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肉毒毒素治疗儿童慢性偏头痛1例报道及文献分析
1
作者 程敏 丛璐 +4 位作者 彭莉 董伟伟 刘尊敬 马莹 郭淮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6-318,共3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被列为世界十大致残疾病之一。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是偏头痛的一种亚型,其临床特点为每月至少有15个头痛日,至少持续3个月,因头痛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A型肉毒毒素(onabotulinum toxin A,BoNT...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被列为世界十大致残疾病之一。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是偏头痛的一种亚型,其临床特点为每月至少有15个头痛日,至少持续3个月,因头痛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A型肉毒毒素(onabotulinum toxin A,BoNT-A)注射是治疗成人CM的方法之一[1],而对于儿童CM,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预防性治疗药物仅有托吡酯,而托吡酯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2]。对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的儿童CM病人,目前治疗手段有限。虽然BoNT-A在成人CM治疗中已获指南推荐,但在儿童CM治疗中报道尚少[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慢性偏头痛 预防性治疗 A型肉毒毒素 托吡酯 致残疾病 文献分析 口服药物
下载PDF
脉血康胶囊(肠溶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
作者 杜金行 刘尊敬 中华中医药学会代表编制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8,共9页
脉血康胶囊(肠溶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和脉血康胶囊(肠溶片)研究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临床医学专家共识研制方法,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充分结合专家经验,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 脉血康胶囊(肠溶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和脉血康胶囊(肠溶片)研究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临床医学专家共识研制方法,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充分结合专家经验,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国内26位中西医临床、药学、方法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制该共识,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药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其临床合理用药。共识采用国际公认的证据分级推荐标准即评估、发展和评价建议的分级(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如果证据充分则形成“推荐意见”,采用GRADE网格计票规则;如果证据不充分,则形成“共识建议”,采用多数计票规则。共识对脉血康胶囊(肠溶片)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禁忌证、合并用药进行了推荐或建议,并完善了安全性信息,为其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血康胶囊(肠溶片) 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sICAM-1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2
3
作者 刘尊敬 杨期东 +2 位作者 运海 黄晓松 张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 ,sICAM 1变化及临床意义 ,探讨其在脑缺血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发病 3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 32例 ,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 30例 ,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 ,sICAM 1变化及临床意义 ,探讨其在脑缺血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发病 3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 32例 ,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 30例 ,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 6和sICAM 1浓度。其中 11例发病 2 4h内入院的患者进行血清IL 6和sICAM 1水平动态观察 (发病第 1d ,第 3d和第 6d)。所有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 4 8~ 72h的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发病 3d内 [测定时间距发病时间平均为 (4 7.4± 5 .6 )h]脑梗死患者血清IL 6浓度和sICAM 1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35 2 .1± 31.7)pg/mlvs.(135 .4± 18.3)pg/ml和 (36 3.6± 4 8.4 )ng/mlvs.(2 2 7.2± 30 .1)ng/ml,P <0 .0 1]。IL 6和sICAM 1浓度随发病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IL 6浓度在发病第 1d[(36 4 .5± 2 9.7)pg/ml]与第 3d[[(345 .7± 2 8.9)pg/m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发病第 6d[(30 8.3± 2 6 .8)pg/ml]较第 3d明显降低 (P <0 .0 1) ;sICAM 1浓度在发病第 1d[(383.9± 5 6 .1)ng/ml],第 3d[(35 4 .6± 4 0 .8)ng/ml]和第 6d [(316 .7± 32 .3)ng/ml]三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IL 6和sICAM 1浓度至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清IL-6 SICAM-1 白介素-6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PPARγ激活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对PPARγ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尊敬 杨期东 +5 位作者 运海 王国相 焦劲松 田朝晖 龙涛 徐文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明确不同剂量的PPARγ激活剂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PPARγ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小剂量吡格列酮(PPARγ激活剂)干预组、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MCAO前3d分别给予吡咯列... 目的明确不同剂量的PPARγ激活剂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PPARγ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小剂量吡格列酮(PPARγ激活剂)干预组、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MCAO前3d分别给予吡咯列酮,每日一次灌胃给药。