,共7页
目的探讨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氧载体(PolyCHb)增强小鼠4T1乳腺癌原位瘤化学免疫疗法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原位瘤模型,将15只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空白组:无干预;对照组:多柔比星(DOX)+PD-1抑制剂(a-PD-1)治疗,腹腔注射DOX 5 mg&... 目的探讨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氧载体(PolyCHb)增强小鼠4T1乳腺癌原位瘤化学免疫疗法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原位瘤模型,将15只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空白组:无干预;对照组:多柔比星(DOX)+PD-1抑制剂(a-PD-1)治疗,腹腔注射DOX 5 mg·kg^(-1)、1次/周,腹腔注射PD-1抑制剂12.5 mg·kg^(-1)、1次/周;实验组:DOX+a-PD-1+PolyCHb治疗,DOX和a-PD-1用法同上,PolyCHb:尾静脉注射600 mg·kg^(-1)、3次/周;给药周期为4周。给药期间记录肿瘤体积3次/周,绘制各组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29 d处死小鼠,剥瘤后称瘤重;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增殖指标Ki67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组肿瘤体积显著减小(P<0.05)、抑瘤率(%)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中HIF-1α含量降低(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生长区减少,并伴坏死区增加;各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阳性率(%)分别为18.79±0.62、20.68±1.19、41.65±2.99(F=135.2,P<0.001);此外肿瘤增殖指标Ki67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olyCHb可以增加乳腺原位瘤小鼠化学免疫疗法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HIF-1α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和坏死,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 乳腺癌 原位瘤模型 化学免疫疗法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改善肿瘤缺氧耐药的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2
作者 游训仪 朱珂慧 +7 位作者 肖晶 吴嘉康 郑诗凡 张阿龙 钟锐 王红 曹晔 刘嘉馨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7-303,共7页
目的制备改善肿瘤缺氧耐药的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法制备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通过纳米粒度仪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系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包封率,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其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结... 目的制备改善肿瘤缺氧耐药的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法制备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通过纳米粒度仪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系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包封率,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其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结果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的最优制备条件为:磷脂总量为36 mM,DPPC∶DOPE∶胆固醇摩尔比为7∶2∶1,紫杉醇用量为3 mg,水化介质为3 mg·mL^(-1)Hb-PBS溶液,水化温度为室温,水化时间为0.5 h;平均粒径为(189.17±8.22)nm,多分散系数为0.14±0.023,紫杉醇包封率为(58.27±2.55)%,血红蛋白含量为(0.63±0.05)mg·mL^(-1)。体外细胞实验中,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1.5倍、被肿瘤细胞摄取量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1.2倍及ROS生成量约为紫杉醇脂质体的1.8倍。结论制备了血红蛋白-紫杉醇脂质体,通过细胞实验证明其能通过改善缺氧、增加ROS产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望为肿瘤缺氧导致的耐药抵抗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脂质体 紫杉醇 肿瘤 缺氧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李勇 赵晓辉 +5 位作者 刘方 邢文阁 李凤娟 史晋海 刘嘉馨 杨成民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110-1114,1121,共6页
