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煤层膏体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崇凌 黄万朋 +1 位作者 高琳 王森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共3页
为解决某矿薄煤层工作面沿空留巷的问题,对留巷覆岩运动特征以及所需支护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支护体前期与后期支护阻力计算公式。对膏体胶结充填材料的配比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最优的材料配比。针对某矿薄煤层特征,确... 为解决某矿薄煤层工作面沿空留巷的问题,对留巷覆岩运动特征以及所需支护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支护体前期与后期支护阻力计算公式。对膏体胶结充填材料的配比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最优的材料配比。针对某矿薄煤层特征,确定了巷旁充填体宽度为1.5m,并优化了充填系统,通过留巷后期矿压监测,预留巷道变形量较小,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充填体支护阻力较大,可以保持长期稳定,留巷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沿空留巷 覆岩运动 膏体胶结充填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中厚煤层回采巷道变形机理及其力学模型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文志杰 朱永鹏 刘崇凌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5-617,共3页
为了能够准确揭示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及其稳定性特征,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运用关键层理论和流变力学对回采巷道围岩结构进行了分类,建立了反映巷道整体结构特征的两种基本顶断裂力学模型和相应的力学本构模型,建立了"应力比"... 为了能够准确揭示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及其稳定性特征,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运用关键层理论和流变力学对回采巷道围岩结构进行了分类,建立了反映巷道整体结构特征的两种基本顶断裂力学模型和相应的力学本构模型,建立了"应力比"概念和回采巷道随时间推移变形的理论依据,得出了围岩结构优化理论途径。结论表明:然后通过变形元件组合模型来模拟材料的变形特性是完全可行的,应力比γ≥1时,围岩应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大;γ<1时,围岩应变增长率随时间推移而减小,增大mσax,即优化巷道围岩结构可降低应力比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非线性 采动影响 力学模型
下载PDF
无煤柱开采巷旁充填体力学环境及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高明涛 辛恒奇 +3 位作者 郭忠平 莫技 庞继禄 刘崇凌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31,共7页
通过对无煤柱沿空留巷采场覆岩运动和岩层破断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随着采场工作面的推进,老顶岩梁裂断形成的砌体岩块相互铰接形成“类拱”结构,并提出了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对象主要为在“类拱”结构内对采场侧向支承压力有明显影响... 通过对无煤柱沿空留巷采场覆岩运动和岩层破断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随着采场工作面的推进,老顶岩梁裂断形成的砌体岩块相互铰接形成“类拱”结构,并提出了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对象主要为在“类拱”结构内对采场侧向支承压力有明显影响的岩梁,对其采用“给定变形”的控制思路;建立了由采场沿空巷道实体煤帮、巷旁充填体和采空区矸石共同承载无煤柱沿空巷道围岩结构力学模型。以赵官煤矿1706东工作面为工程研究对象,进行了巷旁充填体工作阻力和协调变形理论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巷旁充填材料进行配比研究,并进行了充填体力学特性实验分析,得到适应无煤柱采场沿空巷道变形、具有良好承载性能的新型巷旁充填体。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新型巷旁充填体能够达到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的预期效果,为煤矿安全绿色开采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煤柱开采 沿空留巷 类拱结构 力学特性 充填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