剂量分别是:小剂量组为10mg/kg.d,大剂量组为15mg/kg.d;生理盐水干预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亦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缺血后24h作为观察时间点,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PPAR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PPARγ激活剂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并且大剂量干预组较小剂量干预组效果显著;两种不同剂量的PPARγ激活剂对动物的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及血压变化无影响;PPARγ激活剂可以促进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加,并且呈现出随吡格列酮剂量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结论PPARγ激活剂可以促进缺血再灌注脑组织PPAR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且当干预剂量增加的同时,伴随着PPARγ表达的进一步增加,其所呈现出的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以上提示将PPARγ作为一靶点,利用其激活剂对其进行干预可以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吡格列酮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梗死体积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尊敬 杨期东 +4 位作者 运海 张岳峰 游咏 张宁 王改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1-522,共2页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变化。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3年5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24h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做对照。用RT-PCR测定脑梗死组发病第1... 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变化。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3年5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24h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做对照。用RT-PCR测定脑梗死组发病第1天、第3天和第6天及正常对照组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天、第3天和第6天PPARγmRNA表达值分别为0.233±0.018、0.516±0.027、0.779±0.037,正常对照组PPARγmRNA表达值为0.841±0.065,上述4值两两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降低,最低值在发病后第1天,而后逐渐增加,但至发病第6天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 脑梗死 周围血淋巴细胞 病理
下载PDF
PPARγ激动剂筛选细胞模型的构建及验证姜黄素为PPARγ天然激动剂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尊敬 鲍秀琦 +5 位作者 贾树红 胡跃强 张炎 张玉虎 焦劲松 田朝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72-874,共3页
目的构建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t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激动剂筛选细胞模型,验证姜黄素是不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结合可能的PPARγ路径机制分析姜黄素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电转... 目的构建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t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激动剂筛选细胞模型,验证姜黄素是不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结合可能的PPARγ路径机制分析姜黄素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电转染技术在U937(自身不表达PPARγ)细胞中共转染PPARγ表达质粒加报告质粒(PPARγ激动剂筛选细胞模型)及单独转染报告质粒;在不同组别的细胞中分别加入吡格列酮(PPARγ已知激动剂)和不同浓度的姜黄素(10μmol/L、20μmol/L和30μmol/L)后测定报告质粒中虫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结果共转染细胞组加入吡格列酮20μmol/L后荧光强度较对照组荧光强度增加3.8倍,差异显著(P<0.01),单独转染PPARγ报告质粒细胞组,加入吡格列酮未导致荧光增强;共转染细胞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10μmol/L、20μmol/L和30μmol/L)后,3种不同浓度的姜黄素较对照组荧光增加的倍数分别为1.52、2.38和2.97,各组别浓度的姜黄素和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其中低浓度姜黄素组明显低于中高浓度姜黄素组(P<0.01),高浓度姜黄素组较中浓度姜黄素组高,但无差异显著性(P>0.05);单独转染PPARγ报告质粒细胞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后均未导致荧光增强。结论将PPARγ表达质粒和报告质粒共转染U937细胞可作为PPARγ激动剂的细胞筛选模型,姜黄素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姜黄素可能通过激活PPARγ而在脑血管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姜黄素 激动剂 脑血管病
下载PDF
PPARγ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新的干预靶点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尊敬 薛爽 王国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3-754,共2页
炎性损伤、细胞凋亡、氧自由基损伤及钙超载均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病理损伤过程,近些年研究表明PPARγ对上述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PPARγ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新的干预靶点。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PPARΓ 靶点 治疗 氧自由基损伤 病理过程 炎性损伤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以脊髓病变为主要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病例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尊敬 +2 位作者 张志勇 张洪波 张国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66,共2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指主动脉内的循环血液通过内膜破裂口进入主动脉中层肌壁内,导致血管壁的分层[1]。AD是发病极为凶险的血管病急症之一,发病急,进展快。由于其临床表现取决于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程度、主动脉分...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指主动脉内的循环血液通过内膜破裂口进入主动脉中层肌壁内,导致血管壁的分层[1]。AD是发病极为凶险的血管病急症之一,发病急,进展快。由于其临床表现取决于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程度、主动脉分支受累的情况等,故表现可累及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病例分析 首发症状 脊髓病变 主动脉分支 动脉中层 循环血液 主动脉内
下载PDF
PPAPγ和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尊敬 龙涛 +5 位作者 王国相 焦劲松 运海 杨期东 田朝晖 徐文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4-646,共3页