目的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传统Logistics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并筛选影响术后肺出血的关键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进行肺... 目的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传统Logistics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并筛选影响术后肺出血的关键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进行肺肿物穿刺活检术的844例患者(男性387名、女性457名),年龄39~82岁。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穿刺相关特征,包括肿瘤大小、穿刺深度、穿刺角度、肺气肿情况、病灶位置、穿刺体位、是否经过叶间裂及穿刺次数等变量。利用RF模型对所有变量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排序,识别出最具预测价值的变量。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对排名靠前的重要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评估其对术后肺出血的独立影响。结果RF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穿刺深度在预测术后肺出血风险中具有最高的重要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较小的肿瘤大小(HR:0.980,95CI%:0.971~0.989,P<0.05)与较低的出血风险显著相关,而较深的穿刺深度(HR:1.146,95CI%:1.063~1.235,P<0.05)则与较高的出血风险密切相关。此外,其他因素如穿刺角度、年龄、病灶位置及肺气肿情况等在分析中显示有一定影响,但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未显示出显著性。结论本研究结合RF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成功识别了肿瘤大小和穿刺深度为术后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F模型的应用提高了特征选择的准确性,帮助我们聚焦于对预测最具贡献的变量。这些发现为术前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建议临床医生在术前评估中重点考虑这些关键因素,以制定更安全、有效的手术计划,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活检 出血 随机森林 风险预测
原文传递
可溶微针负载富血小板裂解液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基础研究
4
作者 吴嘉康 郑诗凡 +4 位作者 游训仪 王红 徐莹璨 钟锐 刘嘉馨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目的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负载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platelet-rich plasma lysate,PL)制备微针,探究PL微针在治疗糖尿病创面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CMCS作为基础材料,加入适量聚乙烯基吡咯烷酮K-60(Polyvinyl... 目的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负载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platelet-rich plasma lysate,PL)制备微针,探究PL微针在治疗糖尿病创面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CMCS作为基础材料,加入适量聚乙烯基吡咯烷酮K-60(Polyvinylpyrrolidone,PVPK-60)共同制备不同浓度的针体材料,通过考察成针率,形貌特征及力学性能等,确定最佳浓度,并考察PL微针中生长因子活性。制备糖尿病小鼠背部创面,随机分为4组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PL涂抹组使用PL涂抹,空白微针组使用不含有PL的微针,PL微针组使用含有PL的微针,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评价PL微针应用于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当PVPK60为40 mg/mL时,成针率为100%,阵列完整,针体饱满,针尖锐利。根据力学-位移曲线与砝码压变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PL微针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PL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为(625±35)pg/m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含量为(18741±1287)pg/mL,制备成针后,VEGF含量为(183±2)pg/mL,PDGF-BB含量为(8049±1157)pg/mL,成针后生长因子浓度虽有所降低,但仍较好地保持了生长因子活性。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实验结果显示,PL微针组愈合较好,创面愈合率相较于前3组有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PL微针组可见较少的炎细胞浸润和出血点;对照组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低于PL涂抹组与PL微针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L微针组促炎因子IL-6表达下降,抗炎因子TGF-β表达上升,血管新生指标CD31表达上升,且于其他3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备的PL微针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能较好地保持生长因子活性,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有着积极的作用,为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 糖尿病创面 可溶微针 组织修复