目的明确实验性缺血再灌注脑组织PPAPγ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合相关文献分析PPAPγ和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MCAO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取缺血后12h、24h... 目的明确实验性缺血再灌注脑组织PPAPγ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合相关文献分析PPAPγ和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MCAO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取缺血后12h、24h和48h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用RT-PCR方法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降低。通过对缺血后12h、24h和48h3个时间点的动态变化观察显示,缺血后12h表达最低,并且随缺血后时间的推移,其表达逐渐增加,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缺血后48h的表达值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缺血再灌注脑组织PPARγ表达下调可能通过炎性机制参与了脑缺血病理损伤,提示针对PPARγ作为一靶点进行干预可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性反应
下载PDF
CADASIL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分析(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尊敬 杨期东 +6 位作者 运海 卫平 游咏 张岳峰 汤青平 黄青 张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1-343,i0002,共4页
目的分析CADASIL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CADASIL的认识。方法诊治1例CADASIL患者,详细追问病史,常规检查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其家系,阅读头部MRI和CT片,进行肌肉、皮肤小动脉活检,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进行讨... 目的分析CADASIL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CADASIL的认识。方法诊治1例CADASIL患者,详细追问病史,常规检查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其家系,阅读头部MRI和CT片,进行肌肉、皮肤小动脉活检,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进行讨论。结果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中年起病,表现为反复缺血性卒中发作;其家系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头部MRI可发现胼胝体、外囊区长T1和长T2信号,无论头部MRI还是CT均显示额顶叶相对对称的白质病变;电镜检查发现外周血管GOM阳性。结论有阳性家族史、无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且发病年龄相对较早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考虑到CADASIL可能,其头部MRI或CT所显示的胼胝体和/或外囊和/或颞极及额顶叶白质对称出现的病变支持该病可能,通过外周血管活检,GOM阳性则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ASIL 嗜锇样物质 腔隙性脑梗死
下载PDF
PPARγ天然激动剂姜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尊敬 贾树红 +7 位作者 鲍秀琦 胡跃强 黄青 张玉虎 恒方 焦劲松 张国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明确PPARγ天然激动剂姜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分析姜黄素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应用前景。方法 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姜黄素干预组(姜黄素200mg/kg.d灌胃给药处理)和模型组(... 目的明确PPARγ天然激动剂姜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分析姜黄素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应用前景。方法 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姜黄素干预组(姜黄素200mg/kg.d灌胃给药处理)和模型组(无任何干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同周龄雄性WKY大鼠10只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大鼠尾动脉无创血压测定方法测定大鼠清醒安静状态下尾动脉的收缩压。喂养至18周龄时终止实验处死动物取颈动脉标本,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测定内外弹力膜间血管中膜的厚度、横截面积、平滑肌细胞核面积。结果平滑肌肌动蛋白在3组大鼠中膜中均大量表达;实验开始至实验结束所测的每个时间点均显示模型组大鼠及姜黄素干预组收缩压较WKY大鼠收缩压显著增高,随着鼠龄的增加,模型组及姜黄素干预组大鼠收缩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姜黄素干预组和模型组大鼠组在同一时间点收缩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组及姜黄素干预组中膜厚度、中膜横截面积、平滑肌细胞核面积较WKY大鼠增加显著,姜黄素干预组上述3指标较高血压大鼠组明显下降。结论姜黄素作为PPARγ的天然激活剂,能够降低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的病理重构,提示姜黄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姜黄素 动脉中膜 平滑肌细胞 动脉血管重构
下载PDF
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激活剂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炎性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尊敬 杨期东 +7 位作者 运海 王国相 焦劲松 薛爽 田朝晖 熊新英 龙涛 徐文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激活剂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炎性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小剂量吡格列酮(PPARγ激活剂)干预组、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吡格列酮干预组在中...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激活剂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炎性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小剂量吡格列酮(PPARγ激活剂)干预组、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吡格列酮干预组在中脑动脉闭塞(MCAO)前3 d分别给予吡咯列酮,每日一次灌胃给药。剂量分别是:小剂量组为10 mg/kg,大剂量组为15 mg/kg。生理盐水干预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亦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缺血后24h作为观察时间点,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生化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的脑梗死体积[(147±14)mm3]及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脑梗死体积[(121±16)mm3]均较生理盐水干预组[(183±17)mm3]小;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的MPO[(0.148±0.027)U/g]及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MPO[(0.096±0.021)U/g]均比生理盐水干预组[(0.203±0.022)U/g]降低,并且上述指标均呈现出随吡格列酮剂量的增加而下调幅度增强的趋势(P<0.05)。