原文传递
京尼平交联人胎儿血红蛋白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燊 张鸿辉 +5 位作者 刘盼和 郝莎莎 王红 刘嘉馨 杨成民 周文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采用京尼平(Genipin,Gnp)对人胎儿血红蛋白(hemoglobin isolated from fetal,HbF)交联反应,预期目标为有效聚合率≥70%(分子量在64~600 KD)和平均分子量100~300 KD。方法以HbF为原料,Gnp为交联剂。选择血红蛋白浓度(HbC)、Gnp与HbF... 目的采用京尼平(Genipin,Gnp)对人胎儿血红蛋白(hemoglobin isolated from fetal,HbF)交联反应,预期目标为有效聚合率≥70%(分子量在64~600 KD)和平均分子量100~300 KD。方法以HbF为原料,Gnp为交联剂。选择血红蛋白浓度(HbC)、Gnp与HbF的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pH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n=3),确定较佳匹配条件。制备三批次京尼平交联人胎儿血红蛋白(Gnp-HbF)样品,检查有效聚合率、二聚体、平均分子量、高铁血红蛋白(MetHb)含量及P50。结果正交试验得出Gnp-HbF较佳匹配条件:HbC为80g/L、Gnp与HbF摩尔比为7∶1、反应时间18h和反应pH为8.5。本条件下Gnp-HbF样品有效聚合率为(73.03±2.03)%,二聚体为(26.97±2.03)%,平均分子量为(167.70±28.40)KD,高铁血红蛋白占比(2.60±0.17)%,P50为(13.13±1.02)mmHg。结论Gnp能很好地交联HbF,所得到的Gnp-HbF制品各项关键指标符合要求,为后续工艺降低了制备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尼平(Gnp) 血红蛋白 正交试验/四因素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
原文传递
王旭苗、刘雪琪、周丹、刘嘉馨作品
6
作者 王旭苗 刘雪琪 +1 位作者 周丹 刘嘉馨 《旅游与摄影》 2023年第4期166-166,共1页
原文传递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7
作者 李洋 杨明峰 +3 位作者 王莹 张坚 刘嘉馨 孙保亮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2期282-288,共7页
红细胞输注已广泛应用于创伤救治、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以及战伤急救等多个方面,但依然存在血液资源紧缺、储存期短、输前需交叉配型、可能经血传播病原体等问题。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HBOCs)是一类由无基... 红细胞输注已广泛应用于创伤救治、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以及战伤急救等多个方面,但依然存在血液资源紧缺、储存期短、输前需交叉配型、可能经血传播病原体等问题。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HBOCs)是一类由无基质血红蛋白通过化学修饰等方法制备的可溶性纳米级具有携释氧功能的氧载体,能代替红细胞为体内各器官、组织输送氧气,且具有无血型和病毒传播风险、储存长,即时可用的特点,也称为红细胞代用品。本文旨在综述HBOCs研究的进展,同时探讨其在除替代红细胞输血治疗以外,针对其他如器官保存、脑缺血、肿瘤等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代用品 血红蛋白氧载体 创伤 贫血 器官保存 脑缺血 肿瘤
下载PDF
含戊二醛聚合牛源HBOC的新型器官保存液对延长大鼠离体心脏保存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游可为 刘嘉馨 +1 位作者 王文刚 张彦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2-256,共5页
对于心脏移植,延长供体心脏安全有效保存时限,满足对供/受体错配时间差、异地移植等供心长时间保存和转运的需求十分重要。本研究对含血红蛋白氧载体(HBOC)的新型器官保存液(HBOC保存液)和HTK液对大鼠离体心脏保存后,在血流动力学、心... 对于心脏移植,延长供体心脏安全有效保存时限,满足对供/受体错配时间差、异地移植等供心长时间保存和转运的需求十分重要。本研究对含血红蛋白氧载体(HBOC)的新型器官保存液(HBOC保存液)和HTK液对大鼠离体心脏保存后,在血流动力学、心肌酶谱和心肌超微结构等方面的改变进行比较,对HBOC保存液有效延长大鼠离体心脏保存时长进行验证。结果表明,HBOC保存液保存8 h与HTK液保存4 h的大鼠心脏其血流动力学、心肌酶谱、心肌含水量和心肌组织ATP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比HTK液保存8 h在上述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光镜观察,HBOC保存液对心肌病理损伤与HTK液相比较轻,说明HBOC保存液可延长大鼠心脏体外保存的安全有效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氧载体(HBOC) 器官保存液 HTK液 心脏移植 心肌保护
下载PDF
我国血液产品标签与标识代码的研究与设计
9
作者 何勖 黄毅 +1 位作者 张会芳 刘嘉馨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5期81-84,共4页
通过编制统一的血液产品标签与标识代码,可以实现血液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有效利用。基于国内外血液产品标签要求或标识代码使用现状,结合我国卫生健康信息标准要求,设计《血液产品标签与标识代码标准》,对血液产品标签、献血码、产品码等... 通过编制统一的血液产品标签与标识代码,可以实现血液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有效利用。基于国内外血液产品标签要求或标识代码使用现状,结合我国卫生健康信息标准要求,设计《血液产品标签与标识代码标准》,对血液产品标签、献血码、产品码等进行标准化。所设计的血液产品信息编码标准有利于解决采供血业务系统间、机构间的血液信息共享问题,保障了用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产品 标签 产品代码 标识代码 血液质量
下载PDF
基于血小板及其衍生物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10
作者 游训仪 朱珂慧 +1 位作者 刘嘉馨 曹晔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068-1073,共6页
血小板在机体血栓形成、炎症及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血小板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基于血小板及其衍生物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较传统递药系统,能更有效提高其循环半衰期和靶向性,减少相关免疫反... 血小板在机体血栓形成、炎症及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血小板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基于血小板及其衍生物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较传统递药系统,能更有效提高其循环半衰期和靶向性,减少相关免疫反应或脱靶毒副作用等问题的出现。本文就血小板及其衍生物药物递送系统的种类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血小板相关的药物递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膜 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载体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与血液贮存质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嘉馨 钟锐 +3 位作者 王红 郑立恒 郑忠伟 杨群身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58-559,共2页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库存血 红细胞 血管舒张
下载PDF
血小板贮存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嘉馨 杨成民 范启修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26-230,共5页
血小板贮存袋是开展成份输血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对血小板贮存质量的评价指标,影响血小板贮存的主要因素及国外对血小板贮存袋的改进方法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 血小板 贮存袋 输血
下载PDF
2种国产血小板滤器滤除白细胞对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红 刘嘉馨 +6 位作者 雷宇 曹晔 钟锐 谢月娜 何语良 刘曦 袁理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考察2种血小板滤器滤除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以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6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并用2种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各10例(分别... 目的考察2种血小板滤器滤除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以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6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并用2种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各10例(分别以A、B组代之),测定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结果血小板去白过滤后,A、B 2种滤器(组)的血小板回收率、剩余白细胞数及pH值分别为(87.01±3.47)%vs(87.88±4.77)%、(0.95±0.90)×106vs(0.45±0.58)×106及(7.13±0.13)vs(6.80±0.26)(P>0.05);血小板过滤前后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低渗休克,A组分别为(8.06±4.11)%vs(8.21±4.50)%、(70.55±27.21)%vs(71.63±32.24)%和(68.14±10.13)%vs(69.18±9.38)%,B组分别为(10.34±3.26)%vs(10.47±2.42)%、(56.30±18.43)%vs(59.49±19.15)%和(75.73±5.50)vs(73.74±6.52)%(P>0.05)。结论所考察的2种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浓缩血小板未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低渗休克能力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滤器 CD62P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低渗休克