结论PPARγ激活剂应用后,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梗死体积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本研究提示调控炎性损伤路径可能是利用PPARγ激活剂对PPARγ这一靶点进行干预从而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梗死体积 激活剂 吡格列酮 髓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过氧化小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尊敬 张阳德 +7 位作者 陈捷 曹贵方 杨兴东 薛爽 田朝晖 李江 宋策 胡跃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595-3597,3602,共4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筛选168例ACI患者及165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PPARγ基因C161T位点多态性。结果 PPAR...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筛选168例ACI患者及165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PPARγ基因C161T位点多态性。结果 PPARγC161T基因型CC、CT和TT在脑梗死患者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2%、21.4%和2.4%,C等位基因频率为86.9%,T等位基因频率为13.1%;CC、CT和TT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0.6%、36.4%和3.0%,C等位基因频率为78.8%,T等位基因频率为21.2%,除TT基因型外(例数少未统计分析),两组间其他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正常对照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基因型(CT+TT)频率(39.4%)明显高于脑梗死组(23.8%),CC型明显低于脑梗死组。结论 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T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小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下载PDF
PPARγ激活剂对实验性大鼠缺血脑组织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尊敬 田朝晖 +2 位作者 薛爽 焦劲松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5期360-364,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Eγ)激活剂对实验性大鼠缺血脑组织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结合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信使核糖核酸...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Eγ)激活剂对实验性大鼠缺血脑组织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结合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ENA)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小剂量PPARY激活剂干预组、大剂量PPAEY激活剂干预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动物模型。术前5d分别给予盐酸吡咯列酮(PPARγ激活剂),每日1次灌胃给药,小剂量组为10mg·kg·d,大剂量组为15mg·kg·d。以缺血后24h作为观察时间点,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缺血脑组织PPAEγ的mENA表达,分光光度法测定缺血脑组织伊文氏蓝含量。 结果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脑组织伊文氏蓝含量和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伊文氏蓝含量均较生理盐水干预组低(0.062±0.014A/g vs 0.081±0.015A/g,P〈0.05;0.045±0.011A/g vs 0.081士0.015A/g,P〈0.05);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脑组织MMP9的mRNA表达和大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脑组织MMP-9的mENA表达均较生理盐水干预组显著性降低(0.268±0.021vs0.571±0.019,P〈0.05;0.194±0.017vs 0.571±0.019,P〈0.05),小剂量干预组和大剂量干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PPAPγ激活剂通过下调缺血脑组织区MMP-9的表达而改善血脑屏障的功能可能是PPARγ激活后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血脑屏障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再灌注损伤 吡咯列酮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尊敬 杨期东 +3 位作者 运海 张岳峰 汤清平 游咏 《中国医学工程》 2004年第5期81-83,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及其和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3年1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 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32例及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放免法测定血清IL-6浓度.同时对11例...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及其和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3年1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 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32例及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放免法测定血清IL-6浓度.同时对11例发病24 h内入院的患者进行血清IL-6水平的动态观察(发病第2天、第3天和第6天).所有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 h的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发病3天内(测定时间距发病时间平均为(47.4±5.6)h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52.1±31.7)pg/ml和(135.4±18.3)pg/ml,二者差异显著,P<0.001;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6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64±29.7)pg/ml、(345±28.9)pg/ml和(308±26.8)pg/ml,其中发病第1天和第3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病第6天较第3天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发病3 d内血清IL-6水平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8,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并存在动态变化,其高峰值可能在发病后3 d内,其值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CT检查 白介素-6 梗死体积 粘附分子
下载PDF
脑血管病重在预防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尊敬 红梅 《中老年保健》 2012年第8期14-15,共2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关键词 脑血管病 预防 病重 生活方式 国民经济 身体健康 中老年人 老龄化
下载PDF
滥用笑气中毒致神经系统损害一例 被引量:57
17