原文传递
滤除白细胞对全血保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红 贺曾 +6 位作者 吴瑕 钟锐 曹晔 刘曦 何语良 袁理 刘嘉馨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5-529,共5页
目的考察滤除白细胞对全血保存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1袋(2 U=400 mL)新鲜全血均分为滤除白细胞全血(简称滤白)组:按照去白滤器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在采血<6 h过滤制备去白细胞全血;对照组:不滤除白细胞。过滤及未过滤的全血均采用... 目的考察滤除白细胞对全血保存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1袋(2 U=400 mL)新鲜全血均分为滤除白细胞全血(简称滤白)组:按照去白滤器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在采血<6 h过滤制备去白细胞全血;对照组:不滤除白细胞。过滤及未过滤的全血均采用无菌方式分别分为6小袋[(30~40)mL/袋],(4±2)℃常规保存,分别于保存1、7、14、21、28、35 d各取1小袋,检测血常规、pH、游离血红蛋白(FHb)、氧亲和力(P50)、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电解质、红细胞膜表面PS、CD47表达、葡萄糖、乳酸等指标,比较过滤与未过滤全血质量的差异。结果实验组1 U全血过滤后剩余白细胞数为(0.32±0.05)×106个;滤白组和对照组比较,保存35 d时血红蛋白(Hb)(g/L)为149.00±11.53 vs 137.20±3.96、MCV(fL)为98.90±3.23 vs 98.96±2.10、pH为6.78±0.02 vs6.75±0.02、P50(mmHg)为15.36±0.63 vs 15.18±0.22、ATP(μmol/gHb)为3.57±0.15 vs 3.61±1.02、2,3-DPG(mmol/L)为0.13±0.09 vs 0.22±0.2、PS阳性率(%)为0.96±0.08 vs 1.19±0.03、CD47阳性率(%)为47.65±3.92 vs 48.37±4.35(P>0.05),溶血率(%)为0.08±0.02 vs 0.12±0.03(P<0.05);保存28 d时乳酸(mmol/L)为15.76±0.19 vs 18.73±0.97、葡萄糖(mmol/L)为20.21±0.55 vs 18.57±0.46(P<0.05)。结论全血离体保存期间会发生一系列质量和功能的变化,滤除白细胞全血的溶血率、乳酸、葡萄糖等指标略优于未过滤的全血,二者的携释氧功能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滤除白细胞未对全血保存期间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并可能有利于血液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全血 白细胞 过滤 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
原文传递
NO对不同天龄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于青 刘嘉馨 +3 位作者 王红 曹晔 贺曾 何语良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1-346,共6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不同天龄红细胞(RBC)功能状态的影响作用。方法 1)将Percoll细胞分离液配制成5个不连续密度梯度(1.091,1.098 5,1.106,1.113 5,1.121 g/ml),将RBC按平均密度大小分层,依次吸取每...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不同天龄红细胞(RBC)功能状态的影响作用。方法 1)将Percoll细胞分离液配制成5个不连续密度梯度(1.091,1.098 5,1.106,1.113 5,1.121 g/ml),将RBC按平均密度大小分层,依次吸取每层RBC分别做RBC内丙酮酸激酶(PK)含量测定并计算天龄、RBC内ATP含量检测、RBC变形性评价,以及RBC膜蛋白Western Blot。2)从同1份滤白全血中取出2等份,1份为实验组:加适宜浓度的NO溶液,另1份为对照组:加等体积红细胞保存液Ⅲ,分别于保存初期、中期、末期检测2组血液及不同天龄RBC的功能。结果 1)同1份样品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后,RBC随着密度的增大,PK活性逐渐减小(6.192±1.25、5.165±0.84、4.538±0.76,P<0.05)、天龄逐渐增加(10.409、34.957、49.945)、ATP含量逐渐减少(4.755±0.037、3.242±0.445、2.929±0.153,P<0.01)、RBC变形性逐渐降低(200-1切变率下,0.381±0.005、0.340±0.033、0.281±0.028、P<0.05)、RBC膜带3蛋白量减小、聚簇化的带3蛋白量增多、膜上结合的IgG含量增多。2)NO组与对照组相比,全血各指标无明显差异,但NO组保存中、末期老年RBC变形性明显高于对照组(200-1切变率下,中期:0.290±0.021 vs 0.276±0.021、0.229±0.024 vs 0.211±0.027;末期:0.277±0.017 vs0.263±0.019、0.213±0.038 vs 0.193±0.039,P<0.01)。结论 RBC功能随密度的增大逐渐降低;NO可明显改善老年RBC的变形性,但对全血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 红细胞保存 红细胞天龄 红细胞功能 密度 一氧化氮 变形性
原文传递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钟锐 刘嘉馨 +3 位作者 曹晔 何语良 袁理 王红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考察亚甲蓝光化学法中各种因素对血浆凝血活性和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将血浆分为3组,每组10袋(200 m l/袋),加入亚甲蓝至终浓度为1μmol/L,分别采用照度为2 000 lux的红光(Ⅰ组)、10 000 lux的荧光(Ⅱ组)和30 000 lux的荧光(Ⅲ组)照... 目的考察亚甲蓝光化学法中各种因素对血浆凝血活性和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将血浆分为3组,每组10袋(200 m l/袋),加入亚甲蓝至终浓度为1μmol/L,分别采用照度为2 000 lux的红光(Ⅰ组)、10 000 lux的荧光(Ⅱ组)和30 000 lux的荧光(Ⅲ组)照射30 m in,然后采用3种不同灭菌方式(高压蒸汽、环氧乙烷和辐照灭菌)的滤器过滤去除血浆中的亚甲蓝。检测处理前后血浆的PT、APTT、FⅧ、纤维蛋白原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亚甲蓝前后,血浆的PT、APTT无明显差异,FⅧ∶C分别为(103.96±2.54)%vs(95.50±1.92)%。不同的光源光照后,3组血浆的PT在光照前后无明显差异。Ⅰ、Ⅱ、Ⅲ组光照前后血浆的APTT分别为(34.93±1.26)svs(39.96±2.54)s,(35.87±1.83)svs(40.37±1.58)s,(35.73±1.92)svs(41.66±2.01)s。光照后3组血浆的FⅧ∶C的回收率分别为(89.05±1.36)%,(87.04±1.03)%,(84.62±0.51)%。采用不同灭菌方式的滤器过滤后,3组血浆的PT无明显差异。Ⅰ、Ⅱ、Ⅲ组血浆过滤前后的APTT分别为(39.96±2.54)svs(41.37±2.14)s,(40.37±1.58)svs(42.21±2.17)s,(41.66±2.01)svs(55.64±2.34)s。3组血浆经滤器过滤去除亚甲蓝后的FⅧ∶C的回收率分别为(93.75±1.23)%,(93.05±1.54)%,(58.61±1.17)%。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后滤除亚甲蓝的血浆的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的回收率分别为(77.30±0.18)%和(97.57±1.78)%。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中亚甲蓝、光源、过滤对PT无明显影响,但APTT有所延长,且FⅧ和纤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高照度的荧光、辐照灭菌的滤器对APTT和FⅧ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 光化学法 血浆 凝血因子活性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供体改善血小板保存质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谢月娜 刘嘉馨 +3 位作者 王红 魏天静 曹晔 雷宇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供体S-亚硝基乙酰青霉胺(SNAP)对常温保存血小板过程中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离心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共12人份,38~40 ml/份。将相同血型的2袋混合,加入复温后的冰冻血浆至约100 ml,混匀后均分、转移至2个血小板...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供体S-亚硝基乙酰青霉胺(SNAP)对常温保存血小板过程中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离心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共12人份,38~40 ml/份。将相同血型的2袋混合,加入复温后的冰冻血浆至约100 ml,混匀后均分、转移至2个血小板专用保存袋,分别为实验组:保存前加入终浓度10~5mol/L SNAP;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22±2)℃振荡保存7 d,分别在d1、d3、d5、d7取样检测血小板计数、pH、血小板活化率及抗低渗性休克反应等指标。结果 2组血小板在保存过程中pH均保持在6.8以上;血小板活化率均不断升高,实验组从(5.93±1.43)%升高到(44.22±6.84)%,对照组从(8.22±1.33)%升高到(54.32±5.68)%,d1、d3、d5、d7 2组血小板之间活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d5、d7实验组血小板抗低渗休克反应分别为(65.98±7.57%)、(53.1±8.44)%、(44.23±0.08)%,对照组为(50.92±4.48)%、(40.06±4.66)%、(35.28±0.04)%,d1、d5、d7实验组抗低渗休克反应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加入NO供体SNAP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小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供体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活化 CD62P
原文传递
高原地区悬浮红细胞保存质量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钟锐 王红 +7 位作者 扎西顿珠 贺曾 刘华 次旦平措 黄晓倩 吴瑕 张警丹 刘嘉馨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2-705,共4页