作者 王丽 范其江 +6 位作者 董明睿 田朝晖 汪仁斌 顾卫红 刘尊敬 孙青 焦劲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533-537,共5页
患者女性,20岁,主因四肢麻木、无力并进行性加重2周,排尿困难4d,于2015年10月30日收入中日友好医院。患者于2周前在美国上学途中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黑蒙、意识丧失伴跌倒,数分钟后自行恢复意识,能部分回忆发作时情景,无抽搐发作... 患者女性,20岁,主因四肢麻木、无力并进行性加重2周,排尿困难4d,于2015年10月30日收入中日友好医院。患者于2周前在美国上学途中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黑蒙、意识丧失伴跌倒,数分钟后自行恢复意识,能部分回忆发作时情景,无抽搐发作,此后,自觉行走时双下肢乏力、双足麻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神经中毒综合征 维生素B1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病例报告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D_(62)p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黄晓松 杨期东 +1 位作者 运海 刘尊敬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5-447,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D62 p水平的动态变化 ,探讨CD62 p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其水平变化与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和预后 ,MPV ,PLT和PDW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6 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第 4 8h ,第 6~ 8d及第 1 5d血浆CD62 p水... 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D62 p水平的动态变化 ,探讨CD62 p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其水平变化与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和预后 ,MPV ,PLT和PDW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6 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第 4 8h ,第 6~ 8d及第 1 5d血浆CD62 p水平 ,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病情程度 ,并测定MPV ,PLT和PDW。同期测定 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CD62 p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CD62 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 ;第 4 8h血浆CD62 p水平较其它两时期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的血浆CD62 p水平增高程度较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者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血浆CD62 p水平与SSS ,MPV和PDW成正相关 (r=0 .6 1 ,0 .5 1 ,0 .4 7,P <0 .0 1 ) ,与PLT成负相关 (r = 0 .32 ,P <0 .0 1 )。结论 :CD62 p可能参与了脑梗死并发挥重要作用 ,其水平变化与SSS ,MP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CD62p PDW PLT 急性脑梗死患者 病情程度 SSS 负相关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宁 刘尊敬 +5 位作者 李刚 肖波 运海 李国良 吕冰清 梁静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3-717,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CM)和4例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PL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中与病理所见。结果:6例患者均以颅高压、癫痫为主要临床特征,CT或MRI有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CM)和4例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PL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中与病理所见。结果:6例患者均以颅高压、癫痫为主要临床特征,CT或MRI有不同程度异常发现;2例NCM自出生后即有全身皮肤多处大片黑色素痣;4例PLM则无皮肤色素沉着及黑色斑块,其脑组织病理报告均发现脑膜黑色素瘤细胞。结论:颅高压、癫痫性发作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损害、影像学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 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 临床表现 病理检查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ABCA1、RXR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敏 王建平 +3 位作者 赵源征 刘尊敬 苗旺 恒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914-3916,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BCA1、RXRα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6月龄的4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其中正常对照组11只(A组),另33只将特制的硅橡胶圈置于兔右侧颈动脉。术后给予1%高胆固醇喂养15 d,建立兔颈动脉...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BCA1、RXRα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6月龄的4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其中正常对照组11只(A组),另33只将特制的硅橡胶圈置于兔右侧颈动脉。术后给予1%高胆固醇喂养15 d,建立兔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动物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为颈动脉狭窄无干预组11只(B组);瑞舒伐他汀治疗组11只(5 mg.kg-1.d-1,C组);安慰剂治疗组11只(D组)。治疗4 w后取双侧颈动脉分别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测定颈动脉斑块干预前后ABCA1和RXRα的表达。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ABCA1 mRNA和RXRα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下调(P<0.05);相关分析显示ABCA1 mRNA与RXRα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3,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ABCA1蛋白表达下调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干预后动脉硬化斑块ABCA1及RXRα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与未干预组、安慰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过程中ABCA1、RXRα局部功能丧失为其重要的因素之一。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上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ABCA1、RXRα表达,达到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ABCA1 RXRα 瑞舒伐他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