目的考察西藏拉萨地区悬浮红细胞的保存质量。方法将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采集的400 mL全血(共6份)离心分离,去除血浆后加入100 mL MAP保存液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实验组),并分装到4个50 mL小袋,于1、7、21、35 d分别检测血常规、pH值、全... 目的考察西藏拉萨地区悬浮红细胞的保存质量。方法将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采集的400 mL全血(共6份)离心分离,去除血浆后加入100 mL MAP保存液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实验组),并分装到4个50 mL小袋,于1、7、21、35 d分别检测血常规、pH值、全血粘度、电解质、葡萄糖、乳酸、游离Hb、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变形性等指标,并与悬浮红细胞(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数、Hb浓度、Hct、血液粘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99±0.66)vs(6.02±0.33)1012/L,(202.0±16.7)vs(173.5±9.6)g/L,(61.1±4.0)%vs(56.6±2.8)%,(5.56±0.65)vs(4.44±0.25)200 s1。在保存期内,实验组悬浮红细胞的溶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其红细胞变形性差、红细胞渗透脆性大是密切相关的。另外,排除红细胞浓度的影响,保存过程中实验组悬浮红细胞的K+、Na+的代谢速率也明显快于对照组的悬浮红细胞,分别为(4.24±0.25)vs(3.68±0.15)mmoL/1012个红细胞,(7.32±0.30)vs(1.41±0.21)mmoL/1012个红细胞。结论 2组的悬浮红细胞相比,与保存质量相关的多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是否需要新的红细胞保存液来制备高海拔地区的悬浮红细胞,或是结合临床试验来制定适合高海拔地区的悬浮红细胞保存的新标准,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红细胞 西藏 高原地区 血液保存
原文传递
添加不同比例的MAP保存液对拉萨地区悬浮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钟锐 刘华 +6 位作者 王红 李晓娟 岗拉美多 贺曾 张警丹 韩玎玎 刘嘉馨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0-783,共4页
目的比较添加不同比例的MAP保存液对西藏拉萨地区悬浮红细胞的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采集的400 m L全血(共6袋),每袋平均分成2份,每份再分别离心分离去除血浆,按全血与保存液的不同比例包括4∶1和4∶1.5,每份红细胞... 目的比较添加不同比例的MAP保存液对西藏拉萨地区悬浮红细胞的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采集的400 m L全血(共6袋),每袋平均分成2份,每份再分别离心分离去除血浆,按全血与保存液的不同比例包括4∶1和4∶1.5,每份红细胞分别加入50 m L(对照组)和75m L MAP保存液(实验组)制备得到悬浮红细胞,每份分别分装到4个50 m L小袋,于1、7、14、35 d分别检测血常规、p H值、全血粘度、电解质、葡萄糖、乳酸、游离Hb、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变形性等指标。结果在保存d1,实验组的红细胞数、Hb浓度、Hct、血液粘度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6±0.49)vs(6.72±0.68)×1012/L,(178.2±13.03)vs(212.6±14.2)g/L,(63.7±5.9)%vs(53.7±4.7)%,(6.99±1.82)vs(11.60±2.86)10s-1,至保存末期,两组仍保持这一规律。尽管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渗透脆性在保存期间差异不大,但在保存的d1和d7,对照组的溶血率仍明显高于实验组,分别为(0.070±0.039)vs(0.045±0.039)%和(0.116±0.066)vs(0.070±0.055)%。另外,在排除红细胞浓度的影响后,保存过程中对照组的葡萄糖的代谢速率仍明显快于实验组,为(2.43±0.66)vs(1.93±0.41)mmo L/L/1012个红细胞。结论 2组悬浮红细胞相比,添加正常比例1.5倍的MAP制备的西藏拉萨高海拔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数、Hb浓度、Hct和血液粘度都明显降低,有利于临床输注。除此之外,红细胞保存液的增加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消耗和减少溶血,对高海拔地区悬浮红细胞的保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红细胞 保存液 高海拔地区 血液保存
原文传递
红细胞老化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于青 刘嘉馨 +2 位作者 王红 曹晔 于晶晶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0,共4页
红细胞(RBC)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大概是(120±4)d,该过程中RBC经历着各种生理及生化的改变,这些变化被认为是一种非线性、非渐进性的细胞老化过程,RBC老化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一项具有重大临床和科研价值的课题。在体外保存条件... 红细胞(RBC)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大概是(120±4)d,该过程中RBC经历着各种生理及生化的改变,这些变化被认为是一种非线性、非渐进性的细胞老化过程,RBC老化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一项具有重大临床和科研价值的课题。在体外保存条件(保养液4℃)下的RBC,其使用有效期降到35—42d,更重要的是RBC在保存期间所经历的变化(即RBC保存损伤)对于安全和有效输血造成了隐患。因此阐明体外条件下的RBC老化途径以提高RBC的保存质量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老化 囊泡 细胞骨架 带3蛋白 磷脂酰丝氨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